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21)
卷一 (21)
1. 六經證治辨
凡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頂貫腰脊,故頭項強,發熱惡寒。然風寒常相因,寒則傷榮,頭痛惡寒,脈浮緊無汗,麻黃湯主之,開發腠理以散寒,得汗而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有汗,桂枝湯主之,充塞腠理以散風,汗止而愈。若風寒並受,榮衛俱傷,大青龍湯主之。
此三方者,冬月天寒腠密,非辛溫不能發散,故宜用也。若夫春夏之溫病,其雜氣從口鼻而入,伏郁中焦,流布上下,一發則炎熱熾盛,表裡枯涸,其陰氣不榮,斷不能汗,亦不可汗,宜以辛涼苦寒清瀉為妙。輕則清之,神解、清化、芳香之類;重則下之,增損雙解、加味涼膈、升降之類,消息治之。傷寒汗後熱不退,此陰陽交而魂魄離也,證亦危矣。
其勢稍緩者,宜更汗之。若反劇煩躁者,必有夾食夾痰,或兼有宿病,當尋其源而治之。若發熱煩躁,小便不利,為熱入膀胱之本,五苓散主之。溫病清後熱不退,脈洪滑數,或沉伏,表裡皆實,譫妄狂越,此熱在三焦也,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大下之。傷寒傳至陽明,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葛根湯。
表裡俱盛,口渴引飲,脈洪大,白虎湯,此在經之熱也。傳至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往來寒熱,脅滿口苦而嘔,默默不欲食,小柴胡湯加減和之。過此不解,則入陽明之府。表證悉罷,名為傳裡,潮熱譫語,唇焦舌燥,大便秘,脈沉實長洪,如痞滿燥實四證皆具,大承氣湯主之。但見痞滿實三證,邪在中焦,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恐傷上焦之氣。
但見痞滿二證,邪在上焦,不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也。小腹急,大便黑,小便自利,喜忘如狂,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丸。濕熱發黃,但頭汗出,茵陳蒿湯。傷寒下後熱不退,胸中堅滿不消,脈尚數實者,此為下未盡,或下後一二日復發熱喘滿者,並可用大柴胡湯,或六一順氣湯復下之。若下後仍不解,宜詳虛實論治。
如脈虛人弱,發熱口乾舌燥,不可更下,小柴胡湯、參胡三白湯和之。溫病下後厥不回,熱仍盛而不退者,危證也。如脈虛人弱,不可更下,黃連解毒湯、玉女煎清之。不能不下,黃龍湯主之。若停積已盡,邪熱愈盛,脈微氣微,法無可生,至此下之死,不下亦死,用大復甦飲,清補兼施,宣散蓄熱,脈氣漸復,或有得生者。《醫貫》以六味地黃丸料,大劑煎飲,以滋真陰,此亦有理。
若傷寒腹滿而嗌乾,則知病在太陰也;口燥咽乾而渴,則知病在少陰也;煩滿囊縮而厥,則知病在厥陰也。邪到三陰,脈多見沉,倘沉而有力,此從三陽傳於三陰,熱證也。外雖有厥逆,自利慾寢,舌卷囊縮等證,正所云陽極發厥,止該清之下之,自是桂枝加大黃、承氣、六一一派。(六一者,六一順氣湯也。
白話文:
[六經證治辨]
任何由足太陽膀胱經引起的傷寒,由於該經絡貫穿頭頂至腰背,會造成頭頸僵硬,伴隨發熱與怕冷。然而,風與寒往往相伴而生,寒氣易傷及肌膚,導致頭痛怕冷,脈象浮而緊,且無汗,這種情況適用麻黃湯,以促進皮膚毛孔開合,散去寒氣,一旦出汗症狀就會好轉。風邪則傷及防禦系統,導致頭痛怕風,脈象浮而緩,且有汗,這種情況適用桂枝湯,以填塞皮膚毛孔,防止風邪入侵,汗停後症狀就會消失。若同時受到風寒侵襲,防禦系統與肌膚均受損,應使用大青龍湯。
上述三種方藥,適合冬季天寒、皮膚毛孔緊閉的情況,非辛溫藥物無法促進汗腺分泌,因此適宜使用。然而對於春夏季節的溫熱疾病,病邪通常通過口鼻進入身體,潛伏在中焦(脾胃區域),並影響全身,一旦發作,就會有高熱、表裡乾燥的症狀,由於陰氣不足,無法自然出汗,也不宜刻意出汗,此時應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清熱解毒最為恰當。病情輕微時,可使用清熱、解毒、芳香藥材;病情嚴重時,應使用增減雙解、加味涼膈、升降之類的藥方,依病情調整治療方法。傷寒出汗後,若高熱不退,這表示陰陽失調,生命垂危,病情十分危急。
