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3)
卷二 (3)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凡傷寒邪在表者,工舌無苔。邪在半表半裡,白苔而滑,肺主氣而色白。故凡白苔猶帶表證,止宜和解,禁用攻下。有尖白根黃,尖黃根白,或尖白根黑,及半邊黃白前苔滑者,雖證不同,皆屬半表半裡。若傳裡則乾燥,熱深則黃,甚則黑也。然黑苔止有二種,有火極似水者,為熱極;有水極似火者,為寒極。
細辨之,黑色亦自不同。熱極者色黑而苔燥,或如芒刺,再驗必小便赤澀,大承氣湯下之;寒極者色青灰而苔滑,再驗必小便清白,或淡黃,理中湯加附子溫之。又溫病與傷寒,舌色不同,傷寒自表傳裡,舌苔必由白滑而變黃變黑,不似溫病熱毒由里達表,一發即是白黃黑諸苔也。
白話文:
凡是傷寒,邪氣在表層的,舌頭沒有苔。邪氣在半表半里的,舌苔白色而滑潤,肺主氣而色白。因此凡是白色舌苔的,仍然有表證,只宜調解,禁用攻下。如果舌苔尖白根黃,尖黃根白,或尖白根黑,以及半邊黃白苔滑的,雖然證狀不同,都屬於半表半里的。如果傳裡,則舌苔乾燥;熱重則變黃;更嚴重則變黑。然而黑苔只有兩種,有火極似水的,為熱極;有水極似火的,為寒極。
仔細分辨,黑色舌苔也有不同。熱極的,顏色黑而舌苔乾燥,或如芒刺,進一步檢查,小便一定赤紅色,用大承氣湯下之。寒極的,顏色青灰而舌苔滑潤,進一步檢查,小便一定清白,或淡黃,用理中湯加附子溫之。另外,溫病與傷寒,舌苔顏色不同,傷寒是由表傳裡,舌苔一定是由白滑變為黃變黑,不像溫病熱毒是由裏達表,一發作就是白黃黑等諸苔了。
故傷寒白苔不可下,黃則下之;溫病稍見黃白苔,無論燥潤,即以升降散、加味涼膈散下之,黑則以解毒承氣湯急下之。下後間有三二日裡證去,舌尚黑者,苔皮未落也,不可再下,務在有下證方可下。有一種舌俱黑而無苔,此經氣,非下證也。妖娠多有此,陰證亦有此。
又有一種舌,屢經汗下消導,二便已通,而舌上青灰色未退,或濕潤,或雖不濕潤,亦不幹燥,不可因其濕潤妄投薑、附,亦不可因其不濕潤而誤與硝、黃。此困汗下過傷津液,其脈必虛微無力,急宜救陰為主,炙甘草湯、左歸丸料,或六味地黃九料合生脈散滋其化源。又有一種舌,真陰虧損,火勝津枯,乾燥涸極,唇裂鼻煤舌黑,宜以涼水梨漿治其標,左歸、六味滋其本,庶或可生。若執用平氣、涼膈則殆矣。
白話文:
如果傷寒出現白色的舌苔,不能使用瀉下法;如果舌苔發黃,就可以瀉下。溫病稍有黃白舌苔,無論是乾燥還是濕潤,都要用升降散或加味涼膈散瀉下;如果舌苔發黑,要緊急用解毒承氣湯瀉下。瀉下後,如果幾天後裡證消失,但舌頭仍然發黑,是因為舌苔皮還沒掉落,不能再瀉,一定要有瀉下的證據才能瀉。還有一種情況是舌頭全黑但沒有舌苔,這是經氣不足,不是瀉下的證據。懷孕異兆和陰證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舌頭經過多次發汗、瀉下和消導,大便和小便已經暢通,但是舌頭上的青灰色還沒有退去,可能仍有濕潤,也可能不濕潤但也不乾燥,不能因為濕潤就誤投薑和附子,也不能因為不濕潤就誤給硝石和黃連。這種情況是因發汗瀉下過度損傷津液,脈搏必然虛弱無力,急需以滋陰為主,可用炙甘草湯、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上生脈散,滋養其化生來源。還有一種情況是真陰虧損,火氣旺盛津液枯竭,舌頭極度乾燥,嘴脣乾裂鼻煤黑,舌頭發黑,可以用涼水梨漿治療其表癥,用左歸丸和六味地黃丸滋養其根本,這樣纔有救治的希望。如果堅持使用平氣散或涼膈散,恐怕會很危險。
(實熱火盛而焦,虛熱水虧而枯,分辨不清,彼此無一生矣,仔細勘驗脈證,畢竟不同。——眉批)杜清碧三十六舌法,三十五舌屬熱,惟一舌屬寒,大抵熱多寒少。三十六法已覺其煩,後廣之一百有餘,真屬蛇足。大鵝梨削薄片,於新汲水中,去渣飲汁,即梨漿是也。
舌白砂苔,舌紫赤色
舌上白苔乾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舌。乃自白苔之時,津液乾燥,邪雖在胃,不能變黃,急下之。紫赤亦胃熱也,亦宜下之。
舌芒刺
熱傷津液,此熱毒之最重者,急下之。
舌裂,日久失下,血液枯涸,多有此證。又熱結旁流,日久不治,在下則津液消亡,在上則邪火毒熾,故有此證,急下之,裂自滿。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白苔乾燥硬化如砂皮,稱為水晶舌,這是因為津液乾燥,即使邪氣在胃中,也無法轉化為黃苔,應該趕快服用瀉藥。舌頭呈現紫紅色也是胃熱,也應該服用瀉藥。舌頭出現芒刺,是熱傷津液,這是熱毒最嚴重的情況,要趕快服用瀉藥。舌頭出現裂痕,如果久拖不治,血液會枯竭,就會出現這種症狀。另外,熱邪長期積聚,沒有治療,往下走會造成津液枯竭,往上走會造成邪火毒盛,也會出現舌頭裂痕,要趕快服用瀉藥,裂痕就會消失。
舌短,舌卷,舌硬
此皆邪氣勝,真氣虧,急下之,舌自舒。
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煙煤
此胃家實多有此證,急下之。鼻孔煤黑,溫毒在胃更甚,急下之。
口燥咽乾,氣噴如火,揚手擲足,小便極臭,小便赤黑,小便涓滴作痛
此皆內熱之極,急下之。
潮熱
邪熱在胃,宜下之。
善太息
此胃家實。呼吸不利,胸膈痞悶,每欲引氣下行故然,宜下之。
心下滿,心下痛,心下滿痛,心下高起如塊,腹脹滿痛,腹痛按之愈痛,小腹滿痛
此皆胃家邪實,內結氣閉,急下之,氣通則已。
頭脹,頭脹痛,頭汗,頭痛如破
白話文:
舌頭短小、捲曲、僵硬,嘴唇乾燥裂開、發黑,口臭,鼻孔像煙灰一樣黑,口乾舌燥、呼吸急促、手腳無力、小便臭味濃郁、顏色深紅或滴滴作痛,這些都是體內熱毒過盛的表現,需要及時排毒。此外,還有潮熱、嘆氣、胸悶、腹脹、心口疼痛、頭脹頭痛等症狀,也是胃氣不通、邪氣積聚的表現,需要及時疏通。
此皆胃有邪實,氣不下降,急下之,脹痛立止。頭汗亦宜下之,則熱越而遍身汗出矣。
譫語,發狂,蓄血如狂
此胃家實,陽邪勝也,急下之。有氣血兩虛,躁煩如狂者,不可下,須辨之。
溫疹
治法不外清散,增損雙解散加紫萍。
小便閉
此大便秘,氣結不舒,因而小便不通也。急下之,大便行,小便立解。
大便燥結,轉屎氣極臭
此下之無辭。但有血液枯竭者,無表裡證,虛燥不可下,宜六味地黃丸料加麥冬、五味,煎成入人乳,減半飲之。一方用白菜自然汁、大麻仁汁、生芝麻汁等份,入蜜和服自通。或用蜜煎導法。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由於胃部有邪氣停留,導致氣無法下行,要緊急用瀉下法治療,脹痛就會立刻停止。頭部出汗也應該使用瀉下法,這樣熱氣就會散發出來,全身都會出汗。
譫語(說胡話),發狂,類似狂犬的蓄血癥狀
這是胃部實熱,陽邪盛,要緊急用瀉下法治療。如果有氣血兩虛,煩躁不安類似狂犬的患者,就不能用瀉下法,需要辯證治療。
溫疹
治療方法離不開清熱散結,可以加用紫萍在增損雙解散中。
小便不通
這是因為大便不通,氣結不舒,因此導致小便不通。緊急使用瀉下法,大便通了,小便也會馬上通暢。
大便乾燥不通,排出的屎味極臭
這種情況必須使用瀉下法治療。但如果有血液虧損的患者,沒有表裡證,虛熱導致大便乾燥不通,不能使用瀉下法,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煎服,加入人乳,減半飲用。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白菜的汁液、大麻仁汁、生芝麻汁等量,加蜂蜜調和服用,可以自行通便。也可以用蜜煎導法進行治療。
大便膠閉
其人平日大便不實,一遇溫邪便蒸作極臭,狀如黏膠,愈蒸愈黏,愈黏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溫毒無自而出,不下即死。若得黏膠一去,無不愈者。
協熱下利
其人大便素或不調,邪熱乘胃,便作煩渴。一如素日泄瀉稀糞而色不敗,其敗色但焦黃而已。午後潮熱,便作瀉泄,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不作潮熱,利亦止,為病愈。若潮熱復作,利不止者,以增損大柴胡湯撤其餘邪,而利自止。
熱結旁流
此胃家實,邪熱壅閉,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五度,或十數度,急以加味六一順氣湯下之,得結糞而利自止。服藥後不得結糞,仍稀水旁流,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仍以前湯更下之,或用解毒承氣湯。如虛並加入參。無參,以熟地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入前藥煎服,累效。
白話文:
大便膠結
患者平日大便不順,一旦遇到溫邪入侵,就會蒸發成極度惡臭、黏稠猶如膠水般的糞便。糞便蒸發得越嚴重,黏性就越大,越黏就越難排出,導致胃氣無法下降,溫毒無處可出,如果不加以治療就會死亡。如果能夠將黏稠的糞便排出,患者幾乎都能痊癒。
協熱下痢
患者平日大便較不正常,邪熱侵犯胃部,就會產生煩渴。糞便稀薄如平日腹瀉所排出,但顏色沒有變壞,只是變成焦黃色。下午會潮熱,此時就會開始瀉泄,到了晚上潮熱退去,瀉泄也會減少,隔天不會潮熱,瀉泄也會停止,代表病已痊癒。如果潮熱再次發作,瀉泄持續不斷,可以使用「增損大柴胡湯」來驅除其他邪氣,瀉泄自然就會停止。
熱結旁流
此為胃部實熱壅結,接著會下痢出純臭水,完全沒有糞便,一天會發作三到五次,甚至十幾次。必須趕快使用「加味六一順氣湯」來瀉下,排出結塊的糞便,瀉泄就會停止。服藥後如果沒有排出結塊糞便,還是持續下痢出稀水,而且服用湯藥後也不能順利傳送到大腸,這是因為大腸邪氣過盛,失去運送的功能,表示邪氣依舊存在,病情不會減輕,仍然要持續使用前面所提的湯藥瀉下,或者使用解毒的「承氣湯」。如果患者體虛,可以加入人參。如果沒有人參,可以用「熟地」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加入前面的藥物服用,效果顯著。
蓋血不亡,氣亦不散耳。
脈厥,體厥
脈厥,沉伏欲絕。體厥,四肢逆冷,涼過肘膝,半死半生,通身如冰,九死一生。此邪火壅閉,陽氣不能四布於外,胃家實也,急以解毒承氣湯大清大下之。下後而鬱熱已解,脈和體溫,此為病愈。若下後而鬱熱已盡反見厥者,為虛脫,宜補。若下後鬱熱未盡,仍見厥者,更下之,厥不回者死。
按:溫病厥逆皆下證,傷寒厥逆多兼下利,則陽熱變為陰寒者十之五。蓋木盛則胃土受克,水穀奔迫,胃陽發露,能食則為除中。木盛則腎水暗虧,汲取無休,腎陽發露,面赤則為戴陽。戴陽尚多可救,除中十不救一。所以溫之灸之,以回其陽,仍不出少陰之成法也。但厥而下利,陰陽之機甚微,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血液不會消失,氣也不至於消散。脈厥是指脈搏沉伏欲絕,體厥是指四肢冰冷,涼意超過肘膝,像半死半生一樣,全身如同冰塊,九死一生。這是因為邪火阻塞,陽氣無法散布到體外,胃部積實,應該立即服用解毒承氣湯大量清瀉。瀉下後,鬱熱消散,脈搏恢復正常,體溫也升高,就表示病好了。如果瀉下後,鬱熱消散但仍然出現厥逆,就是虛脫,需要補益。如果瀉下後,鬱熱未消,仍然出現厥逆,應該繼續清瀉,如果厥逆不退就會死亡。
溫病厥逆都是下證,傷寒厥逆大多伴隨下利,這是因為陽熱轉化成陰寒的情況佔了十之五。這是因為木氣旺盛,就會剋制胃土,水穀奔迫,胃陽外露,能吃東西就叫做除中。木氣旺盛,也會導致腎水暗虧,汲取水分不停,腎陽外露,面部發紅就叫做戴陽。戴陽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救治,除中則十個之中只有一個人能救活。因此,應該溫灸以回陽,仍然不能違背少陰病的治療原則。但是,厥逆伴隨下利,陰陽的變化十分微妙,不能不仔細辨別。
下後脈反浮
里證下後,宜脈靜身涼。今脈浮,身微熱,口渴,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溢於肌表,里無大留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若大下後,或數下後,脈空浮而虛,按之豁然如無,宜玉女煎加人參,覆杯則汗解。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他病先虧,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復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
石膏、知母、麥冬辛涼除肌表散漫之熱邪,人參、熟地、牛膝滋陰以助周身之血液,於是經絡潤澤,元氣鼓舞,腠理開發,此邪從榮解,汗化於液之義也。
白話文:
下後脈反浮
病人大便後,應當脈象平靜、身體涼爽。但現在脈象浮,身體微熱、口渴、精神不振,這說明邪熱已經溢出肌膚表面,內里並沒有太多停留。雖然沒有出汗,但應該服用白虎湯。
如果病人是大便後,或者多次大便後,脈象空虛浮躁,按壓下去感覺空虛無力,應該服用玉女煎加人參,蓋上杯子就會出汗。這是因為病人可能長期腹瀉,或者患有其他疾病導致身體虛弱,或者本病久治不愈,或者反复多次大便,導致全身血液枯竭。
石膏、知母、麥冬辛涼解表,可以去除肌膚表面散漫的熱邪;人參、熟地、牛膝滋陰,可以補充全身血液,讓經絡潤澤、元氣充沛,毛孔暢通,邪氣從表解出,汗液化解於體液之中。
下後脈復沉
下證脈沉而數,下後脈浮,當得汗解,以熱邪溢於氣分也。今下後二三日,脈復沉者,餘邪復瘀到胃也,宜更下之。更下後,脈再浮者,仍得汗解,宜白虎湯。(以白虎發汗,亦裡熱除而表邪自解之義,非比麻黃、桂枝發散風寒也。)
下後脈反數
應下失下,口燥咽乾而渴,身反熱減,四肢時厥,欲得近火壅被,此陽氣伏也。下後厥回,身復熱,脈大而反數,舌上生津,不甚飲水,此里邪漸去,郁陽暴伸也,柴胡清燥湯以和解之。此證類近白虎,但熱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服藥後,脈象沉而數,接著又變浮,表示病邪已從氣分發散出去,應該能出汗解表。但如果過了兩三天,脈象又沉下去,代表病邪又積聚在胃部,需要再次服用瀉下藥。如果再次服用瀉下藥後,脈象又浮起來,並且可以出汗解表,應該服用白虎湯。
如果病人服藥後,應該瀉下但沒有瀉下,出現口乾舌燥、渴想喝水,身體反而不那麼熱,四肢時常發冷,想靠近火取暖,這表示陽氣被陰邪所抑制。如果服藥後四肢發冷的症狀減輕,身體又發熱,脈象變得很大且數,舌頭上出現津液,不再想喝水,代表里邪逐漸消失,陽氣外泄。這時應該服用柴胡清燥湯來調和陰陽。這種情況類似白虎湯的症狀,但熱渴已經消除,不再適合使用白虎湯。
下後身反熱
應下之證,下後當脈靜身涼,今僅發熱者,此內結開,正氣通,郁陽暴伸也。即如爐中伏火撥開,雖焰不久自息,與下後脈反數義同。
下後反痞
邪氣留於心胸,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以其人或因他病先虧,或因稟賦嬌怯,氣血兩虛,下之益虛,失其健運,邪氣留止,故致痞滿。今愈下而痞愈甚,若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病矣。宜參歸養榮湯,中病即止。
下後邪氣復聚
里證下後,脈不浮洪,煩渴減,身熱退,三五日後復發熱者,亦無傷食勞役,乃餘邪尚有隱伏,因而復發,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歸咎於醫家,誤也。再酌前方下之,慎勿過劑,以邪熱微也。
白話文:
【下後身反熱】
原本應該在服藥後脈搏平靜、身體涼爽的症狀,現今卻出現反常的熱感,這是因為內部積結未解,正氣流通,使得潛藏的陽氣突然發散所致。就像爐中的潛伏之火被撥開,雖然火焰不會持續太久,但與服藥後脈搏反而變得快速的現象有類似之處。
【下後反痞】
邪氣停留在心胸部位,使人感到腹部脹滿(痞)。本應通過下藥消除的痞滿現象,現在反而更嚴重了,可能是由於此人先前就存在其他疾病導致體質虛弱,或是因為天性體質嬌嫩、氣血雙虛,下藥後反而使虛弱的情況加重,失去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使得邪氣得以停留,造成腹部脹滿。如果繼續使用行氣破氣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適合服用參歸養榮湯,並在病情得到控制後停止藥物。
【下後邪氣復聚】
