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
卷二 (1)
1. 陽證
凡治傷寒溫病,最要辨明陰陽。若陰陽莫辨,則寒熱紊亂,而曰不誤於人者,未之有也。如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目痛鼻乾,不眠,脅痛,寒熱而嘔,潮熱譫語,詈罵不認親疏,面紅光彩,唇燥舌黃,胸腹滿痛,能飲冷水,身輕易動,常欲開目見人,喜言語聲響亮,口鼻之氣往來自如,小便或黃或赤,或溷濁或短數,大便或燥秘或膠閉,或挾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手足自溫暖,爪甲自紅活,此陽證之大略也。
傷寒陽證,有表有里,隨證治之,方論詳後,用宜分清;溫病陽證,有表證無表邪,一於清熱導滯而已。尤要辨明是傷寒是溫病,斷不可溷而一之。傷寒得天地之常氣,由氣分傳人血分;溫病得天地之雜氣,由血分發出氣分。(傷寒溫病是緊要關隘,先要分清路分。———眉批)但其中證候相參,從來混淆,倘分別一有不清,則用藥死生立判矣。
今人不辨寒溫,好用熱藥,而不知涼藥之妙且難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和瘟疫疾病時,最重要的就是辨明陰陽。如果陰陽辨別不清,寒熱就會混亂,不可能不誤診。
如果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全身痛、眼睛痛鼻腔乾燥、失眠、脅肋疼痛、嘔吐冷熱交替的症狀,發燒時出現胡言亂語、罵人而不認識親人的症狀,臉色紅潤發亮、嘴脣乾燥舌頭黃、胸腹脹痛、能喝冷水、身體輕快容易活動、經常想睜開眼睛看人、喜歡說話且聲音洪亮,鼻息通暢,小便顏色或黃或紅、或混濁或少且頻密,大便乾燥便祕、或粘稠不通暢、或夾雜熱氣下痢、或熱氣壅滯而從旁邊流出,手腳溫暖、指甲紅潤有光澤,這些都是陽證的大致表現。
傷寒陽證有表證和裡證之分,要根據具體的症狀治療,具體的方論後面會詳述,使用藥物要分清;溫病陽證有表證,沒有表證的邪氣,治療時只需要清熱導滯即可。
特別要區分清楚是傷寒還是溫病,絕不能混淆一談。傷寒是感染了天地間正常的空氣,由氣分傳入血分;溫病是感染了天地間的雜氣,由血分發出氣分。(傷寒瘟疫是重要的關口,首先要分清不同的途徑。———眉批)但是這兩種疾病的症狀經常會相互參雜,自古以來容易混淆,如果分辨不清,用藥就會出現生死攸關的差別。
2. 陰證
凡傷寒末傳寒中而為陰證,與陰寒直中三陰而為陰證,或惡寒戰慄,面時青黑,或虛陽泛上,面雖赤而不紅活光彩,身重難以轉側,或喜向壁臥,或蜷臥欲寐,或閉目不欲見人,懶言語,或氣微難以布息,或口鼻之氣自冷,聲不響亮,或時躁擾,煩渴不能飲冷,或唇青,或苔黑而滑,手足厥逆,爪甲青紫,血不紅活,小便青白或淡黃,大便下利或寒結,或熱在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無大熱,陰勝則冰透手也。雖是發熱,與陽證不同,不可以面赤煩渴誤作陽證,須要辨別明白。
其用藥自是理中、四逆、白通一派。溫病無陰證,然或四損之人,亦有虛弱之人,但其根源原是溫病,即溫補藥中亦宜兼用滋陰之味,若峻用辛熱,恐真陰立涸矣。仲景傷寒少陰病,於附子湯、真武湯中用白芍即此義也。景岳理陰煎、大溫中飲,自謂云騰致雨之妙,自我創始,其實亦本仲景此義而為之者也。
後人之千方萬論,未有見出乎範圍之外者。
白話文:
凡是傷寒未經傳變而寒邪入裡的陰證,或是陰寒直接侵犯三陰經而導致的陰證,可能會出現惡寒發抖、面色青黑,或虛陽上浮、面部雖紅但沒有紅潤光澤,身體沉重難以翻身,或喜歡面向牆壁臥,或蜷臥欲睡,或閉目不願見人,懶得說話,或呼吸微弱難以吐納,或口鼻之氣自冷,聲音低微,或時而躁動不安,口渴煩躁但不能喝冷飲,或嘴脣青紫,或舌苔黑滑,手腳冰冷逆冷,指甲青紫,血液不紅潤,小便青白或淡黃,大便下利或寒結,或熱在肌肉間,用手按之,並無明顯熱度,是因為陰氣過盛,寒氣透骨而致。儘管發熱,與陽證不同,不能因為面紅煩渴而誤認為陽證,必須仔細辨別清楚。
