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7)

1. 熱劑類

附子(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中其毒者以犀角、黃連、甘草、黑豆煮湯解之,是其所畏者也。),生者味辛甘,醃者味辛鹹,性大熱,有大毒,陽中之陽。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除表裡沉寒,厥逆口噤,仲景有四逆湯。且能引火歸原,制伏龍火,(仲景有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善助參、耆成功,尤贊地、萸建效。無論表裡,但虛寒脈細無神者,皆當急用。(仲景有附子湯。)孕婦切忌之。川烏頭即春間所採附子之嫩小者,主中風洒洒出汗。(烏頭、梔子等份,鹽水煎服。治疝氣,內鬱熱而外束寒者。)側子,即附子旁出小顆,其性輕揚,主發散,為風疹及四肢發散要藥,反、惡、性味相類。辨附子製法:稽之古人,有單用童便煮者,有用薑汁、鹽水煮者,有用黃連、甘草湯煮者,有數味兼用制之者,其中宜否,最要詳辨。夫附子之性熱而剛急,走而不守,土人以鹽醃之,故其味鹹而性降。今人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熱性,以固元陽,以補脾胃,以行參、耆、地、萸等功。若制以黃連,則何以助其回陽?若制以鹽水,則更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則非唯更助其降,而脾胃大虛者,尿臭一入,極易動嘔,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令沉降尤速,何以達脾?唯薑汁一制,直中陰寒者用之最良。若常用而欲得其補性者,又不必用此。余意總不如用甘草,酌附子之多少對用,煮極濃湯,先浸三二日,剝去皮臍,切為四塊,再易甘草濃湯,浸三二日,捻之軟透,切為薄片,入鍋文火炒至將干,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乾,則過熟而無辣味,其熱性全失而無用矣。其所以必用甘草者,蓋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榮衛。此無他,不過濟之以仁而成其勇耳。若急用,則以麵裹而火炮者亦可。直中陰寒厥逆將危,緩不及待,則單用炮附,不必更用他法。夫天下之製毒者莫如火,火之製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氣遇火則失其氣,以味遇火則失其味,剛者革其剛,柔者革其柔。如但煮之極熟,全失辣味,狀若蘿蔔之可食矣,尚何補益之有?今人只知附子之畏,而不知過熟之無用也。

肉桂,味辛甘,性大熱,陽中之陽。氣味沉重,專補命火,引火歸原。桂為木中王,故平肝,味甘故補脾生血。凡木勝剋土而無大熱者,用之極良。與參、附、地、萸同用,最降虛火,治元陽虧乏,陰虛發熱。(黃耆湯加肉桂為虛勞聖藥,二味加人參、甘草是也。)但善於動血墜胎,觀仲景治蓄血證,桃仁承氣湯用肉桂可知矣。桂枝味辛甘。氣輕故能走表,調和榮衛故能發汗,又能止汗,四肢有寒疾非此不能達。(仲景桂枝湯,治冬月中風,頭疼發熱汗出脈緩者,此千古良方也,治病多多矣。)

白話文:

[熱劑類]

附子: 附子忌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同用,若中毒,可用犀角、黃連、甘草、黑豆煮湯解毒,這是它所畏懼的藥物。 生的附子味辛帶甘,醃製過的味辛帶鹹,藥性非常熱,毒性很大,屬於陽性藥中的陽性藥。它的藥性有上浮的趨勢,但也向下沉,運行速度快而不停留。主要用於治療身體內外深層的寒冷、手腳冰涼、口噤等症狀。張仲景的四逆湯就用到了附子。它還能引導虛火回歸本源,制服虛火上炎,(張仲景的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能幫助人參、黃耆發揮功效,尤其能輔助熟地、山茱萸產生藥效。無論是體表還是體內,只要是虛寒、脈象微弱無力的病症,都應該立即使用附子。(張仲景的附子湯)。孕婦絕對不能服用。 川烏頭是春天採摘的附子嫩芽,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出汗。(可用烏頭、梔子等份,用鹽水煎服。治療疝氣,因體內有熱而體表受寒的症狀。) 側子是附子旁邊長出的小顆粒,藥性輕揚,主要作用是發散,是治療風疹和四肢發散的要藥,它的藥性、禁忌、味道都與附子相似。 關於附子的炮製方法:古人有單用童便煮的,有用薑汁、鹽水煮的,有用黃連、甘草湯煮的,也有幾種方法一起用的,到底哪種好,需要仔細辨別。附子的藥性燥熱而剛猛,運行快速而不停留。當地人會用鹽醃製,使其味道變鹹,藥性下降。現在人們用它,主要是想利用它的熱性,來鞏固元陽、補益脾胃、幫助人參、黃耆、熟地、山茱萸等藥物發揮作用。如果用黃連炮製,怎麼能幫助回陽?如果用鹽水炮製,就更會助長其下降的藥性。如果用童便炮製,不僅會助長其下降的藥性,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聞到尿騷味,很容易引起嘔吐,藥還沒吃就先受到傷害,而且還會讓藥性沉降得更快,怎麼能到達脾胃?只有用薑汁炮製,對於直中陰寒的人來說效果最好。如果想要經常服用來補益身體,就不需要用這種方法。我認為總不如用甘草,根據附子的用量,按比例配用,煮成濃湯,先浸泡兩三天,剝去皮臍,切成四塊,再用甘草濃湯浸泡兩三天,直到用手捏感覺柔軟透徹,再切成薄片,放入鍋中用小火炒到快乾,嚼起來還有辣味,這樣就差不多了。如果炒得太乾,就會過熟而沒有辣味,藥的熱性就會完全喪失,失去作用。之所以一定要用甘草,是因為附子的藥性急,有甘草就可以減緩;附子的毒性大,有甘草就可以解毒;附子的藥性走竄,有甘草就可以補益心脾;附子的藥性發散,有甘草就可以調和營衛。這就好像給勇猛的將軍加上仁義,使其更加完美。如果情況緊急,可以用麵包裹起來用火烤,也可以。對於直中陰寒、厥逆將要危急的情況,來不及用其他方法,可以單用炮製過的附子。 藥物炮製,沒有比火更好的了,火可以改變藥物的性質。所以用火炮製,藥物的氣味就會散失,剛性的藥物會變得柔和,柔和的藥物會變得剛強。如果只是將附子煮到極熟,完全沒有辣味,就像蘿蔔一樣可以食用,還會有什麼補益作用呢?現在的人只知道害怕附子的毒性,卻不知道過度炮製會使其失去作用。

肉桂: 肉桂味辛帶甘,藥性非常熱,屬於陽性藥中的陽性藥。氣味沉重,專門補益命門之火,引導虛火回歸本源。桂樹是樹木中的王者,所以能夠平肝,味道甘甜所以能夠補脾生血。凡是木氣過盛剋制土氣,但身體沒有大熱的人,用肉桂效果很好。與人參、附子、熟地、山茱萸同用,最能降低虛火,治療元陽虧虛、陰虛發熱。(黃耆湯加肉桂是治療虛勞的良藥,這兩味藥再加上人參、甘草就是。)但肉桂容易導致血行加快,有墮胎的作用。從張仲景治療蓄血證時,桃仁承氣湯用肉桂就可以知道這一點。 桂枝味辛帶甘,藥性輕,所以能夠走散到體表,調和營衛,因此能發汗,也能止汗。四肢有寒冷症狀,非用桂枝不能達到治療效果。(張仲景的桂枝湯,治療冬天中風、頭痛發熱、出汗、脈象緩和的病症,是千古良方,可治療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