在裏證(內部)治療後,脈搏不再強烈,口渴減輕,身體熱度退去,幾天後再次出現發熱,這通常不是因為消化不良或過勞,而是因為剩餘的邪氣還在體內潛藏,再次發作。這是自然的過程。不瞭解的人往往會錯誤地歸咎於醫生,這是誤解。可以再次考慮使用之前的方法進行治療,但務必謹慎,不可過量,因為邪氣和熱力都較微弱。
急證急攻(傷寒無此證治)
雜氣流毒,怫鬱三焦,其病不可測識。一發舌上白苔如積粉,譬如早服涼膈、承氣等方下之,至午舌變黃色,煩滿更甚,再急下之,至晚舌變黑刺,或鼻如煙煤,仍加硝、黃大下之。所謂邪微病微,邪甚病甚,非藥之過也。此一日之間而有三變,幾日之法一日行之,稍緩則不及救矣。
若下後熱渴除苔不生方愈。更有熱除苔脫,日後熱復發苔復生者,更酌前方下之,不必疑二也。嘗見溫病有一二日即死者,乃其類也。丁亥五月,監生李廉臣女,年十八,患溫,體厥脈厥,內熱外寒,痞滿燥實,譫語狂亂,罵詈不避親疏,煩躁渴飲,不食不寐,惡人與火,晝夜無刻。
白話文:
這是一種急症,病勢發展迅速,傷寒病沒有這種症狀和治療方法。
病因是雜氣入侵導致毒素阻塞三焦,病情難以預測。剛開始舌苔會像粉末一樣白,如果像治療涼膈、承氣等症一樣用藥,到中午舌頭會變成黃色,症狀會更加嚴重。再用急下藥,到了晚上舌頭會變成黑色帶刺,或者鼻孔像煙煤一樣黑,即使再加硝石、黃連等藥物瀉下,也無濟於事。這是因為病邪的程度和病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並非藥物本身的過失。這種病在一天之內可以出現三次變化,原本需要好幾天才能完成的變化,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稍有耽擱就會失去救治機會。
如果瀉下後出現口渴、熱症消退、舌苔不再生長,就預示著病情好轉。如果熱症消退、舌苔脫落,但過幾天熱症又復發、舌苔又重新長出來,就要再根據之前的方子用藥,不要猶豫。我曾經見過溫病患者在一兩天內就去世,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丁亥年五月,監生李廉臣的女兒,十八歲,患溫病,身體虛弱、脈象微弱,內熱外寒、腹脹、乾燥、便秘,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分親疏、煩躁、口渴、不吃不睡、害怕人靠近、害怕火,晝夜不停地發病。
予自端陽日診其病,至七月初三始識人,熱退七八而思食,自始至終以解毒承氣湯一方,雪水熬石膏湯煎服,約下三百餘行,黑白稠黏等物,愈下愈多,不可測識,此真奇證怪證也。廉臣曰:若非世兄見真守定,通權達變,小女何以再生。戊子秋,舉人李煦南長公,約年十五,患溫,脈沉伏,妄見妄言,如醉如癡,渴飲無度,以加味涼膈散連下一月而蘇。
又予甥年二十一,患溫,初病便煩滿囊縮,登高棄衣,渴飲不食,日吐血數十口,用犀角地黃湯加柴、芩、連、梔、元參、荊芥穗灰十劑,間服瀉心、承氣湯七劑,諸證退而飲食進。越五日,小便不通,脹痛欲死。予細診問,脈仍沉,臍間按之勁疼。予思此土實氣閉不舒,因而小水不利也,以大承氣湯下黑血塊數枚,而病始痊。
白話文:
從端午節開始診斷他,到了七月初三才開始認得人,發燒退了七、八天才想要進食,從頭到尾都用「承氣湯」配「雪水煎熬的石膏湯」煎煮服用,大約下了三百多行,排出黑白濃稠黏糊的物質,越瀉越多,無法看清是什麼,這真是奇特的病症怪異的證狀。廉臣說:「如果不是世兄見真守正,通權達變,我女兒怎麼能再次活過來。」戊子年秋天,舉人李煦南長公,約莫十五歲,得了溫熱病,脈搏沉伏,產生幻視胡言亂語,像喝醉酒一樣神智不清,極度口渴,服用加強配方的「涼膈散」,連續一個月後才甦醒。
另外,我的外甥年方二十一,患了溫熱病,發病之初就覺得煩躁脹滿、呼吸困難,爬到高處脫掉衣服,口渴卻不想吃東西,每天咳血幾十口,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柴胡、黃芩、黃連、梔子、元參、荊芥穗灰十劑,間隔服用「瀉心湯」和「承氣湯」七劑,各項症狀消退、飲食進步。過了五天,小便不通,脹痛得快死了。我仔細診斷後詢問,脈搏仍然沉伏,按壓臍間疼痛劇烈。我認為這是土氣閉塞不暢,所以導致小便不通,使用大承氣湯排出了數塊黑色的血塊,病情才開始痊癒。
此皆證之罕見者也,可見凡下不以數計,有是證即投是藥。但恐見理不明,認證不透,反致耽擱。而輕重緩急之際,有應連日,有應間日下者,如何應多,如何應少,其間不能如法,亦足誤事,此非可以言傳,臨時酌斷可也。(此等證治亦少,姑存以備參考。)
發熱
凡治傷寒溫病,當發熱之初最為緊要關隘,即宜詳辨脈證治療,此時用藥稍不確當,必變證百出而成壞病矣。如溫病發熱,雜氣怫鬱三焦,由血分發出氣分,斷無正發汗之理。而發熱頭痛,身痛而渴,為熱之輕者,神解散、小清涼散之類;如發熱氣噴如火,目赤舌黃,譫語喘息,為熱之重者,加味涼膈散、增損三黃石膏湯之類;如發熱厥逆,舌見黑苔,則熱之極矣,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大清大下之。若正傷寒,自當詳發熱之表裡虛實以施治。
白話文:
這些都是罕見的病症,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就用這種藥。但怕你理解不透徹,辨別不出病症,反而耽誤病情。而且病情的輕重緩急,有的要連續用藥,有的要隔天用藥,用藥的多少,都需要根據情況判斷,不能照搬規矩,否則也會出問題。這些細節說不清楚,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靈活判斷。
發熱
治療傷寒溫病,發熱初期是最關鍵的時刻,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對症下藥。如果用藥稍微不妥,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導致病情惡化。比如溫病發熱,是雜氣鬱結在三焦,由血分發散到氣分,根本不適合發汗。而發熱頭痛、身痛口渴,是輕微的熱症,可以用神解散、小清涼散等藥物;如果發熱氣喘如火、眼睛紅腫、舌頭發黃、神志不清、呼吸急促,是嚴重的熱症,可以用加味涼膈散、增損三黃石膏湯等藥物;如果發熱昏厥、舌頭發黑,是熱症的極端表現,可以用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等藥物來清熱瀉下。如果確診為傷寒,就要根據發熱的表裡虛實來制定治療方案。
如翕翕而熱者表熱也,謂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葛根湯選用;蒸蒸而熱者,裡熱也,謂若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瀉心湯選用。太陽經以表為標,膀胱為本。凡發熱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緊無汗,此寒在標也,麻黃汗之;發熱脈浮緩自汗,此風在標也,桂枝和之;發熱脈緊而兼緩,此風寒並在標也,大青龍湯發之。若脈浮發熱,煩渴小便不利,此熱在本也,五苓散兩解之。
白話文:
如果熱氣微弱,表層有溫熱感,則表示「表熱」,像蓋著羽毛一樣,說明熱氣在體表,可選擇「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葛根湯」。
如果熱氣蒸騰,裡層有灼熱感,則表示「裡熱」,像蒸氣燻蒸一樣,說明熱氣在體內,可選擇「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瀉心湯」。
太陽經以表證為主要表現,膀胱經為根本。凡是發燒、頭痛、項部疼痛、腰背僵硬,脈搏浮緊無汗,這是「寒在表」證,用「麻黃」發汗治療;發燒、脈搏浮緩有自汗,這是「風在表」證,用「桂枝」調和治療;發燒、脈搏緊兼有緩脈,這是「風寒並在表」證,用「大青龍湯」發散治療。
如果脈搏浮數發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這是「熱在本」證,用「五苓散」利水和清熱一起治療。
陽明經以肌肉為標,胃為本。凡發熱目痛,鼻乾不眠,無汗,葛根湯,熱甚加黃芩、知母主之者,乃熱在標也;若表裡俱熱,渴飲水漿,汗出脈洪數,白虎湯主之者,乃熱在標本也;若不惡寒反惡熱,或蒸蒸而熱,內實不大便,脈洪數有力,調胃承氣湯下之者,乃熱在本也。
少陽經主半表半裡,從乎中治,脈弦,發熱頭痛,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往來寒熱,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者,小柴胡湯主之。若標病止宜小柴胡加減,若本病因邪深入,不能傳散,多以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大抵熱在太陽忌下,熱在陽明忌利小便,熱在少陽忌汗、忌下、忌利小便。
白話文:
陽明經以肌肉作為標誌,胃是本源。凡是發燒、眼睛疼痛、鼻子乾澀、失眠、不出汗,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如果體熱嚴重可以加黃芩、知母作為主藥,這是熱在標證。如果表裡都有熱證,口渴想喝水,出汗、脈象洪數,可用白虎湯治療,這是熱在標本。如果不畏寒反而怕熱,或蒸蒸出熱,內部實熱、大便不通,脈象洪數有力,可用調胃承氣湯瀉下,這是熱在於本證。
少陽經主治半表半裡的病證,從中間著手治療,脈象弦緊,發燒、頭痛、口苦、耳聾、胸悶脅痛、寒熱交替、心煩想嘔吐、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的,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表證病症消失只適合小柴胡加減,如果本證病因邪氣深入,不能傳散開來,可以多用柴胡加芒硝湯,或大柴胡湯。總的來說,熱在太陽經忌瀉下,熱在陽明經忌利小便,熱在少陽經忌發汗、忌瀉下、忌利小便。
至傳入三陰,則不發熱,唯少陰經能發熱。然少陰發熱有二證,初病即見少陰證,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此陰盛格陽,內寒而外熱也,理中湯加附子,或通脈四逆湯。蓋陽邪傳陰經而下利者,乃是熱利,陽陷入陰,外所以無熱,自是白頭翁湯、黃連阿膠湯一派。
如陰邪入陰經而下利者,乃是裡寒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外所以反熱,非理中、四逆何以御之。(內陽而外無熱,內陰而外反熱,辨之不明,用藥死生立判。——眉批)要知雖皆發熱,畢竟不同,發於陽而發熱者,頭必痛,發於陰而發熱者,頭不痛,此為辨也。又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邪氣傳裡也。
白話文:
當邪氣傳入三陰經,則不會發熱,只有少陰經會發熱。而少陰發熱有兩種情況:初發病時就能見到少陰經的證狀,脈搏沉細而發熱,可以用葛根湯加減方。如果腹瀉清稀,裡寒外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身體反而不畏寒,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阻遏陽氣,內寒而外熱,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或溫經散寒方。因為陽邪傳入陰經而下痢的,是熱利,陽氣陷入陰經,所以外在沒有熱象,這可以用銀翹散、黃連阿膠湯一類的方劑。
如果陰邪進入陰經而下痢的,是裡寒自利,寒邪在裡面為主,那麼陽氣一定會外浮,所以外在反而發熱,不可以用理中湯、溫經散寒方來治療。(內有陽氣而外在不發熱,內有陰邪而外在反而發熱,如果辨別不清,用藥就會決定生死。——眉批)要知道,雖然都是發熱,但畢竟不同,發於陽而發熱的,頭部一定會痛,發於陰而發熱的,頭部不會痛,這是辨別的關鍵。另外,太陽病以惡寒發熱為病情進展,是因為擔心邪氣傳入裡層。
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喜陰盡陽復也。然熱氣有餘,則又為內癰便血之兆矣。發熱多端,不可不詳辨也。
按:《傷寒論》之論內癰,止於三句中,即以三證辨內癰為極確,文法精練,不可不細玩之。第一句,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謂脈浮數,本當發熱,而反多灑淅惡寒者,內癰也。第二句,若有痛處,謂浮數之脈,主邪在經,當一身盡痛,而痛偏著一處者,內癰也。
第三句,飲食如常,謂病傷寒,當不欲飲食,而飲食如常者,內癰也。讀仲景書,可不於一字一句深求其義哉!景岳治肺癰,有桔梗杏仁煎;治腸癰,有腸癰秘方;通治有表裡俱寒;外又有蠟礬丸。皆神方也,謹採以備用。(外科之法門,亦仲景熱盛內癰之說,有以開之。
白話文:
厥陰經虛寒,如果出現少陽經熱盛的症狀,表示疾病正在好轉,因為陰氣漸退,陽氣開始恢復。但如果熱氣過盛,又會出現內癰、便血的徵兆,不可不察。發熱的表現多種多樣,必須仔細辨別。
《傷寒論》中對於內癰的論述,只用三句話就精準地闡明了內癰的三種表現,文字簡潔,值得細細琢磨。第一句話,脈象浮數,本應該發熱,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的症狀,這就是內癰。第二句話,如果有特定的疼痛部位,脈象浮數,說明邪氣在經絡中,本應該全身疼痛,卻只痛在某個部位,這也是內癰的表現。第三句話,飲食如常,傷寒病人應該不願意進食,但卻飲食如常,也是內癰的徵兆。讀《傷寒論》一定要仔細推敲每個字詞的含義。
張景岳治療肺癰,有桔梗杏仁煎;治療腸癰,有腸癰秘方;治療表裡俱寒,也有相應的方劑;另外還有蠟礬丸。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劑,值得收藏備用。外科治療方法,也源於仲景關於熱盛內癰的論述,可以以此為基礎來探究。
)
惡寒
傷寒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發熱,不欲去衣被也。惡寒屬表證,而有虛實之分,以有汗者為虛,無汗者為實也。但有惡寒為表不解,若欲攻其熱,當先解其表,麻黃、桂枝之屬是也。必不惡寒反惡熱,此為表解,乃可清裡,白虎、承氣之屬是也。然又有少陰之惡寒者,則蜷臥足冷,脈沉細,四逆湯溫之,不可發汗。
必振寒,脈微細者,內外俱虛也,真武湯主之。又有止稱背惡寒者,蓋人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陽微陰盛之機已露一斑。《傷寒論》云: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處以附之湯者是也。又有陽氣內陷入陰中,表陽新虛,有背微惡寒者。
白話文:
惡寒
患有傷寒而惡寒的人,不吹風也會怕冷,即使身體發燒,也不想脫掉衣服。惡寒屬於表證,可分為虛證和實證,有汗為虛證,無汗為實證。
但有惡寒,表示表邪未解,若要攻熱,應先解表,麻黃、桂枝等藥物屬於解表藥。如果不再惡寒,反而發熱,表示表證已解,可以清裡,白虎、承氣等藥物屬於清裡藥。
然而,少陰病也會有惡寒,症狀是蜷曲臥著,足部冰冷,脈象沉細,可以用四逆湯溫通,不可發汗。
如果出現劇烈寒戰,脈象微細,表示內外皆虛,可用真武湯治療。
還有部分人只說背部惡寒,因為人體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陽氣不足,陰寒之氣旺盛,就會導致背部惡寒,說明陽虛陰盛的徵兆已經顯現。「傷寒論」說:少陰病一兩天,口渴不喝,背部惡寒,應當灸之,並服附子湯。
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內陷於陰中,表面的陽氣虛弱,背部會輕微惡寒。
《傷寒論》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是也。蓋微,不甚也,若少陰,則寒甚也。二者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蓋陰寒為病,不能消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和;及陽氣內陷,則熱灼津液為干,故於陽明病則曰口燥渴也。二者均為背惡寒,要辨陰陽寒熱不同,亦於口中潤燥可知,不可不仔細審之也。
