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溫病與傷寒治法辨

——眉批)余於此道中,抱膝長吟,細玩《傷寒論·平脈篇》曰:清邪中上焦,濁邪中下焦,陰中於邪等語,始翻然頓悟曰:此非傷寒外感常氣所有事,乃雜氣由口鼻入三焦,怫鬱內熾,溫病之所由來也。因此以辨溫病與傷寒異,辨治溫病與治傷寒異,為大關鍵。故多采王劉二公之論,並《纘論》、《緒論》、《溫疫論》、《尚論篇》,及諸前輩方論。

但有一條一段不悖於是者,無不零星湊合,以發揮仲景傷寒溫覆消散,溫病刺穴瀉熱之意,或去其所太過,或補其所不及,或衍其所未暢,實多苦心云。

白話文:

我在研究這方面時,苦思冥想,仔細研讀《傷寒論·平脈篇》中「清邪中上焦,濁邪中下焦,陰中於邪」等論述,才豁然開朗:這些症狀並非傷寒這種外感常見風邪所致,而是雜氣從口鼻進入三焦,鬱結內熱,導致溫病的發生。因此,區分溫病與傷寒的不同,以及溫病與傷寒的治療方法差異,是關鍵所在。所以我參考了王清任、劉完素兩位醫家的論述,以及《纘論》、《緒論》、《溫疫論》、《尚論篇》等書,以及許多前輩的醫案方論。

但我始終遵循一個原則,凡是與此原則不違背的,都盡可能地收集整理,以闡發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關於溫覆、消散等治療傷寒的思想,以及溫病的刺絡瀉熱方法,或是去除其過度之處,或是補足其不足之處,或是疏通其不通暢之處,實屬費盡苦心。

2. 行邪伏邪辨

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行邪如冬月正傷寒,風寒為病自外之內,有循經而傳者,有越經而傳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傳盡六經不罷者,有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有從陽經傳陰經為熱證者,亦有變為寒證者,有直中陰經為寒證者。

正如行人經由某地,本無根蒂,因其漂浮之勢,病形雖亂,若果在經,一汗而解,若果在胃,一下而愈,若果屬寒,一於溫補,若果傳變無常,隨經治之。有證可憑,藥到便能獲效。所謂得天地之常氣,風寒外感,自氣分傳入血分者是也。先伏而後行者,溫病也。無形無聲者,難言矣。

毒霧之來也無端,煙瘴之出也無時,溫熱熏蒸之惡穢,無窮無數,兼以餓殍在野,胔骼之掩埋不厚,甚有死屍連床,魄汗之淋漓自充,遂使一切不正之氣,升降流行於上下之間,人在氣交中無可逃避。雖童男室女,以無漏之體,富貴豐亨,以幽閒之志,且不能不共相殘染,而辛苦之人可知矣,而貧乏困頓之人又豈顧問哉!(雜氣侵人,無論貧富強弱。說得淋漓洞快,令人目開心朗。

——眉批)語云大兵之後,必有大荒,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此天地之氣數也,誰能外之?疵癘旱潦之災,禽獸往往不免,而況人乎?所謂得天地之雜氣,邪熱內郁,由血分發出氣分者是也。當其初病之時,不唯不能即療其病,而病勢日日加重,病家見病反增,即欲更醫,醫家不解其故,亦自驚疑,竟不知先時蘊蓄,邪微則病微,邪甚則病甚。病之輕重非關於醫,人之死生全賴藥石。

故諺有之曰:傷寒莫治頭,勞病莫治尾。若果是傷寒,初受肌表,不過浮邪在經,一汗可解,何難之有,不知蓋指溫病而言也。要其所以難者,總因古今醫家,積習相沿,俱以溫病為傷寒,俱以傷寒方治溫病,致令溫魂疫魄含冤地下。

誠能分析明白,看成兩樣脈證,兩樣治法,識得常氣雜氣,表裡寒熱,再詳氣分血分,內外輕重,自迎刃而解,何至殺人耶!雖曰溫病怪證奇出,如飆舉蜂湧,勢不可遏,其實不過專主上中下焦,毒火深重,非若傷寒外感,傳變無常,用藥且無多方,見效捷如影響,按法治之,自無殞命之理。

