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7)
卷一 (17)
1. 溫病是雜氣非六氣辨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觀;水火上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蟲草木,動植之物可見;寒暑風濕,四時之氣往來可覺。至於山嵐瘴氣,嶺南毒霧,兵凶旱潦熏蒸,鹹得地之濁氣,猶或可察,而唯天地之雜氣,種種不一,亦猶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人士石,氣交之有寒暑風濕,動植之有昆蟲草木也。昆蟲有龍蛇猛獸,草木有桂附巴豆,星辰有羅計熒惑,土石有雄硫硇信。
萬物各有善惡,雜氣亦各有優劣也。第無聲無形,不睹不聞,其來也無時,其著也無方,感則一時不覺,久則蓄而能通。眾人有觸之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或時眾人發頤,或時眾人頭面浮腫,俗名大頭溫是也;或時眾人咽痛聲啞,或時眾人頸筋脹大,俗名蛤蟆溫是也;或時眾人吐瀉腹痛,或時眾人斑疹疔腫,或時眾人嘔血暴下,俗名攪腸溫、瓜瓤溫是也;或時眾人癭核紅腫,俗名疙瘩溫是也;或時眾人痿痹足重,俗名軟腳溫是也。
大抵病偏於一方,延門合戶,當時適有某氣專人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人之病相同,不關人之強弱,血氣之盛衰。又不可以年歲四時為拘,(情理宛然。———眉批)是知氣之所來無時也。或發於城市,或發於村落,他處安然無有,是知氣之所著無方也。雖有多寡輕重不同,其實元處不有,(溫病本雜氣,在六氣外,來無時,著無方。
此論發千古未發之奇,啟後人無窮之智,業醫者大宜留心。——眉批)如瓜瓤溫、疙瘩溫,緩者三二日死,急者朝發夕死,在諸溫中為最重者,幸而幾百年來罕有之病,不可以常時並論也。
至於腫頭髮頤,喉痹咽腫,項強反張,流火丹毒,目赤斑疹,腹痛嘔瀉,頭痛身痛,骨痿筋搐,登高棄衣,譫語狂叫,不識人之類,其時村市中偶有一二人患此,考其證,甚合某年某處眾人所患之病,纖悉皆同,治法無二。此即當年之雜氣,但目今所鐘不厚,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眾人無有,斷為非雜氣也。
況雜氣為病最多,然舉世皆誤認為六氣。(雜氣為病甚於六氣,以補河間《原病式》所未及。——眉批)假如誤認為風者,如大麻風、鶴膝風、歷節風、老幼中風、痛風、厲風、癇風之類,概作風治,未嘗一驗,實非風也,亦雜氣之一耳。誤認為火者,如療瘡發背,癰疽毒氣流注,目赤瘴翳,以及斑疹之類,概作火治,未嘗一驗,實非火也,亦雜氣之一耳。
誤認為暑者,如瘧痢吐瀉,霍亂轉筋,暴注腹痛,以及昏迷悶亂之類,概作暑治,未嘗一驗,實非暑也,亦雜氣之一耳。至誤認為濕燥寒病,可以類推。又有一切無名暴病,頃刻即亡,元因而生,無識鄉愚認為鬼祟,並皆雜氣所成,從古未聞者何也?蓋因來而不知,著而不覺,人唯向風寒暑濕燥火所見之氣求之,而不索之於無聲無形,不睹不聞之中,推察既已錯認病源,處方未免誤投藥餌。《大易》所謂,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也。
白話文:
標題:[溫病是由雜氣而非六氣引起]