又有傷寒惡寒,全不發熱,六脈緊細,乃素稟虛怯而不能發熱,此太陽寒傷榮證。但極虛感寒,無正發汗之理,宜理陰煎、大溫中飲以滋其陰,而云騰致雨之妙,則景岳有心得矣。若溫病惡寒,口燥咽乾,舌黃唇焦,乃陽盛格陰,內熱則外寒,非惡寒也。蓋惡寒表證也,得就暖處便解,外寒重證也,雖近火烈不除。
白話文:
《傷寒論》說:傷寒沒有高燒,口乾想喝水,心煩,後背微微有寒意的人,應以「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裡的「微」,是指症狀不太嚴重。如果屬於少陰病,那麼寒意就很嚴重。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陰寒之氣過盛,一種是陽氣內陷。陰寒導致疾病,不能消耗體液,因此少陰病症狀口中和緩;陽氣內陷,熱氣灼燒體液,導致口乾想喝水,因此陽明病症狀口中乾燥。這兩種情況都是背部有寒意,但要區分陰陽寒熱的不同,也可以通過口中是否滋潤乾燥來判斷。因此,不能不小心仔細地辨別。
還有傷寒惡寒,完全沒有發熱,六脈緊細,這是天生虛弱而不能發熱,屬於太陽經受寒邪侵襲榮衛的病症。但極度虛弱感受寒邪,不具備發汗的正氣,應當使用「理陰煎」、「大溫中飲」來滋養陰氣,而雲蒸致雨的妙用,就只有景嶽大師才能體會到了。如果是溫病惡寒,口乾咽乾,舌頭發黃嘴脣焦黑,這是陽氣過盛阻礙陰氣,內熱導致外寒,而不是真正的惡寒。惡寒是表證,到了溫暖的地方症狀就會緩解;外寒是重證,即使靠近火爐也無法消除。
輕則神解散,甚則升降散、增損雙解散,豈可與正傷寒惡寒同日語哉?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惡,密室中則無所惡也。雖屬表證,而發散又自不同。若無汗惡風,則為傷寒,當發其汗,麻黃湯;有汗惡風,則為中風,當解其肌,桂枝湯。里證雖具,而惡風未罷者,皆當先解其表也。又有汗多亡陽與風濕皆有惡風之證,蓋汗出漏不止,則亡陽外不固,是以惡風也,以桂枝加附子湯,溫其經而固其衛。
風濕相搏,骨節煩痛,濕盛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也,以甘草附子湯,散其濕而實其衛。若溫病,惡風等於惡寒,陽伏於內,陰格於外,不過初病一二日,後則惡熱不惡風寒矣。要之邪熱內郁,輕則發越於外而手足溫,重則內外格拒而通身涼,死生關頭,惟在識與不識耳。神解、芳香、升降、涼膈等方,斟酌得宜,萬無一失。
白話文:
輕微的情況下,神氣渙散,嚴重的情況下,升降失調,增損兩敗俱傷,豈能與正宗的傷寒惡寒混為一談?
惡風
惡風是指見風就感到難受,在密閉的房間裡就沒有不適的感覺。儘管屬於表證,但發散的方法也有區別。如果沒有出汗而惡風,就屬於傷寒,應發其汗,使用麻黃湯;如果有汗而惡風,就屬於中風,應解其肌,使用桂枝湯。即使有裡證,但惡風未止,都應該先解其表。此外,還有汗出過多導致陽氣不足以及風濕都有惡風的證狀。汗液漏出不止,就會導致陽氣外固不住,因此惡風,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溫暖經絡,鞏固抵禦能力。
風濕相搏,骨節煩痛,濕氣盛出汗,皮腠不密,因此惡風,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散濕氣,充實抵禦能力。如果是溫病,惡風等同於惡寒,陽氣內藏,外感陰邪,不過發病一二天,之後就會惡熱而不惡風寒。總的來說,邪熱內鬱,輕則發散於外,手腳溫暖,重則內外交互阻隔,全身發涼,生死存亡,就在於是否能辨別。神解、芳香、升降、涼膈等方劑,適當斟酌使用,萬無一失。
頭痛
太陰少陰,有身熱而無頭痛,蓋二經皆不上頭故也。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蓋厥陰與太陽會於巔也。若身熱又頭痛,皆屬三陽經也。傷寒太陽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頭痛發熱,惡寒有汗,桂枝湯。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不大便,調胃承氣湯;頭痛甚者必衄,葛根湯去大棗加蔥白。少陽頭痛,頭角痛,或耳中痛,或口苦發熱,或往來寒熱,脈弦數,並宜小柴胡湯。
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又厥陰頭痛,脈微浮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湯。若溫病頭痛,或頭脹痛,乃邪熱鬱結於內,上攻頭面三陽,斷不可發表,(溫病頭痛,禁用風藥,恐邪氣上升也,清瀉裡熱,表證自退。——眉批)輕則神解散、清化湯治之,重則增損雙解散、升降散合內外而治之。
白話文:
頭痛的原因很多,如果身體發熱卻沒有頭痛,可能是太陰或少陰經的問題,因為這兩條經脈都不通往頭部。如果只有頭痛而沒有發熱,可能是厥陰經的問題,因為它與太陽經交會於頭頂。如果身體發熱又頭痛,就屬於三陽經的問題。傷寒導致的頭痛,如果發熱、怕冷、沒有汗,可以用麻黃湯;如果發熱、怕冷、有汗,可以用桂枝湯。陽明經頭痛,不畏寒反而畏熱,可以用白虎湯;如果便秘,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如果頭痛很嚴重,可能需要流鼻血,可以用葛根湯去掉大棗加蔥白。少陽經頭痛,會感覺頭角痛、耳朵痛、口苦發熱、或寒熱往來,脈搏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
厥陰經頭痛,會嘔吐泡沫,可以用吳茱萸湯;如果脈象微浮,表示快要好了,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用小建中湯。如果是溫病導致的頭痛,或者頭脹痛,可能是邪熱鬱積在體內,上攻頭面三陽,不能用發汗的藥物,可以用清化湯或雙解散、升降散來治療。
(裡氣一通,頭痛自止,不可拘傷寒頭痛當解表,不可攻裡之例也。)
身痛
凡傷寒太陽病,身體痛,骨節痛,若惡寒無汗,脈浮緊者,麻黃湯汗之;若脈浮緩,惡風自汗者,桂枝湯和之;若風寒並中,脈浮緊而緩者,大青龍湯發之。少陰病,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厥,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然此陰陽二證,一般身痛,用藥則相去云壤,浮沉之脈,要在指下辨識。
若誤發少陰經汗,必動其血,或從口鼻出,或從目出,(少陰脈入肺絡心,太陽脈起目內眥。)則為下厥上竭而死,或可以當歸四逆湯救之。凡一身盡痛,發熱發黃,頭上汗出,背強,小便不利者,濕也,茵陳蒿湯。凡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新加湯。凡身痛下利清穀者,表裡俱寒也,原文先救里四逆湯,次救表桂枝湯。
白話文:
頭痛的治療
當體內氣血通暢,頭痛症狀自然就會消失。不可拘泥於傷寒引起的頭痛,應解除體表的病邪,也不可攻入體內治療,這是一個不可違背的原則。
身體疼痛
凡是傷寒太陽經病,身體疼痛,骨節疼痛,如果有惡寒、無汗、脈象浮緊的症狀,可以使用麻黃湯發汗治療;如果脈象浮緩,惡風、自汗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湯調和治療;如果風寒並重,脈象浮緊而緩的症狀,可以使用大青龍湯發汗驅邪。少陰經病,身體疼痛,骨節疼痛,手足發冷,脈象沉的症狀,可以使用附子湯治療。然而,這兩種陰陽證的身體疼痛,用藥治療的差異極大,脈象的浮沉之別,要仔細辨識。
如果誤將少陰經的症狀使用發汗法治療,必定會動搖其血氣,可能會從口鼻或眼睛出血。(少陰經的脈絡連接肺和心,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內側。)這會導致下半身虛弱,上半身氣竭而死亡,或者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搶救。凡是全身疼痛,發熱發黃,頭上出汗,後背僵硬,小便不暢的症狀,是濕邪所致,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治療。凡是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新加湯治療。凡是身體疼痛、腹瀉、大便清稀的症狀,是表裡俱寒所致,治療時先使用四逆湯救治裡寒,再使用桂枝湯救治表寒。
若溫病,雜氣熱鬱三焦,表裡阻隔,陰陽不通,身體痛,骨節痛,以及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惡風,目痛鼻乾不眠,脅痛耳聾,寒熱而嘔,一切表證狀類傷寒,實非風寒外感之邪,通宜清熱解鬱以疏利之,如神解散、芳香散、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增損雙解散之類,隨其輕重酌量用之。裡氣一清,表氣自透而外證悉平矣。
故溫病凡見表證,皆里證鬱滯浮越於外也。不知者,一見身痛頭痛,發熱惡寒等證,便以為傷寒,而用麻黃、青龍以發其汗,則壞病蜂起矣。此即前一節治法大有天淵之別也,王、劉兩公其先覺乎?(表證皆里證浮越於外,是不可正發汗。之所以然處,前輩名公知此者,除王、劉、吳、喻無多人焉,習俗之舊染,難以驟更耳,言之可勝嗚咽。———眉批)
白話文:
如果患了溫病,由於熱氣鬱結在三焦,導致表裡不通,陰陽失調,就會出現身體疼痛、骨節疼痛、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怕風、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脅肋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等症状,這些症状看似像傷寒,但其實並非風寒外感引起的,而是由於熱氣鬱結所致。因此,應該用清熱解鬱、疏通經絡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神解散、芳香散、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增損雙解散等等,根据病情輕重酌情使用。一旦裡面的熱氣清除了,表面的症状自然消退。
所以,溫病的表證都是由於裡面的熱氣鬱結上浮到外表的缘故。不了解的人,一看到身體疼痛、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状,就以為是傷寒,用麻黃、青龍湯發汗,反而會加重病情。這與之前提到的治療方法有很大的区别。王、劉两位医生是这方面的先驱啊! (表證皆里證浮越於外,是不可正發汗。之所以然處,前輩名公知此者,除王、劉、吳、喻無多人焉,習俗之舊染,難以驟更耳,言之可勝嗚咽。———眉批)
不眠
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臥,陰盛陽虛,則嗜臥不欲起。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擾,故煩躁而不眠也。溫病熱鬱三焦,陰不敵陽,大渴引飲,煩躁不眠,輕則增損大柴胡湯,重則增損雙解散,兩解表裡之熱毒以治之。
若太陽傷寒,脈浮數,身痛無汗,煩躁不眠,大青龍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若發汗後不眠,脈浮數,微熱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若大汗後,胃中乾燥,不眠,煩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脈數大者,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不用五苓。又太陽傷寒,脈浮,以火劫汗,亡陽驚狂,起臥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白話文:
失眠
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時,會導致晝夜不得安眠;陰氣旺盛、陽氣不足時,則會嗜睡不起。夜晚以陰氣為主,陰氣旺盛時眼睛才能閉上,安穩入眠。如果陰氣被陽氣擾亂,就會感到煩躁不安,導致失眠。熱性傳染病導致三焦熱氣鬱結,陰氣無法抗衡陽氣,會出現口渴難耐、煩躁不眠的情況。輕者可以加減使用大柴胡湯,重者可以加減使用雙解散,雙管齊下,清除表裡熱毒來治療失眠。
如果太陽經受寒侵襲,脈搏浮動跳動得很快,身體疼痛但沒有出汗,煩躁不眠,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發汗後還是失眠,脈搏浮快,身體微熱口渴,小便不利,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出汗過多後,胃中乾燥,不眠,口渴想喝水,可以適量喝水,病情就會好轉。脈搏跳動得較快、有力時,可以使用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不需要使用五苓散。此外,如果太陽經受寒侵襲,脈搏浮動,因高燒而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衰竭、神志狂亂,起臥不安,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陽明經病,目痛鼻乾不眠,葛根湯,內熱多加黃芩、知母;若自汗,脈洪數,經腑俱熱,煩渴舌燥不眠,白虎湯;若大熱,錯語呻吟,乾嘔不眠,黃連解毒湯。少陽病往來寒熱,口苦,心煩不眠,脈弦數,小柴胡湯加黃連、梔子;若虛弱人,津液不足,加酸棗仁,五味子、麥冬。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眠,黃連阿膠湯。
凡汗、吐、下後,煩渴不眠,劇者懊憹不眠,此邪熱乘虛客於胸中,煩熱鬱悶而不得散也,梔子豉湯。凡下後虛煩不眠,參胡溫膽湯、加味溫膽湯。
白話文:
陽明經病變,表現爲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等症狀,可以使用葛根湯治療。如果體內有熱象,則可以加入黃芩和知母來加強清熱效果;如果患者出現自汗、脈象洪大且次數多,表明身體內外都有熱象,伴有煩躁、口渴、舌燥及失眠的症狀,這時應使用白虎湯;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高熱、說胡話、呻吟、乾嘔以及失眠,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
對於少陽經病變,出現往來寒熱、口苦、心煩及失眠等症狀,並且脈象呈現弦數狀態,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並加入黃連和梔子來增強療效;如果是體質虛弱的人,體內津液不足的情況,還可以加上酸棗仁、五味子以及麥冬來滋陰潤燥。
對於少陰經病變,如果在發病兩三天後出現心煩和失眠的症狀,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對於出汗、嘔吐或瀉藥後仍感到煩渴失眠的情況,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心中煩悶不安難以入睡的症狀,這是因爲邪熱乘虛進入胸中,導致煩熱鬱結不能疏散,此時可以使用梔子豉湯。而對於因瀉藥後出現的虛煩失眠情況,可以考慮使用參胡溫膽湯或者加味溫膽湯來治療。
多眠
凡病者多不得眠,傷寒反多眠者,以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目者,陰司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凡傷寒頭痛發熱,神昏多眠者,表證也,宜解表為先,疏表湯。若得汗後,脈浮細,身涼嗜臥者,此陽邪去而陰氣復,可不藥而愈。
設胸滿脅痛,風熱內攻而喜眠者,邪傳少陽也,小柴胡湯加桔梗、枳殼。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表邪未悉並陰,但欲寐,脈微細,無里證者,白黃以微發其汗則愈。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多眠,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真武湯。凡脈微細欲絕,或蜷臥惡寒向壁,或身重逆冷,皆屬少陰,附子湯。