至於死而復甦,病後調理,實實虛虛之間,用藥卻宜斟酌,妙算不能預定,凡此但可為知者道也。若夫久病枯槁,酒色耗竭,耆老風燭,已入四損不可正治之條,又不可同年而語。

白話文:

[對於行邪與伏邪的區別]

所有疾病侵襲人體的方式,可分為「行邪」和「伏邪」兩種,因此治療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有的難以處理,有的較為容易;有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有的則能迅速康復。行邪的例子,就像冬天真正的感冒,風寒從外而內侵入身體,有的會順著經絡傳播,有的會跳過某些經絡傳播,有的只傳播到一兩個經絡就停止,有的會傳遍六經才停歇,有的則始終只停留在一個經絡,不向其他部位擴散;有的從陽經傳到陰經,形成熱症,有的會轉變成寒症,有的直接侵入陰經,造成寒症。

這就像行人在某個地方經過,原本並沒有病根,只是因為病毒的流動性,雖然病狀看似混亂,但如果病毒在經絡層面,通過發汗就能解決,如果在胃部,通過排泄就能痊癒,如果是寒症,進行溫補就能緩解。如果病情變化無常,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只要能找到病因,藥物就能立即生效。這是因為感染了天地間正常的氣候,由外部風寒引起,從氣分傳入血分的病狀。

先潛伏後發作的,就是溫病。那些無形無聲的病原,很難描述。

毒霧的出現無緣無故,煙瘴的產生無時無刻,溫熱濕氣所帶來的惡劣環境,無窮無盡,加上野外的餓殍,以及屍體掩埋不深,甚至有些地方屍體堆滿,導致周圍充滿了各種不健康的空氣,這些空氣在天地間自由流動,人們無法避免。即使是最純潔的男女,即使是最富有的人士,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都無法完全免受侵害,更不用說那些辛苦勞累的人,而那些貧窮困苦的人更是無法顧及。無論貧富強弱,都可能被異常的氣候侵襲。

俗語說,大戰後必有大饑荒,大饑荒後必有大瘟疫,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誰也不能逃脫。即使是動物,面對天災人禍,往往也難以倖免,何況是人類呢?這是因為感染了天地間的異常氣候,熱毒在體內鬱積,由血分發出氣分。

當疾病剛開始時,不僅不能立即治療,而且病情會逐日加重。患者看到病情越來越嚴重,就會想換醫生,而醫生不明白原因,也會感到困惑,最終不知道這是因為之前體內積蓄的病毒,病毒少則病情輕,病毒多則病情重。疾病的輕重與醫生無關,人的生死完全取決於藥物。

因此有句俗話說,治療感冒不要等到頭痛,治療勞病不要等到尾期。如果是真正的感冒,最初只是皮膚表面受到感染,不過是表面的病毒在經絡層面,通過發汗就能解決,有什麼難度呢?實際上,這裡指的是溫病。之所以難以治療,主要是因為古今的醫生都習慣將溫病視為感冒,都用感冒的方子治療溫病,導致許多溫病患者冤死。

如果能明確區分,將溫病和感冒視為兩種不同的病症,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瞭解正常的氣候和異常的氣候,以及表裡寒熱的差別,再詳細分析氣分和血分,以及病情的輕重,自然可以迎刃而解,何必讓人死亡呢?雖然溫病的症狀奇特,如同颶風和蜜蜂羣集,勢不可擋,但實際上,溫病主要集中在上、中、下三焦,病毒深重,不像感冒那樣傳播方式多變,治療方法也相對單一,效果迅速,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就不會有生命危險。

至於那些病情已經好轉,但又突然復發的,或者病情後期的調理,這種實實虛虛的情況,用藥需要謹慎,無法預測,這些只能告訴懂的人。對於長期患病,身體衰弱,或因酒精和性生活過度消耗,或因年老體弱,已經進入四損(心、肝、脾、腎)的不可逆轉階段,就不能一概而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