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

2. 頭目眩

眩者,頭旋眼黑也。傷寒頭眩,多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也。傷寒邪在半表半裡,表中陽虛,故時時頭目眩,葛根湯。風家多頭目眩,亦當解肌,葛根湯。《傷寒論》曰: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小柴胡湯加天麻、川芎。《傷寒論》曰: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

能食為陽明中風,四逆散加天麻、桔梗。《傷寒論》曰:太陽傷寒,誤吐誤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裡虛氣上逆也。)起則頭眩,(表虛陽不足也。)脈沉緊,(邪在裡,不可汗。)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汗則外動經絡,傷損陽氣,則不能主持諸脈也。)桂苓甘術湯以溫經益陽,或真武湯以實衛止汗。

按:《針經》云:上虛則眩,下虛則厥。頭目眩皆屬虛,宜溫經補陽之劑。吳氏治傷寒汗出過多,頭眩,身搖發熱,脈虛數,人參養榮湯倍人參,加天麻,少佐酒炒黃柏,二服而愈。易老云:頭旋眼黑,非天麻不能定,少佐黃柏以滋腎水也。若血虛頭眩,四物湯加人參、天麻。

氣虛頭眩,四君子湯加天麻、川芎。伏痰頭眩,二陳湯加南星、白朮、天麻、川芎。內兼痰火上攻,再加酒炒黃芩、竹瀝、薑汁。若元氣虛脫者,人參養榮湯、大建中湯,俱加天麻、川芎。內傷勞役者,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川芎。惟溫病頭目眩及頭脹、頭痛、頭汗,並目赤、目黃、目不明、目直視、目反折,與傷寒治法不同,俱系雜氣伏郁中焦,邪熱亢閉,上攻頭目,乃胃家實也。通宜升降散、加味涼膈散清利之。

(頭眩疼量加大黃,目眩赤等證量加龍膽草酒炒。)

白話文:

[頭暈目眩]

頭暈目眩指的是頭部旋轉感且眼前發黑的症狀。感冒導致的頭暈,大多是由於出汗、嘔吐或排便後,耗損了上焦的元氣所引發的。感冒病毒在身體半表半里的位置,如果表面的陽氣虛弱,就可能出現偶爾頭暈目眩的情況,可用葛根湯治療。風邪入侵常引起頭暈目眩,同樣適用於解肌的葛根湯。《傷寒論》記載:少陽經的病狀,包括口苦、喉嚨乾燥和目眩,可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天麻、川芎。《傷寒論》又提到:陽明經的疾病,只會頭暈不會畏寒,所以胃口好但會咳嗽,患者肯定有喉嚨痛。

胃口好是因為陽明經受風邪影響,可用四逆散加上天麻、桔梗。《傷寒論》記載:太陽經受寒,錯誤地嘔吐或排便後,心臟下方會感到脹滿,氣息上沖胸口(這是裡虛氣上逆的症狀)。起身時頭會暈(這是表面虛弱,陽氣不足的表現)。脈搏深而緊繃(這表示邪氣在裡,不可出汗)。出汗會傷害經絡,導致身體搖晃(汗出會傷害外部經絡,損害陽氣,無法控制脈搏)。使用桂苓甘術湯溫暖經絡,補充陽氣,或使用真武湯強化防禦力,防止出汗。

根據《針經》的說法:上焦虛弱會頭暈,下焦虛弱會昏厥。頭暈目眩都屬於虛弱,應使用溫暖經絡,補充陽氣的藥方。吳氏治療感冒汗出太多,頭暈,身體搖晃,發燒,脈搏虛弱快速,用人參養榮湯加倍人參,加上天麻,少量酒炒黃柏,服用兩次即痊癒。易老說:頭旋眼黑,非天麻不能穩定,少量黃柏滋補腎臟。如果是血液虛弱導致的頭暈,可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天麻。

氣虛導致的頭暈,可用四君子湯加上天麻、川芎。痰多導致的頭暈,可用二陳湯加上南星、白朮、天麻、川芎。如果痰火上攻,再加上酒炒黃芩、竹瀝、薑汁。如果是元氣虛脫,可用人參養榮湯、大建中湯,都加上天麻、川芎。如果是內傷勞累,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天麻、川芎。只有溫病導致的頭暈目眩,以及頭脹、頭痛、頭汗,和眼睛紅、黃、視力模糊、斜視、眼球反折,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和感冒不同,都是由於混亂的氣息困在中焦,邪熱亢進封閉,上攻頭目,這是胃實的表現。通調宜用升降散、加味涼膈散來清熱利濕。

(頭暈疼痛可以加大黃的用量,眼睛紅等症狀可以增加龍膽草酒炒的用量。)

3. 咳嗽

咳謂有聲無痰,嗽謂有痰無聲,咳嗽則有聲有痰也。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逆而不散,衝擊咽膈,令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而咳嗽也。有寒者,有熱者,有停飲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在半表半裡者,病各不同,治亦有異。