治療時,用藥多為理中、四逆、白通一類藥方。溫病不屬於陰證,然而四肢損傷的人,也有體虛之人,但其病根源自溫病,即便溫補藥中也宜兼用滋陰之劑,若過用辛熱之藥,恐怕真陰會立時枯竭。張仲景的傷寒少陰病,在《附子湯》、《真武湯》中使用白芍,就是這個道理。薛己的《理陰煎》、《大溫中飲》,自稱是發揮了「雲騰致雨」的神妙作用,是自己創始的,其實也是秉承了仲景的這個理念而創立的。
3. 陽證似陰
陽證似陰,乃火極似水,真陽證也。蓋傷寒溫病,熱極失於汗下,陽氣亢閉鬱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凡陽厥,輕則手足逆冷,涼過時膝,劇則通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脈沉伏澀,甚則閉絕。
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察內證,氣噴如火,譫語煩渴,咽乾唇裂,舌苔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脹痛,舌卷囊縮,小便短赤涓滴作痛,大便燥結或膠閉,或挾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或下血如豚肝,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粗工不察,但見表證,脈體純陰,便投溫補,禍不旋踵。
大抵陽證似陰,乃假陰也,實則內熱而外寒。在傷寒以大承氣湯下之,有潮熱者,六一順氣湯,熱甚合黃連解毒湯;在溫病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類,斟酌輕重消息治之,以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除,則外寒自伏。《易》所謂水流濕者即此義也。此與陽勝格陰例同。
白話文:
陽證表現得像陰證,這是因為陽氣極盛,反而像水一樣,屬於真正的陽證。這是因為傷寒溫病熱邪太重,汗液無法排出,陽氣被阻礙在體內,反而表現出虛寒的症狀。所以陽厥症狀輕的,手腳冰冷,涼到膝蓋,嚴重的,全身冰冷像石頭一樣,血液凝固成青紫色斑塊,脈搏沉伏澀滯,甚至消失。
以上這些脈象和症狀看起來都是陰證,為什麼還會認為是陽證呢?仔細觀察內證,就會發現氣息像火一樣噴出,神志不清說胡話口渴,喉嚨乾燥嘴唇裂開,舌苔黃黑或長出芒刺,心腹脹滿疼痛,舌頭捲縮,小便短少赤色點滴疼痛,大便乾燥或便秘,或者伴隨熱邪瀉下,或者熱邪停積在旁,或者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液,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放屁特別臭。如果粗心大意,只看表象,脈象是陰證,就盲目地使用溫補藥物,後果不堪設想。
總之,陽證表現得像陰證,是假陰證,實際上是內熱而外寒。對於傷寒,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有潮熱的,用六一順氣湯,熱邪很重的用黃連解毒湯;對於溫病,可以用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藥物,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進行調整,幫助補益陰氣,清熱解毒,內熱消退之後,外寒自然消失。《易經》說“水流濕者”,就是這個道理。這和陽氣盛極而克制陰氣的道理是一樣的。
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指下者,非寒也。余謂溫病火閉而伏,多見脈沉欲絕,不盡滑數鼓擊也,要在詳證辨之。
白話文:
王太僕所說的那種病人身體寒冷發抖,脈搏跳動強烈且有節奏感的情況,並不是因為受涼引起的。我認為是熱性疾病中的火氣封閉而潛藏在深處,常常會出現脈象下沈、快要消失的情況,而不是像他描述的那麼激烈和有節律。關鍵是要仔細觀察症狀來進行區分診斷。