若病情發展緩慢,應再嘗試出汗治療。若病情急轉直下,出現煩躁不安,可能伴有食物殘留、痰多,或是有舊疾,應追根究柢,針對病因治療。若出現發熱、煩躁、小便不通暢,表明病邪進入膀胱,適用五苓散。溫熱疾病經過清熱治療後,若高熱仍不退,脈象洪大滑數或沉伏,表裡均實,伴有譫妄、精神亢奮,表示病邪在三焦,可使用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進行強烈排泄。傷寒傳至陽明經,則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適用葛根湯。
若表裡均盛,口渴、大量飲水,脈象洪大,適用白虎湯,這是經絡中的熱邪。病邪傳至少陽經,為半表半裡狀態,會有寒熱交錯、脅肋脹滿、口苦嘔吐、沉默不想吃飯的症狀,適用小柴胡湯,酌情加減藥物。若超過這個階段仍未痊癒,則進入陽明腑,表徵完全消失,稱為傳裡,會有潮熱、譫語、嘴脣乾裂、舌頭乾燥、大便祕結、脈象沉實長洪的症狀,若出現痞滿燥實四種症狀,適用大承氣湯。若僅出現痞滿實三種症狀,病邪在中焦,適用調胃承氣湯,避免使用枳實、厚朴,以免傷害上焦氣機。
若僅出現痞滿兩種症狀,病邪在上焦,避免使用芒硝,以免傷害下焦血液。小腹緊繃,大便呈黑色,小便正常,記憶力減退,表現為狂躁,表明有瘀血存在,適用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丸。濕熱黃疸,僅頭部出汗,適用茵陳蒿湯。傷寒經排泄治療後,高熱仍不退,胸部堅硬飽滿不消退,脈象仍快速實,表明排泄不徹底,或排泄後一兩天再次出現高熱、呼吸困難、胸悶,都適用大柴胡湯,或六一順氣湯再次排泄。若排泄後仍無改善,應詳細分析虛實,進行對症治療。
若脈象虛弱、人體衰弱,發熱、口乾舌燥,不宜再次排泄,適用小柴胡湯、參胡三白湯調和。溫熱疾病排泄後,四肢冰冷未恢復,高熱仍不退,是極度危險的症狀。若脈象虛弱、人體衰弱,不宜再次排泄,適用黃連解毒湯、玉女煎清熱。若必須排泄,適用黃龍湯。若體內積滯已清除,邪熱卻更旺盛,脈象微弱、氣息微弱,已無法治療,此時排泄或不排泄都會死亡,使用大復甦飲,清熱與補益兼施,宣散體內熱邪,脈象逐漸恢復,或許有人能夠存活。《醫貫》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大量煎煮飲用,滋養真陰,也有一定道理。
若傷寒腹部飽滿、咽喉乾燥,表明病在太陰經;口乾舌燥且口渴,表明病在少陰經;煩躁、睪丸收縮、四肢冰冷,表明病在厥陰經。邪氣傳至三陰經,脈象多見沉伏,若沉伏而有力,表明從三陽經傳至三陰經,屬於熱邪。即使出現四肢冰冷、自行排便、想睡覺、舌頭捲縮、睪丸收縮等症狀,正是所謂的陽極發厥,應使用清熱或排泄治療,如桂枝加大黃、承氣、六一一派。
若原本是陽性症狀,因排泄過度,陽氣耗盡,轉為陰性症狀。邪氣在三陽經時,虛弱程度不高,胃氣仍能抵抗邪氣,形成實熱症狀。邪氣傳至三陰經,時間長了會發生變化,虛弱程度嚴重,氣血津液均喪失,無法抵抗邪氣傷害,導致下陷,產生裡寒症狀。這是熱邪轉為寒邪的原理。
脈象必定沉伏而無力,症狀包括四肢冰冷、心悸、腹痛、嘔吐、拉肚子、畏寒、戰慄、蜷縮臥牀,應立即進行溫暖與補益治療。陽虛者適用附子、四逆湯;陰虛者適用理陰、補陰湯。傷寒常見此類治療原則,溫熱疾病無陰性症狀,熱邪轉為寒邪的情況非常罕見,這是辨別溫熱疾病與傷寒六經病症不同治療方法的關鍵。
傷寒與溫熱疾病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層次分明,顯示出精細度,然而實際應用時,靈活變通非常重要。
總之,傷寒的邪氣是由風寒外感引起,大多開始影響太陽經,約佔八九成。溫熱疾病的邪氣則直接影響中焦,大多開始影響陽明經,約佔八九成。確實,治療應盡早進行,並且適當使用發汗與清熱方法。若未能準確判斷,誤診誤治,就會導致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