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2)
卷一 (12)
1. 證候辨
或曰:子辨溫病與傷寒,有云壤之別,今用白虎、瀉心、承氣、抵當,皆傷寒方也,既同其方,必同其證,子何言之異也?余曰:傷寒初起必有感冒之因,冬月烈風嚴寒,雖屬天地之常氣,但人或單衣風露,或強力入水,或臨風脫衣,或當檐沐浴,或道路沖寒,自覺肌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頭痛發熱,惡寒惡風,脈緩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或失治,或誤治,以致變證蜂起。
溫病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天地之雜氣,無形無聲,氣交流行,由口鼻入三焦,人自不覺耳。不比風寒感人,一著即病,及其鬱久而發也,忽覺凜凜,以後但熱而不惡寒,或因飢飽勞碌,焦思氣鬱,觸動其邪,是促其發也。不因所觸,內之鬱熱自發者居多。傷寒之邪,自外傳內;溫病之邪,由內達外。
傷寒多表證,初病發熱頭痛,末即口燥咽乾;溫病皆里證,一發即口燥咽乾,未嘗不發熱頭痛。傷寒外邪,一汗而解;溫病伏邪,雖汗不解,病且加重。傷寒解以發汗,溫病解以戰汗;傷寒汗解在前,溫病汗解在後。鮮薄荷連根搗,取自然汁服,能散一切風毒。傷寒投劑,可使立汗,溫病下後,里清表透,不汗自愈,終有得汗而解者。
傷寒感邪在經,以經傳經;溫病伏邪在內,內溢於經。傷寒感發甚暴,溫病多有淹纏。三五七日忽然加重,亦有發之甚暴者。傷寒不傳染於人,溫病多傳染於人。傷寒多感太陽,溫病多起陽明。傷寒以發表為先,溫病以清裡為主。各有證候,種種不同。其所同者,傷寒溫病皆致胃實,故用白虎、承氣等方清熱導滯,後一節治法亦無大異,不得謂里證同而表證亦同耳。
白話文:
有人問道:你區分溫病和傷寒,認為它們有天壤之別,但現在你使用白虎湯、瀉心湯、承氣湯、抵當湯,這些都是治療傷寒的方子,既然用了同樣的藥方,應該是同樣的症狀,為什麼你卻說它們不同呢?
我回答:傷寒剛開始一定有感冒的原因,冬天的強風和寒冷,雖然是正常的天氣現象,但人如果穿著單薄的衣服受風露侵襲,或者強迫自己在冷水中浸泡,或者在風中脫衣,或者在屋檐下洗澡,或者在路上忍受寒冷,就會感到皮膚起雞皮疙瘩,接著會出現四肢緊繃、頭痛發燒、怕冷怕風的症狀,脈搏緩慢且有汗是中風,脈搏緊張無汗則是傷寒。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錯誤,會導致各種併發症的產生。
溫病開始時,並無感冒的原因,天地之間的混雜氣體,無形無聲,通過空氣流通,經由口鼻進入三焦,人自己可能不會察覺。不像風寒感染人體,一旦接觸就立刻生病,等到鬱積很久才爆發,會突然感到寒冷,之後只會發熱而不再怕冷,或者因為飢餓、飽食、勞累、思考過度,氣鬱而觸發疾病,這是在加速病情的爆發。若沒有這些觸發因素,多數情況下,內部的鬱熱會自行爆發。傷寒的病毒是由外向內傳播;溫病的病毒則是由內向外擴散。
傷寒多見表面症狀,剛開始會發熱頭痛,但隨後會感到口乾喉嚨乾;溫病則多是內部症狀,一發病就是口乾喉嚨乾,但也不會不發熱頭痛。傷寒的外部病毒,出一次汗就可以消除;溫病潛伏的病毒,即使出汗也不能消除,病情反而會加重。傷寒通過出汗來治療;溫病則通過戰汗來治療;傷寒的治療是先出汗;溫病的治療是後出汗。新鮮薄荷連根搗碎,取其自然汁液服用,可以消除所有的風毒。對傷寒的治療,可以使其立即出汗,對溫病的治療,在清理內部後,表層也會跟著恢復,即使不出汗也能痊癒,但最終還是會有出汗而康復的情況。
傷寒感染的病毒在經絡中,經由經絡傳遞;溫病潛伏的病毒在內部,然後從內部溢出到經絡。傷寒的爆發非常突然,溫病則多有纏繞不離的特點。三五七天後病情忽然加重,也有爆發非常突然的情況。傷寒不會傳染給他人,溫病則多會傳染給他人。傷寒多感染太陽經;溫病則多起於陽明經。傷寒的治療首先是要讓病毒排出體外,溫病的治療主要是要清理內部。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症狀,種種都不同。