如傷寒停飲與表寒相合而咳嗽者,小青龍湯,或金沸草散;停飲與裡寒相合而咳嗽者,真武湯;邪熱在半表半裡而咳嗽者,小柴胡湯加貝母、知母、天花粉,肺熱去人參加沙參;凡陰證手足厥逆而咳嗽者,四逆湯加五味子。若溫病伏熱內郁咳嗽,白虎湯合升降散、小清涼散加竹葉;若煩悶則加味涼膈散、增損三黃石膏湯,並加桔梗。夫咳為肺疾,必待發散而後已,然又有不可發散者。

《傷寒論》曰:咳而小便利,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逆。又曰: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此為逆也。不知發汗尤為溫病所大忌者,豈止小便利一節乎?又咳而脈數者,為心火刑肺金則死。

白話文:

咳嗽指的是有聲音又有痰的症狀。單純的咳是有聲音但無痰,而嗽是有痰但無聲音。肺臟主管氣的運行,如果受到寒冷或是飲用冷飲的影響,就會造成肺氣受損,使氣流逆亂且無法順利散開,進而衝擊咽喉部位,導致喉嚨有癢感和異物感,引發咳嗽。咳嗽的成因有許多種,包括由寒冷引起的、由熱氣引起的、由水濕滯留引起的、由表證引起的、由裡證引起的、以及由半表半裡證引起的,不同的病因對應的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由寒氣和水濕滯留共同引起,且伴隨表證的咳嗽,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或者金沸草散;由水濕滯留和裡證的寒氣共同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真武湯;由邪熱位於半表半裡狀態下的咳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再加入貝母、知母、天花粉,如果是肺熱的情況,還可以加入人參和沙參;對於陰證的手腳冰冷並且咳嗽的情況,可以使用四逆湯,再加入五味子。如果是由溫病潛藏的熱氣內鬱引發的咳嗽,可以使用白虎湯,配合升降散和小清涼散,再加入竹葉;如果同時感到煩悶,可以使用加味涼膈散和增損三黃石膏湯,再加入桔梗。

咳嗽通常是由肺部疾病引起,需要透過發汗來治療,然而,也有不能發汗的情況存在。

根據《傷寒論》記載:如果咳嗽且小便順暢,不應發汗,若強制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又說:如果在咳嗽時發汗,可能會出現蜷縮和腹部脹滿的現象,腹部會變得更加堅硬,這是逆證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發汗對於溫病來說是絕對禁忌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小便順暢這一條件。另外,如果咳嗽且脈搏跳動頻率加快,這表示心火旺盛,可能對肺金造成傷害,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死亡。

4. 口燥咽乾

引飲曰渴,不引飲曰燥干。凡傷寒少陽。邪在中焦,口苦舌乾,不甚渴,脈弦者,小柴胡湯。少陽脈弦,往來寒熱而嘔,口燥咽乾者,小柴胡湯。口乾少津液,脈浮緊微數者,白虎加人參湯。陽明無大熱,背惡寒,口燥咽乾者,白虎加人參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以存津液,大承氣湯,此熱在下焦,爍枯腎水,下不可緩也。若溫病怫熱內郁,未有不口燥咽乾者,小清涼散、增損三黃石膏湯,再看兼證消息之。

凡傷寒汗吐下後,津液少,口燥咽乾,及虛人水衰火旺,口燥咽乾,以補陰益氣煎加麥冬、黃柏、知母、天花粉,以滋其水。若脈沉足冷者,多難治。溫病下後須酌之,不可驟補。脈沉足冷,宜大下之,不可以傷寒例拘也。

白話文:

[口乾喉燥]

當感到需頻繁喝水解渴時,我們稱之為「渴」;若不覺渴,但口與喉嚨仍持續感到乾燥,則稱之為「燥幹」。對於感染風寒,病在半表半里的少陽階段,會有口苦舌乾的症狀,但並不會非常口渴,且脈象呈現弦狀的患者,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若患者脈象弦狀,伴隨寒熱交錯和嘔吐,以及口乾喉燥的症狀,亦應使用小柴胡湯。

若患者口乾且口腔內津液減少,脈象浮緊且有輕微的數象,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對於陽明病沒有高燒,但背部畏寒,口乾喉燥的患者,亦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若少陰病於發病二至三日內出現口乾喉燥的症狀,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以保存體內津液。這是因為熱邪已深入下焦,正在消耗腎臟的津液,瀉下的治療不宜拖延。若溫病患者因熱毒內鬱,亦會出現口乾喉燥的症狀,可使用小清涼散或增損三黃石膏湯,並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進行調整治療。

對於風寒病經汗、吐、下治療後,導致體內津液減少,出現口乾喉燥的患者,或是體質虛弱,體內水衰火旺,出現口乾喉燥的患者,可使用補陰益氣煎,並加入麥冬、黃柏、知母、天花粉,以滋養體內津液。但若患者脈象沉,且腳部冰冷,通常病情較難控制。對於溫病經瀉下治療後的患者,應視病情適度補充,切勿過度補充。對於脈象沉,且腳部冰冷的患者,應進行瀉下治療,不應固守風寒病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