白話文:
嗜睡
所有病人都很難入睡,但傷寒卻反而嗜睡,這是因為衛氣白天運行於陽氣,晚上運行於陰氣,運行陽氣則清醒,運行陰氣則入睡。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就會眼睛閉合,所以嗜睡,這是邪氣傳輸到陰分,而不是陽分。昏昏欲睡、閉著眼睛,是陰氣合閉的緣故;一言不發,是陰主於靜的緣故。凡是傷寒頭痛發熱、精神昏沉嗜睡的,是表證,應該以解表為優先,可以使用疏表湯。如果出汗後,脈浮而細,身體涼爽喜歡躺著,這是陽邪外出而陰氣復位,不必用藥就能痊癒。
如果胸悶肋痛,風熱內攻而嗜睡,邪氣傳輸到少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桔梗、枳殼。少陰病發病二三天,表邪沒有全部傳入陰分,只想要睡覺,脈微而細,沒有裡證,微微發汗就能痊癒。少陰病,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心煩嗜睡,自行流利大小便而且口渴,小便顏色發白,可以使用真武湯。凡是脈微細欲絕,或蜷曲著身體惡寒背向牆壁,或身體沉重逆冷,都屬於少陰病,可以使用附子湯。
若溫病多眠,三陽合病,目合則汗,小清涼散合白虎。譫語有熱者,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大黃。蓋凡胃中有熱者,亦欲多眠,但神昏氣粗而大熱,絕不似少陰之明辨是蜷臥足冷也。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然有表裡之別,虛實之異焉。凡傷寒太陽病,汗出惡風,反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或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隨證用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大承氣湯。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表證罷里證實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溫熱疾病時常感到睏倦,這可能是三陽合病的情況,眼睛閉合時會出汗,可以使用小清涼散與白虎湯結合來治療。如果出現神志混亂伴有高熱,則可以考慮使用加減三黃石膏湯並加入大黃來調整治療。一般來說,胃部有熱時,人也會想睡覺,但這種情況下的表現是神志模糊、呼吸粗重且極度高熱,完全不像少陰病(陰虛火旺)的表現,即患者眼睛閉合、腳冷。
自汗,指的是沒有經過發散卻自然流汗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下有表和裡的區分,虛實的不同。對於傷寒太陽病導致的汗出且畏風,反而微微畏寒的狀況,表示表症尚未解除,適合使用桂枝湯、小建中湯或者黃耆建中湯,根據具體症狀選擇適用的藥方。陽明病(胃腸熱盛)如果出現高熱伴隨大量出汗,應該及時進行下法治療,使用大承氣湯。陽明病如果脈搏遲緩,即使有出汗但不再畏寒,表示表症已經結束而裡證(內臟病症)變得嚴重,同樣應當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夫脈遲,乃熱鬱陽明,火邪閉脈也。(傷寒熱鬱陽明尚且閉脈,何況溫病。———眉批)裡實乃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濈濈汗出也,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漏風亡陽者,桂枝加附子湯。凡陰證四逆,額上及手背冷汗出者,與自利厥逆大汗出者,急以四逆湯溫之。凡自汗出,小便難,脈沉者,桂枝附子湯加茯苓。
若溫病邪熱內結,誤服表藥,大汗亡陽,煩渴不解,大復甦飲。不因誤表而自汗者,增損三黃石膏湯,裡實者加大黃。愈後每飲食及驚動,即自汗出,此表裡虛怯也,人參固本湯加黃耆、牡蠣、麻黃根以固之。若發熱而利,自汗不止者死。若大汗出,熱反盛,狂言不止者死。
白話文:
如果脈搏速度較慢,表示熱邪鬱結在陽明經,火邪阻滯經脈所致。(傷寒熱邪鬱結在陽明經尚且會阻滯經脈,何況溫病。———眉批)體內有實熱,會出現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腹脹氣喘、汗出不止等症狀,這與外邪在表而出的汗不同,不可掉以輕心。如果出現漏風亡陽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凡是陰證(虛寒證)導致四肢冰冷、額頭及手背冷汗,或是突然大汗淋漓的,要緊急使用四逆湯溫暖身體。凡是自發出汗、小便困難,脈搏沉細的,可以將桂枝附子湯中加入茯苓。
如果溫病的邪熱已經深入體內,誤服了治療表證的藥物,導致大汗亡陽,煩渴不退,可以使用大復甦飲。如果是自發出汗而不是誤服表藥所致,可以增減使用三黃石膏湯,如果體內有實熱,可以加大黃的用量。病情好轉後,如果飲食或受驚嚇後就會出汗,這是表裡虛弱所致,可用人參固本湯加入黃耆、牡蠣、麻黃根來固表。如果發熱且腹瀉,出汗不止的,會死亡。如果大汗出後,熱度反而升高,狂言不止的,也會死亡。
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若汗出如珠,不流者死,此又不可不知也。
盜汗
盜汗者,睡著而汗出也,是由邪在半表半裡。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與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止矣。雜病盜汗者,或陽虛血熱,變證加防風、麻黃根、生地黃、牡丹皮。
或陰虛火動,便秘加浮麥、麻黃根。傷寒盜汗,責於半表半里,知其膽有熱也。《傷寒論》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自汗出。(按:盜汗是少陽證,自汗是陽明證,但浮者必盜汗出句之盜字,應是自字,當改之,可與白虎湯。)病愈脈靜身涼,數日後,忽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並宜黃耆湯加防風、麻黃根。
白話文:
症狀
- 如果出汗很多,而且一直冒汗,則會死亡。
- 如果出汗像珠子一樣,但沒有流動,則會死亡。這些情況也是需要注意的。
病理
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是由表裏都有邪氣引起的。爲什麼呢?如果邪氣全部在體表與衛氣之間,那麼自然會出汗。而盜汗的情況是邪氣侵犯到身體內部,並與體表相連。當睡覺時,衛氣運行到身體內部,表中的陽氣不足,津液因此得以外泄,所以纔會睡覺時出汗,醒來後氣血散佈到體表,出汗就會停止。一般盜汗是由氣血虛弱引起的,可以添加防風、麻黃根、生地黃、牡丹皮等藥物。
或者陰虛火旺,便祕時可以添加浮麥、麻黃根。對於傷寒導致的盜汗,其原因在於表裏都有邪氣,並且知道膽中有熱。《傷寒論》中說:稍微出盜汗,但仍然怕冷,是因爲體表邪氣沒有完全解除,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論》中還說:陽明病,脈浮而緊,必定潮熱,發作有規律,只浮脈者,必定自汗(盜汗?)。(解釋:盜汗是少陽證,自汗是陽明證,只浮脈者必盜汗出句中的“盜”字應該爲“自”字,應該改爲“自汗出”。可以與白虎湯一起使用。)當疾病痊癒後,脈搏平穩,身體涼爽,幾天後突然出盜汗或自汗,則屬於表虛,可以添加黃芪湯並加入防風、麻黃根。
若溫病盜汗,邪熱內郁,外侵於表,升降散或增損大柴胡湯加牡蠣、龍膽,或龍膽末二錢,豬膽汁同溫酒調服。
頭汗
風熱邪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上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熱不得越,陽氣上騰,頭汗出譫語者,在傷寒大柴胡湯、涼膈散,在溫病增損大柴胡湯、加味涼膈散。頭汗出齊頸而還,渴飲水漿,小便不利,此為熱鬱在裡,身必發黃,在傷寒茵陳蒿湯,在溫病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也,並宜柴胡陷胸湯。
白話文:
如果患溫病盜汗,體內有邪熱鬱積,外邪入侵表層,可以服用升降散或增損大柴胡湯,並加入牡蠣、龍膽,或龍膽末二錢,用溫酒調服豬膽汁。
頭部出汗,是因為風熱邪氣在體內蓄積,蒸發肌膚腠理,導致全身出汗,稱為熱越。如果身體沒有出汗,熱氣就無法外泄,會向上蒸發,導致頭部出汗。如果熱氣無法外泄,陽氣上騰,導致頭部出汗並說胡話,可以用傷寒大柴胡湯、涼膈散,溫病則可以增損大柴胡湯、加味涼膈散治療。如果頭部出汗一直到脖子,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熱氣鬱積在體內,身體會發黃,傷寒可以用茵陳蒿湯,溫病可以用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治療。如果心口滿悶,頭部出汗,這是水氣積聚在胸部,可以用柴胡陷胸湯治療。
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此證兼男子言,不僅婦女也。但頭汗出者,在傷寒小柴胡湯加歸尾、桃仁、穿山甲、丹皮、梔子,在溫病柴胡清燥湯加穿山甲、桃仁、黃連、大黃、芒硝。又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往來寒熱,心煩,但頭汗出者,柴胡桂枝幹薑湯。
又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難,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柴胡加芒硝湯。
白話文:
陽明病
下腹出血,並且出現神智不清的胡言亂語,是因為熱氣侵入了血室。這種症狀不僅會出現在婦女身上,也會出現在男性身上。但是,如果頭部出汗,則在治療傷寒時的小柴胡湯中添加歸尾、桃仁、穿山甲、丹皮、梔子。在治療溫病時,柴胡清燥湯中添加穿山甲、桃仁、黃連、大黃、芒硝。另外,傷寒五六天後,已經發汗了又再次腹瀉,胸脅部有輕微的滿悶感,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寒熱交替,心煩,但是頭部出汗的,就採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陽明病
傷寒五六天後,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冷、心下滿悶、口中不想吃東西、大便困難、脈象沉細。這是因為陽氣微弱,外邪表證未解,內邪裏證又生的緣故。脈象沉細,也是裏證的表現。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如果完全是陰證,則外證就不會再出現,所有症狀都會轉為裏證,這屬於半在表證半在裏證的狀態。雖然脈象沉(緊)細,但不能診斷為少陰病。這是因為陰證不應出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並不是少陰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症狀不明顯,服藥後腹瀉就好了,可以使用柴胡加芒硝湯。
若中濕,誤下之,頭汗出,小便利者死。又下後,額上汗出而喘,小便反秘者亦死。二者乃頭汗之逆,以陰陽上下俱脫也。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若元氣下脫,額上汗如貫珠者死。《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枯乾,胸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也。
蓋頭汗有生死之分,須詳辨之。(按:脈細者,應是脈沉細者,觀下文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自知,當補之。脈雖沉緊之緊字,當是細字,若是緊字,與上下文義不屬,當改之。
手足心腋下汗
凡潮熱手足濈濈汗出,為陽明胃實也。腋下濈濈汗出,為兼少陽膽實也。在傷寒大柴胡湯,在溫病增損大柴胡湯。若大便秘硬者,在傷寒大柴胡湯加芒硝,在溫病加味六一順氣湯。若手足心濈濈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此有燥糞,為熱聚於胃也。在傷寒調胃承氣湯,在溫病加味涼膈散。
白話文:
頭汗分生死之別,必須仔細分辨。(按:脈細應為脈沉細,從下文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可知,應補上。脈雖沉緊中的緊字應為細字,如果是緊字,則與上下文的意義不合,應改為細字。)
手足心腋下出汗
凡是潮熱,手足心濈濈出汗的,是陽明胃實證。腋下濈濈出汗的,是兼少陽膽實證。若傷寒時,用大柴胡湯;若溫病時,用增損大柴胡湯。若大便乾結堅硬的,若傷寒時,在大柴胡湯中加入芒硝;若溫病時,加味六和順氣湯。若手足心濈濈出汗,大便困難且出現譫語的,這是因為胃中有燥糞,熱氣聚集在胃所致。若傷寒時,用調胃承氣湯;若溫病時,加味涼膈散。
《傷寒論》曰:陽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心濈濈汗出,此欲作痼瘕。大便必初硬後溏,胃中虛,水穀不別故也。痼瘕者,寒氣結而為積也,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或理中湯加木香、檳榔,不可下也。若額上及手背濈濈冷汗出者,此屬陰證傷寒,通脈四逆湯溫之。
此皆不可不辨也。
結胸痞氣
《傷寒論》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里作結胸。謂表證當汗也,而醫反下之,則外邪乘虛內陷結於心膈,乃為結胸也。《傷寒論》曰: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動則為痛,數則為熱。
白話文:
《傷寒論》說:陽明病症,因受寒而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心部潮濕出汗,這是將要形成頑固的積塊。大便必定先是乾燥而後軟爛,這是因為胃中虛弱,水穀混雜不清所致。頑固的積塊,是寒氣凝聚而形成的,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或理中湯加木香、檳榔,不可使用瀉下藥。如果額頭和手背潮濕寒冷出汗,這是屬於陰證傷寒,可使用通脈四逆湯溫暖治療。
這些都是不可不辨別的。
胸部積聚悶痞
《傷寒論》說:疾病發於體表,卻反而使用瀉下藥,熱邪就會進入體內,在心膈部位凝結成塊,這就是胸部積聚悶痞。也就是說,應該使用發汗藥治療的表證,而醫生卻使用了瀉下藥,於是外邪就會乘虛而入,停滯在心膈部位,形成胸部積聚悶痞。《傷寒論》說:太陽病症,脈象浮動且數(浮主風證,動主流動性疼痛,數主熱證)。
——眉批)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而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梔子豉湯主之。又曰: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又曰:傷寒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其柴胡證仍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必蒸蒸振汗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又曰:傷寒六七日,結胸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硬痛者,大陷胸湯主之。又曰:結胸無大熱,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眉批)
