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漱水不欲咽

傷寒陽明病,凡內有熱者欲飲水。今欲漱水而不欲咽,是熱在經,里無熱也。陽明多血多氣,經中熱極,迫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犀角地黃湯加茅花。有太陽表證者汗之,麻黃湯。外證無寒熱,欲漱水不欲咽,必發狂,此蓄血停留也,桃仁承氣湯下血乃愈。少陰脈沉細,厥逆,時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四逆湯溫之。

又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白通湯。不瘥,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大抵陰證發燥煩渴,不能飲冷水,或勉強飲下,良久仍吐出,或飲水而嘔者,皆內寒也。蓋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但欲漱水不能飲水也。若飲水不吐復欲飲者熱也。若溫病雜氣怫鬱三焦,邪熱內熾,渴欲飲水者多矣。

白話文:

傷寒陽明病

凡是內部有熱的人,都會想要喝水。現在想要漱口,但不想要喝,是因為熱在經絡上,胃裡沒有熱。陽明經氣血旺盛,經絡中的熱極度旺盛,逼迫血亂流,所以知道必定會流鼻血。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茅花。如果有太陽表的證狀,則發汗,使用麻黃湯。如果外表沒有寒熱,想漱口卻不想要喝水,一定會發狂,這是滯血在體內。使用桃仁承氣湯下血,才能治癒。少陰脈沉細,厥逆,時而煩躁口渴,想要漱口卻不想要喝水,使用四逆湯溫暖。

其他情況

如果還有拉肚子、厥逆、沒有脈搏、乾嘔煩渴、想要漱口卻不想要喝水,則使用白通湯。如果不見好轉,則使用白通湯加上人尿豬膽汁湯。總體而言,陰證出現煩躁口渴,不能喝冷水,或者勉強喝下去,過一段時間又吐出來,或者喝水後嘔吐的,都是內部有寒。因為沒有根基的虛火,遊走於咽喉之間,只想要漱口,不能喝水。如果喝水不吐而且還想喝,則是熱。如果溫病雜氣鬱滯三焦,邪熱在內部旺盛,口渴想要喝水的人很多。

間或有嗽水不欲咽者,必其人胃中濕飲過甚,或伏火未散,或蓄血停留,俱未可知,但口舌乾而不欲咽也。輕則小清涼散、升降散清降之,重則解毒承氣湯大瀉之,不可拘傷寒陽明熱在經里無熱之例也。

白話文:

有些人偶爾會咳嗽,卻不願意把痰咽下去,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胃中濕氣過重,或是體內隱藏的熱氣尚未散去,或是瘀血停滯,這些原因都有可能。雖然原因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患者口舌乾燥,不願吞咽。

如果病情較輕微,可以用小清涼散、升降散來清熱降火。如果病情嚴重,則需要用解毒承氣湯來瀉火排毒。切記不要拘泥於傷寒陽明熱在經里無熱的病理,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

2. 嘔吐

嘔者聲物俱出,吐者元聲出物。傷寒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少陽陽明多嘔證,脈弦發熱,口苦而嘔,或寒熱往來而嘔,並宜小柴胡湯倍半夏、生薑。先渴後嘔者,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先嘔後渴者,為欲解,可與水飲。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少陽邪甚,發熱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大柴胡湯。三陽發熱而嘔,俱用小柴胡湯。發熱不解而煩,(伏飲與邪熱相搏作煩悶)。渴欲飲水,(胃干希水自救)。水入即吐,(伏飲內作,水不得入。)名曰水逆,五苓散。傷寒本自寒(下)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白話文:

嘔吐的區別:

  • 嘔吐:聲音和食物一起出來
  • 吐:只有聲音出來,沒有食物

嘔吐的治療:

  • **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有腹瀉和嘔吐症狀:**葛根加半夏湯
  • **少陽病與陽明病主要表現為嘔吐:**脈弦,發熱,口苦,或寒熱交替發作,嘔吐,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加倍半夏和生薑
  • **先口渴後嘔吐:**水停在心臟下方,建議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 **先嘔吐後口渴:**身體將要恢復,可以喝水
  • **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發作,有腹瀉和嘔吐症狀:**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嚴重的情況:

  • **少陽邪氣嚴重,發熱不止,心臟下方急躁不適,煩躁:**大柴胡湯
  • **三陽病發熱嘔吐:**均使用小柴胡湯
  • **發熱不退,煩悶:**體內水分與邪熱相搏,引起煩悶
  • **口渴想喝水,喝水後嘔吐:**體內水分不足,自行飲水救急,但水無法進入。(稱為水逆)建議使用五苓散
  • **原本受寒,卻再次使用嘔吐、瀉下治療:**寒氣更加逆行,嘔吐和腹瀉不止

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太陽誤吐下,心中(溫溫)嗢嗢欲吐,而胸中痛,大便溏,腹微滿,鬱郁微煩者,調胃承氣湯。若未曾吐下者,大柴胡湯。太陰腹滿,或吐食不下,脈沉者,理中湯加厚朴、陳皮、半夏、生薑,寒甚加附子。少陰脈沉遲,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嗢嗢欲吐,復不能吐,手足厥者,四逆湯。

白話文:

如果你吃東西馬上就吐了,可以服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如果屬於太陽病誤吐下,感到心中發熱想要吐,胸痛,大便稀軟,腹部微脹,心情鬱悶煩躁,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還沒吐出來,可以服用大柴胡湯。如果屬於太陰病腹脹,或吐了食物後又吃不下,脈象沉細,可以服用理中湯,並加入厚朴、陳皮、半夏、生薑,如果寒症嚴重,可以加附子。如果屬於少陰病,脈象沉細遲緩,吃東西馬上就吐,心中發熱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手腳冰冷,可以服用四逆湯。

厥陰乾嘔吐涎沫者,吳茱萸湯。若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可與四逆湯救之。若下利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若厥陰嘔而不渴,乾薑附子湯。至於溫病嘔吐者,胃中伏火,鬱而攻發也,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利之自止。若有宿糞燥結,時時嘔吐者,此為下格,亦宜加味涼膈散、升降散通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出現厥陰症狀,乾嘔吐涎沫,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若嘔吐伴隨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並且出現厥症,則難以治療,可以用四逆湯救治。若出現下痢無脈,乾嘔煩躁,可以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治療。如果厥陰嘔吐但無口渴,則可以用乾薑附子湯治療。至於溫病導致的嘔吐,是胃中伏火鬱積而發作,可以用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熱利濕來止嘔。如果伴隨宿便燥結,時時嘔吐,則屬於下格證,也應該加味涼膈散、升降散通便。

如病愈後,脈證俱平,往往有下格之證,所云病愈結存是也,但常作哇聲,上下通氣,故不嘔而能食,俟胃氣漸復,津液流通,宿糞自然潤下也,斷不可攻。如下格常嘔則氣閉矣,通之則宿糞除而嘔吐止。語云,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正謂此也。大抵嘔吐清水,即為寒證。若胃中有熱,必是涎液酸水。

病機曰:諸嘔吐酸,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此可見矣。凡胃熱甚,服藥嘔吐不納者,愈吐愈服,三服後,火性漸消,然後徐徐用藥,即不吐。凡過藥不可用甜物,須嚼生薑為妙。(按:傷寒本自寒下句之下字,為是格字。心中溫溫欲吐句溫溫二字,應是嗢嗢,蓋嗢嗢者,乃吐飲之狀也,皆當改之。

白話文:

病人痊癒後,脈象和症狀都恢復正常,往往會出現下格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病後餘症。這種情況下,病人常會發出哇聲,上下呼吸暢通,所以不嘔吐卻能吃飯。等胃氣逐漸恢復,津液流通,宿便自然會順利排出,切忌使用攻下藥物。如果下格常嘔吐,就是氣閉不通,需要通氣,這樣宿便才會排出,嘔吐也會停止。俗話說,想要南風,必須打開北窗,正是這個道理。總之,嘔吐清水,屬於寒證。如果胃里有熱,就會吐出酸性的唾液和水。

病機原理是:各種嘔吐酸水、水液混濁的,都屬於熱證。各種疾病中的水液清澈冷涼的,都屬於寒證。這一點很明顯。如果胃熱嚴重,服藥後嘔吐不進,應該越吐越服藥,連續服用三次之後,火性就會漸漸消退,然後再慢慢用藥,就不會吐了。服用過藥之後,不能吃甜食,應該嚼生薑為宜。

3.

