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傷寒脈證辨

太陽經病,頭項痛,腰脊強,身痛,發熱惡寒,惡風,脈浮緊,以太陽經脈由脊背連風府,至巔頂,故為此證。此三陽之表也。(仲景曰:大汗後,身熱愈甚者,陰陽交而魂魄離也。)

陽明經病,身熱,目痛,鼻乾,不眠,脈洪而長,以陽明主肌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為此證。此三陽之裡也。正陽明府病,由表傳裡,由經入府也。邪氣既深,故為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五六日不大便,脈滑而實,此實熱已傳於內,乃可下之。若脈弱無神,又當詳辨。

少陽經病,往來寒熱,胸脅滿痛,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目眩耳聾,脈弦而數,以少陽經脈循脅肋絡於耳,故為此證。此三陽三陰之間也。由此漸入三陰,故為半表半裡之證。(傷寒邪在三陽,但有一毫表證,總以發汗解肌為主。)

太陰經病,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以太陰經脈布胃中絡於嗌,故為此證。

少陰經病,欲吐不吐,(脈注胸,邪上逆。)心煩,(絡心故煩。)但欲寐,(陰主靜。)口燥舌乾,自利而渴,(絡心故乾渴。)或咽痛吐利,引衣蜷臥,(寒主收引故蜷臥。)其脈沉,以少陰經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為此證。

厥陰經病,煩滿囊縮,(脈循陰器。)消渴(子盛則母虛,故腎水消而生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母盛則子實,故氣撞心而痛熱。)飢不欲食,食即吐蛔,(木邪則土受傷。)下之利不止,脈沉而弦,以厥陰經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為此證。

按:傷寒自外之內,脈證一定,而傳變無常,但不可拘於日數,泥於次序。《內經》次第言之者,以發明其理耳。大抵太陽表證居多,然豈無初病徑犯陽明者?豈無發於太陽即少陰受之者?豈無太陽熱鬱以次而傳三陰者?豈無太陽止傳陽明、少陽而不傳三陰者?所以仲景有云:日數雖多,有表證即宜汗;日數雖少,有里證即宜下。此二句語活而義廣,治傷寒之良法也。

白話文:

[傷寒脈證辨]

太陽經的病症會出現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全身疼痛,發燒畏寒,怕風,脈搏浮緊。這是因為太陽經脈由脊背連接風府穴,直至頭頂,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三陽病症中的表症。

陽明經的病症會有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脈搏洪大且長。這是因為陽明經主掌肌肉,其脈絡穿過鼻子,連接到眼睛,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三陽病症中的裏症。正陽明腑病是由表及裏,從經絡進入腑臟。邪氣深入,因此會有陣發性高燒、自汗,胡言亂語,口渴,不再畏寒反而畏熱,掀開衣服,手腳亂動,或者出現斑疹、黃疸、精神錯亂,五到六天未排便,脈搏滑而實。這表示實熱已經傳入內部,可以進行瀉下治療。如果脈搏虛弱無力,則需進一步鑒別。

少陽經的病症會有忽冷忽熱,胸脅滿悶疼痛,心情煩躁想嘔吐,口苦,眼睛眩暈,耳朵聽力下降,脈搏弦緊而頻繁。這是因為少陽經脈沿著脅肋連接耳朵,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這是介於三陽和三陰之間的病症。由此逐漸進入三陰,因此是半表半裏的病症。

太陰經的病症會有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佳,咽喉乾燥,手腳溫暖,或者腹瀉、腹痛但不口渴,脈搏沉而細。這是因為太陰經脈分佈胃部,連接到咽喉,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

少陰經的病症會有想嘔吐卻吐不出,心煩意亂,只想睡覺,口乾舌燥,自利且口渴,或者喉嚨痛,嘔吐腹瀉,蜷縮著蓋著衣服睡覺。這是因為寒冷會使人蜷縮。其脈搏沉,這是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接到肺部,與舌頭相關,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

厥陰經的病症會有煩躁不安,睪丸收縮,口渴,氣往上衝擊心臟,心臟疼痛發熱,餓卻不想吃東西,一吃就吐蟲,下瀉不止,脈搏沉而弦。這是因為厥陰經脈沿著生殖器官連接到肝臟,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

