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5)
卷一 (15)
1. 發表為第一關節辨
又一隅之虧,邪乘宿損,如頭風痛、腰腿痛、心痛、腹痛、痰火喘嗽、吐血便血、崩帶淋瀝之類,皆可作如是觀。大抵邪行如水,唯注者受之,一著溫病,舊病必發,治法當先主溫病,溫邪退,而舊日之病不治自愈矣。不得主腦,徒治舊病,不唯無益,而壞病更烈於傷寒也。
(此論發前人所未發,醫家病家多為舊病所誤。——眉批)若四損之人,又非一隅之虧者可比。傷寒要辨疑似,有如狂而似發狂者,有蓄血發黃而似濕熱發黃者,有短氣而似發喘者,有痞滿而似結胸者,有並病而似合病者,有少陰發熱而似太陽發熱者,有太陽病脈沉而似少陰者,太陽少陰俱是發熱脈沉細,但以頭痛為太陽,頭不痛為少陰辨之。頭緒多端,務須辨明,如法治療。
若得汗、吐、下合度,溫、清、攻適宜,可收十全之功,不至傳變而成壞病矣。(此篇論溫病傷寒治法,各見精妙,而其文亦有筆有法,古致錯落,忽止忽起,正如斷嶺連峰出沒隱現,一望無際,彷彿張中丞後傳。——眉批)《傷寒論》中,共計壞病人十有六,故傷寒本無多病,俱是辨證不明,錯誤所致。
如太陽始病,當以汗解,如當汗不汗,則鬱熱內迫而傳經;如發汗太過,則經虛風襲而成痙;如不當汗而汗,則迫血妄行而成衄。大便不可輕動,動早為犯禁。當汗誤下,則引邪入里,而為結胸痞氣,協熱下利。當下誤汗,則為亡陽,下厥上竭譫語。小便不可輕利,輕利為犯禁。
蓋自汗而渴,為濕熱內盛,故宜利。如不當利而利,必耗膀胱津液而成燥血發狂;如當利不利,必就陽明燥火而成蓄血發黃。(治傷寒大法,不過所云云者,妙在要認的證,才下的藥,不然則紙上談兵矣。——眉批)若夫內傷類傷寒者,用藥一差,死生立判。蓋內傷頭痛,時痛時止;外感頭痛,日夜不休。
內傷之虛火上炎,時時鬧熱,但時發時止,而夜甚於晝;外感之發熱,非傳裡則晝夜元休息。凡若此等,俱要明辨於胸中,然後察色辨聲,詳證診脈,再定方製劑,庶不至誤傷人命耳。(補出內傷類傷寒來,治法與傷寒自是不同。———眉批)
白話文:
發表為第一關節辨
其他一些小毛病,邪氣乘虛而入舊傷,例如頭痛、腰腿痛、心痛、腹痛、痰火引起的咳嗽喘息、吐血便血、崩漏帶下、小便淋漓等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觀察病情。總的來說,邪氣的運行就像水一樣,只會流向低洼的地方。一旦染上溫病,舊病就會復發,治療時應該先治溫病,溫邪退了,以前的舊病就會不治自癒。如果只顧著治療舊病,而忽略了溫病的主症,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比傷寒病還要嚴重。
(此論發前人所未發,醫家病家多為舊病所誤。——眉批) 如果病人本身已經損傷了四臟,那又不能和單純的小毛病相比。治療傷寒要仔細辨別,有些病人看似發狂,卻與真正的發狂不同;有些病人黃疸,看似濕熱所致,卻是蓄血引起的;有些病人氣短,看似喘不過氣,卻是其他原因;有些病人腹脹,看似結胸,卻是其他原因;有些病人是多種疾病同時發生,卻看似單一疾病;有些病人少陰經發熱,卻表現得像太陽經發熱;有些病人太陽經病,脈象卻沉弱,像少陰經一樣。太陽經和少陰經都表現為發熱、脈沉細,但以頭痛為太陽經病,不頭痛則為少陰經病。病情錯綜複雜,必須仔細辨明,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汗法、吐法、下法用得恰當,溫法、清法、攻法也合宜,就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不至於病情傳變而導致嚴重後果。(此篇論溫病傷寒治法,各見精妙,而其文亦有筆有法,古致錯落,忽止忽起,正如斷嶺連峰出沒隱現,一望無際,彷彿張中丞後傳。——眉批)《傷寒論》中,記載的嚴重病例佔了六分之一,所以傷寒本身並非有多種疾病,都是因為辨證不明、治療錯誤所造成的。
例如太陽經初起之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該發汗而不發汗,則鬱熱之邪會內迫,進而傳至其他經絡;如果發汗過度,則會導致經氣虛弱,風邪襲擊而引起痙攣;如果本不該發汗卻發汗,則會迫使血液妄行而引起鼻衄。大便不可輕易催瀉,過早催瀉是違背治療原則的。如果該發汗卻用了瀉下法,則會把邪氣引入內臟,導致結胸、痞氣、發熱、腹瀉。如果該瀉下卻用了發汗法,則會導致陽氣耗損,出現下肢厥冷、上半身虛弱、神志不清等症狀。小便也不可輕易利,輕易利尿也是違背治療原則的。