4. 陰證似陽
陰證似陽,乃水極似火,真陰證也。(似陰似陽二證分析不清,死生立判。溫病無陰證。——眉批)蓋傷寒傳變三陰而為陰證,或陰寒直中三陰而為陰證。陰勝於內,逼其浮游之火發於外,其脈沉微而遲,或沉細而疾,一息七八至,或尺衰寸盛。其證面赤煩躁,身有潮熱,渴欲飲水,或咽痛,或短氣,或嘔逆,大便陰結,小便淡黃,驚惶不定,時常鄭聲,狀類陽證,實陰證也。粗工不察,但見面赤煩渴,咽痛便秘,妄投寒涼,下咽立斃。
大抵陰證似陽,乃假陽也,實則內寒而外熱,急以白通、附子、通脈四逆湯之類加人參,填補真陽,以引人歸源,但使元氣漸復,則熱必退藏。《易》所謂火就燥者即此義也。此與陰勝格陽例同。王太僕所謂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非熱也。但陽證似陰與陽證,傷寒溫病家通有之。
白話文:
陰證看起來像是陽證,那是因為水氣過盛,極點而化火,實則為真正的陰證。(如果弄不清楚像陰或像陽的兩種證狀,那生與死的界線就很難判斷。溫病沒有陰證。——眉批)一般來說,傷寒傳變到三陰經就會變成陰證,或者直接受到陰寒之氣侵襲三陰經也會變成陰證。陰氣在體內旺盛,迫使體內仍在遊走的陽氣發作出來,脈象會表現為沉細微弱而緩慢,或沉細而急促,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七八次,或尺脈衰弱而寸脈旺盛。症狀表現為面色發紅、心煩意亂、身體有潮熱感、口渴想喝水、或喉嚨疼痛、或呼吸短促、或嘔吐反胃、大便乾結、小便淡黃、精神驚慌不定、時常有收縮聲音的現象,這些狀貌看起來很像陽證,但實際上是陰證。醫術粗糙的醫生不仔細診斷,只看到面色發紅、口渴煩躁、喉嚨疼痛和大便便祕,就誤用寒涼藥物,病人服藥後立刻死亡。
總體來說,陰證看似陽證,實際上是假陽證,也就是體內實際是陰寒,但外表卻是燥熱,應該趕快使用白通、附子、通脈四逆湯之類的藥,加上人參,來充實真正的陽氣,引領人體歸於平衡狀態,只要元氣逐漸恢復,熱氣自然就會退散。《易經》所謂「火就燥」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這與陰盛格陽的例子是一樣的。王太僕所說的「身體發熱,脈象數而快,按壓時沒有彈動感」,那並不是熱。但陽證看起來像陰證與陽證,在傷寒與溫病中都很常見。
而陰證似陽與陰證,此值正傷寒家事,溫病無陰證。古人未曾言及,後人多不知此,吳又可其先覺乎?
按:寒熱有真假者,陽證似陰,陰證似陽是也。蓋熱極反能寒厥,乃內熱而外寒,即真陽假陰也;寒極反能燥熱,乃內寒而外熱,即真陰假陽也。假陰者最忌溫補,假陽者最忌寒涼,察此之法,當以脈之虛實強弱為主。然洪長滑數,強實有力,真陽脈固多,而沉伏細澀,六脈如絕,假陰脈亦不少。
(假陰脈最足誤人,宜細心辨之。——眉批)可知不唯證之陰陽有真有假,即脈之陰陽爽有真有假。死生關頭,全在此分。噫!醫道豈易易哉!
吳又可曰:陰陽二證,古方書皆對待言之,以明其理。世醫以陰陽二證,世間均等,臨診之際,泥於胸次,往來躊躇,最易牽入誤揣。甚有不辨脈證,但窺其人多蓄少艾,或適在娼家,或房事後得病,或病適至行房,問及於此,便疑為陰證。
白話文:
但是,陰證看起來像陽證,陽證看起來像陰證,這纔是傷寒科的重要事,溫病沒有陰證。古代醫家沒有提到過,後人大多不知道這一點,吳又可是最早知道的人嗎?
註:寒熱有虛假的,陽證看起來像陰證,陰證看起來像陽證。因為熱到了極點反而會發冷,這是體內發熱而體表發冷,也就是虛假的陰虛體質;寒到了極點反而會發熱,這是體內發冷而體表發熱,也就是虛假的陽虛體質。虛假的陰虛體質最忌諱溫補,虛假的陽虛體質最忌諱寒涼,觀察的方法,應該以脈象的虛實強弱為主。然而,脈象洪大而滑數,強實有力,真陽脈固然很多,但是脈象沉下細微而澀,六脈似若斷絕,虛假的陰虛脈象也不少。
(虛假的陰虛脈象最容易誤導人,應該仔細辨別。——眉批)由此可知,不只是證候的陰陽有虛實,脈象的陰陽也有虛實。生死之間,全在此處的分辨上。唉!醫術豈是容易的!