它們相同的,是傷寒和溫病都會導致胃部充實,所以會使用白虎湯、承氣湯等方子來清除熱氣和導滯,後面一段治療方法也沒有太大差異,不能說內部症狀相同,表面症狀也相同。
2. 寒熱為治病大綱領辨
客有過而問之者曰:聞子著《寒溫條辨》,將發明傷寒乎,抑發明溫病也?特念無論傷寒溫病,未有不發於寒熱者,先賢之治法,有以為熱者,有以為寒者,有以為寒熱之錯出者,此為治病大綱領,盍為我條分而辯論焉。余曰:願受教。客曰:《內經》云:熱病者,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已入於府者,可下而已。三陽三陰,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又曰: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下而已。(道常盡變,說盡古今病勢人情。——眉批)《內經》直言傷寒為熱,而不言其有寒。
仲景《傷寒論》垂一百一十三方,用桂、附、人參者八十有奇,仲景治法與《內經》不同,其故何也?余曰:上古之世,恬淡渾穆,精神內守,即有傷寒,一清熱而痊可,此《內經》道其常也。世不古若,人非昔比,以病有淺深,則治有輕重,氣稟日趨於澆薄,故有鬱熱而兼有虛寒,此仲景盡其變也。
客又曰:傷寒以發表為第一義,然麻黃、桂枝、大青龍每苦於熱而難用,輕用則有狂躁、斑黃、衄血、亡陽之失,致成熱毒壞病,故河間自制雙解散、涼膈散、三黃石膏湯。(雙解、涼膈、三黃石膏、六一順氣、大柴胡五方,有治傷寒溫病之不同處,觀藥方辨自知。解毒承氣湯,即大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加白殭蠶、蟬蛻,去梔、柏,即瀉心承氣湯,加栝樓、半夏,即陷胸承氣湯。
——眉批)若麻黃、桂枝、大青龍果不宜用,仲景何以列於一百一十三方之首乎?致使學者視仲景書,欲伏焉而不敢決,欲棄焉而莫之外。夫仲景為醫家立法不祧之祖,而其方難用,其故何也?余曰:傷寒以病則寒,以時則寒,其用之固宜。若用於溫病,誠不免狂躁、斑黃、衄血、亡陽之失矣。
辛溫發散之藥,仲景蓋為冬月觸冒風寒之常氣而發之傷寒設,不為感受天地疵癘旱潦之雜氣而發之溫病設,仲景治溫病必別有方論,今不見者,其亡之也。叔和搜採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但惜其以自己之說,雜於仲景所言之中,使玉石不分耳。溫病與傷寒異治處,惟劉河間、王安道始倡其說,兼余屢驗得凶厲大病,死生在數日間者,惟溫病為然。
而發於冬月之正傷寒者,百不一出,此河間所制雙解、涼膈、三黃石膏,清瀉內熱之所以可用,而仲景麻黃、桂枝、大青龍,正發汗者之所以不可用也。蓋冬月觸冒風寒之常氣而病,謂之傷寒;四時觸受疵癘之雜氣而病,謂之溫病。由其根源之不一,故脈證不能相同,治法不可相混耳。
(此段辨溫病與傷寒之異,辨治溫病與治傷寒之異,坦白朋亮,毫無矇混,而筆力足以達之。——眉批)客又曰:人有傷寒初病,直中三陰,其為寒證無疑矣。又有初病三陽,本是熱證,傳至三陰,裡實可下,止該用承氣、抵當,乃間有寒證可溫可補,又用理中、四逆其故何也?余曰:以初本是熱證,或久病枯竭,或暴感風寒,或飲食生冷,或過為寒涼之藥所攻伐,遂變成陰證。所云害熱未已,寒證復起,始為熱中,末傳寒中是也。
白話文:
有位客人來問我:「聽說您寫了《寒溫條辨》,是要闡明傷寒呢?還是闡明溫病?我認為無論是傷寒還是溫病,沒有不從寒熱發病的,古人的治療方法,有的認為是熱症,有的認為是寒症,有的認為是寒熱交錯出現,這是治療疾病的總綱,您能為我詳細分析一下嗎?」
我說:「願意聆聽您的指教。」