頭痛發熱,但微微盜汗,卻又怕冷,表示表證尚未解,但反而用下法治療,導致脈搏跳動變慢,隔肌內部疼痛阻隔,胃部空虛,客氣衝擊隔肌,讓人感到氣短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部位因此變硬,就會形成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如果沒有結胸,但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沒有出汗,汗液流到頸部又倒流回去,小便不利,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另外,太陽經病症,大量發汗後,又用下法治療,導致大便不通,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潮熱,從心下到小腹逐漸變硬變滿、疼痛難忍的,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又說:傷寒嘔吐發熱,符合柴胡證的症狀,但是用其他藥物下法治療後,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可以再服用小柴胡湯,一定會發熱出汗而解除症狀。
如果心下部位變滿疼痛,這表示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又說:傷寒六七天後,結胸嚴重發熱,脈搏深沉緊促,心下部位變硬疼痛的,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又說:結胸沒有明顯發熱,這是水液停留在胸脅造成的,但只有頭部出汗的,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
(《活人》云:宜逐其水,小半夏茯苓湯,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亦可。)又曰: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又曰:病應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其熱被卻不出,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與五苓散。
寒實結胸,(寒飲結於胸中。)無熱證者,與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崔行功曰:傷寒誤下,結胸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湯。恐不得瘥,此下後虛逆,氣已不理,當以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古今用之如神。且誤下之初,未成結胸者,急宜頻服理中湯加枳殼、桔梗,自得解散,更不作結胸也。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宜驅逐其體內的水氣,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小柴胡湯去除大棗,加入牡蠣也可。)又說:小結胸病,正處在心下,按壓時會疼痛,脈浮滑者,服用小陷胸湯為主。又說:疾病應當以汗液排出,卻反過來用冷水灌或潑,其熱氣被回逼而不能排出,更加煩躁不安,皮膚上出現粟粒狀紅色丘疹,想要喝水反而不渴的病人,服用文蛤散。若未痊癒,再與五苓散服用。
寒實結胸(寒飲滯留在胸中),沒有熱證的病人,服用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崔行功說:患傷寒後誤用瀉下藥,引起結胸,危在旦夕,心胸高高隆起,手無法靠近,應服用大陷胸湯。擔心不能痊癒,這是瀉下後虛弱逆亂,氣機已不調順,應該先用枳實理中丸理順氣機,再治療其他疾患,古今以來使用都收到奇效。此外,誤用瀉下藥之初,尚未形成結胸時,應當立即多次服用理中湯,加入枳殼、桔梗,即可自行消散,不再形成結胸。
又有衄血不盡,血結胸中,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身熱喜忘如狂,腹脅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犀角地黃湯加大黃主之。婦人血結胸脅,揉而痛,不可撫近,海蛤散主之。凡結胸,脈沉緊、沉滑,沉實,或數大有力者,乃可攻之。若脈微沉細,手足冷者,為難治。若欲救之,宜四逆湯。
凡結胸,有兼發黃或發斑,或厥逆者,皆為最重之證。又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又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須詳辨之。張景岳曰:結胸治法,仲景俱以大陷胸湯主之。然以余之見。惟本病不因誤下而實邪結胸,下連小腹,燥渴譫妄,脈來沉實者,正大陷胸湯所宜用也。
白話文:
如果鼻血止不住,積血在胸中,無法觸摸,漱口時不想吞嚥,身體發熱,喜歡忘事如同發狂,腹部兩側脹滿,大便發黑,小便順暢,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大黃。如果婦女因血結胸脅,揉按時疼痛,不能撫近,可以用海蛤散。所有胸中結塊的情況,脈搏沉而緊、沉而滑、沉而有力,或者數而有力,纔可以施以攻擊性治療。如果脈搏微弱、沉細,手足冰冷,則難以治療。如果想要救治,可以使用四逆湯。
所有胸中結塊的情況,如果同時伴有發黃、發斑,或者厥逆,都是最嚴重的症狀。如果所有胸中結塊的症狀都具備,煩躁不安,則會死亡。如果胸中結塊的脈搏浮大,不可用下法,否則會死亡,必須仔細辨別。張景嶽說:治療胸中結塊的方法,仲景全部用大陷胸湯。但是在我看來,只有本病不是因為誤下而造成實邪結胸,連結小腹,口渴神志不清,脈搏沉實的,才適合用大陷胸湯。
至於太陽少陽,表邪未解,因下早結胸,而復用大陷胸湯,是既因誤下而又下之,恐不得瘥,不若用枳實理中丸、柴胡陷胸湯,以緩治之為妙。
余按:崔、張皆謂不得瘥者,恐復下之過也。不知仲景大有所見,蓋誤下結胸危證也,緩則死矣。結胸而用陷胸者,有病則病受之。觀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用牡蠣澤瀉散峻攻,何反不顧其虛耶?蓋病勢危急,設用緩劑,陰水襲入陽界,驅之無及,可見活人之事迂闊者無劑也。
《傷寒論》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下之太早故也。謂內挾痰食,外感風寒,里之陰虛已受邪熱,中氣先傷也。或熱微下證未全,不任轉瀉也,而醫反下之,則里之微熱雖除,表之邪熱又至。表邪乘虛內陷,結於心下,但硬滿而不痛,雖不結胸,亦成痞氣也。若不因下早而為痞氣者,或痰、或食、或氣、或血為之結也。
白話文:
至於太陽少陽兩經,體表的邪氣尚未解除,提早使用了瀉下的方法導致胸中閉塞,又再次使用大陷胸湯,這是因誤解而再次瀉下之法,恐怕不能痊癒,不如使用枳實理中丸、柴胡陷胸湯,以緩和的方法治療纔是最好的。
我按:崔氏和張氏都認為不能痊癒是因為再次瀉下的過錯。不知道仲景有深遠的見解,認為誤下導致胸中閉塞是一種危症,如果緩慢治療就會死亡。如果胸中閉塞而使用陷胸的方法,有病就會病在那個地方。觀察到大病痊癒之後,從腰部以下有水氣的人,使用牡蠣澤瀉散劇烈攻瀉的方法,為什麼反倒不顧及病人的虛弱呢?因為病勢危急,如果使用緩和的藥劑,陰寒水氣就會入侵陽界,驅逐不及,由此可見救人的事情如果迂迴觀望,就沒有良策了。
《傷寒論》說:病發在陰陽而反過來瀉下,就會形成痞結,這是因為瀉下得太早的緣故。意思是說,內裡夾著痰食,外感風寒,裡面的陰虛已經受到了邪熱的侵襲,中氣首先受到了損傷。或者邪熱微弱,瀉下的證候還不完全,不能承受瀉下,而醫生卻反過來瀉下,那麼裡面的微熱雖然消除了,表面的邪熱又會到來。表面的邪氣趁虛內陷,結在心下的部位,只是脹滿而不疼痛,雖然不是胸中閉塞,但也形成了痞氣。如果不因為瀉下過早而形成痞氣,那麼可能是痰、食、氣、血等原因導致的結塊。
各有寒熱之不同,要在辨而治之。大約輕者,通用枳殼桔梗湯。若實熱而為痞者,內實熱盛不大便,手足溫,其脈關上浮,大黃黃連瀉心湯。如寒熱偏勝者,上有濕熱,下有陳寒也,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如寒多熱少,胸滿脈濡者,半夏瀉心湯。如胃不和,心下痞硬,乾嘔,脅下有水氣者,生薑瀉心湯。
如下利腹鳴者,非熱結也。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心下痞硬,甘草瀉心湯。要之瀉心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之痞滿也。如痞滿胃寒咳逆,理中湯。如外證未除,而數下之,為重虛其里,邪熱乘入,遂挾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枝而易其名,為治虛痞下利之的方也。如汗吐下後,胃虛停飲痞硬,噫氣不除,旋覆花代赭石湯,此輔正匡邪蠲飲下氣之妙方也。
白話文:
各種病症有寒熱之分,應辨別後治療。一般輕微者,通用枳殼桔梗湯。如果是實熱造成痞滿的,內有熱盛大便不暢,手足溫熱,脈搏關上浮,要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若是寒熱偏盛的,上面有濕熱,下面有陳年寒氣,心下痞滿,又怕冷出汗的,要使用附子瀉心湯。若是寒多熱少,胸悶脈緩的,要使用半夏瀉心湯。若是胃不協調,心下痞硬,乾嘔,脅肋下有積水,要使用生薑瀉心湯。
如果腹瀉腹鳴,不是熱結造成的。只是因為胃中虛弱,外來的邪氣上逆,導致心下痞硬,要使用甘草瀉心湯。總之,瀉心不是治療心火的燥熱,而是治療心下痞滿。如果是痞滿胃寒咳嗽逆氣,要使用理中湯。若是外證未除,卻反覆腹瀉,會導致胃中更虛弱,邪熱乘虛而入,就會出現腹瀉同時有痞硬的心下,表裡都不能解,要使用桂枝人參湯,也就是理中湯加入桂枝後改名,是治療虛痞腹瀉的特效方。若是汗吐瀉後,胃虛停水痞硬,噯氣不除,要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湯,這是扶正驅邪、消除脹氣的妙方。
如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諸瀉心湯不解,其人渴而煩躁,小便不利,五苓散。邪在上而治在下,使濁氣出下竅,而清陽之在上焦者,自能宣化,乃臟實而瀉其腑也。蓋五苓有兩解之功,潤津滋燥,導飲蕩熱,亦消痞滿之良方也。如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或吐,或下利,脈滑數,或關脈沉緊,大柴胡湯。
蓋外邪不解,轉入於裡,以下痞硬,嘔吐下利,攻之則礙表,不攻則里證又迫,計惟有大柴胡湯,合表裡而兩解之。
余按:大凡結胸痞氣,未經攻下而成者,此或痰、或食、或氣、或血凝滯而然,先須柴胡陷胸湯、柴胡枳桔湯以開之,開之不愈,則攻下之。曾經下後,此為外邪陷入而為結胸痞氣,時其輕重,當下則下,緩則誤矣。若不分曾下未下,但見心下脹滿,便以為結胸痞氣,輒用攻下之劑,反成真結痞矣。
白話文:
如病症符合以下情況,因此心下痞塞,服用了諸瀉心湯仍未解除,病人感到口渴煩躁、小便不通利,應服用五苓散。邪氣在上面,而治療在下面,讓濁氣從下竅排出,而清陽之氣在上面焦的地方,自然能宣化氣血,這屬於臟腑充實但瀉其腑。五苓散有兩種作用,潤澤津液、滋潤乾燥,導出水飲、散發熱氣,也是消除痞滿的良方。
如果發熱出汗不退,心下痞硬,或嘔吐,或腹瀉,脈搏滑數,或關脈沉緊,應服用大柴胡湯。
外邪不退,轉入內部,導致心下痞硬、嘔吐腹瀉,攻之則會影響表證,不攻則內證又會加重,這時只有大柴胡湯才能兼治表裡,消除兩種證狀。
我補充:一般而言,結胸痞氣未經攻下而形成的,可能是痰、或食物、或氣、或血凝滯而導致的,首先必須服用柴胡陷胸湯或柴胡枳桔湯來疏通,疏通後仍未痊癒,再進行攻下。曾經服用下藥後,這表示外邪侵入形成結胸痞氣,不論病情輕重,當下則瀉下,緩則有誤。若不區分曾下未下,只見心下脹滿,就認為是結胸痞氣,隨意用攻下的藥物,反而會形成真正的結痞。
又按:結言胸。痞言心下,結言按之石硬,痞言按之濡,結言寸脈浮關脈沉,痞不言寸而但言關上浮,可以知其病之分,治之異矣。然此皆為正傷寒言之也。若溫病鬱熱內攻,火性上炎,一發即心胸結痞,脈洪滑數,或伏沉,自是熱實結胸痞氣,特患下之不早耳,非大小陷胸,或陷胸承氣、加味涼膈等方下之不為功。凡結胸,不問寒熱虛實遲早,便用罨法,生薑、蔥白等份,生蘿蔔加倍,無,以子代之。
三味共搗一處,炒熱,白布包作餅,罨胸前結痛處。此法須分二包,冷則輪換,無不即時開通,但不宜太熱,恐炮烙難受也。更以溫手順下揉之,自無不愈。並治一切痞滿脹痛,真妙法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結胸和痞證雖然都表現為胸悶氣短,但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結胸按壓起來堅硬,脈象是寸脈浮而關脈沉;痞證按壓起來則柔軟,脈象是關脈浮而寸脈沉。這兩種病症的治療方法自然也截然不同。
不過,這些都是針對正傷寒的論述。如果患上溫病,由於熱邪鬱積於內,上攻心胸,也會出現結胸和痞證的症狀,脈象則呈現洪滑數或伏沉。這屬於熱實結胸痞氣,不能單純依靠治療傷寒的方劑,必須及時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
對於任何結胸症狀,無論是寒熱虛實、發病時間長短,都可以使用一種簡單有效的療法:將生薑、蔥白等量,生蘿蔔加倍(沒有蘿蔔可用蘿蔔子代替)搗碎混合,炒熱後用白布包成餅狀,敷在胸前結痛處。建議準備兩包,冷了就輪流交換,這樣很快就能通暢氣血。要注意的是,溫度不能過高,以免灼傷皮膚。同時,可以用溫熱的手輕輕揉按患處,效果更佳。此法不僅治療結胸,對於各種痞滿脹痛也十分有效,可謂妙法。
張氏《發明》曰:成注云: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既無熱而又惡寒,其為陰證明矣,安有下之之理?下之豈止作痞而已哉?夫仲景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也,非此之謂也。病在表則當汗,而反下之,因作結胸。病雖在裡,尚未入腑,而輒下之,因成痞。所以成結胸者,誤下之故也;所以成痞氣者,下之太早故也。
經曰: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又曰:脈浮而緊,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由此言之,風邪入里則結胸,寒邪入里則為痞。然此亦皆太陽病之所致,非陰證之謂也。又曰:病在陽,應以汗解。陽指表證而言明矣。況痞證諸條,未有因無熱惡寒下之而成者,此成注之誤也。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無熱而惡寒的病症,是屬於陰證。既沒有發熱,又怕冷,明顯是陰證,怎麼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呢?下瀉不僅會導致脾胃虛弱,還會加重病情。仲景所說的陰陽,指的是表裡,並不是指陰證。病症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錯誤地用下瀉,就會導致結胸。即使病症在裡,但尚未深入臟腑,就使用下瀉,也會導致痞氣。所以,出現結胸是因為誤用下瀉的方法,而出現痞氣則是因為下瀉過早造成的。
經書中記載,脈象浮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邪會傷衛氣,寒邪會傷榮氣。經書中還說,脈象浮緊,如果再用下瀉的方法,緊脈就會深入內里,導致痞氣。由此可見,風邪入里會導致結胸,寒邪入里則會導致痞氣。然而,這些都是太陽病的表現,並非陰證。經書中也說,病在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陽是指表證,這點很明顯。而且,所有關於痞氣的病症,都沒有因為無熱惡寒而用下瀉治療成功的案例,這說明成注的說法是錯誤的。