吳又可說:陰陽兩種證候,古代的方書都是對照著來說的,以便明白其道理。世上的庸醫把陰陽兩種證候一視同仁,看病時心裡猶豫,來來回回,最容易導致誤診。甚至有不辨脈證的人,只要看病人年紀輕,或者剛在妓院裡,或者房事後得的病,或者病剛好發作,問到這些情況,就懷疑是陰證。
殊不知病之將至,雖童男室女,曠夫寡妻,僧尼閹宦,勢不可遏,與房欲何涉焉?即使素多少艾,頻宿娼家,房事後適病,病適至行房,此際偶值病邪,氣壅火鬱,未免發熱,到底終是陽證,與陰證何涉焉?況又不知陰證,實乃世間非常有之證,而陽證似陰者何日無之?究其所以然者,不論傷寒溫病,邪在胃家,陽氣內郁,不能外布,即便四逆,所謂陽厥是也。仲景云:厥微熱亦微,厥深熱亦深。
其厥深者,輕則冷過時膝,脈沉而微,重則通身冰冷,脈微欲絕。雖有輕重之分,總之為陽厥。因其觸目皆是,苟不得其要領,於是誤認者良多。況且溫病每類傷寒,再不得其要領,最易混淆。
白話文:
殊不知疾病的到來,即使是童男童女、單身男子寡婦、僧尼太監,都無法避免,與房事有什麼關係呢?即使平常房事很少,或經常出入妓院,房事後恰巧生病,或生病後恰巧行房,這時候如果恰逢病邪入侵,氣機壅塞,火氣鬱結,難免會發熱,最終還是屬於陽證,與陰證有什麼關係呢?
況且,人們不知道陰證,其實是世間非常常見的病證,而陽證看似陰證的情況每天都有,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不論是傷寒還是溫病,邪氣停留在胃部,陽氣內郁,不能向外散布,即使是四逆,所謂的陽厥也是如此。
仲景說:「厥氣輕微,熱氣也輕微;厥氣深重,熱氣也深重。」
厥氣深重者,輕則冷到膝蓋以下,脈象沉細微弱;重則全身冰冷,脈象微弱快要消失。雖然有輕重之分,但總歸是陽厥。因為這種病症隨處可見,如果不能掌握其要領,就會誤認的人很多。況且溫病的類型很多,與傷寒相似,再不能掌握其要領,就很容易混淆。
夫溫病雜氣直行中焦,分布上下,內外大熱,陰證自何而來?余治溫病數百人,僅遇一二正傷寒,即令正傷寒數百人,亦不過一二真陰證,又何必才見傷寒便疑為陰證,況多溫病,又非傷寒者乎!人亦可以憬然思,翻然悟矣。(按:吳氏溫病無陰證一語,開萬古之屯蒙,救無窮之夭枉。
)
按:仲景曰:陽證見陰脈者死。《類經》注云:證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陽證陰脈即陰證也。夫證之陽而曰假實,自是假陽證矣,假陽證自是真陰證可知矣。脈之陰而曰真虛,自是真陰脈矣,真陰脈自是真陰證更可知矣。此真陰假陽,所謂陰證似陽是也。即王太僕所謂陰盛格陽是也,宜用溫補之藥無疑矣。
白話文:
溫病的病氣直達中焦,上下散佈,內外都非常熱,為什麼會出現陰證呢?我治療溫病患者數百人,只遇到一兩個真正的傷寒病人,即使是真正的傷寒病人,也只有那麼一兩個是真陰證,為什麼一看到傷寒就懷疑是陰證呢?何況大多數是溫病,根本不是傷寒!人們應該清醒地思考,深刻地理解。
仲景說:陽證出現陰脈的人就會死。《類經》注釋說:症狀是陽性的,但虛假實證,脈象是陰性的,才是真正的虛證,陽證陰脈就是陰證。症狀是陽性的卻說是虛假實證,這本身就是虛假陽證,虛假陽證就是真正的陰證,這是可以確定的。脈象是陰性的,說是真正的虛證,這本身就是真正的陰脈,真正的陰脈就是真正的陰證,更加可以確定。這就是真陰假陽,所謂的陰證像陽證一樣,也就是王太僕說的陰盛格陽,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毫無疑問。
今人一遇壯熱煩渴,譫語狂亂,登高棄衣,而聲音嘹亮,神色不敗,別無敗壞陽德之狀,但厥逆脈伏,沉澀如絕,便以為陽證見陰脈而用溫補之藥,禍不旋踵。殊不知證現內熱外寒之象,脈見沉伏微細之形,火鬱亢極,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體厥脈厥狀類陰寒,此真陽假陰,所謂陽證似陰是也。即王太僕所謂陽盛格陰是也。
乾隆甲戍、乙亥,吾邑連間數年溫毒盛行,眼見親友病多陽證似陰,用附子理中湯而死者若而入,用八味丸料及六味丸合生脈散而死者又若而入。病家醫家,皆以為死證難以挽回,卒未有知其所以誤者,余深憫焉。因古人格陰似陰體厥脈厥之說,精心研究,頗悟此理。溫病無陰證,傷寒陰證百中一二,庸工好用熱藥,且多誤補其虛,故患陰證似陽者少,壞事亦不若陽證似陰者之多也。
白話文:
現代人只要一遇到發燒、口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甚至脫衣服、聲音洪亮、面色紅潤,以為只是陽氣旺盛,就用溫補藥物,結果馬上就出事。其實這種情況是內熱外寒,脈象沉伏微弱,火氣太旺,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身體和脈象都表現得像陰寒,這是真陽假陰,陽證卻像陰證。就像王太僕說的陽盛格陰一樣。
乾隆年間,我居住的地方連續幾年流行溫病,很多親朋好友都患了陽證似陰的病症,用附子理中湯治療,結果很多人都死了,用八味丸、六味丸加上生脈散治療,結果還是很多人都死了。病人和醫生都以為是死症無法挽回,卻不知道病因為何。我深感悲痛,於是根據古人關於陰證似陰、體厥脈厥的理論,仔細研究,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溫病沒有陰證,傷寒的陰證只占百分之一二,庸醫喜歡用熱藥,而且經常誤補虛,所以患陰證似陽的人很少,因此也少見因誤用藥物而導致的嚴重後果。但陽證似陰的人很多,誤用藥物導致的嚴重後果也很多。
每參酌古訓,又兼屢經閱歷,實驗得陽證似陰乃火極似水,陽邪閉脈,非仲景所謂陽證陰脈也。輒用升降、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屬,隨證治之,無不獲效,不必疑也,特書之以為誤認陽證陰脈之戒。可知仲景云陽證見陰脈者,所謂戴陽是也,所謂孤陽飛越是也,所謂內真陰而外現假陽之象是也,非真陽證也。夫天之所以生物,人之所以有生者,陽氣耳。
脈證俱無真陽之氣,故曰死。豈若陰證見陽脈者之尚有生機乎?如陽證陽脈,即不藥亦元害生理,惟陽證似陰乃火鬱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脈自亢閉,實非陰脈,此群龍無首之象,證亦危矣。(引證確切,千古疑案可釋然矣。——眉批)然猶在可死可不死之間,若早為清瀉之,脈自復而愈。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並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我發現陽證有時會表現得像陰證,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表現出虛弱的假象,就像火焰燒到極點會熄滅一樣。陽邪阻礙經脈,與張仲景所說的「陽證陰脈」不同。因此,在治療時,我會根據病情,使用升降、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藥物,效果顯著,不必懷疑。特此記錄,提醒大家不要誤把陽證當成陰證。仲景所說的「陽證見陰脈」,指的是虛假陽氣,就像戴著陽氣的帽子,或者孤獨的陽氣在體內亂竄,或者體內陰氣虛弱,表面上卻表現出陽氣旺盛的假象,並不是真正的陽證。
天地萬物之所以能生長,人類之所以能存活,都是靠陽氣。如果脈象和症狀都顯示不出真陽之氣,就代表生命垂危,更何況是陰證出現陽脈的情況?反之,陽證出現陽脈,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維持生命。只有陽證表現出陰證的症狀,才真正需要警惕。這是因為陽氣鬱結在體內,而外在表現卻是虛弱,導致脈象亢奮而閉塞,看起來像陰脈,其實是陽氣失去主導,就像群龍無首一樣,病情十分危險。雖然這還處於可死可活的狀態,但如果及時清瀉體內積熱,脈象就能恢復正常,並逐漸康復。
至若貧賤人飢飽勞傷,富貴家酒色耗竭,此則四損不可正治之輩,又當別論。甚至臟腑久虛,痰火久郁,一著溫病正不勝邪,水不勝火,暴發競起,一二日即死者,其脈或浮洪而散,狀若釜沸,或沉微而澀,狀若屋漏,每遇此等脈證,徒為悼嘆而已。
白話文:
至於那些貧窮卑微、飢寒交迫、勞碌過度的人,以及富貴人家縱情酒色、耗損精氣的人,這兩種人都是身體虛弱不堪,無法用正統的治療方法來醫治的,需要另行論述。
甚至有些人的臟腑長期虛弱,痰火積聚已久,一旦染上溫病,正氣就抵擋不住邪氣,水火失衡,病情迅速惡化,一兩天內就可能死亡。他們的脈象可能浮大而散亂,如同鍋中沸水;也可能沉細而緊澀,如同屋頂漏水。每當遇到這樣的脈象和症狀,只能徒嘆惋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