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大便自利

自利者,不因攻下自然溏瀉也。要在辨寒熱而治之,庶幾無差。大抵傷寒陽熱之利與陰寒之利不同。陽利,渴欲引水,小便色赤或深黃,發熱後重,糞色焦黃,或為腸垢,所去皆熱臭,臍下必熱,得涼藥則愈;若陰利,則不渴,小便色白或淡黃,厥逆脈沉遲,洞下清穀或為鶩溏,糞色淡黃或白,臍下多寒,得溫補藥而愈。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其大概耳。

傷寒合病家皆作自利。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下利,小柴胡湯加葛根、白芍。合病發熱自利,皆為表邪,不可例以為里證也。唯有陽明一證,脈浮而遲,(浮為風,遲為寒。表熱裡寒,內寒外熱。)下利清穀者,(胃中虛冷不能化谷)。

白話文:

自發性的腹瀉,並非因服用瀉藥所引起。必須辨別寒熱後再施以治療,纔不容易產生偏差。通常傷寒引起的陽熱性腹瀉與陰寒性腹瀉不同。陽熱性腹瀉的症狀: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赤紅或深黃、發燒後病症加重、糞便呈焦黃色或為腸垢、排泄物皆有熱臭味、肚臍下方必定發熱,服用清涼藥物後才能痊癒。陰寒性腹瀉的症狀:不口渴、小便顏色白或淡黃、手腳冰冷脈搏沉細、排泄清澈的穀物或稀水,糞便顏色淡黃或白色、肚臍下方多為寒冷,服用溫補藥物後才能痊癒。三陽經下利時身體會發熱,太陰經下利時手腳會溫熱,少陰經與厥陰經下利時身體會發涼但不發燒,這些都是大概的症狀。

傷寒合併他病時都會產生腹瀉。少陽經與陽明經合併下利,可以使用「葛根湯」;太陽經與少陽經合併下利,可以使用「黃芩湯」;少陽經與陽明經合併下利,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與「白芍」。合併發熱腹瀉,都是表邪所引起,不能一概視為裡證。只有陽明經症狀,脈象浮而遲緩(浮脈為風寒,遲脈為裡寒、表熱裡寒、內寒外熱),下利清澈穀物(胃中虛冷不能消化食物)。

四逆湯以溫中止利,則裡氣和而表邪散矣。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有寒也,當溫之,宜四逆輩,則宜用理中湯可知矣。若寒甚厥逆脈沉者,附子必加之。若腹滿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合理中湯。若嘔者,加半夏、生薑。自利而渴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以通其陽,而消其陰。

利仍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借膽汁嚮導之力,以引湯藥深入。服湯後脈暴出者死,氣因泄脫也;脈續出者生,陽氣漸復也。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者,真武湯去白芍,加乾薑以運脾滲水為務。

白話文:

**《四逆湯》**以溫暖腹中來止瀉,內部氣血調和後,表面的邪氣就會散去。自發腹瀉而不渴,屬於太陰病,是因為內臟有寒氣,應該溫補,適合使用《四逆湯》等方劑。如果寒氣很重,導致脈象沉弱,則必須加入《附子》。如果腹脹小便不利,則宜用《五苓散》合《理中湯》。如果嘔吐,則加《半夏》、《生薑》。

**《自利而渴》**屬於少陰病,因為虛弱而引水自救,腹瀉脈象微弱,則用《白通湯》來疏通陽氣,消散陰氣。

《利仍不止》,脈搏微弱無力,乾嘔煩躁,則在《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藉助膽汁的引導力,讓湯藥深入體內。喝完湯藥後脈象暴出的,會死亡,這是因為氣虛脫離的緣故;脈象持續顯露的,會存活,這是陽氣逐漸恢復的跡象。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發腹瀉,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可能伴有咳嗽、嘔吐或小便暢利等症狀,《真武湯》中去除白芍,加入《乾薑》,以調理脾胃,利水為主要目的。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時色赤,通脈四逆湯。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自利不止,裡寒下脫,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服湯後,利仍不止,當利其小便,與豬苓湯。

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加薤白。此亦陽邪傳至少陰,陷入於裡,而不得交通陽分,故不以苦寒攻之,而但以此散和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以存津液,大承氣湯。蓋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水注為自利,質清而無渣穢相雜,色青而無赤黃相同,此正陽邪暴橫,反類陰邪。

白話文:

少陰病

  • 下痢清便,內寒外熱,手腳冰涼,脈搏微弱欲絕,身體卻不覺得冷,臉色時而發紅:服用【通脈四逆湯】。
  • 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想要死去的:服用【吳茱萸湯】。
  • 下痢六七天,咳嗽且口渴,心煩無法入睡:服用【豬苓湯】。
  • 腹瀉不止,內寒下脫,這是下焦的病症: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 服用湯藥後,腹瀉仍不止,應利尿,服用【豬苓湯】。

少陰病,四逆

  • 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順,或腹痛,或腹瀉下重:服用【四逆散】加【薤白】。
  • 這是陽邪傳至少陰,包圍在內部,無法與陽分相通,因此不用苦寒之藥攻之,而使用此藥散來疏通。

少陰病,自利清水

  • 腹瀉清水,顏色青綠,心窩一定疼痛,口乾燥:緊急下瀉以保存津液,服用【大承氣湯】。
  • 熱邪傳入少陰,迫使津水灌注而腹瀉,瀉物清澈不含渣滓,顏色青綠不帶赤黃,這是陽邪橫暴,反而像陰邪的症狀。

但陽邪傳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乾燥,設系陰邪,則心下滿而不痛,口中和而不燥,必無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陰也。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四逆湯,乃攻其表,桂枝湯。此總以溫里為急也。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太早故也。設脈浮革,因而腸鳴者,當歸四逆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蓋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助陰。此利後惡寒,陽氣下脫已甚,故必用四逆湯以復陽為急也,再加人參則陽藥愈為得力,陽生則陰長。設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而死矣。

