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兩感辨

表裡俱病,陰陽並傳,謂之兩感,乃邪熱亢極之證。冬月正傷寒,病兩感者亦少。一部《傷寒論》僅見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證,有太陽之發熱,故用麻黃,有少陰之脈沉,故用附子、細辛,發表溫里並用,此長沙正傷寒,太陽少陰之兩感治法也。(《內經》曰:一日頭痛發熱惡寒,口乾而渴,太陽與少陰俱病。

)即此而推,陽明與太陰兩感,自當以陽明太陰二經之藥合而治之。(《內經》曰:二日身熱目痛,鼻乾不眠,腹滿不食,陽明與太陰俱病。)少陽與厥陰兩感,自當以少陽厥陰二經之藥合而治之。(《內經》曰:三日耳聾脅痛,寒熱而嘔,煩滿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少陽與厥陰俱病。

)病有外內,藥有標本,斟酌合法,未必如《內經》所云必死也。惟溫病兩感最多。蓋傷寒兩感,外感之兩感也;溫病兩感,內傷之兩感也。(慄山曰:余讀景岳書得錢氏論,而悟傷寒溫病兩感,一感於外,一傷於內,確切不易也。———旁批)(傷寒兩感屬外感,溫病兩感屬內傷,此論精切的當,發從來所未有。

———眉批)傷寒得於常氣,受病在經絡,如前注《內經》所云云者是也。溫病得於雜氣,受病在臟腑,錢氏曰,邪氣先潰於臟,繼傷於腑,縱情肆欲,即少陰與太陽兩感;勞倦竭力,飲食不調,即太陰與陽明兩感;七情不慎,疲筋敗血,即厥陰與少陽兩感。(按:錢氏雖未說出溫病,實溫病確論也。

從此分辨溫病與傷寒異處,自了然矣。)(註解諦當。———眉批)此所以內之鬱熱為重,外感為輕,甚有無外感而內之鬱熱自發者,不知凡幾。河間特製雙解散、三黃石膏湯,為兩解溫病表裡熱毒之神方,即以補長沙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之瀉法電。《纘論》謂河間以傷寒為雜病,溫病為大病,其見高出千古,深得長沙不傳之秘,知言哉。

余觀張、劉二公用方,正以辨溫病與傷寒兩感異治之要訣也。祖長沙,繼河間,以著書立說者,何啻汗牛充棟,未見有方論及此者,間或有之,亦掛一漏百,有頭無尾。余糾合前賢,廣採眾論,於散遺零星中湊集而暢發之,而分晰之,務使溫病脈證不致混人傷寒病中,溫病治法不致混人傷寒方中。後有識者,或不以余言為謬云。

(掃除一切,省悟一切。——乾隆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吾邑連歲饑饉,雜氣遍野,溫病甚行,余推廣河間用雙解、三黃之意,因定升降散、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復甦飲、大小清涼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大柴胡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並雙解、三黃亦為增損,共合十五方。

地龍湯亦要藥也,出入損益,隨手輒應,四年中全活甚眾,有合河間心法,讀《纘論》不禁擊節稱賞不置也。(地龍湯,即蚯蚓搗爛,入新汲水,攪淨浮油,飲清汁,治溫病大熱諸證。)

白話文:

標題:[兩感辨]

內容:當體內外同時生病,陰陽兩面的病症一同傳播,這種情況被稱為「兩感」,這代表邪熱達到極度的情況。冬天真正的寒症,出現兩感的情況較少。在整部《傷寒論》中,只見到麻黃附子細辛湯這一證狀,因為有太陽經的發熱現象,所以使用麻黃;有少陰經脈沉的現象,所以使用附子和細辛。這就是長沙地區治療正傷寒,太陽經和少陰經兩感的正確方法。

以此類推,陽明經和太陰經的兩感,自然應該用陽明經和太陰經的藥物一起治療;少陽經和厥陰經的兩感,自然應該用少陽經和厥陰經的藥物一起治療。疾病有內外之分,藥物有主次之別,恰當地使用,不一定會像《內經》所說的那樣必定死亡。只有溫病的兩感最多。寒症的兩感,是外感的兩感;溫病的兩感,是內傷的兩感。

寒症由正常的氣候引起,病在經絡;溫病由複雜的氣候引起,病在臟腑。因此,內在的鬱熱更為嚴重,外感則較輕微,甚至有完全沒有外感,只是內在鬱熱自行爆發的情況。河間特別製造雙解散和三黃石膏湯,作為治療溫病表裡熱毒的神奇配方。後世的醫學家,如張、劉二人,正是根據此區分溫病和寒症的兩感,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

我收集前人的智慧,廣泛採納各種理論,在散落的知識中匯聚,詳細闡述,務求讓溫病的脈象和病症不會混淆在寒症中,溫病的治療方法不會混淆在寒症的藥方中。希望未來有識之士,不會認為我的話是錯誤的。

在乾隆年間,我所在的縣連續四年遭受饑荒,複雜的氣候導致溫病流行,我根據河間使用雙解散和三黃的原則,制定了升降散、神解散等十五種藥方,其中的地龍湯也是重要的藥物。這些藥方在四年中拯救了很多人,符合河間的醫療理念。