按此說深合經義,故錄之。腹滿,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腹滿不減者為實,時滿時減者為虛。以手按之,堅硬而痛不可按者為實,可揉可按而軟者為虛。《傷寒論》曰:凡傷寒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痛,自利益甚,宜理中湯加藿香、厚朴、陳皮、半夏,甚則四逆湯。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而上也,理中湯加厚朴、木香。病人自言腹滿,他人以手按之不滿,此屬陰證,切不可攻,宜四逆湯溫之。凡汗解後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本太陽證而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大承氣湯。
白話文:
根據這個說法,非常符合經典的意義,因此記錄下來。腹滿,腹滿就是腹部脹滿。腹滿不消的,稱為實證;時而滿時而消的,稱為虛證。用手按壓腹部,堅硬疼痛無法按壓的,為實證;可以揉按,而且柔軟的,為虛證。《傷寒論》上說:凡是傷寒太陰病,腹部脹滿,吐出食物,無法下嚥,自己感到很疲憊,時常腹痛。如果用瀉下法治療,胸部以下會疼痛結塊,更加疲憊,應該使用理中湯加藿香、厚朴、陳皮、半夏治療,嚴重的話,就使用四逆湯。
腹滿時而消退,又恢復原狀的,這是虛寒從下往上侵犯,可以理中湯加厚朴、木香治療。病人自訴腹滿,別人用手按壓腹部,並不覺得脹滿,這是屬於陰證,絕對不能攻下治療,應該使用四逆湯溫補。凡是出汗後腹滿的,可以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本來是太陽證,卻用瀉下法治療,因而腹滿疼痛的,可以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實證疼痛嚴重的,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少陰病六七日,腹脹卻不大便的,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凡發汗後不解,腹脹滿痛者,大承氣湯。凡潮熱腹滿,短氣而喘,內實者,大柴胡湯加厚朴、檳榔。胸中有熱欲嘔吐,胃中有寒作滿痛者,黃連湯。溫病無陰證,熱鬱失下,邪火久羈,腹脹滿痛者,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加枳實、厚朴。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便秘譫語;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
與夫曾經汗吐下後腹滿,治各不同。故為醫者,要知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汗下之不差,清補之適當,則十全之功可得也。(按: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痛句之下,不應在吐食不下句之下。若在此句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身體不舒暢,肚子脹滿疼痛,就用大承氣湯。如果出現潮熱、肚子脹滿、呼吸短促喘不過氣,而且身體內部虛實,就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檳榔。如果胸部有熱感想嘔吐,胃裡卻感到寒冷脹滿疼痛,就用黃連湯。如果患溫病,沒有陰證,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下降,邪火長期停留在體內,肚子脹滿疼痛,就用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加枳實、厚朴。總之,如果陽熱為邪,就會出現肚子脹滿、口乾舌燥、便秘、神志不清;如果陰寒為邪,就會出現肚子脹滿、嘔吐腹瀉、食慾不振。
而且,曾經經過發汗、嘔吐、瀉下治療後,肚子仍然脹滿,治療方法就有所不同。因此,醫生必須知道邪氣的來源,仔細觀察邪氣的來源,了解邪氣的虛實。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就用清補的方法,才能達到十全的效果。
仲景復曰若下之三字,無所謂也。當移之。)
小腹滿
小腹滿者,臍下脹滿也。胸膈滿為邪氣,小腹滿為有物。物者何?尿與血耳。小腹滿,小便不利者,尿澀也。在傷寒,自氣分傳入血分,宜五苓散、豬苓湯;在溫病,自血分發出氣分,宜神解散、升降散。小腹滿,小便自利者,蓄血也。在傷寒,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丸;在溫病,解毒承氣湯加夜明砂、桃仁、丹皮、穿山甲。
又傷寒小腹滿,厥逆,真武湯。小腹滿,不結胸,按之痛,厥逆,脈沉遲,冷結關元也,四逆湯加吳茱萸,外灸關元穴。溫病無陰證。
白話文:
仲景再次說道:「若下之三字,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應該把它移走。」
小腹滿
小腹滿,是指臍下脹滿。胸膈滿是邪氣所致,小腹滿是有東西阻滯。什麼東西呢?就是小便和血液。小腹滿,小便不利,這是小便乾澀的緣故。在傷寒中,自氣分傳入血分,應當服用五苓散、豬苓湯。在溫病中,自血分發出氣分,應當服用神解散、升降散。小腹滿,小便自利,這是蓄血的緣故。在傷寒中,服用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丸。在溫病中,服用解毒承氣湯,加夜明砂、桃仁、丹皮、穿山甲。
另外,傷寒小腹滿,厥逆,服用真武湯。小腹滿,不結胸,按壓疼痛,厥逆,脈象沉細,這是關元穴寒凝不通,應當服用四逆湯加吳茱萸,外敷關元穴。溫病中沒有陰證。
腹痛
凡腹中痛,按而痛甚為實,按而痛減為虛。陽邪痛者,痛不常久;陰邪痛者,痛無休歇。傷寒腹痛,須明部分。中脘痛屬太陰脾經分,脈沉遲而寒者理中湯,甚加附子。陽脈澀,陰脈弦,脈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此傷寒瘕疝發於內,故腹中急痛。小建中湯,散結安瘕,治在陽明太陰。
不瘥,小柴胡湯。和中定疝,治在少陽厥陰。臍腹痛屬少陰腎經分,脈沉者,真武湯。小腹痛屬厥陰肝經分,陽郁厥逆者,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陰寒厥逆者,四逆湯加吳茱萸。若太陽病下之早,因而腹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若內實腹痛,繞臍刺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糞也,調胃承氣湯;大實腹滿而痛,脈實者,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痛
凡是肚子痛,按壓下去疼痛加劇的是實證,按壓下去疼痛減輕的是虛證。陽邪造成的疼痛,疼痛不會持續太久;陰邪造成的疼痛,疼痛會持續不斷。傷寒造成的腹痛,需要明確病變部位。
中脘痛屬於太陰脾經的範圍,脈象沉緩且寒的用理中湯,重症時加附子。陽脈澀,陰脈弦,脈象的三陽急促為瘕,三陰急促為疝,這是傷寒的瘕疝發生在內部,所以腹中劇烈疼痛。小建中湯,可以散結安瘕,治療部位在陽明太陰。
如果病症沒有好轉,使用小柴胡湯。和中定疝,治療部位在少陽厥陰。
臍腹痛屬於少陰腎經的範圍,脈象沉的用真武湯。小腹痛屬於厥陰肝經的範圍,陽氣鬱積氣機上逆的,(當歸)四逆湯加減吳茱萸、生薑;陰寒氣機上逆的,四逆湯加減吳茱萸。如果太陽病早期用下法,導致腹痛的,屬於太陰證,桂枝加減(芍藥湯)。
如果腹痛內有實證,圍繞肚臍疼痛刺痛,煩躁不安,發作有規律,這是因為腸道中有燥糞,用調胃承氣湯;腹滿實大且疼痛,脈象實的,用大承氣湯。
若脈弦,口苦發熱,腹中痛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炒白芍;寒熱交作,腹中痛者,小柴胡湯加肉桂、白芍,寒多去黃芩。大抵傷寒腹痛,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要在辨脈證而治之;溫病腹痛,乃雜氣潛入,邪火鬱滯陽明也,以升降散、加味涼膈散消息治之。溫病無陰證,實與熱自不屑言,即有虛者,亦當先去其急,而後理其緩也。
張子和曰:良工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今之庸工,不敢治其實,惟誤補其虛,舉世不知其非,奈何。
煩熱
煩熱者,因發熱而煩躁不安也,惟溫病為特甚。此蓋雜氣伏郁三焦,邪火亢閉,怫熱燔灼,故心神無定耳。增損雙解、增損三黃石膏之屬,消息治之。若傷寒有表邪不得汗出而煩躁者,其脈浮緩而緊數,大青龍湯。若煩而渴,脈弦數者,乃半表半裡證也,小柴胡湯加知母、天花粉。
白話文:
如果脈搏弦緊,口苦發熱,腹部疼痛,則使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加入炒過的芍藥;寒熱交替,腹痛的,則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肉桂、芍藥,寒氣多則去除黃芩。
總的來說,傷寒引起的腹痛,有虛實虛實之分,寒熱之別,必須根據脈象和證狀來辨證治療;溫病引起的腹痛,是雜氣潛伏進入,邪火鬱結在陽明經,應使用升降散、加味涼膈散等藥物來調理。溫病一般不會有陰證,實證和熱證就不必多說了,即使有虛證,也應該先去除急症,再慢慢調理虛證。
張子和說:好的醫生首先治療實證,再治療虛證。現在的庸醫不敢治療實證,只會誤補虛證,世人都不知其錯,真是可嘆。
煩熱
煩熱是指因為發熱而煩躁不安,溫病尤為嚴重。這是因為雜氣鬱結在三焦,邪火亢盛,導致心神不定。應使用增損雙解、增損三黃石膏等藥物來調理。如果是傷寒表邪未出汗而煩躁的,脈象浮緩而緊數,可以服用大青龍湯。如果煩熱而且口渴,脈象弦而數,則是半表半裡證,可用小柴胡湯加入知母、天花粉。
若煩渴舌燥,大汗出,飲水,脈洪數有力者,陽明經腑證也,白虎湯,甚則調胃承氣湯。若手足厥,下利而煩,脈沉細而軟者,此則陰證之類煩也,急以人參、附子溫之。若手足厥,(陽氣受於胸中,四肢為諸陽之本。邪結胸,寒飲伏停,陽氣隔塞。)心中滿而煩,(飲作煩悶。
)此非少陰之臟寒也,急以瓜蒂散吐之。若內傷勞役,陰虛火動而煩者,身倦自汗,尺脈浮虛者,補陰益氣煎加白芍滋之。凡傷寒五七日,兩手六部脈皆至,(六脈同等。)大煩(邪欲外散,故作煩熱。)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邪正相爭。)欲作汗解也。若脈和大煩,(邪欲外向,大有作汗之機。
白話文:
如果感到口渴舌乾,大量出汗後又喝水,且脈搏強勁快速的人,是陽明經和腑都出現了問題,可以服用白虎湯;情況嚴重時可使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雙手腳冰冷,腹瀉並伴有焦慮不安的情況,而且脈象微弱柔軟,這可能是陰性疾病的類型之一——煩躁症狀,應立即用人參和附子來暖身體。 如果雙手腳冰冷,(由於胸部受到陽氣影響,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邪氣在胸部凝結,冷飲物堆積不消,阻礙了陽氣流通。) 心中充滿壓力和焦慮感, (冷飲物會引起心煩意亂。)
這不是因為少陰臟器寒冷所引起的,應該用瓜蒂散催吐。 如果因過度疲勞或工作導致內部損傷,陰虛火旺引發焦慮,並且感覺到全身無力、自我流汗以及小指脈搏浮虛的人,可以用補陰益氣煎加上白芍進行滋養治療。 一般來說,在感冒第五天到第七天之間,左右手六個部位的脈搏都達到相同程度,(六種脈搏等同),非常焦躁(邪氣向外分散,所以產生高燒和焦躁感),嘴巴緊閉無法說話,病人變得焦躁不安(邪氣與正氣相互抗爭),這是想要通過排汗的方式解決疾病的一種表現。 如果脈搏平緩但仍然很焦躁(邪氣想往外走,有很大的機會要排汗)。
)目腫瞼內際黃者,(太陽主目上綱,陽明主目下綱,目腫而內際黃者,土旺而邪欲散也。)此亦欲作汗解也。所以言大煩者,以肌表大熱,則是邪熱欲泄達於外也,故為欲解。間有大戰者,然必以脈為主,若脈不至而大煩,不能言,(反解上條。)脈不和而瞼黃大煩,(反解次條。
)其病為進,又不可執一而論也。
潮熱
潮熱者,如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蓋陽明屬土,應時則旺於四季,應日則旺於未申,故必日晡發者為潮熱。陽明內實也,宜下之。若一日三五發者,乃是發熱,非潮熱也。又須切脈之滑大沉實,再審其人臍腹脹滿,以手按之則硬而痛,手足心並腋下濈濈然有汗,此內實有燥糞也。在傷寒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在溫病增損大柴胡湯,或加味涼膈散加龍膽草。
白話文:
眼睛腫脹,眼瞼內緣發黃:
(太陽經主宰眼睛的上部,陽明經主宰眼睛的下部。眼睛腫脹且眼瞼內緣發黃,表示土氣旺盛,邪氣將要散去。)這也是將要發汗解毒的徵兆。
所以說大煩躁,是因為肌表極度發熱,這代表邪熱想要透過外發來宣洩,因此出現瞭解毒徵兆。有些病人會發燒,但必須以脈象為主。如果脈搏不到位而大煩躁、不能言語,(與前一條相反。)脈搏不調和而眼瞼發黃大煩躁,(與下一條相反。)
病情的發展,不能只看單一症狀來判斷。
潮熱:
潮熱就像潮水般,有一定的時間發作。陽明經屬土,所以依照季節更迭而旺盛,依照時辰則在未申時(下午三點到七點)旺盛,因此必定在午後發作的纔是潮熱。陽明經內有實熱,宜用下法治療。如果一天發作三到五次,那就屬於發燒,而非潮熱。還必須切脈,如果脈搏滑大有力而沉實,再檢查病人的臍腹是否脹滿,用手按壓有硬塊和疼痛,手足心和腋下微微出汗,這就是內有實熱,又有乾燥大便。對於傷寒,可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治療;對於溫病,可用增損大柴胡湯或加味涼膈散加龍膽草。
務要酌度適中病情,不可太過不及。若傷寒,發在寅卯辰巳時分,且未可下,宜小柴胡湯加減與之。若少陽邪並陽明,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痛不去者,主以小柴胡湯。又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則上下通和,濈濈然汗出而解。至於溫病,邪郁胃中,但有潮熱,悉以增損大柴胡湯,甚則加味六一順氣湯。
凡傷寒潮熱者,先以小柴胡湯,如熱不除,內實可下者,以大柴胡湯。此大略也。
往來寒熱
傷寒往來寒熱,邪正分爭也。蓋寒為陰,熱為陽,里為陰,表為陽。邪客於表,與陽相爭則發寒矣;邪客於裡,與陰相爭則發熱矣。表邪多則寒多而熱少,里邪多則熱多而寒少。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表裡之不拘,內外之無定,由是寒熱往來而無常也,故以小柴胡湯,立諸加減法以和之。又往來寒熱與寒熱如瘧,似是而實非也。
白話文:
在治療中必須仔細考慮病情,不可過度或不足。如果傷寒在寅、卯、辰、巳時發作,而且還沒有解表,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如果少陽的邪氣併合陽明,發潮熱,大便溏瀉,小便正常,胸脅疼痛不止,可以用小柴胡湯。另外,如果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吐,舌苔白,可以用小柴胡湯,讓上下通和,發汗而解表。至於溫病,邪氣鬱積在胃中,只有潮熱,可以用加減大柴胡湯來治療,嚴重時可以加味六一順氣湯。
凡是傷寒潮熱的,先用小柴胡湯,如果熱不退,內有實邪可以攻下的,就用大柴胡湯。這是大略的治療方法。
往來寒熱
傷寒往來寒熱,是邪氣和正氣交爭的結果。寒屬於陰,熱屬於陽,裡屬於陰,表屬於陽。邪氣侵襲表層,與陽氣相爭就會發寒;邪氣侵襲裡層,與陰氣相爭就會發熱。表邪多則寒多而熱少,裡邪多則熱多而寒少。邪氣位於半表半裡之間,既與陽氣相爭而為寒,又與陰氣相爭而為熱,表裡不拘,內外不定,因此寒熱交替而無常,所以用小柴胡湯,制定各種加減方法來調和。另外,往來寒熱與瘧疾中寒熱相似,但實際上不是一回事。