內容: 宇宙中的日月星辰,是天空可見的景象;地上的水火金石,是實體可觸摸的;昆蟲草木,是生物界的代表;寒暑風溼,是四季循環的氣候。至於山間的霧氣,嶺南的毒霧,戰爭和旱澇所帶來的燻蒸,都是地球濁氣的表現,這些都可被察覺。然而,天地之間的雜氣,種類繁多,就像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水火金石,氣候變化有寒暑風溼,動植物界有昆蟲草木。動物中有龍蛇猛獸,植物中有桂附巴豆,星空中有羅計熒惑,土地中有雄硫硇信。
萬物都有善惡之分,雜氣也有優劣之別。只是它們無聲無形,看不見也聽不到,來去無定,感染時不易察覺,時間久了則能蓄積並引發疾病。當人們接觸到這些雜氣,就會根據雜氣的不同性質,產生各種疾病。有時大家會突然牙關緊閉,有時大家會面部浮腫,俗稱大頭溫;有時大家喉嚨痛聲音啞,有時大家頸部腫脹,俗稱蛤蟆溫;有時大家嘔吐腹瀉腹痛,有時大家出疹瘡腫,有時大家嘔血急下,俗稱攪腸溫、瓜瓤溫;有時大家甲狀腺紅腫,俗稱疙瘩溫;有時大家肢體沉重,俗稱軟腳溫。
總的來說,這種疾病通常只在某個地區流行,家家戶戶都受到影響,當時恰好某種特定的氣侵入人體的臟腑經絡,導致大家的病症相似,這與人的體質強弱無關。而且,發病的時間和地點沒有規律,這就是知道雜氣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即使發病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實際上,到處都有可能被感染。
例如瓜瓤溫、疙瘩溫,病情較輕的會在兩三天內死亡,嚴重的早上發病晚上就去世,在所有溫病中是最嚴重的,幸運的是,幾百年來這種病很少見,不能和常見的疾病相提並論。
至於頭部腫脹,喉嚨腫痛,頸部僵硬,流火丹毒,眼紅疹子,腹痛嘔吐腹瀉,頭痛身痛,骨萎筋抽,登高脫衣,譫語狂叫,不認識人等病症,如果在鄉村或城市中偶爾有一兩個人患上這種病,他們的症狀和某一年某地大家所患的病完全一樣,治療方法也沒有區別。這就是當年的雜氣,只是現在這種氣的影響力不大,患者較少,但這並不能因爲大家都沒有,就斷定這不是雜氣引起的。
事實上,雜氣引起的疾病非常多,但全世界的人都誤以爲這是六氣所致。比如大麻風、鶴膝風、歷節風、老幼中風、痛風、厲風、癇風等,都被當作風病治療,從未見效,實際上並非風病,而是雜氣的一種。又如療瘡發背、癰疽毒氣流注、目赤瘴翳以及斑疹等,都被當作火病治療,從未見效,實際上並非火病,也是雜氣的一種。
再如瘧疾、痢疾、嘔吐腹瀉、霍亂、暴注腹痛、昏迷混亂等,都被當作暑病治療,從未見效,實際上並非暑病,也是雜氣的一種。至於認爲是溼燥寒病的情況,也可以類推。還有一切無名的急性病,瞬間致死,無從查起,無知的人認爲是鬼怪作祟,其實這些都是由雜氣造成的。爲什麼古時候沒有聽說過呢?因爲這些氣來了我們不知道,感染了我們沒感覺,人們只關注風寒暑溼燥火這些可見的氣,卻忽略了那些無聲無形,看不見也聽不到的氣。因此,對病因的推斷往往錯誤,處方難免用錯藥。《易經》所說的,有人牽着牛走,對行人來說是好事,對村裏的人來說卻是災難。
劉河間創作《原病式》,認爲所有疾病都源於風寒暑溼燥火六氣,但他不知道,雜氣引起的疾病甚至比六氣還要嚴重。因爲六氣有限,現在可以測量;而雜氣無窮,無法預測。專注於六氣,而不談雜氣,怎麼能涵蓋天下的所有疾病呢?
這是吳又可關於雜氣的理論,我在此進行了修訂,改名爲“溫病是由雜氣而非六氣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