2. 傷寒合病並病辨

凡傷寒合病,兩經三經齊病,病之不傳者也。並病者,先見一經病,一二日又加一經病,前證不罷兩經俱病也。若先見一經病,更變他證者,又為傳經矣。夫三陽合病,必互相下利。(《傷寒論》合病止三證。———眉批)如太陽與少陽合病,脈浮而弦,自下利者,黃芩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脈浮而長,自下利者,葛根湯。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若心下滿,腹痛,宜下之,調胃承氣湯。陽明與少陽合病,脈弦而長,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小柴胡湯加葛根、白芍。若脈不長而獨弦,利不止,不食者,名曰負,負者失也,土敗木賊則死也。

若脈兼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大承氣湯,急從下奪,乃為解圍之善著。若脈不滑數而遲弱,方慮上敗垂亡,尚敢下之乎?宜小柴胡湯合痛瀉要方,或可救之。太陽與陽明並病,太陽未罷,面色緣緣正赤,或煩躁者,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太陽己罷,潮熱大便實,手足濈濈汗出,此內實也,調胃承氣湯。

若脈弦而長,口苦、胸滿、壯熱者,小柴胡湯加葛根、白芍。若脈弦洪大,熱盛舌燥,口渴飲水者,小柴胡湯合白虎。若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眩冒,如結胸狀,心下痞硬,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刺大椎,瀉手足三陽經也。刺肺俞,使肺氣下行,而膀胱之氣化出也。

刺肝俞,所以瀉膽邪也。)不善刺者,宜小柴胡湯加栝樓、黃連、枳實、桔梗,或柴苓湯,慎不可下。若下之,便成結胸痞氣、下利不止等證。(《傷寒論》並病止二證。——眉批)凡三陽合病,身重腹滿,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者,白虎湯。若一發汗,則津液內傷,譫語益甚。

若一下之,則陽邪內陷,手足厥冷,熱不得越,故額上汗出也。惟有白虎湯主解熱而不礙表裡,在所宜用耳。大抵治法,某經同病,必以某經之藥合而治之,如人參敗毒散、沖和湯,乃三陽經藥。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乃太陽經藥;葛根湯、白虎湯,乃陽明經藥;小柴胡湯,乃少陽經藥。凡太陽經未罷,當先解表。

若表已解,而內不瘥,大滿大實,方可用承氣等湯攻之也。(按:今傷寒多合病並病,未見單經挨次相傳者,亦未見表證悉罷止存里證者,況多溫病,烏能依經如式,而方治相符乎?)《緒論》曰:傷寒合病,多由冬月過溫,少陰不藏,溫氣乘虛入里,然後更感寒邪,閉鬱於外,寒熱錯雜,遂至合病。其邪內攻,必自下利,不下利即上嘔,邪氣之充斥奔迫,從可識矣。

必先解表,後清裡。其傷寒合病,仲景自有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麻黃湯等治法,觀仲景治例可見矣。余謂冬月溫氣乘虛入里,雖曰非其時有其氣,到底是天地常氣,所以傷寒合病名曰冬溫,即此而推。所謂風溫、暑溫、濕溫、秋溫,亦皆時氣也,與溫病雜氣所得根源不同。

按:傷寒感冒風寒常氣,自表傳裡,故多循序而傳,而合病井病為極少。溫病因雜氣怫熱,自里達表,或飢飽勞碌,或憂思氣鬱,觸動其邪,故暴發競起,而合病並病為極多,甚有全無所觸,止是內郁之熱,久則自然蒸動。《緒論》之邪氣充斥奔迫六字,可為傷寒合病並病傳神,並可為溫病傳神。

故溫病但見太陽少陽證,即可用增損大柴胡湯。但見三陽證,即可用加味涼膈散。傷寒見太陽少陽合病,必俟邪熱漸次入里,方可用黃芩湯。見三陽合病,必有身重腹滿,譫語自汗,方可用白虎湯,又何論大柴胡、涼膈散乎?太陽陽明並病,在傷寒自是麻黃、葛根之類,蓋傷寒但有表證,非汗不解也。在溫病自是神解、升降、增損雙解之類,不可發汗,裡氣清而表氣自透,汗自解矣。

太陽少陽並病,在傷寒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在溫病增損大柴胡湯。此辨溫病與傷寒,合病並病異治之要訣也。(此段議論開擴萬古心胸,推倒一世豪傑,令長沙見之當亦無異說矣。———眉批)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現代中文是:“傷寒合併症與併發症狀辨別”。

內容翻譯如下:

任何傷寒合併症,指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這並非疾病傳播的結果。併發症狀指的是,患者起初只出現某一經的症狀,一兩天後又出現了另一經的症狀,即前一種症狀未消失時,又出現了新的症狀。如果患者先出現某一經的症狀,然後症狀轉變成另一種,則意味着病情已經傳遍了全身。當三陽經合併時,通常會出現腹瀉。

