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六 (3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4)

1. 汗劑類

麻黃,味辛,氣溫,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也,陽也。入心與大腸、膀胱,實肺家專藥。發汗解表,治冬月正傷寒果勝,瀉衛實去榮寒,利血脈通九竅,開毛孔除身熱頭疼,療咳逆氣喘。春夏溫病最忌,秋燥瘧疾切減。或醋泡,或蜜炙,陳久者良。根止汗固虛。按:麻黃專主冬月傷寒,發汗解表,春、夏、秋不可妄用。即傷寒六脈不浮緊者,亦不可輕投。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汗,與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矣。或至亡陽,或至口、鼻、目出血,而成大患。丹溪以麻黃、人參同用,亦攻補兼施法也,當局者宜悟。(仲景有麻黃湯,又麻黃升麻湯。)

紫蘇葉,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以其辛香氣烈,故發汗解肌,祛風寒甚捷;開胃益脾,療脹滿亦佳。和血下氣,寬中消痰,止疼安胎,去風定喘,利腸宜加,口臭能闢。(嚴氏紫蘇飲子,治子懸。紫蘇葉錢半,大腹皮三錢,當歸、川芎、白芍、陳皮、人參、甘草一錢,青蔥五葉,水煎服。)子降滯氣,消痰喘潤大便。梗性緩而和,順氣安胎,虛人最宜。(《局方》有蘇子降氣湯,氣降則痰行。蘇子、前胡、橘紅、半夏、厚朴二錢,當歸、甘草一錢,沉香五分。虛極加五味。)

蒼耳子(去刺,酒蒸。),味甘苦,氣溫,善發汗散風濕,通腦頂行足膝,達皮毛。治頭疼目暗,鼻淵肢攣,乳癰瘰癧瘙癢之證。(蒼耳散,治鼻淵。蒼耳子二錢,薄荷四錢,辛夷四錢,白芷八錢,為末,任調下。《內經》云,中氣不足,九竅為之不利。治以補中為主,專用行散藥,恐不可救。《斗門方》云:一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倒地,不省人事,用喝起草為末,溫酒調服錢許,其功甚捷。此物善通頂門連腦,蓋即蒼耳也。)

水萍(紫背者佳,青色者不堪用。),辛散輕浮,入肺達皮毛,通脈利竅。其發汗甚於麻黃,止消渴,(搗汁服。)浴瘙癢,(煮汁。)又能下水氣利小便,治一切風濕癱瘓。(為末,煉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種風。)高供俸採萍歌云:不在山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選甚癱風與緩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下三五丸,鐵撲頭兒也出汗。

白話文:

[汗劑類]

麻黃,味道辛辣,性質溫和,其氣味都較淡,輕清而飄揚,具有上升的特性,屬陽。它主要影響心、大腸與膀胱,是治療肺部疾病的主要藥物。它能發汗解表,對於冬季真正的傷寒特別有效,能瀉衛實去榮寒,使血脈暢通,通九竅,開毛孔,消除身體的熱度和頭痛,治療咳嗽和氣喘。但在春夏季節的溫病中要避免使用,秋季燥熱的瘧疾則需減量。有時會用醋浸泡,或用蜂蜜炒制,存放時間長的品質更佳。麻黃的根可以止汗,固虛。

紫蘇葉,味道辛辣進入氣分,顏色紫色進入血分。因其辛香濃郁,所以能迅速發汗解肌,驅風寒;開胃益脾,治療脹滿也有很好的效果。它能調和血液,下降氣滯,寬中消痰,止痛安胎,祛風定喘,對腸道有益,能去除口臭。紫蘇子能下降滯氣,消痰喘,潤大便。紫蘇梗性緩而和,順氣安胎,最適合虛弱的人。

蒼耳子,味道甘苦,性質溫和,善於發汗,驅風溼,通腦頂,行足膝,達皮毛。它能治療頭疼目暗,鼻淵肢攣,乳癰瘰癧瘙癢等症。

水萍,味道辛辣,輕盈飄揚,進入肺部,達到皮毛,通脈利竅。其發汗的效果比麻黃更強,能止消渴,沐浴瘙癢,又能利尿,治療各種風溼癱瘓。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2. 下劑類