一般來說,自汗且口渴,是濕熱內盛,所以應該利尿。如果本不應該利尿卻利尿,必然會耗傷膀胱津液,導致燥熱內盛,發狂;如果本應該利尿卻不利的,必然會導致陽明經燥熱更盛,而出現蓄血引起的黃疸。(治傷寒大法,不過所云云者,妙在要認的證,才下的藥,不然則紙上談兵矣。——眉批)至於內傷導致的類似傷寒的疾病,用藥稍有差錯,就會決定生死。因為內傷引起的頭痛,是時痛時止的;外感引起的頭痛,則日夜不停。
內傷引起的虛火上炎,會時而發熱,時而停止,而且晚上比白天嚴重;外感引起的發熱,則不是傳入內臟就是晝夜都不休息。凡此種種,都要在心中仔細辨別,然後觀察面色、聽辨聲音、仔細診察病情、診斷脈象,再決定處方用藥,這樣才能避免誤傷性命。(補出內傷類傷寒來,治法與傷寒自是不同。———眉批)
2. 溫病非時行之氣辨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此四時錯行之序,即非其時有其氣,亦屬天地之常,而雜氣非其類也。雜氣者,非溫非暑,非涼非寒,乃夭地間另為一種疵癘旱潦之毒氣,多起於兵荒之歲,樂歲亦有之。在方隅有盛衰,在四季有多寡,此溫病之所由來也。叔和序例有云: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暑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非其時有其氣,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慄山曰:余讀《緒論》,冬月溫氣乘虛人里,遂至合病,而悟冬溫與風溫、暑溫、濕溫、秋溫,並瘧痢、咳嘔、霍亂等證,皆時行之氣病也。正如叔和所云,而雜氣非其種耳,與溫病何干。——旁批)觀於此言,嘴裡說得是時氣,心裡卻當作溫病,由是而天下後世之言溫病者,胥准諸此,而溫病之實失焉矣,而時氣病之實亦失焉矣。
總緣人不知疵癘旱潦之雜氣而為溫病,抑不知時行之氣,宜熱而冷,宜冷而熱,雖損益於其間,及其所感之病,豈能外乎四時之本氣?(傷寒溫病時氣,方書皆混而一之,得此辨別明白,自可免人錯誤,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者也。———眉批)假令春分後,天氣應暖,偶因風雨交集,不能溫暖而反大寒,所感之病,輕為感冒,重為傷寒。但春寒之氣,終不若隆冬殺厲之氣,投劑不無輕重之分,此為應至而不至。
如秋分後,適多風雨,暴寒之氣先至,所感之病,大約與春寒彷彿。深秋之寒,亦不若隆冬殺厲之氣為重,此為未應至而至。即冬月嚴寒倍常,是為至而太過,所感乃真傷寒耳。(可知傷寒亦時氣之一耳,與溫病原非一種。———眉批)設溫暖倍常,是為至而不及,所感傷寒多合病並病耳,即冬溫也。
假令夏月,時多風雨,炎威少息,為至而不及;時多亢旱,爍石流金,為至而太過。不及亦病,太過亦病,一時霍亂吐瀉,瘧痢咳嗽等項,不過因暑溫而已。又若春秋俱行夏令,天地暴烈,人感受之,內外大熱,舌苔口裂,腹脅脹滿,頭痛身痛,狀類傷寒而實非傷寒,狀類溫病而實非溫病,此即諸家所謂風溫、暑溫、濕溫、秋溫是也,(按:此四證,乃時行之氣所發,與溫病根源不同,而怫熱自內達外,與溫病證治相同。余每以溫病十五方,時其輕重而施之屢效。
蓋能滌天地疵癘之氣,即能化四時不節之氣,古人云,方貴明其所以然者,即此也。)與冬溫差近。(按:冬溫,即傷寒合病並病也。先解表而後攻裡,以外束風寒故也,與四證不同,須明辨之。)凡此四時不節之時氣病,即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病,所感終不離其本源。正叔和序例所云云者是也,於雜氣所中之溫病終何與焉?誤以溫病為時氣病者,又寧不渙然冰釋哉?(將一切時氣病說得明白坦亮,與溫病毫無干涉,令人目開心明。———眉批)
白話文:
標題:溫病不是因為季節變異所導致的疾病
春天應該溫暖,夏天應該炎熱,秋天應該涼爽,冬天應該寒冷,這是四季運行的順序。如果不是該季節出現的氣候,也只是天地間常見的現象,但雜氣就不是這樣。雜氣不是溫熱,也不是暑熱,更不是涼爽或寒冷,而是天地之間另一種如同瘟疫般,旱災水災所產生的毒氣,多半出現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太平年間也可能出現。這種毒氣在不同地區有盛衰變化,在不同季節有多寡之分,這就是溫病的由來。
