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陽毒陰毒

《傷寒論》曰: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傷寒論》曰: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按:陰陽和正氣也,陰陽偏異氣也。正氣者,四時錯行之氣也;異氣者,四時不節之氣也。而雜氣非其種也。雜氣者,兵凶旱潦,疵癘煙瘴,一切惡穢不正之氣也。此氣適中人之陽分,則為陽毒;適中人之陰分,則為陰毒。

觀其所主之藥,二證一方,並不用大寒大熱之劑,可知長沙所謂陽毒陰毒,乃天地之雜氣,非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豈若後人之所謂陽毒陰毒乎?要之後人所謂陽熱極盛,固是陽毒;陰寒極盛,固是陰毒,終非長沙所以立名之本義。此二證者,即所稱溫病是也。

即大頭溫、蛤蟆溫、瓜瓤溫,以及痧脹之類是也。吳又可溫病無陰證之論,實本長沙陽毒、陰毒中於雜氣之說,受毒有淺深,為病有重輕,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王太僕曰:此陽勝格陰而致之,非寒也。凡中此雜氣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心腹絞痛,大滿大脹,通身脈絡青紫,手足指甲色如靛葉,口噤牙緊,心中忙亂,一二日即死者,此類是也。

但刺尺澤、委中、十指出血,即令服玉樞丹最妙,撥正散尤為奇方,男左女右吹人鼻中,雖危必蘇,以增損雙解散主之。

2. 表證

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身痛,項背強痛,目痛鼻乾不眠,胸脅痛,耳聾目眩,往來寒熱,嘔而口苦,脈浮而洪,或緊而緩,或長而弦,皆表證也。在傷寒,風寒外人,但有一毫表證,自當發汗解肌消散而愈,其用藥不過麻黃桂枝葛根柴胡之類;在溫病,邪熱內攻,凡見表證,皆里證鬱結浮越於外也,雖有表證實無表邪,斷無正發汗之理。故傷寒以發表為先,溫病以清裡為主,此一著最為緊要關隘。

(所謂前一節治法,大有天淵之別者此也。俗醫何曾夢見,此論前人未到,引證諦當。——眉批)今人一遇溫病,便以為傷寒,遂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之說,此大謬也。總因古今醫家,俱將溫病與傷寒看成一證,不分兩治。如王字泰、張景岳曠代名手也,其論傷寒證治妙矣至矣,蔑以加矣。

至說到溫病,猶是老生常談,他何足道。人每以大劑麻黃、葛根等湯,強發其汗,此邪原不在經,汗之徒損經氣,熱亦不減,轉見狂躁。蓋發汗之理,自內由中以達外,今裡熱結滯,陽氣不能敷布於外,即四末未免厥逆,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透表,如縛足之鳥焉能飛昇?又如水注之器,閉其後竅,前竅焉能涓滴?惟用升降、雙解,裡熱一清,表氣自透,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者。此中玄妙,王、劉二公其先覺乎?

3. 表裡兼證

表裡俱見之證,疑似之間最宜詳析。蓋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今既兩證相兼,如欲汗之,則里證已急,欲下之則表證尚在。在傷寒,自表傳裡,通宜大柴胡湯兩解之。在溫病,自里達表,輕則增損大柴胡湯,重則加味六一順氣湯主之。

4. 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腹中硬滿脹痛,大便燥結或膠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舌黃或黑,舌卷或裂,煩滿囊縮而厥,脈洪而滑,或沉實,或伏數,此里證之大略也。溫病與傷寒表證實不同,里證無大異,亦須辨明治之。

按:傷寒有表證,自當汗之。然脈有忌汗者七條,證有忌汗者十一條。有里證,自當下之。然脈有忌下者十四條,證有忌下者二十二條,此尤不可不知也。《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詳且盡矣。兼以諸家闡發元余,觀之自明,何須余贅。是集特辨溫病根源脈證治方與傷寒大異,令業醫者分別清楚,不以傷寒混治溫病,是則余之志也已。

又按:訒庵云:汗、吐、下、和,古人治病之四法。景岳云:若無邪氣在上不可輕吐,亦無多法,梔子豉湯吐無形之虛煩,瓜蒂散吐有形之實邪。一法以萊菔子為末,溫水調服一錢,;良久即吐。和解,、小柴胡湯加減足矣。二法之外,最切於病,無過汗下。正傷寒之當汗當下者,已逐條分析矣。溫病無正發汗之理,惟下證最多,特為指明,莫厭其煩。

面黃,身黃(以下共計溫病溫下證五十二條)

黃者土色也,脾胃於五行屬上,陽明之脈榮於面,黃則濕熱鬱於脾胃之中,熏灼上蒸於面,甚則身黃如橘子色,此大熱之象。並宜茵陳蒿湯升降散,再酌病情合三承氣湯下之。下後熱退,汗自出,黃自消矣。或以溫酒洗之。

《內經》曰:能合脈色,可以萬全。《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故看病者,先要察色,然後審證切脈,參合以決吉凶也。如肝熱則左頰先赤,肺熱則右頰先赤,心熱則額先赤,腎熱則頤先赤,脾胃熱則滿面通赤也。又面色黃為溫為熱,白為氣不調,青為風寒,黑為陰寒也。

自準頭、年壽、命宮、法令、人中,皆有氣色可驗。又若傷寒陰寒內盛,逼其浮陽之火行於面,亦發赤色,非熱證也,此為戴陽,四逆湯蔥白。夫陽已戴於頭面,不知者更用表藥,則孤陽飛越,危殆立見,可不慎哉。溫病無陰證。

目暗不明,目赤,目黃,目瞑,目直視,目反折

目者至陰也,五臟六腑精華之所繫,水足則明察秋毫,如常而了了者,里元邪也。至於目暗不明,乃邪熱居內焚灼,腎水枯涸,不能朗照。若赤,若黃,若瞑,若直視,若反折,邪俱在裡也。若不急下,則邪愈熾矣。並宜加味涼嗝散加龍膽草

薛氏曰:凡開目而欲見人者,陽證也;閉目而不欲見人者,陰證也。目中不了了,目睛不和,色赤,熱甚於內也。目瞑者,必將衄也。目睛黃者,將發身黃也。或瞪目直視,或戴跟反折,或目胞陷下,(內多虛證。)或睛暗而不知人者,(亦有虛證。)皆難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