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溫病非時行之氣辨

按:《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謂春必病熱也,非溫病也。霜降後雨水前,風送寒來,寒隨風入,傷寒即冬之時氣也。又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即春之時氣也。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即夏之時氣也。秋傷於濕,(濕土也,土生金則燥。)冬生咳嗽,即秋之時氣也。

(何等平易,何等切當,豈無春夏秋冬受傷當時即發者乎?不可執泥傷非藏於肌膚可知。——眉批)知此便知溫病非時氣病,乃天地之雜氣病也,後人多為叔和所誤。

又按:喻氏謂仲景獨傷寒一門立法,乃四序主病之大綱也。春夏秋三時雖不同,其外感則一,自可取傷寒之方錯綜用之。此亦臆斷,非確論也。所傷風暑濕燥,飧泄、瘧痢、咳嗽,亦能殺人,何必定以冬寒為大綱,於三時不立法乎。至於包含萬有,百病千方,不能出其範圍,自是別具隻眼。(說得定。———眉批)

又按:春傷風,夏傷暑,秋傷濕,冬傷寒,是人感節氣之變,虛損家多為所傷也,隨感隨病者固多,過時而病或亦有之。若中嚴寒殺厲之氣,即至壯之人亦必病,難言過時發矣。諸家註釋四傷,皆推求太過,但只平易說去,則經旨自明,而無穿鑿之患。

白話文:

溫病非時行之氣辨

《內經》說:「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這裡的「溫病」指的是春天容易發熱的病症,並不是指溫病。霜降以後到雨水之前,風帶來寒冷,寒邪隨著風侵入體內,這就是冬季的時氣致病。書中又說:「春天受風,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就會咳嗽。」這些都是季節性疾病。

(多麼簡單明瞭,多麼貼切!難道春夏秋冬受傷後當時不發病的例子就沒有嗎?不能死板地認為只有藏在皮膚上的病症才能察覺。——眉批)明白了這些,就知道溫病並不是季節性疾病,而是天地間雜亂之氣造成的疾病,後人多被葉氏(指葉天士)誤導。

另外,有人認為張仲景只論述傷寒一門,是四季主病的大綱。雖然春夏秋三季不同,但外感病邪的原理相同,所以可以用傷寒的方劑靈活運用。這也是一種臆斷,並非確切的論點。因為風、暑、濕、燥所致的腹瀉、瘧疾、痢疾、咳嗽等病,同樣能致人死命,為何一定要以冬天的寒邪為大綱,而不為春夏秋三季制定治療方法呢?至於《內經》包羅萬象,包含上百種疾病和上千個方劑,都無法超出這個範圍,這才是獨到的見解。(說得對。——眉批)

再者,春天傷風,夏天傷暑,秋天傷濕,冬天傷寒,這是人體感受節氣變化而生病,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受傷。當時就發病的固然很多,但過了季節才發病的情況也有。如果感染了嚴寒厲害的寒邪,即使是強壯的人也會生病,這就難以說是過了季節才發病了。各家學者注解這四種受傷的情況,都過於推求深奧,只要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說,經文的旨意自然就明白了,也就沒有牽強附會的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