叔和在序例中說:「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出現極寒,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出現極涼,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出現極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出現極溫,這些不是該季節出現的氣候,一年之中大人小孩的疾病大多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
(栗山說:我讀《緒論》後,認為冬天溫熱之氣趁虛而入,導致合併其他病症,從而理解到冬溫與風溫、暑溫、濕溫、秋溫,以及瘧疾、痢疾、咳嗽、嘔吐、霍亂等病症,都是時行之氣的疾病。正如叔和所說,而雜氣並非此類,與溫病沒有關係。——旁批)由此可見,嘴上說的是時令氣候所造成的疾病,心裡卻把它當作溫病。從此以後,天下後世談論溫病的人,都依循這種觀點,溫病的真正面目就因此被掩蓋了,時令氣候疾病的真實情況也因此被混淆了。
總之,是因為人們不了解瘟疫旱災水災所產生的雜氣,而把它當作溫病;或者不了解時令氣候所導致的疾病,應該熱的時候反而冷,應該冷的時候反而熱,雖然這種變化會有輕重之分,但所導致的疾病,難道能脫離四季本來的氣候影響嗎?(傷寒、溫病、時氣,各種醫書都混為一談,如果能把這些分辨清楚,自然可以避免錯誤,這是後人發現前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眉批)例如,春分之後,天氣應該轉暖,但如果遇到風雨交加,無法變暖反而變得很寒冷,所導致的疾病,輕的會是感冒,重的會是傷寒。但春天的寒冷之氣,終究比不上嚴冬的肅殺之氣,用藥的劑量自然有輕重之分,這屬於該來的氣候沒有如期而至。
又如,秋分之後,如果風雨頻繁,寒冷之氣突然降臨,所導致的疾病,大概與春寒相似。但深秋的寒冷,也比不上嚴冬的肅殺之氣,屬於不應該來的氣候卻來了。如果冬天極度寒冷,遠超正常水平,就屬於該來的氣候來得太過,所導致的疾病就是真正的傷寒。(可見傷寒也是時令氣候所導致的疾病,與溫病本來就不是同一種。——眉批)如果冬天異常溫暖,就屬於該來的氣候沒有到來,所導致的傷寒多半會合併其他病症,這就是冬溫。
例如,夏天如果經常下雨,炎熱之氣消退,就屬於該來的氣候沒有完全到來;如果長期乾旱,天氣熱到可以把石頭都融化,就屬於該來的氣候太過。氣候不到位會生病,氣候太過也會生病,例如一時出現霍亂、嘔吐腹瀉、瘧疾、痢疾、咳嗽等症狀,不過是因為暑熱導致的溫病而已。又如,春秋兩季都出現夏天般的酷熱天氣,天地之間一片暴烈之氣,人們感受到這種氣候,身體內外都異常燥熱,舌苔乾燥,口唇乾裂,腹部脹滿,頭痛身痛,症狀像傷寒但不是傷寒,像溫病但也不是溫病,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風溫、暑溫、濕溫、秋溫。(按:這四種疾病都是因為時令氣候變化所引起,與溫病的根源不同,但身體內部發熱的狀況,與溫病的治療方法相同。我常用治療溫病的十五個藥方,根據病情輕重而施用,屢次有效。因為它能夠清除天地間瘟疫般的毒氣,也能夠化解四季不調的氣候,古人說,使用藥方要明白其原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與冬溫的情況比較接近。(按:冬溫其實是傷寒合併其他病症,應該先解表再攻裡,因為身體被風寒束縛的緣故,與其他四種疾病不同,必須明確區分。)凡是這種四季不調所導致的時氣疾病,其實就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所引起的疾病,所感受的病邪最終離不開其根本原因。正如叔和序例所說的一樣,與雜氣所導致的溫病完全沒有關係。把溫病誤認為是時令氣候疾病的人,難道不應該因此而徹底醒悟嗎?(把一切時令氣候疾病說得清清楚楚,與溫病毫無關係,令人豁然開朗。——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