白話文:

如果陽氣入侵上焦,患者的心窩處一定會疼痛,口舌也會乾燥。假如是陰氣入侵,則心窩處會感到脹滿但不會疼痛,嘴巴會感覺正常,不會乾燥,也不會有枯槁的徵兆。因此,應當迅速使用瀉藥來救治患者的陰氣。

如果患者出現厥陰經下痢,排泄清稀的穀物,並且裡寒外熱,出汗後出現昏厥,就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如果患者出現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應該先溫暖其內部,服用四逆湯,再攻其表,服用桂枝湯。總之,溫暖患者的內部是當務之急。

如果患者下痢時脈象很大,這是虛弱的表現,可能是因為過早使用瀉藥導致的。如果脈象浮而緊,並且伴隨腸鳴,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如果患者大量出汗,體熱不退,並且身體拘緊、四肢疼痛,又出現下痢、昏厥、畏寒,就應該服用四逆湯。如果患者畏寒、脈象微弱,並且伴隨下痢,之後又出現失血,這時就不應該使用姜、附子,因為它們會損傷陰氣;也不能使用當歸、芍藥,因為它們會助長陰氣。由於患者下痢後畏寒,陽氣下泄已經很嚴重了,因此必須服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這纔是當務之急。再加入人參,陽性藥物就能更加有效,陽氣生長,陰氣也會隨之增長。如果使用陰性藥物,必然會導致腹脹滿,不能進食,或者加重下痢、嘔吐、逆氣,最終導致虛脫而死。

下利譫語者,有燥糞也。蓋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何緣得有譫語?此必熱反於胃,內有燥糞,故雖下利而結者自若也,必用小承氣湯以蕩熱潤燥,微攻其胃則愈。熱利下重與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在腸胃故也,俱宜白頭翁湯。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若溫病怫鬱內盛,發熱煩渴,小便色赤,大便自利,升降散主之。內熱甚而利不止,躁悶狂亂者,增損三黃石膏湯加酒大黃,腹滿痛更加之。挾熱下利者,因其人大便素溏,邪忽乘胃便作煩渴,午後潮熱便作瀉泄,宜升降散、小承氣湯徹其餘邪而利自止。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邪熱壅閉,大便先秘,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以加味六一順氣湯下之,得結糞而利立止。

白話文:

  1. **下痢且胡言亂語:**應有宿便乾燥。因為下痢時,熱氣無法凝聚,胃部也不會過於飽滿,怎麼會有胡言亂語的現象?這一定是熱氣反覆刺激胃部,內部有宿便乾燥,所以儘管下痢,但結塊的宿便依舊存在。必須使用承氣湯來驅散熱氣,滋潤乾燥,稍微通便後就能痊癒。

  2. **熱性下痢、下腹部沉重、下痢後口渴:**因為腸胃中有熱氣,都適合使用白頭翁湯。

  3. **下痢後更加煩躁、按壓心窩處有濕潤感:**這是虛煩,適合使用梔子豉湯。

  4. **溫病導致胸悶鬱結嚴重、發熱口渴、小便顏色發紅、大便自然通暢:**使用升降散為主。

  5. **內熱嚴重,下痢不止、浮躁煩悶、狂亂:**使用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入酒浸大黃,腹部脹痛加重者,再加入。

  6. **合併熱氣的下痢:**由於患者平常大便本來就較稀,病邪忽然侵犯胃部,於是引起煩渴,午後潮熱便會腹瀉,宜使用升降散、承氣湯清除殘留病邪,下痢便會停止。

  7. **熱結旁流:**因為胃部實熱,病邪熱氣壅閉,大便先便祕,後來變成下痢,全是惡臭的水,完全沒有糞便,使用加味六一順氣湯下瀉,排出結糞後下痢便會立刻停止。

若不得結糞,仍下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深,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再以前湯重下之,虛甚則宜黃龍湯。此《內經》通因通用之法也。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惟此為甚,故不厭詳審。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大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夫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

若反下利,厥逆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下利手足厥逆,皆為危候,以四肢為諸陽之本也,加以發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而真陽亦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氣已脫矣,孰能治之?

白話文:

若病人大便不出,仍排出惡臭水液,以及攝入的湯藥,是因為大腸邪毒深重,失去傳送功能所致,說明邪氣依然存在。再用以前的湯方繼續攻下。若體虛嚴重,則適合使用「黃龍湯」。這是《內經》中通治下痢的方法。

總之,下痢脫氣非常急迫,在五種脫症中,此症最為嚴重,所以不能厭煩詳盡診斷。傷寒導致的下痢,每日十餘次,脈象浮大而有力者,將會死亡;傷寒發熱伴有嚴重下痢,且伴有厥逆不止者,將會死亡。

如果出現厥證,但仍發熱,則不會死亡,因為發熱說明邪氣外發,而裡證自然消失,下痢也會停止。

相反,若反覆下痢,厥逆加重,則發熱又為真陽外散的預兆,陰陽兩絕,所以會導致死亡。傷寒發熱,伴有下痢厥逆,煩躁不安不能臥牀者,將會死亡。煩躁不安不能臥牀,是腎中陽氣完全衰竭的表現。

下痢伴隨手足厥逆,都是危急的徵兆,因為四肢是諸陽的根本。若再加上發熱,煩躁不安不能臥牀,不僅虛陽外露,而且真陽也消耗殆盡,怎麼能不死亡呢?《金匱要略》中說:六腑之氣絕於外,手足會寒冷;五臟之氣絕於內,大便控制不住。元氣已經脫離,又有誰能醫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