總結:傷寒從外到內,脈象和症狀是固定的,但是病情的變化並沒有固定模式,不能僅僅根據天數判斷,也不能固守次序。《內經》按照順序描述,只是為了說明道理。基本上太陽經的表症較多,然而難道不會一開始就直接侵犯陽明經嗎?難道不會在太陽經就直接影響少陰經嗎?難道不會在太陽經熱度鬱積,然後依次傳遞到三陰經嗎?難道不會只傳遞到陽明經、少陽經,而沒有傳遞到三陰經嗎?因此,張仲景說:即使天數多,只要有表症就應該發汗;即使天數少,只要有裏症就應該瀉下。這兩句話靈活而涵義廣泛,是治療傷寒的好方法。

2. 溫病脈證辨

《傷寒論·平脈篇》曰: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慄山曰:此段乃溫病脈證根源也,雖未明言溫病,其詞意與傷寒絕不相干。《溫疫論》以溫病得於雜氣,《纘論》以溫病由血分出,觀此益信,——旁批)陰中於邪,必內慄也。(慄,竦縮也。

按:經曰清邪,曰濁邪,明非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也,另為一種,乃天地之雜氣也。種種惡穢,上溷空明清淨之氣,下敗水土汙濁之氣,人受之,故上曰潔,下曰渾,中必內慄也。)

玩篇中此四十六字,全非傷寒脈證所有事,乃論溫病所從入之門,變證之總,所謂赤文綠字,開天闢地之寶符,人未之識耳。(仍從《傷寒論》中看出,溫病得於雜氣,與傷寒外感風寒不同,是讀書得間處。

——眉批)大意謂人之鼻氣通於天,如毒霧煙瘴謂之清邪,是雜氣之浮而上者,從鼻息而上入於陽,而陽分受傷,(經云:清邪中上焦是也,——旁批)久則發熱頭腫,項強頸攣,與俗稱大頭溫、蝦蟆溫之說符也。人之口氣通於地,如水土物產化為濁邪,是雜氣之沉而下者,從口舌而下入於陰,而陰分受傷,(經云:濁邪中下焦是也。

——旁批)久則臍築湫痛,嘔瀉腹鳴,足膝厥逆,便清下重,與俗稱絞腸溫、軟腳溫之說符也。然從鼻從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經云,陰中於邪是也。——旁批)則清濁相干,氣滯血凝不流,其釀變即現中焦,與俗稱瓜瓤溫、疙瘩溫、陽毒、陰毒之說符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

(奇想天開,妙有至理,溫病之來歷,從此復明於世矣。———眉批)氣口脈盛屬內傷,洪長滑數,陰陽搏激曰緊。若三焦邪溷為一,則怫鬱熏蒸,口爛蝕斷,衛氣通者,遊行經絡臟腑,則為癰膿。榮氣通者,嚏出聲嗢咽塞,熱壅不行,則下血如豚肝,如屋漏,然以榮衛漸通,猶非危候。

若上焦之陽,下焦之陰,兩不相交,則脾氣於中難運,斯五液注下,而生氣幾絕矣。《纘論》所謂傷寒自氣分傳入血分,溫病由血分發出氣分,鐵案不移。傷寒得天地之常氣,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自皮膚傳經絡,受病於氣分,故感而即動。認真脈證治法,急以發表為第一義,入里則不消矣。

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何至傳入血分,變證百出哉?河間以傷寒為雜病,溫病為大病,信然。蓋溫病得天地之雜氣,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復合,受病於血分,故郁久而發。

亦有因外感,或飢飽勞碌,或焦思氣惱觸動而發者,一發則邪氣充斥奔迫,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即脈閉體厥,從無陰證,皆毒火也,與傷寒外感,與治傷寒溫散,何相干涉?(傷寒以脈為主,溫病以證為主。——眉批)奈何千年憒憒,混為一病,試折衷於經論,寧不渙然冰釋哉?治法急以逐穢為第一義。

白話文:

《傷寒論》的〈平脈篇〉說:「寸口脈的陰陽兩側都呈現緊的脈象,這是邪氣侵入人體上焦,以及濁邪侵入人體下焦的現象。清邪侵入上焦,叫做『潔』,濁邪侵入下焦,叫做『渾』。」(栗山認為:這段話是溫病脈象的根源,雖然沒有明確說出是溫病,但它的意思和傷寒完全不同。《溫疫論》認為溫病是受到雜氣所致,《纘論》認為溫病是從血分產生的,看來這些說法是可信的。——旁批)陰氣受到邪氣侵擾,身體內部一定會感到發冷顫抖。(「栗」是指身體因寒冷而收縮。)

