《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7)
卷三 (7)
1. 大便膿血
長沙著便膿血,無死證。世醫用溫熱之藥,罔或得痊,殊不知此證屬熱者十之九。古人云:見血無寒。又云:血得熱而妄行。溫熱之藥豈可輕投?如傷寒太陽病,誤發淋家汗因便膿血,宜豬苓湯。由小便淋瀝所致,利其小便自愈。(經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膿血是也。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圊也。)血,黃連阿膠湯。陽明病無表裡證,發熱雖脈浮數可下,下之脈數不解,下利不止,協熱便膿血者,地榆散。二證乃熱勢迫血下行,折其火邪自愈。其在少陰,下利便膿血,不腹痛,與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便膿血者,俱桃花湯主之。
白話文:
長沙著便膿血,無死證: 長沙的人常見便血帶膿,但不會因此死亡。
世醫用溫熱之藥,罔或得痊: 世俗的醫生使用溫熱藥物,很少有人能治癒,不知道這種情況是熱證居多的。
古人云:見血無寒: 古人說:如果是便血,不會是寒證。
又云:血得熱而妄行: 又說:血熱則胡亂運行。
溫熱之藥豈可輕投?
使用溫熱藥物怎麼可以輕易投用?
如傷寒太陽病,誤發淋家汗因便膿血,宜「豬苓湯」: 例如太陽病誤服發汗藥而致小便淋漓造成便膿血,應服用豬苓湯。
由小便淋瀝所致,利其小便自愈: 因為小便淋漓所致,暢通它自會痊癒。
太陽病以火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圊也。)血,「黃連阿膠湯」: 太陽病用火燻蒸出汗,如果不發汗,此人必定煩躁,到規定的時間不退熱,必定會便血,應服用黃連阿膠湯。
陽明病無表裡證,發熱雖脈浮數可下,下之脈數不解,下利不止,協熱便膿血者,「地榆散」: 陽明病沒有表證和裡證,發熱即使脈浮而數也可用下法,如果下了藥脈數不退,腹瀉不止,脅肋部發熱而便膿血的,應服用地榆散。
二證乃熱勢迫血下行,折其火邪自愈: 這兩種情況都是熱勢逼迫血液下行,祛除它所生成的火邪自然會痊癒。
其在少陰,下利便膿血,不腹痛,與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便膿血者,俱「桃花湯」主之: 如果是在少陰病中,腹瀉便膿血,不腹痛,與四五天後腹痛,小便不利便膿血的,都應服用桃花湯主治。
蓋調正氣澀滑脫,亦辛以散之之意也。又少陰七八日,一身手足盡熱,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此臟腑合病,白頭翁湯主之。厥陰先厥後熱,下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又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五日至六七日熱不除者,必清膿血。又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
又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四證皆傳經之熱邪也,悉白頭翁湯主之。若溫病怫熱結滯,火勢下注,陽實陰虛,大便膿血,甚如豚肝,如爛瓜肉、屋漏水者,大清涼散、增損三黃石膏湯,或當歸導滯湯加減消息治之。予用升降散治此大證,而得愈者若許人,真神方也。
白話文:
因為調正氣滯滑脫也能夠消散的意思。另外,少陰(病)七、八天,全身的手腳都發熱,因為熱在膀胱,必定大便出血。這是臟腑合病,用「白頭翁湯」治療。厥陰(病)前期有寒症,後期發熱,腹瀉一定會自動停止。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必定會大便膿血。還有厥陰(病)發熱較多,疾病應該會痊癒,四、五天到六、七天熱症不退的,必定會排清膿血。還有腹瀉,脈搏數得快且口渴的,會自己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必定會排清膿血。
還有腹瀉時,寸脈反而浮而數,尺脈自己澀的,必定會排清膿血。這四種證狀都是經絡熱邪傳變而來的,都用「白頭翁湯」治療。如果溫病煩熱,積滯結聚,火力向下流注,陽氣亢盛陰氣不足,大便膿血,很像是豬肝、爛瓜肉、屋頂漏水,可以用「大清涼散」、「增損三黃石膏湯」,或「當歸導滯湯」加減變化來治療。我曾用「升降散」治療這種大證,而痊癒的人有這麼多,真是神妙的方劑啊。
2. 小便不利不通
凡傷寒小便不利,當分六經施治,不可與雜證同論。而溫病小便不利,又不可與傷寒同論也。太陽病汗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湯。太陽病,發熱脈浮煩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但有汗多者不可用也。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
若汗多者,小便原少,不可用也。若脈洪大,舌燥飲水,小便不利者,白虎湯,或玉泉散合六一散亦可。若大便乍難乍易,小便不利而熱者,此有燥糞也,調胃承氣湯。若頭汗出,壯熱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茵陳蒿湯加木通、滑石。少陽病,發熱口渴,或嘔,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脈弦數者,小柴胡湯加白茯苓,口乾燥去半夏,加陳皮、麥冬、竹葉。
