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8)

1. 卷五

五苓散,太陽膀胱本熱,小便不利,發熱口渴,脈浮者,此方主之。(脈浮為表證仍在,便秘熱渴為府證已急,用此兩解表裡。)

澤瀉(二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半),桂枝(一錢)

水煎溫服。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

汪訒庵曰:豬苓湯瀉熱勝,故用滑石,五苓散瀉濕勝,故用桂、術。但傷寒太陽宜五苓,陽明宜豬苓。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又曰:多飲暖水汗出愈。成氏注曰: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脈浮者表未解也。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裡,乃兩解之藥也,今之知用桂枝者少矣,殊不知兼治表邪,必用桂枝;專用利水,則宜肉桂,以肉桂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故澤瀉味鹹,所以瀉腎止渴也;二苓味淡,所以滲水滌飲也;白朮味甘,所以補脾逐濕也。

兼以肉桂有化氣之功,《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濁陰既出下竅,則清陽自出上竅。又熱隨溺而泄,發熱口渴之證,不治自愈。

解毒承氣湯,溫病三焦大熱,痞滿燥實,譫語狂亂不識人,熱結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縮,及瓜瓤、疙瘩溫,上為癰膿,下血如豚肝等證,厥逆脈沉伏者,此方主之。加瓜蔞一個,半夏二錢,名陷胸承氣湯,治胸滿兼有上證者。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個),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枳實(麩炒,二錢五分),厚朴(薑汁炒,五錢),大黃(酒洗,五錢),芒硝(三錢,另入。甚至痞滿燥實堅結非常,大黃加至兩餘,芒硝加至五七錢始動者,又當知之。)

按:此乃溫病要藥也。然非厥逆脈伏,大熱大實,及熱結旁流,舌卷囊縮,循衣摸床等證,見之真而守之定,不可輕投。予用此方,救壞證、危證、大證而愈者甚眾。虛極加人參二錢五分,如無參用熟地黃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入前藥煎服,亦累有奇驗。《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

此方是也。加人參取陽生陰長,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加熟地等取血旺氣亦不陷,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其理一也。

豬苓湯,陽明病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並此方主之。(通治濕熱黃疸,口渴便赤。)

豬苓(滲下焦蓄水),茯苓(引肺氣而右降),澤瀉(咸以助腎行水),滑石(滑以利竅通淋),阿膠(滋腎水乾枯,各三錢)

水煎上四味,去渣,入阿膠烊化,溫服。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卷五]

五苓散用於太陽膀胱經熱盛,小便不利,發燒口渴,脈象浮弱的病人。此方能同時治療表裡兩證,因為脈浮表示表證未解,而便秘、口渴等則說明裡證已嚴重。

藥方:澤瀉二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半,桂枝一錢。水煎溫服。此方與小柴胡湯合用,稱為柴苓湯。

汪訒庵說:豬苓湯善於瀉熱,因此加入滑石;五苓散善於瀉濕,因此加入桂枝和白朮。但傷寒太陽病宜用五苓散,陽明病宜用豬苓湯。

《傷寒論》記載:太陽病發汗後,如果脈象浮弱,小便不利,輕微發熱口渴,則可用五苓散。書中又說:多喝溫水,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成氏注釋道:桂枝辛甘溫和,可以調和肌膚表層,脈象浮弱表示表證未解;輕微發熱口渴,表示裡熱尚未形成實證,只是上焦乾燥。五苓散能生津液,調和表裡,是兼顧表裡兩證的藥物。現在很少人知道要使用桂枝,殊不知治療表邪必須用桂枝;若專門利水,則宜用肉桂,因為肉桂辛熱,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熱邪蓄積的地方。澤瀉味鹹,能瀉腎止渴;二苓味淡,能滲水利尿;白朮味甘,能健脾除濕。

此外,肉桂還有化氣的功能,《內經》說: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機通暢才能排尿。濁陰排出下焦,則清陽自然排出上焦。熱邪隨著尿液排出,發熱口渴的症狀自然會痊癒。

解毒承氣湯用於溫病三焦大熱,腹部痞滿、燥熱、便秘,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認識人,熱邪阻塞,沿著衣服摸床,舌頭卷縮,以及出現瓜瓤、疙瘩樣溫疹,上半身出現癰疽膿腫,大便出血如豬肝等症狀,並且脈象沉伏的病人。加瓜蔞一個,半夏二錢,名為陷胸承氣湯,治療胸滿並伴有上述症狀者。

藥方: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個,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枳實(麩炒)二錢五分,厚朴(薑汁炒)五錢,大黃(酒洗)五錢,芒硝(三錢,另入)。如果痞滿燥熱、堅硬結實非常嚴重,則大黃可加至二錢多,芒硝加至五七錢才有效,也要注意。

說明:此方是溫病的要藥。但是,必須出現厥逆脈象沉伏、大熱大實、熱邪阻塞、舌頭卷縮、沿著衣服摸床等症狀,才能使用此方,不可輕易使用。我使用此方,治療很多危重症狀的病人,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如果病人極度虛弱,可以加人參二錢五分;如果沒有人參,可以用熟地黃一兩,龜板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後再加入前面的藥物一起服用,也屢屢有奇效。《內經》說:內熱可用鹹寒藥物治療,再輔以苦味藥物。

此方正是如此。加人參是為了滋補陽氣,使陰氣得以生長,因為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加熟地黃等藥物,是為了使血旺氣足,不至於衰竭,因為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其道理是一樣的。

豬苓湯用於陽明病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或少陰病下痢、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此方也可用於治療濕熱型黃疸,口渴、小便赤色等症狀。

藥方:豬苓(滲透下焦濕濁)、茯苓(引導肺氣下降)、澤瀉(鹹味能助腎臟排水)、滑石(滑利能通利水道),阿膠(滋陰補腎水)各三錢。水煎上四味,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用於太陽病發展到下焦,出現輕微喘息,但表證未解的病人。

藥方: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