(按:經文說到清邪和濁邪,很明顯不是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邪氣,而是另外一種,是天地間的雜氣。各種污穢之氣,往上會混濁清淨的天空之氣,往下會敗壞水土的污濁之氣,人如果受到這些雜氣侵擾,所以上焦的病會被稱為「潔」,下焦的病會被稱為「渾」,而中間則一定會感到發冷顫抖。)

仔細研究這四十六個字,可以發現完全不是傷寒脈象會有的情況,而是在討論溫病是如何進入人體的,以及溫病會有的各種變化。這可以說是重要的指引,是開啟溫病辨證的關鍵,但人們卻沒有認識到它。(仍然從《傷寒論》中看出,溫病是受到雜氣所致,和傷寒外感風寒不同,這是讀書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眉批)大意是說,人的鼻子的氣息與天氣相通,像有毒的霧氣和瘴氣,被稱為清邪,是雜氣中漂浮在上面的部分,從鼻孔進入陽分,使陽分受損。(經文說「清邪中上焦」就是這個意思。——旁批)時間久了會發熱、頭腫、脖子僵硬,這和俗稱的「大頭溫」、「蝦蟆溫」的說法相符。人的口氣與地氣相通,像水土產生的濁氣,被稱為濁邪,是雜氣中沉在下面的部分,從口舌進入陰分,使陰分受損。(經文說「濁邪中下焦」就是這個意思。——旁批)時間久了會出現肚臍周圍疼痛、嘔吐腹瀉、肚子咕嚕叫、手腳冰冷、大便清稀等症狀,這和俗稱的「絞腸溫」、「軟腳溫」的說法相符。然而,從鼻子和口進入的邪氣,一定會先侵犯中焦,然後才散布到上焦和下焦,所以中焦受到邪氣侵擾(經文說「陰中於邪」就是這個意思。——旁批),會導致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氣血停滯不流通,這些變化會先在中焦顯現,這和俗稱的「瓜瓤溫」、「疙瘩溫」、「陽毒」、「陰毒」的說法相符。這就是邪氣在三焦的定位。

(這個想法真是奇特又很有道理,溫病的來龍去脈,從此可以重新被世人認識。——眉批)氣口脈象盛大表示是內傷,脈象呈現洪大、長、滑、數,陰陽互相搏擊而呈現緊的脈象。如果三焦的邪氣混雜在一起,就會鬱悶蒸騰,導致口舌潰爛,如果衛氣暢通,就能夠在經絡臟腑中遊走,然後會形成癰膿。如果營氣暢通,就能夠透過打噴嚏、發出聲音、咽喉阻塞來排出邪氣,如果熱壅塞而無法排出,就會導致下血,像豬肝一樣,像屋頂漏水一樣,但如果營氣和衛氣逐漸暢通,還不算危險的症狀。

如果上焦的陽氣和下焦的陰氣無法互相交流,就會導致脾氣難以運化,體內的津液就會往下流失,使人的生機幾乎斷絕。《纘論》說「傷寒是從氣分傳入血分,溫病是從血分發出到氣分」是鐵一般的事實。傷寒是受到天地間的正常氣候所致,會先侵犯背部,然後侵犯胸腹,再侵犯身體兩側,從皮膚傳到經絡,使氣分受病,所以一旦受到感染,就會立刻發病。認真辨別脈象和症狀,急著發散邪氣是第一要務,如果邪氣進入體內就難以治癒。

沒有溫覆的道理,就不可能不消散邪氣,怎麼會傳入血分,導致各種變化呢?河間認為傷寒是雜病,溫病是大病,這真是可信的說法。因為溫病是受到天地間的雜氣所致,從口鼻進入,直接侵犯身體的中央,在三焦中散布,難以收斂,消失了又會重新聚集,使血分受病,所以會鬱積很久才發病。

也有因為外感,或者飢餓、過飽、勞累,或者焦慮氣惱而觸動發病的,一旦發病,邪氣就會充斥全身,到處奔走,往上到極點就會往下,往下到極點就會往上,即使出現脈象閉塞、身體厥冷的現象,也沒有陰證,都是毒火引起的,這和傷寒外感不同,治療傷寒的溫散方法,和溫病沒有任何關係!(傷寒以脈象為主,溫病以症狀為主。——眉批)為什麼千年以來人們一直混淆不清,把這兩種病當成一種來治療,如果能從經論中找出道理,難道不會恍然大悟嗎?治療方法應該以驅除穢濁邪氣為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