寒熱如瘧者,作止有時,正氣與邪爭則作,分則止矣。往來寒熱,則發作無時,往來無常,日三五發或十數發,此其與瘧異也。雖治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當和解之,又有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自宜大柴胡湯下之。凡少陽證,往來寒熱,必先與小柴胡湯和之。
服後不解,其脈反浮者,與柴胡桂枝湯,使邪從表而散。其脈如數者,與大柴胡湯,使邪從里而出也。溫病伏邪內郁,往來寒熱多屬熱結在裡,陰陽不和,增損大柴胡湯主之,如升降散,乃此證妙藥也。蓋升清可以解表,降濁可以清裡,則陰陽和而內外俱徹矣。若施之傷寒,則又不可。
白話文:
發燒和發冷交替出現,有規律地發作和停止,這是正氣與邪氣相爭時發作,分開時就停止了。如果寒熱交替無規律,隨時可能發作,一天發作三五次或十幾次,這就和瘧疾不同了。雖然治療寒熱交替屬於半表半裡,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但如果病症持續十幾天,熱邪積聚在裡,仍然寒熱交替,就應該用大柴胡湯治療。凡是少陽證,寒熱交替,都應該先用小柴胡湯調和。
如果服用後症狀沒有改善,脈象反而浮起來,就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讓邪氣從表散出去。如果脈象如數,就應該用大柴胡湯,讓邪氣從裡排出。溫病邪氣潛伏體內,寒熱交替,大多是熱邪積聚在裡,陰陽失調,應該用增損大柴胡湯治療,升降散是治療這種病症的妙藥。因為升清可以解表,降濁可以清裡,陰陽調和,內外都通暢了。但如果是傷寒,就不適合用升降散。
譫語
譫語者,語言訛謬而氣盛也。經曰:實則譫語。蓋邪熱深入,蓄於胸中,則昏其神氣,遂語言無次而妄說也。邪熱輕者,惟睡中譫語,醒則無矣;邪熱重者,即不睡亦譫語;如熱極者,詈罵不避親疏,不識人,此神明之亂也。譫語蓋非一端,傷寒發汗多亡陽譫語,以胃為水穀之海,津液之主,汗多津液亡,胃中燥,必發譫語。此非實熱,故不可下,以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不知味也,)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脈滑實者,白虎湯。潮熱,手足腋下濈濈汗出,其脈沉實,或滑數有力,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溫病熱鬱三焦,神昏氣亂,譫語不識人,時其輕重,以升降、涼膈、六一、解毒承氣之類,消息治之。若誤服表藥,譫語悶亂者,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大黃。
白話文:
說胡話
說胡話是指說話顛三倒四,且氣勢高昂。醫書上說:實證才會說胡話。這是因為邪熱深入身體,蓄積在胸中,使精神氣息昏沉,導致說話沒有條理,亂說一通。
邪熱較輕者,只有在睡著的時候說胡話,醒來就不說了;邪熱較重者,即使不睡覺也會說胡話;如果邪熱非常重,就會聲嘶力竭地罵人,不分親疏,也不認識人,這是神志混亂所致。
說胡話的原因很多,傷寒時發汗太多,陽氣受損,就會說胡話,因為脾胃是水穀和津液的來源,汗多津液流失,脾胃就會乾燥,必定會說胡話。這不是實熱,所以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治療,要用柴胡桂枝湯調和氣血,疏通津液,這樣才能自癒。
說胡話沒有怕冷,反而怕熱,用白虎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麻木(不知味道),臉色灰暗,說胡話,尿失禁自汗,脈搏滑實,用白虎湯。潮熱,手腳腋窩不斷冒汗,脈搏沉實,或滑數有力,大便困難且說胡話,用大承氣湯。溫病導致三焦熱鬱,神志昏迷,氣息紊亂,說胡話不認識人,根據情況輕重,用升降、涼膈、六一、解毒承氣等藥物調治。如果誤服了治療表證的藥物,導致說胡話或神志不清,用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大黃。
若蓄血譫語,大便黑,小便利,在傷寒桃仁承氣湯,在溫病解毒承氣湯加夜明砂、桃仁、穿山甲、丹皮。下利譫語,脈滑而數,有宿食也,在傷寒六一順氣湯加黃連,在溫病加味六一順氣湯。此非內寒而利,乃燥糞結實,胃中稀水旁流之物也,必須能辨滑數之脈,乃可下之。
此證最難酌度。溫病多有體厥脈厥者,更須下之,此《內經》通因通用之法也。若下後下證悉除,三五日後譫語不止者,此邪氣已去,元氣未復,宜柴胡養榮湯加辰砂一錢。大抵譫語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皆為逆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蓄積於體內的瘀血癥狀,大便呈現黑色,小便清長,對於傷寒患者,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對於溫熱病患者,則在「解毒承氣湯」基礎上加入「夜明砂」、「桃仁」、「穿山甲」、「丹皮」等藥材。如果出現下利(即腹瀉)且伴有神志錯亂的狀況,脈象滑動且快速,表示體內可能有宿食(積食),對於傷寒患者,可以使用「六一順氣湯」加入「黃連」;對於溫病患者,則使用「加味六一順氣湯」。這種情況並非因為內寒引致腹瀉,而是由於乾燥的糞便結實,導致胃中水分旁流,必須能夠辨認出脈象滑動且快速的特徵,才能進行治療。
這個診斷極為困難,需要細心斟酌。溫熱病患者常有體質虛弱、脈象微弱的情況,同樣需要進行治療,這是《內經》中所說的「通因通用」法則。如果治療後所有症狀都得到消除,但在三至五天後仍出現神志錯亂的狀況,這表明邪氣已經消散,但元氣尚未恢復,應當使用「柴胡養榮湯」加「辰砂」一錢來調理。總的來說,神志錯亂且脈象短促的患者預後不佳,脈象平和的患者則有望康復。也可能出現因氣上逆導致的喘息不暢,或因氣下奪導致自行排便等逆轉的現象。
鄭聲
鄭聲者,鄭重頻繁,謬語諄諄不已而氣微也。《經》曰:虛則鄭聲。如老人遇事誶語不休,成氏以為聲轉其本音,二理並通,故兩存之。蓋鄭聲,乃因內虛正氣將脫而言,皆不足之狀。如手足厥,脈沉細,口鼻氣息短少,所說語言輕微無力,氣少難以應息者,皆陽氣微也。若神昏氣促,不知人事者死。
如氣不促,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而微者附子湯,或內熱不可用附子者,人參三白湯、五福飲、七福飲之類,隨證加減治之。所謂傷寒溫病,四損不可正治者此類是也。樓氏曰:譫語,氣虛獨言也。此出《素問》。予用參、耆、歸、術治之屢驗。按:此即所謂鄭聲也。大抵譫語、鄭聲,態度無二,但有虛實之分,須詳辨之。
白話文:
鄭聲
鄭聲是指鄭重地頻繁說話,錯誤的話語不斷重複,但是氣息微弱。《黃帝內經》說:虛弱則會出現鄭聲。就像老人遇到事情不停地胡言亂語,成無己認為是聲音轉變了原本的語音,這兩種道理都是通的,所以兩者都保留。
總的來說,鄭聲是由於內虛,正氣將要耗盡而發出的,都表現出不足的狀態。比如手腳厥冷,脈象沉細,口鼻氣息短少,所說的語言輕微無力,氣息不足難以呼吸的,都是因為陽氣微弱。如果神志昏迷,氣息急促,不知人事的,會死亡。
如果氣息不急促,手腳稍有溫暖,脈象沉細微弱的,可以用附子湯,或者有內熱不能用附子的,可以使用人參三白湯、五福飲、七福飲等方劑,根據證狀加減藥物治療。所謂的傷寒溫病,四肢損傷不能正治的,就是這一類。樓英說:胡言亂語,是氣虛獨自說話。《素問》有記載。我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治療,多次驗證有效。注意:這就是所謂的鄭聲。
總之,胡言亂語、鄭聲,表現出來的形式沒有區別,但有虛實之分,需要仔細辨別。
發狂
凡發狂,本屬陽明實熱之證。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或傷寒陽邪傳入胃腑,或溫病陽邪起自胃腑,熱結不解,因而發狂。《內經》脈解篇曰: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畏木也。其惡火者,熱甚則畏火也。其惡人者,以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其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數日不食,或逾垣上屋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其棄衣而走者,以熱盛於身也。
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以陽盛為邪也。又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乃狂。又曰:邪入於陽則狂。是皆以陽明熱邪上乘心肺,故令神志昏亂若此,此陽狂也。傷寒溫病雖根源不同,至於發狂皆邪熱已極,使非峻逐火邪則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硬結,或腹滿而堅,或濕滯膠閉,或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有可攻之證,酌用大小承氣、涼膈、六一、解毒承氣之類下之。
白話文:
發狂
凡是發狂,本質上都屬於陽明實熱的證候。因為陽經是氣血旺盛的經絡,如果傷寒陽邪侵襲胃腑,或溫病陽邪從胃腑發作,熱邪鬱結不散,就會導致發狂。《內經》的脈解篇說:胃屬土,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這是因為土畏懼木。它怕火,是因為熱盛則畏火。它討厭人,是因為陽明經氣逆亂就會喘息呻吟,呻吟就討厭人。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脫衣而跑,登高而歌,有的幾天都不吃東西,有的翻牆上屋,這是因為四肢是諸陽經絡的根本,陽氣太盛,四肢就會實熱,實熱就能登高。脫衣而走是因為熱盛於身。
那些胡言亂語、罵人咒罵不避親疏,而且唱歌的,是因為陽氣旺盛而化為邪氣。又說:陰氣不能克服陽氣,脈搏就會浮淺而急促,就會發狂。又說:邪氣進入陽經就會發狂。這些都是因為陽明熱邪上擾心肺,所以才會神志昏亂成這樣,這是陽狂。傷寒和溫病雖然病因不同,但一旦發狂都是邪熱極盛,如果不猛烈驅逐火邪就不能止住。所以只要觀察到大便硬結,或者腹部脹滿而堅硬,或者濕滯粘連,或者熱利,或者熱結旁流,都有可以攻下的證候,就可以酌情使用大承氣、涼膈湯、六一散、解毒承氣湯之類的藥物來瀉下。
如無脹滿結實等證,而惟胃火使然者,但以白虎、解毒、三黃石膏、大小清涼之屬,清其火邪,其病自愈。外有傷寒如狂發狂二證,以太陽邪熱不解,隨經入腑,重則發狂,輕則如狂,此熱搏血分,蓄血下焦,故宜桃仁承氣與代抵當下之。溫病多蓄血陽明,以黃連解毒湯,送下代抵當湯丸去桂加牛膝、丹皮。
近見別有一種如狂之證,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或由悲憂而病,其病在肺;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腎;或由鬱怒思慮,飢餓勞碌而病,其病在肝脾。此其本病已傷於內,而邪氣復侵於外,則本病必隨邪而起矣,其證所謂虛狂是也。外無黃赤之色,剛暴之氣,內無胸腹之結,滑實之脈,或不時躁擾而禁之則止,或口多妄誕而聲息不壯,或眼見虛空,或驚惶不定。
白話文:
如果不出現腹脹、便祕等症狀,僅僅是胃火所致,則只用白虎湯、解毒湯、三黃石膏湯、大小清涼飲等藥方,清熱去邪,其病自然痊癒。外有傷寒發狂、如狂兩種症狀,是太陽經邪熱不解,隨經絡侵入臟腑,嚴重者發狂,輕者如狂,這是熱邪侵犯血脈,蓄血於下焦,因此適宜用桃仁承氣湯與代抵當丸通下。溫病多蓄血於陽明經,用黃連解毒湯,送服代抵當湯丸,去桂枝,加牛膝、丹皮。
最近見到別有一種如狂的症狀,或因喪失志向而生病,其病在心;或因悲傷憂鬱而生病,其病在肺;或因失精而生病,其病在腎;或因鬱結憤怒、思慮過度、飢餓勞累而生病,其病在肝脾。這是由於本病已經損傷內臟,而邪氣又侵襲外部,則本病必定隨邪氣而發作,這種症狀就是所謂的虛狂。外表沒有黃赤的顏色,暴躁的氣勢,內部沒有胸腹的結塊,滑實的脈象,或不定時躁動,阻止後就會停止,或口出妄言但聲息不壯,或眼前看到虛空,或驚惶不定。
察其上,口無燥渴,察其下,便無硬結,是皆精氣受傷,神魂不守,其證與陽極發狂者反若冰炭,而時醫不察,但見錯亂,便謂陽狂,妄行攻下,必致殺人。凡治此者,須辨氣血陰陽四損何在。其有虛而挾邪者,邪在陽與氣分,宜補中益氣湯、大溫中飲。邪在陰與血分,宜補陰益氣煎、理陰煎。
設有邪氣閉結,勢不能下者,必以黃龍湯,或大柴胡湯加人參。其虛而無邪者,在陽與氣分,宜八珍、十全、腎氣丸料、右歸丸料。在陰與血分,宜六味丸料、左歸丸料。其虛而挾寒者,宜四逆湯加人參、右歸丸料。其虛而挾火者,宜六味丸料、左歸丸料。此主之宜,大略如此。
白話文:
觀察上部,沒有口乾舌燥的現象;觀察下部,沒有腹中硬塊。這都是精氣受損,神魂不寧所致。它的徵狀與陽氣極盛發狂的人完全相反,猶如冰炭不同。但是一般醫生不細心觀察,只見患者精神錯亂,就以為是陽狂症,盲目地進行攻下治療,結果必然導致死亡。治療此病,必須分辨出氣血陰陽哪方面受損。
如果是虛證伴有邪氣,邪氣在陽氣和氣血方面,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或大溫中飲。邪氣在陰血方面,應該服用補陰益氣煎或理陰煎。
如果邪氣阻滯不散,不能夠順利排出,必須服用黃龍湯或大柴胡湯加參。如果是虛證而無邪氣,在陽氣和氣血方面,應該服用八珍、十全、腎氣丸料或右歸丸料。在陰血方面,應該服用六味丸料或左歸丸料。
如果是虛證伴有寒氣,應該服用四逆湯加參或右歸丸料。如果是虛證伴有熱氣,應該服用六味丸料或左歸丸料。這些就是治療虛證的方法,大概就是如此。
若夫潤澤之,則在醫者活法耳。
發斑疹
發斑者,輕如蚊跡,重如錦紋。其致此之由,總因熱毒不解。或當汗不汗,則表邪不解;當下不下,則里邪不解;當清不清,則火盛不解;陽證誤用溫補,則陽亢不解。必須察脈之浮沉,人之虛實,熱毒之輕重而治之,斷不可執成氏不可汗,不可下之說。凡邪氣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則又自內而出,表裡相乘,勢所必至,原非表虛證也。
但使內外通達,則邪由表裡而解矣。即如犀角地黃湯,乃治斑之要藥。人知此湯但能涼血解毒,而不知此湯尤善解表散邪,若用之得宜,裡氣一清,必通身大汗,熱邪頓解,何為不可汗耶?發斑大熱,狂躁引飲,又何為不可下耶?凡斑出赤紅者為胃熱,紫紅者為熱甚,黑色者為胃爛也。鱗紅起發者吉,最忌稠密成片。
白話文:
至於讓身體滋潤,則在醫者運用活法的關鍵。
發斑疹
長出斑疹的症狀,輕微如蚊蟲叮咬的痕跡,嚴重如錦緞上的花紋。發生斑疹的原因,總體來說是熱毒未能化解。或者應出汗時不出汗,則表面的邪氣未能化解;或者應瀉下時不瀉下,則內裡的邪氣未能化解;或者應清熱時不清熱,則火熱旺盛未能化解;陽性症狀而誤用溫補藥物,則陽氣亢盛未能化解。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浮沉,患者體質的虛實,以及熱毒的輕重來治療,絕不可執著於成無己主張的不可發汗、不可瀉下的說法。凡是邪氣由體外入侵,深入體內未能化解,則又從體內發出,表裡相互影響,這是必然的現象,本來就不是表虛證。
只要內外暢通,則邪氣就能由表裡而化解。就像犀角地黃湯,是治療斑疹的重要藥方。人們知道此湯能涼血解毒,卻不知道此湯尤其擅長解表散邪,若使用得當,內氣一清,必定渾身大汗,熱邪頓時化解,為何不可發汗呢?發斑疹時大熱,狂躁口渴,為何不可瀉下呢?凡是斑疹呈赤紅色為胃熱,呈紫紅色為熱毒嚴重,呈黑色為胃潰爛。鱗狀紅疹興起發作是吉兆,最怕密集成片。
如熱甚脈洪數煩渴者,以白虎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殭蠶、蟬蛻、青黛。如熱毒內蘊,煩心不得眠,錯語呻吟者,犀角大青湯加殭蠶、蟬蛻,或增損三黃石膏湯加青黛、犀角。熱燥便結者,俱加酒大黃。如斑發已盡,外熱稍退,內實便秘譫語者,以加味涼隔散微下之。(胃熱乾燥,榮氣不舒,得涼藥以滋其陰,則胃中和而大汗出矣。
