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溫病與傷寒根源辨

可知中而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之說,於理大謬矣,質之叔和何辭以對。——眉批)凡治傷寒大法,要在表裡分明,未入於腑者,邪在表也,可汗而已;已入於腑者,邪在裡也,可下而已。若夫溫病,果系寒毒藏於肌膚,延至春夏猶發於表,用藥不離辛溫,邪氣還從汗解,令後世治溫病者,仍執肌膚在表之寒毒,一投發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且夫世之凶厲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間者,盡屬溫病,發於冬月正傷寒者,千百一二,而方書混同立論,毫無分別。總由王叔和序《傷寒論》於散亡之餘,將溫病一門失於編入,指為伏寒異氣,妄立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變,插入《傷寒論》中混而為一,其證治非徒大壞而將泯焉,後之學者,殆自是而無所尋逐也已。余於此道中,已三折其肱矣,兼以閱歷之久,實見得根源所出。

(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動。——眉批)傷寒得天地之常氣,風寒外感,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病得天地之雜氣,邪毒內入,由血分而發出氣分。(常氣雜氣之說,出自《溫疫論》,氣分血分之說,出自《纘論》,皆是千古特識。本此以辨溫病與傷寒異,辨治溫病與治傷寒異,非杜撰也。

——旁批)一彼一此,乃風馬牛不相及也。何以言之?常氣者,風寒暑濕燥火,天地四時錯行之六氣也;雜氣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燥非火,天地間另為一種,偶荒旱潦疵癘煙瘴之毒氣也。故常氣受病,在表淺而易;雜氣受病,在裡深而難。(《溫疫論》雜氣一語,開溫病無窮法門,《纘論》血分一語,開溫病無窮方論。

鄉外人家見有發熱頭痛譫語者,大家驚恐呼為雜疾,此卻適中病根,習而不察者吾輩也。——眉批)就令如序例所云,寒毒藏於肌膚,至春夏變為溫病暑病,亦寒毒之自變為溫,自變為暑耳,還是冬來常氣,亦猶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說,於雜氣何與?千古流弊,只緣人不知疵癘旱潦之雜氣而為溫病,遂與傷寒視而為一病,不分兩治。

余固不辭譾陋,條分縷析,將溫病與傷寒辨明,各有病原,各有脈息,各有證候,各有治法,各有方論。令醫家早為突曲徙薪之計,庶不至焦頭爛額耳。

或問《內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引經一語道破。——眉批)余曰:冬傷於寒,謂人當冬時受寒氣也。春必病溫,謂人到來春必病熱也。亦猶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云爾。

東垣云:其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大寒之令復行於春,開發腠理,少陰不藏,辛苦之人,陽氣外泄,誰為鼓舞,陰精內枯,誰為滋養,生化之源已絕,身之所存者熱也。故《內經》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水衰火旺,來春其病未有不發熱者,於溫病何與?溫病者,疵癘之雜氣,非冬來之常氣也。腎虛人易為雜氣所侵則有之,非謂傷於寒則為溫病也。

白話文:

溫病與傷寒根源辨

認為寒邪藏於肌膚,到了春夏才發病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這點王叔和也無法反駁。治療傷寒的大原則,在於辨別表裡。邪氣未入臟腑,還在表層,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邪氣已入臟腑,則需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溫病若真是寒邪藏於肌膚,到了春夏才從表發病,那麼治療時就不應該只用辛溫發散的藥物,讓邪氣從汗液排出。後世醫家仍執著於肌膚表層的寒邪,一味使用發散藥物,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世上那些凶險的疾病,能決定人死活的,大多屬於溫病。真正因冬月受寒而發病的傷寒,比例很少。但醫書卻混淆兩者,毫無區別。這都是因為王叔和在整理《傷寒論》時,遺漏了溫病這一類疾病,並將其錯誤地歸類為伏藏的寒邪和異氣,妄稱溫瘧、風溫、溫毒、溫疫為四種變證,混雜在《傷寒論》中,使得溫病的證治理論被嚴重破壞,甚至快要消失了。後世的學者,幾乎因此而找不到方向。我在這方面已經歷經多次失敗,並且經過長久的臨床經驗,終於明白了溫病的根本原因。

傷寒是因感受天地間正常的氣候,風寒外邪從氣分侵入血分;而溫病則是感受天地間的邪惡之氣,邪毒從內侵入血分,再發於氣分。《溫疫論》中的常氣雜氣之說,《纘論》中的氣分血分之說,都是千古醫學中的獨到見解。以此來區分溫病與傷寒的不同,以及治療溫病與傷寒的不同方法,並非杜撰。

傷寒和溫病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常氣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天地四時交替運行的六氣;雜氣則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燥非火,是天地間另外一種氣,例如旱災、水災、蟲災、瘟疫、瘴氣等毒氣。因此,感受常氣而生病,病邪在表淺容易治療;感受雜氣而生病,病邪在裡深而難以治療。《溫疫論》中「雜氣」一詞,開啟了溫病治療的無數方法;《纘論》中「血分」一詞,開啟了溫病治療的無數方劑。

鄉下人家看到有人發熱、頭痛、神志不清,就恐慌地稱之為雜病,這恰恰說中了病根,而我們卻習以為常,未能察覺。即使按照《傷寒論》序例所說,寒邪藏於肌膚,到了春夏變成溫病暑病,也只是寒邪轉變為溫邪暑邪而已,還是冬天的常氣,如同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得溫病的說法一樣,與雜氣有什麼關係呢?千古以來醫學上的錯誤,都源於人們不知道旱災、水災、瘟疫等雜氣才是溫病的病因,因而將溫病與傷寒混為一談,不分開治療。

我不怕被人批評學識淺陋,將溫病和傷寒詳細區分,說明它們各自的病因、脈象、症狀、治療方法和方劑,讓醫家早做準備,以免手忙腳亂。

有人問《內經》上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我說:冬天受寒,是指人在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必得溫病,是指人到了春天必然得熱病。這就像經書上說,人受寒則會得熱病一樣。

張仲景說:之所以冬天不生病,春天卻生病,是因為寒水在卯月(農曆二月)達到極點,大寒之氣又運行到春天,打開肌膚的毛孔,少陰之氣不能收藏,體質虛弱的人,陽氣外泄,沒有力量鼓舞,陰精內耗,沒有力量滋養,生化之源已斷絕,身體剩下的只有熱邪了。所以《內經》又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是水氣衰弱而火氣旺盛,到了春天,必然會發熱,這與溫病有什麼關係呢?溫病是因感受瘟疫等雜氣引起的,並不是冬天感受常氣引起的。腎虛的人容易被雜氣侵犯,這倒是真的,但不能說受寒就會得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