大黃(川產者良。),味辛,氣大寒,氣味俱厚,陰中之陰,降也。推陳致新,走而不守,酒浸上下通行,清臟腑蓄熱,奪土鬱壅滯,逐堅癖滌痰食,導瘀血療吐衄,(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通月閉消癰腫。因其峻烈威風,號為將軍,故積聚能蕩之頃刻。水漬便飲,生瀉心下痞氣;(仲景瀉心湯類。)入湯煎服,熟除腸胃熱瘀。(仲景承氣湯類。)氣虛同人參名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減大黃之半。)蓄血同四物名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佐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枳、樸、芒硝益助其銳,多寡量人虛實,誤用與鴆為類。(按:陽藥用氣,陰藥用味。大黃味厚,屬陰中之陰,水漬生用,為心下痞,恐味厚傷中氣也。煎熟無力之說,《纘論》錯悟,一唱百和之失,誰其辨之。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以大黃瀉其亢甚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李士材所謂,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是也。古人精義入神,豈後人所能及乎?《本草匯》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降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為先,氣壯自能攝血,此虛實所由分,而治法之不同也,臨證者宜詳之。《千金方》治婦人嫁痛,即陰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三盅,煎二三沸,頓服。)

芒硝,味辛苦鹹,氣大寒,降也,陰中之陰也。有毒。性峻速,柔金化石。咸能軟堅,推逐陳積,去臟腑壅滯,破瘀血癥瘕。治傷寒溫病,瘧疾脹閉,熱積譫妄。凡屬各經實邪,悉可瀉除。《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是也。)佐之以苦,(大黃是也。二味合枳實、厚朴,即大承氣湯。合甘草即調胃承氣湯。)孕婦忌之。然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巴豆(不去心作嘔,不去膜傷胃,燒存性,去油為霜。中其毒者,以大黃、黃連,或黑豆、甘草,或涼水解之,皆其所畏者也。),味辛熱,有大毒,可升可降,能行能止。生猛熟緩,峻用大可卻病,緩用亦可和中,通經墜胎,主開竅宣滯,去臟腑陳寒,為斬關奪門之將,破痰食癥癖,血瘕聚積,生冷硬物,治癲癇瀉痢,口喎眼斜,耳聾喉痹。但屬峻劑,不可輕投。

按: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裡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用巴豆,各有所宜也。

甘遂(反甘草,麵裹煨。),味苦,氣寒,有小毒。瀉腎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主十二經水,凡大腹水腫,邪熱結胸,留飲宿食,痰迷癲癇之證。(仲景大陷胸湯治之。)孕婦切忌。丹溪曰:治水腫健脾為主,脾實氣運則水自行,以四君子湯視所挾證加減之,不可徒恃利水藥。(仲景方治婦女血結,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不渴,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甘遂一兩,阿膠一兩,大黃二兩,水碗半,煮半碗,頓服,其血當下。)

白話文:

下瀉藥類

大黃(四川產的品質最好):味道辛辣,藥性極寒,氣味都很濃厚,屬於陰性藥物中的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它能幫助身體代謝更新,藥性走竄而不停留,用酒浸泡後服用可以使藥性上下通行,清除臟腑的蓄積熱邪,疏通脾胃的鬱積阻塞,攻破堅硬的腫塊,清除痰飲和食物積滯,導引瘀血,治療吐血和流鼻血。(張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也能疏通閉經,消除癰腫。因為藥性猛烈剛強,所以被稱為將軍,對於積聚的病症能在短時間內蕩滌清除。用冷水浸泡後飲用,可以瀉除心下的痞塞之氣(張仲景瀉心湯類)。放入湯藥中煎煮服用,可以清除腸胃的熱瘀(張仲景承氣湯類)。對於氣虛的患者,和大黃與人參同用,稱為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大黃用量減半)。對於體內有瘀血的患者,和大黃與四物湯同用,稱為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和甘草、桔梗同用,可以緩和藥性,和枳實、厚朴、芒硝同用,可以增強藥性。用藥劑量的多少要根據患者體質的虛實來決定,誤用會像毒藥一樣造成危害。(按:陽性藥物用其藥氣,陰性藥物用其藥味。大黃藥味濃厚,屬於陰性藥物中的陰性,用水浸泡生用,雖然可以治療心下痞塞,但恐藥味太重而損傷中氣。煎煮後藥力變弱的說法,是《纘論》的錯誤理解,造成以訛傳訛的現象,應該加以辨正。有人問,心氣不足而引起吐血和流鼻血,為什麼不用補心的方法,反而要用瀉下的方法?朱丹溪說:少陰不足,陽氣失去陰液的制約而亢盛,導致陰血妄行,所以用大黃來瀉其亢盛的火邪。又因為心氣本來就不足,肺和肝又各自受到火邪侵擾而發病,所以用黃芩來救肺,黃連來救肝。肺是陰氣的主導,肝是心臟的母親,也是血的居所,肺肝的火邪退去,血液就能回到經脈而安定。李士材說的,濁陰不下降,則清陽無法上升,瘀血不去,新血就無法生成,就是這個道理。古人的精闢見解是後人無法企及的。《本草匯》說:治療實火導致的出血,要先順氣,氣降下來血自然歸經;治療虛火導致的出血,要先補養正氣,正氣強壯自然能夠攝血。這是虛證和實證的區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臨床醫師應該仔細辨別。《千金方》治療婦女嫁痛,也就是陰戶腫痛,用大黃一兩,酒三盅,煎煮兩三次沸騰後,一次性服下。)

芒硝:味道辛苦鹹,藥性極寒,具有下降的特性,屬於陰性藥物中的陰性。有毒。藥性猛烈迅速,能使堅硬之物軟化。鹹味能軟化堅硬的物質,可以推動並清除陳舊的積滯,去除臟腑的阻塞,攻破瘀血形成的腫塊。治療傷寒、溫病、瘧疾引起的腹脹便秘,熱邪積聚導致的精神錯亂。凡是各經脈的實邪,都可以用它瀉除。《內經》說:熱邪過盛於內,可以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芒硝就是),輔助用苦味的藥物(大黃就是)。這兩味藥物合用枳實、厚朴,就是大承氣湯;合用甘草,就是調胃承氣湯。孕婦忌用。但如果有需要使用且不會造成損害的情況,也可以使用。

巴豆(不去掉內核容易引起噁心,不去掉內膜容易損傷胃,要燒成炭後保留藥性,去掉油脂後製成霜劑。中毒者可以用大黃、黃連,或者黑豆、甘草,或者冷水解毒,這些都是巴豆所畏懼的):味道辛辣,藥性熱,有大毒,藥性既能上升又能下降,既能通行又能停止。生用藥性猛烈,熟用藥性緩和,峻猛地使用可以治病,緩和使用也可以調和中氣,能通經墮胎,主要用於開竅宣洩滯澀,去除臟腑的陳舊寒氣,是破除關卡、攻堅拔寨的猛將,能攻破痰飲、食物積滯、腫塊、血瘀積聚、生冷硬物,治療癲癇、泄瀉、口眼歪斜、耳聾喉痹。但屬於猛烈藥物,不能輕易使用。

按:大黃、巴豆同屬於峻烈的瀉下藥,但大黃藥性寒涼,適合腑病多熱的患者使用;巴豆藥性溫熱,適合臟病多寒的患者使用。所以張仲景治療傷寒傳入腑使用大黃,李東垣治療五積屬於臟使用巴豆,各有適合的病症。

甘遂(反甘草,用麵包裹後煨製):味道苦,藥性寒,有小毒。能瀉腎和水道的濕氣,直達水氣結聚的地方,以攻決為用,是瀉水的聖藥。主要治療十二經的水濕,凡是大腹水腫,邪熱結胸,留飲宿食,痰迷癲癇等病症。(張仲景用大陷胸湯治療這些病症。)孕婦絕對禁止使用。朱丹溪說:治療水腫要以健脾為主,脾氣健運才能使水自行排出,可以用四君子湯根據兼夾的病症來加減,不能只依賴利水藥。(張仲景的方子治療婦女血結,小腹脹滿如堆積物,小便微少且不口渴,這是水和血都結聚在血室的緣故。用甘遂一兩,阿膠一兩,大黃二兩,用水一碗半,煮成半碗,一次性服下,瘀血就會排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