例如,太陽與少陽經合併時,脈象表現爲浮而弦,出現腹瀉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芩湯治療。

太陽與陽明經合併時,脈象表現爲浮且長,伴有腹瀉,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如果患者呼吸急促且胸悶,不能採用瀉藥,應使用麻黃湯。如果患者感到胃部脹滿,腹部疼痛,應該使用瀉藥,調胃承氣湯是一個選擇。陽明與少陽經合併時,脈象表現爲弦且長,一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象符合上述特徵,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和白芍治療。

如果脈象只有弦狀,腹瀉持續不止,無法進食,這被稱爲"負",表示病情嚴重,土敗木賊則代表死亡的可能性。

如果脈象伴有滑數的特徵,可能是因爲體內有積食,建議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如果脈象不是滑數而是遲弱,說明病情可能惡化,此時不能使用瀉藥,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和痛瀉要方,或許能挽救生命。

太陽與陽明經同時發作,太陽經的症狀還未消失,患者的面色會呈現鮮紅色,或者表現出煩躁,這時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患者出現潮熱和便祕,手腳出汗,這是內實的表現,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脈象表現爲弦且長,口苦、胸悶、高燒,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和白芍。如果脈象表現爲弦大且洪,熱度高,舌頭乾燥,口渴喝水,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與白虎湯聯合。

如果太陽與少陽經同時發作,頭痛頸部僵硬,眩暈,像結胸的症狀,胃部脹滿堅硬,可以通過針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來治療。

如果無法進行鍼刺,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栝樓、黃連、枳實、桔梗,或者柴苓湯,切記不可使用瀉藥。如果使用瀉藥,可能會導致結胸、痞氣和持續腹瀉等症狀。

如果三陽經合併,身體沉重、腹部脹滿,難以翻身,口脣麻木、面部油膩、說胡話、遺尿、自汗,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體內津液受損,說胡話的症狀會加重。

如果使用瀉藥,會導致陽邪深入體內,手腳冰涼,熱度無法散發,因此額頭會出汗。此時,白虎湯是唯一能解決熱度而不影響表裏的藥物。

總的來說,治療原則是,如果某經出現症狀,應該使用該經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人參敗毒散、沖和湯,適用於三陽經;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適用於太陽經;葛根湯、白虎湯,適用於陽明經;小柴胡湯,適用於少陽經。如果太陽經的症狀還未消失,應該先解表。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除,但是內部症狀仍未好轉,出現嚴重的脹滿和實證,才能使用承氣湯等藥物進行治療。

《緒論》中提到,傷寒合併症大多發生在冬季溫度過高時,少陰經無法正常運作,溫熱之氣趁虛而入,隨後感染寒邪,導致寒熱錯雜,形成合並症。病邪會向內攻擊,導致腹瀉,如果沒有腹瀉就會引起嘔吐,這表明病邪正在迅速擴散。治療時,必須先解表,再清理內部。

對於傷寒合併症,張仲景提出了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麻黃湯等治療方法,從他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這一點。我認爲,在冬季,溫熱之氣趁虛而入,雖然說是季節不符的天氣,但實際上這是天地間的常見現象,所以傷寒合併症被稱爲“冬溫”。其他如風溫、暑溫、溼溫、秋溫,都是當時的氣候所致,與溫病的雜氣來源不同。

傷寒是由風寒引起的,通常從表層開始逐漸向內傳播,因此多數情況下會按照順序傳播,合併症和併發症狀較爲罕見。溫病是由雜氣引起的,從內部向外發展,可能是由於飢餓、飽食、勞累或憂思等因素,引發病邪,導致病情突然爆發,合併症和併發症狀非常普遍。有時即使沒有明顯的誘因,只是體內積聚的熱量過多,長時間後也會自然引發症狀。

《緒論》中的“邪氣充斥奔迫”六個字,可以作爲傷寒合併症和併發症狀的關鍵描述,也可以作爲溫病的關鍵描述。

因此,對於溫病,只要出現太陽和少陽的症狀,就可以使用增損大柴胡湯。如果出現三陽的症狀,可以使用加味涼膈散。對於傷寒,如果出現太陽和少陽的合併症狀,必須等到病邪逐漸進入體內,才能使用黃芩湯。如果出現三陽的合併症狀,必須有身體沉重、腹部脹滿、說胡話和自汗等症狀,才能使用白虎湯。至於大柴胡湯和涼膈散,更是無從談起。

太陽和陽明的併發症狀,在傷寒中通常是使用麻黃和葛根類藥物治療,因爲傷寒只有表面症狀,如果不發汗就不能治癒。在溫病中,應該是使用神解、升降、增損雙解類藥物,不能發汗,裏氣清則表氣自然透出,汗自會消失。

太陽和少陽的併發症狀,在傷寒中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在溫病中使用增損大柴胡湯。這是辨別溫病和傷寒,以及如何治療合併症和併發症狀的關鍵。

這段討論開拓了千古以來的心胸,顛覆了一世的英雄,即使是長沙看到,也不會有異議。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用於學術研究和教育目的,並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