喘無善證。溫病內熱怫鬱,三焦如焚,氣上衝胸而喘者,加味涼膈散。腹脅滿痛而喘者,解毒承氣湯。若自臍下氣海動氣而喘者不治。正傷寒,則宜辨六經寒熱治之。太陽表有發喘者,脈浮緊,惡寒無汗也,麻黃加厚朴。表有風發喘者,脈浮緩,惡風有汗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內有寒,心下有水氣,乾嘔汗出而喘者,小青龍湯。凡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表寒未解也。)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經病誤下之,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陽明病內實不大便,腹滿短氣,發潮熱而喘者,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凡陰證厥逆,脈沉細而微,氣促而喘,無汗者可治,四逆湯加細辛、五味子。

白話文:

氣喘且沒有明顯徵候。溫病內熱混亂,導致三焦內如火焚燒,氣往上衝到胸口而氣喘者,使用加味涼膈散。腹部兩側疼痛且氣喘者,使用解毒承氣湯。若是由肚臍以下氣海部位引起氣喘的,則無法治療。正統傷寒病,則應辨別六經寒熱來治療。太陽經表證併發氣喘者,脈象浮而緊,畏寒無汗,使用麻黃加厚朴。表證有風引起氣喘者,脈象浮而緩,畏風有汗,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內有寒氣,心下有水氣,乾嘔出汗而氣喘者,使用小青龍湯。所有發汗後,出汗而氣喘且無明顯熱象者,(表示表寒尚未解除。)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經病誤用瀉下藥物,導致脈搏跳動急促者,表示表證尚未解除;氣喘且出汗者,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陽明病內有實熱且沒有大便,腹部脹滿氣短,發燒而氣喘者,使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所有陰證脈搏沉細微弱,呼吸急促氣喘,沒有出汗者皆可治療,使用四逆湯加細辛、五味子。

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而喘,麻黃附子細辛湯。凡虛人脈沉,手足厥逆而喘者,五味子湯。凡暴感風寒,脈浮無汗而喘者,蘇陳九寶湯。凡熱甚有痰,脈弦滑數而喘者,不可汗,不可下,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陳皮、貝母、天花粉和之。胸滿者加枳殼、桔梗;心下滿者加枳實、黃連;舌燥飲水者加石膏、知母。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發作,發熱,脈搏沉緩而喘氣,(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所有體質虛弱的人,脈搏沉緩,手腳冰冷而且喘氣的,(服用)五味子湯。所有人突然遭受風寒,脈搏浮動沒有出汗而且喘氣的,(服用)蘇陳九寶湯。所有熱症嚴重有痰,脈搏弦滑跳動頻繁而且喘氣的,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服用)小柴胡湯除去人參,加上陳皮、貝母、天花粉和在一起。胸部脹滿的再加枳殼、桔梗;心下脹滿的再加枳實、黃連;舌頭乾燥愛喝水的再加石膏、知母。

凡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堅,設或腹滿而喘,則又為可下之證,須酌之。大抵諸喘為惡,謂肺中邪勝而兼虛也,所以陰證發喘,尤為惡候。下元虛損之人,腎氣上乘而喘,急以腎氣丸料引火歸源,可救十之一二。若兼動息搖肩,戴眼直視,汗出厥逆者立斃。

以邪氣上盛,正氣欲脫,必至喘滿。經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又身汗如油,喘不休者為命絕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傷寒症狀只限於邪氣在外皮層,且伴有喘息的狀況,腹部必定軟弱而不堅實。若出現腹部滿脹且伴隨喘息,則可能成為可以下藥治療的情況,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總體來說,各種喘息都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因為它們表明肺部受到邪氣的攻擊並且伴有虛弱的現象。因此,陰性病徵導致喘息尤其是一個嚴重的信號。對於腎氣虛損的人,如果腎氣上衝引起喘息,應急用腎氣丸等藥物引導腎氣回歸根本,可以輓救一部分人。如果伴有動靜時搖晃肩膀、眼睛上翻直視、出汗並有厥逆(即四肢冷涼)的症狀,那麼這些人可能會立即死亡。

由於邪氣上行,正氣瀕臨脫離,這必然導致喘息和腹部脹滿。經典中提到,直視、說話含糊不清,伴隨喘息和腹部脹滿的情況表示病情危重。另外,如果全身出汗像油脂一樣,喘息不停止,則表示生命已經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