——眉批)溫病與傷寒治法同。蓋殭蠶、蟬蛻尤斑疹要藥也。至於陰證,亦時有發斑者,狀如蚊跡,多出胸背手足間,但稀少而淡紅,身雖熱而安靜,以其人元氣素弱,或因欲事傷腎,當補不補,則陰凝不解。或誤服涼藥太過,以致變成陰證。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熏灼肺胃,傳於皮膚而發斑點,補陰益氣煎加乾薑、附子。寒甚脈微,大建中湯、通脈四逆湯,則真陽回陰火降,而證乃痊,此治本不治標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燒很厲害,脈搏又快又數,而且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加上犀角地黃湯,再加入殭蠶、蟬蛻、青黛。如果病人是熱毒在體內蘊積,心煩睡不着,胡言亂語,呻吟不止,可以用犀角大青湯,再加入殭蠶、蟬蛻,或者加减三黃石膏湯,再加入青黛、犀角。如果病人發燒導致便秘,就可以加入酒大黃。如果病人斑疹已經消失,外熱也稍微退了,但是體內依然積熱,導致便秘和神志不清,可以用加味涼膈散稍微瀉一瀉。
溫病和傷寒的治療方法其實是相同的。殭蠶、蟬蛻是治療斑疹的重要藥物。至於陰證,有時也會出現斑點,像是蚊子叮咬的痕迹,多發於胸背手足部位,但是斑點稀疏且顏色淡紅,病人雖然發燒,但精神卻很安靜,這是因為他們元氣本來就虛弱,或者是因為房事過度傷了腎,導致陰寒凝結而無法解開。也可能是誤服了過涼的藥物,而轉變成陰證。寒邪藏在下焦,逼迫體內無根無依的虛火,聚集在胸腔,熏灼肺胃,傳到皮膚上就出現了斑點,此時可以用補陰益氣煎加上乾薑、附子。如果寒邪很重,脈搏微弱,可以用大建中湯或通脈四逆湯,讓真陽回升,陰火下降,病症就能痊癒,這就是治本不治標的方法。
溫病無陰證。若夫疹與斑等乃溫病中之重證也,治同溫病,傷寒百不出一。總緣雜氣之毒鬱於胃中,無所施瀉,發於皮膚而為疹,增損雙解散主之,加紫背浮萍五七錢,或重加石膏、大黃、芒硝,清散得宜,未有不出者。如身出而頭面不出,此毒氣內歸,危候也。急以大蟾蜍一個,搗和新汲水,去渣痛飲之自出,屢驗。
若溫病有久而甚者,煩躁昏沉,只用蟾蜍心三兩個,和水飲一二次,定心安神而病去矣,勿以為微而忽之。凡斑疹,脈洪長滑數易治,脈沉伏弦微難治,黑如果實靨者死,不可不知。
白話文:
溫病若沒有陰證,疹子和斑點是溫病中的重症,治療方法和溫病相同,與傷寒相比,一百例中可能只有一例。主要是因為雜氣的毒素鬱結在胃中,無法排出,於是就發散到皮膚上,形成疹子,加重病情。可以用紫背浮萍五七錢來治療,或者加重石膏、大黃、芒硝,清熱散毒,效果很好。如果疹子只長在身體上,頭面沒有,說明毒氣內歸,非常危險,要趕緊用一個蟾蜍搗碎,加清水,去渣飲用,可以讓疹子發出來。
如果溫病時間長,病情嚴重,出現煩躁昏沉,可以用蟾蜍心三兩個,加水服用一兩次,可以安神定心,病就會好了,不要輕視它。斑疹的脈象,洪長滑數容易治療,沉伏弦微則難治,如果像黑色果實一樣,就凶多吉少,一定要注意。
發黃
凡傷寒溫病皆發黃,多由陽明濕熱,與合曲相似。如發熱汗出者為熱越,不得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或心中懊憹,或渴飲水漿,小便不利,或赤或黃,或溷濁,肚腹脹滿,或痛或不痛,或燥結,脈來沉實有力,此皆瘀熱在裡。熏蒸於皮膚之上,身黃如橘子色者,在傷寒茵陳蒿湯,在溫病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
古方治里證有三承氣湯,便於三承氣中合茵陳蒿湯,或加味茵陳蒿湯,隨證施治,方為盡善。外用黑豆一升,黃蒿四兩,煮滾湯一鍋,傾銅盆內,攪稍冷,入雞子清七八個,以手指攪起白沫,敷身黃處,黃散,溫覆汗出而愈。又傷寒有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傷寒有瘀熱在裡表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白話文:
發黃
所有傷寒溫病都會發黃,多是陽明經濕熱所致,與合曲症狀相似。如果發熱出汗,表示熱邪過盛,不會發黃。如果是隻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且汗液黏膩或心中煩躁,或口渴欲喝水,小便不利,或赤色或黃色,或混濁,腹部脹滿疼痛或不痛,或大便乾結,脈象沉實有力,這些都是內有瘀熱。瘀熱蒸發到皮膚上,使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傷寒可用茵陳蒿湯,溫病可用加味涼膈散合茵陳蒿湯。
古方治療裡證有「三承氣湯」,便可於三承氣湯中加入茵陳蒿湯,或加味茵陳蒿湯,根據證狀對症下藥,方為完美。外用黑豆一升,黃蒿四兩,煮滾成一大鍋湯,倒入銅盆內,攪拌稍冷,加入雞蛋清七八個,用手指攪拌起白沫,敷在身體發黃的地方,撒上黃散,溫暖覆蓋直到出汗痊癒。此外,傷寒有發黃發熱症狀者,可用梔子柏皮湯。傷寒有瘀熱在裡表者,可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此瘀熱在表而發黃,故用表藥。設泥里字,豈有邪在裡而反治其表之理哉?夫傷寒溫病,至於發黃為疾已甚,多有不治之證。形體如煙燻,直視頭搖,是為心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當辨之。
蓄血
蓄血者,瘀血蓄結於內也。身黃如狂,屎黑善忘,皆蓄血之證。許學士云:血在上則喜忘,血在下則發狂。蓋傷寒病在太陽,則當發汗。或不汗,或汗遲,或脈盛汗微,邪無從出,故隨經入腑,結於膀胱,乃為蓄血。溫病起無表證,而惟胃實,陽明熱鬱失下,邪火久羈,故腸胃蓄血多,膀胱蓄血少。
亦有血為熱搏,下注膀胱者,雖腐為黑血,溢於腸間,結糞得瘀而潤下,然真元已憊矣。醫者必察人胸臍旁、小腹,但有硬滿處,以手按則痛者,便為蓄血。若蓄血陽明,不必問其小便。若小腹硬滿而小便自利,則膀胱之氣化行,而與尿澀氣不化不同也,允為有形之蓄血矣。
白話文:
這種瘀熱表現在外,導致發黃,所以使用針對表證的藥物。如果說邪氣在裡,卻反而治療表證,豈不是沒有道理嗎?傷寒和溫病,到了發黃的程度,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有很多無法治癒的徵象。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直視時頭部搖晃,這是心氣衰竭的徵象;口脣周圍發黑,汗水透出黃色,這是脾氣衰竭的徵象。應當辨別清楚。
蓄血
蓄血是指瘀血積結在內部。身體發黃像發狂,大便發黑,善忘,都是蓄血的徵象。許學士說:血液在上部就會喜忘,血液在下部就會發狂。這是因為傷寒病在太陽經,就應該發汗。但是有的不發汗,或者發汗較晚,或者脈搏旺盛而發汗較少,邪氣沒有出口,所以隨著經絡進入腑臟,積結在膀胱,就形成了蓄血。溫病發作時沒有表證,而只有胃中實熱,陽明經熱氣鬱結,導致大便不通,邪火長時間停留,所以腸胃蓄血較多,膀胱蓄血較少。
也有可能是血被熱氣推動,下注膀胱,雖然腐爛成黑色,流進腸道之間,與糞便凝結成塊而下行,但是真元已經疲憊不堪。醫生一定要檢查患者胸臍兩側和小腹部,只要有硬滿的地方,用手按壓會疼痛的,就是蓄血。如果蓄血在陽明經,不必詢問患者的小便情況。如果小腹部硬滿而小便通暢,則表示膀胱氣化運作正常,與小便不通氣化不暢不同,可以確認是有形的蓄血。
溫病與傷寒治法亦無大異。《保命集》分三焦。上焦胸脅手不可近,在傷寒犀角地黃湯加大黃,在溫病再合黃連解毒湯;中脘臍間手不可近,在傷寒桃仁承氣湯加丹皮、枳殼,在溫病去肉桂,再合黃連解毒湯;臍下小腹手不可近,在傷寒代抵當湯丸,在溫病以黃連解毒湯送下此丸,去肉桂,加丹皮、牛膝。
夫傷寒溫病至於蓄血,實病證之奇異,治法之精微,能審諸此,垂手取效,可為妙也,然而難矣。實者可救,虛者多危。
衄血
經絡熱盛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傷寒責其血熱在表也;溫病責其血熱在裡,浮越於表也,犀角地黃湯加芩、連、柴、梔、元參、殭蠶、蟬蛻,甚加大黃,入蜜、酒、小便,冷服。凡傷寒陽明病,口乾鼻燥能食者,知邪不在裡而在經,故必衄也,葛根湯去大棗,加蔥白、黃芩。不止,黃芩湯去棗,加生茅根、生艾、生藕、生荷葉、生側柏葉、小便煎。
白話文:
溫病與傷寒的治療方法也沒有很大的不同。《保命集》將身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上焦是指胸部和肋骨,手不能靠近,如果得了傷寒,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上大黃,如果得了溫病,再配合黃連解毒湯。中焦是指肚臍周圍,手不能靠近,如果得了傷寒,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加上丹皮、枳殼,如果得了溫病,去除肉桂,再配合黃連解毒湯。下焦是指肚臍以下的小腹部,手不能靠近,如果得了傷寒,可以用代抵當湯丸,如果得了溫病,可以用黃連解毒湯送服此丸,去除肉桂,加上丹皮、牛膝。
當傷寒或溫病發展到蓄血的階段,是實證中最奇特的情況,治療方法也最精細。如果能仔細辨別這些情況,就能輕鬆見效,這纔是最理想的,但這也很困難。實證是可以救治的,而虛證則多半危險。
鼻出血(衄血)
經絡中的熱氣過盛,迫使血液亂流,從鼻子裡流出來就稱為衄血。傷寒的原因是血液過熱,位於體表;溫病的原因是血液過熱,位於體內,浮動到體表,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上黃芩、黃連、柴胡、梔子、元參、殭蠶、蟬蛻,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再加大黃,加入蜂蜜、酒和尿液,冷服。凡是傷寒陽明病,口乾鼻燥還能吃東西的,表明邪氣不在體內而在經絡,所以必然會衄血,可以用葛根湯去除大棗,加上蔥白、黃芩。如果不止,可以用黃芩湯去除棗子,加上生茅根、生艾、生藕、生荷葉、生側柏葉,用尿液煎服。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而衄者愈。太陽病衄血,及服桂枝湯後衄者,為欲解,亦可服犀角地黃湯加茅花。(如無,以根代之。)脈浮大,發熱下利,衄血乾嘔者,黃芩去大棗,加生地汁、童便。衄血煩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先服五苓散,後服竹葉石膏湯。不止,茅花湯,(即茅花五錢,小便煎服是也。
)或於涼血藥中,磨京墨三茶匙亦妙。汗後熱退,衄血不止,用草紙折數層,浸於新汲水中,貼頂門上及項脊,溫則易之,必止。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出,或從目出,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可與當歸四逆湯。仲景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瞬,不能眠。
白話文:
太陽病 脈搏浮浮緊繃,發燒不出汗而流鼻血者,預示病情好轉。太陽病流鼻血,還有服用桂枝湯後流鼻血者,是將要痊癒的徵兆,也可服用犀角地黃湯加入茅花。(若無茅花,可用茅根代替。)脈搏浮大,發燒、腹瀉,流鼻血、乾嘔者,黃芩去大棗,加上生地汁、童便。流鼻血、煩躁、口渴想喝水,水喝下去就吐者,先服用五苓散,後服用竹葉石膏湯。如果仍不止,茅花湯(即茅花五錢,用小便煎服)。或是在涼血藥中,研磨三茶匙京墨也非常有效。出汗後熱退,流鼻血仍不止的,用草紙摺疊數層,浸入新打來的冷水中,貼在前額的百會穴上以及頸後的脊椎骨上,變溫熱了就換,必定會止住。
少陰病 只有手腳冰冷、不出汗而勉強發汗治療的,必定會動搖他的血氣,或從口鼻流出,或從眼睛流出,這是下焦陽氣虛衰,上焦陰氣旺盛,很難治療,可以給予當歸四逆湯。仲景說:流鼻血的病人不可發汗,發汗後必定會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緊繃,直視不能瞬目,也不能入睡。
又曰:亡血家,不可發表,汗出即寒慄而振。二說皆為久衄,亡血已多,故不可汗。若熱毒蘊結成衄,脈浮緊者,麻黃湯,脈浮緩者,桂枝湯。若脈已微,二藥必不可用。脈細者,黃芩湯去大棗,加生地、童便;脈滑者,犀角地黃湯。大抵衄血、吐血、下血,脈微小者生,脈實大者死。
或衄後、吐後、下後,脈微小易治。若熱反盛,脈反洪數者死也。若衄而頭汗出,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皆難治也。
吐血
傷寒諸陽受邪,其邪在表。當汗不汗,熱毒深入,故吐血也,麻黃湯汗之。內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利之。服桂枝湯後吐血者,犀角地黃湯加茅花。凡久病虛弱,外有寒形,內有火邪,風寒閉塞,壅遏裡熱,以致吐血者,麻黃芍藥人參湯主之。凡吐血鮮紅色者,皆熱也,犀角地黃湯以涼之;凡吐血紫黑成塊,脈沉遲細,口不渴,小便清,為瘀血寒凝也,宜理中湯加丹皮、肉桂之辛溫以散之。若脈洪數,仍屬熱,宜桃仁承氣湯以行之。
白話文:
另外,失血過多的人不能發汗,一旦出汗,就會感到寒冷發抖。這兩種說法都是針對久流鼻血、失血過多的人,所以不能發汗。
如果熱毒積聚形成流鼻血,脈象浮而緊,可以使用麻黃湯;脈象浮而緩,可以使用桂枝湯。如果脈象已經微弱,這兩種藥都不能用。
如果脈象細弱,可以使用黃芩湯,去掉大棗,加入生地黃和童便;如果脈象滑利,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
總的來說,流鼻血、吐血、便血,脈象微弱者生,脈象實且大者死。
而吐血、便血之後,脈象微弱容易治療。但是,如果熱症反而加重,脈象洪數,則預後不好。
如果流鼻血時頭部出汗,或者身上出汗但不到腳部,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
吐血
傷寒病邪侵犯陽經時,邪氣在表。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熱毒深入,所以會吐血,可以使用麻黃湯發汗。
如果體內有瘀血,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通利。
在服用了桂枝湯後仍然吐血者,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茅花。
凡是患有慢性病,體虛,兼有外寒內熱,風寒閉塞,鬱積內熱而導致吐血者,可以使用麻黃芍藥參湯。
凡是吐出的血鮮紅色,都是熱症,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降溫涼血;凡是吐出的血紫黑色且成塊,脈象沉遲細,口不渴,小便清澈,說明是瘀血寒凝,宜用理中湯加入丹皮、肉桂的辛溫之藥來散瘀。
如果脈象洪數,仍然屬於熱症,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通利氣血。
溫病吐血與衄血,皆屬熱毒內郁,經絡火盛,火載血液而妄行,大清涼散,或犀角地黃湯合瀉心湯。有瘀血紫黑成塊者,加桃仁、大黃以利之。(按:麻黃芍藥人參湯證出自《準繩》,《傷寒論》無此證。因東垣治一寒士感寒吐血,用麥冬飲子合仲景麻黃湯各半服之,甚善,故並載之以為後學津梁。
乾隆乙巳季冬科試,先君六旬有六,冒雪歸家,風寒鬱熱,以致頭痛,發熱惡寒,吐血,諸醫不效。余甚驚惶,斟酌東垣此湯一服而愈。前因吾父中風,留心醫道,三年內未敢處方,自是而悟,認真脈證,方未有不效者。噫!醫道之難在此矣。)
辨中有發經論所未發者,實千古不易正理,後學宗之,自不覆晉人轍矣。(畏齋。)
白話文:
溫病導致的吐血和鼻出血,都是由於體內熱毒鬱積,經絡火氣旺盛,熱力帶動血液不正常流動而造成的。治療可以用大清涼散,或犀角地黃湯加瀉心湯。如果血塊呈現紫黑色,則需要加入桃仁、大黃以幫助排出。
(註:麻黃芍藥人參湯的病證出自《準繩》,《傷寒論》中沒有記載。由於東垣先生曾經治療一位寒士因感寒而吐血,用麥冬飲子與仲景的麻黃湯各半服用,效果顯著,因此也將此方記錄下來,作為後學的借鑒。
乾隆乙巳年冬天科舉考試結束,我的父親已經六十六歲,冒著雪回家,因風寒鬱熱導致頭痛發熱惡寒,並且吐血,多位醫生都無效。我非常驚慌,參考東垣先生的這個方子,服用一劑便痊癒。之前因為我的父親中風,我便開始留心醫道,三年內都沒有敢開藥方。從這次事件我領悟到,認真診斷脈證,用藥才不會失誤。唉!醫道之難就在於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