白話文:
每當患上傷寒導致小便不通暢時,應當根據六經脈象對症下藥,不可與其他雜症混為一談。而對於溫病導致的小便不通暢,也不可與傷寒相提並論。太陽病出汗後仍舊頭痛、脖子僵硬疼痛,發熱卻不冒汗,胸口悶痛、小便不通者,可用桂枝湯,去除桂枝,加入白朮茯苓湯。太陽病,發熱,脈搏浮躁口渴,小便不通者,用五苓散。但如果出汗較多,則不可使用。陽明病,脈搏浮躁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者,用豬苓湯。
若出汗較多,小便本來就少,則不可使用。若脈搏洪大有力,舌頭乾燥發渴,小便不通者,可用白虎湯,或者將玉泉散與六一散合用亦可。若大便時而困難時而暢通,小便不通且發熱者,這是因為體內有燥糞,用調胃承氣湯。若頭部出汗,壯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者,必然會患黃疸,用茵陳蒿湯,添加木通、滑石。少陽病,發熱口渴,或者嘔吐,或者心下悸動,小便不通,脈搏弦細而跳動頻繁者,用小柴胡湯,添加白茯苓,口乾舌燥則去掉半夏,添入陳皮、麥冬、竹葉。
太陰病,腹滿自利,小便不利,無熱脈沉者,理中湯合五苓散,加厚朴、木香,分利其水而大便自實也。少陰病,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重沉自下利者,真武湯。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瀉利下重,或小便不利者,四逆散加白茯苓。厥陰病,寒閉厥逆,脈沉囊縮,小便不利者,四逆湯加木通、白茯苓,或灸氣海、關元,或以蔥白搗炒熨法治之。大抵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而能出。
白話文:
太陰病的情況是腹部感到滿脹,自行排便,尿量不足,沒有發燒且脈象沈緩,這種情況可以用理中湯配合五苓散,再加上厚朴和木香,這樣可以分離和排除體內的水分,最終使大便變得堅實。
少陰病如果在四五天後出現尿量不足,四肢沈重,並且有下痢的症狀時,應使用真武湯進行治療。
少陰病若出現四肢冰涼(四逆)、咳嗽、心悸、腹瀉嚴重或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可以使用四逆散加白茯苓來調理。
厥陰病則是因為寒氣閉塞,導致四肢厥冷,脈象沈而腎囊收縮,小便不順暢,這時可以使用四逆湯加上木通和白茯苓,或者灸氣海、關元穴,或者用蔥白搗碎後炒熱敷療法來治療。
總的來說,膀胱是體內津液的庫存地,當體內津液正常運轉時,就能順利排出。
若有汗多者,津液外泄,小便自少,不可利之,恐亡津液也,待汗止小便自行矣。若溫病小便不利,因陽明熱鬱氣結不舒,故小水澀滯而短少也,以升降散通之,則清氣一升,而濁氣自下降矣。亦有心熱小便不利者,宜小復甦飲。又小便不通,其因有二,有熱鬱者,有寒凝者。
溫病皆熱鬱,用玄明粉(芒硝亦可。)三錢,雞子清一枚,蜂蜜三匙,和一處,或新汲水,或燈心煎湯,或車前草汁調服,甚則以解毒承氣湯下之,利水無益也。傷寒有熱鬱,亦有寒凝。寒則茯苓四逆湯。或以鹽入臍中,蒜片蓋之,堆艾葉於上,灸七壯自通,或以炒鹽熨臍,並治腹痛,皆妙法也。熱則以八正散通之。
白話文:
如果出汗過多,津液外洩,小便自然會減少,切不可瀉下,否則恐怕會耗盡津液,待出汗停止,小便就會自行通利。溫熱病患者如果小便不利,是因為陽明經熱鬱氣結不通暢,所以小便不通暢且量少,可以用升降散來疏通,清氣升上,濁氣自然下降。或者有心熱導致小便不通的,可以用小復甦飲。此外,小便不通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熱鬱,一是寒凝。
溫熱病都是熱鬱造成的,可以用玄明粉(芒硝也可以),三錢;雞子清一個;蜂蜜三匙,混在一起,用新汲的水或燈心草煎湯,或車前草汁調服。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解毒承氣湯來瀉下,利尿並無益處。傷寒也會有熱鬱或寒凝。如果是寒凝,可以用茯苓四逆湯。或用鹽放入肚臍中,蓋上蒜片,在上面堆艾葉,灸七壯就會通暢。或用炒鹽熨臍,同時也可以治療腹痛,都是很妙的方法。如果是熱鬱,可以用八正散來疏通。
《纘論》曰: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豬苓湯。而溫病之小便不利,脈浮者屬氣分,豬苓湯;脈沉者屬血分,承氣湯。蓋傷寒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病由血分而發出氣分,(千古隻眼。)不可以此而礙彼也。(《纘論》氣分血分二語,詮解傷寒溫病,言簡意賅,透骨徹髓,讀醫至此如夢初覺,千古疑案兩言而定。———眉批)
白話文:
《纘論》說:傷寒導致小便不利,如果脈象浮,屬於氣分,應該用五苓散;脈象沉,屬於血分,應該用豬苓湯。而溫病導致的小便不利,脈象浮,屬於氣分,應該用豬苓湯;脈象沉,屬於血分,應該用承氣湯。
這是因為傷寒是由氣分開始,逐漸傳入血分;溫病則是由血分開始,然後發散到氣分。(這是千古以來獨到的見解。)因此不能因為傷寒的治療方法而限制溫病的治療。
(《纘論》中「氣分」「血分」這兩個詞,用簡潔的語言,將傷寒和溫病的病理機制詮釋得淋漓盡致,讀者看到這裡,就像夢醒般恍然大悟,千古以來的疑難雜症,都得到解答。——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