客人說:「《內經》說:『熱病,是屬於傷寒這類的。』人感受寒邪,就會發熱。如果寒邪還沒進入臟腑,用發汗的方法就可以;如果已經進入臟腑,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三陽經和三陰經,五臟六腑都會生病,如果氣血運行不暢,臟腑不通,就會死亡。《內經》又說:『病程在三天內的,用發汗的方法就可以;病程超過三天的,用攻下的方法就可以。』《內經》直接說傷寒是熱症,並沒有說傷寒是寒症。」
「張仲景的《傷寒論》總共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子,使用桂枝、附子、人參的方子就有八十多個,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和《內經》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說:「上古時代,人們生活平淡安寧,精神內守,即使得了傷寒,只要用清熱的方法就可以痊癒,這是《內經》所說的常態。現在的世道和以前不同了,人的體質也和以前不一樣了,所以疾病有淺有深,治療也有輕有重。加上人的體質越來越虛弱,所以有鬱熱,也兼有虛寒,這就是張仲景盡其變化而使用的治療方法。」
客人又說:「治療傷寒最重要的是發汗,但是麻黃、桂枝、大青龍這些藥,常常因為藥性太熱而難以使用,如果輕易使用,就會出現煩躁、發黃、流鼻血、陽氣虛脫等不良反應,導致熱毒壞病,所以劉河間自己創製了雙解散、涼膈散、三黃石膏湯。如果麻黃、桂枝、大青龍這些藥真的不適合用,那麼張仲景為什麼要把它們列在一百一十三方的首位呢?這讓學者們在讀仲景的書時,想效法又不敢決斷,想放棄又沒有其他方法。張仲景是醫學界的祖師,他的方子卻難以使用,這是為什麼呢?」
我說:「傷寒病本身是寒,發病的時間也是寒冷的季節,所以用這些藥是適合的。但是如果把這些藥用來治療溫病,就難免會出現煩躁、發黃、流鼻血、陽氣虛脫這些不良反應了。張仲景用辛溫發散的藥,是為了治療冬天感受風寒這種常見的病氣而發的傷寒,不是為了治療感受天地間不正的雜氣,像是旱澇等原因而發的溫病。張仲景治療溫病一定有其他不同的方子,只是現在已經失傳了。王叔和收集整理了張仲景散失的舊論,編成《傷寒論》,功勞很大。但是可惜的是,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張仲景的原文混雜在一起,使得真偽難辨。溫病和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只有劉河間、王安道開始提倡這種說法,加上我多次驗證,發現那些凶險的、在幾天內就可能死亡的嚴重疾病,都是溫病造成的。而冬天發生的真正傷寒,百例中難得一例,這也是劉河間創製雙解散、涼膈散、三黃石膏湯等來清瀉內熱的原因,而張仲景的麻黃、桂枝、大青龍這些發汗的藥,就不適合使用了。因為冬天感受風寒這種常見的病氣而得的病,叫做傷寒;而春夏秋冬四季感受天地不正的雜氣而得的病,叫做溫病。由於病因不同,所以脈象和症狀也不同,治療方法也不能混淆。」
客人又說:「有些人得傷寒,剛開始就直接侵犯三陰經,這種情況肯定是寒症。還有些人剛開始侵犯三陽經,本來是熱症,但是病情傳到三陰經後,雖然體內有實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應該用承氣湯、抵當湯,但是有時卻出現了寒症,可以用溫補的方法,需要用到理中湯、四逆湯,這是為什麼呢?」
我說:「因為一開始是熱症,可能是久病導致身體虛弱,或者是突然感受風寒,或者是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是被過於寒涼的藥物攻伐,所以就轉變成陰證。這就是所說的熱邪還沒有完全消除,又出現了寒症,剛開始是熱邪在內,最後傳成了寒邪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