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13)
卷五 (13)
1. 卷五
為末,醋浸烏梅去核,飯上蒸熟,合藥末加煉蜜杵丸,每服二錢,白飲送下。
程郊倩曰: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仲景云並主久痢。痢本濕熱,得苦則堅,得酸則斂,故亦通治,若陽厥吐蛔,入口即斃,又何論溫病乎?
麻黃升麻湯,傷寒六七日大下後,(邪傳厥陰誤下。)手足厥逆,(陽氣內陷。)寸脈沉遲,(遲為寒也。)尺脈不至,(尺伏誤下脫陰。)咽喉不利,吐膿血,(肝脈循喉,餘邪上壅;又注肺金,熱甚生癰。)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陰氣欲脫而不得回,故曰難治。)此方主之。(散表寒清裡熱,亦兩解之變方也。)
麻黃(去節,三錢),升麻(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萎蕤(一錢),白朮(五分),茯苓(五分),白芍(五分),天冬(五分),桂枝(五分),乾薑(五分),甘草(五分)
水煎麻黃沸,去上沫,再入群藥煎服,連進二三劑,覆取汗出,則邪氣散而咽清利止矣。
赤石脂禹餘糧湯,論曰:自利不止下脫,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兩)
水煎溫服。如服後利仍不止,當利其小便,與豬苓湯。是乃膀胱不滲,一利小水,而利自止矣。
《傷寒論》曰: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以理中湯與之,利益甚。蓋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也,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長沙制方審於上下如此,取效自易易耳。薛氏曰:一人以命門火衰而下利,令服桂、附、五味、吳茱、肉蔻、故紙之類,不信,服補中益氣湯而斃。此正利在下焦止補中焦而致敗也。噫!後人之千方萬論,孰有不出長沙者哉。
桂枝去(桂)芍加茯苓白朮湯,太陽風寒,服桂枝湯(獨治風而寒固在。)而或下之,(表未除而誤攻裡。)仍頭項強痛,(表邪未去。)翕翕發熱,(風寒勝則熱。)無汗,(寒勝則干。)心下滿微痛,(邪氣乘虛入里,挾涎飲作滿痛。)小便不利者,(水不下行。)此方主之。(按:去桂應是去芍藥,若去桂加苓、術,並無辛甘走榮衛之藥,何以治仍頭痛發熱,心下滿痛之表證乎?當改之。)
桂枝,白茯苓,白朮(土炒,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白芍(三兩)
長流水煎,連服則裡氣實,小水利,外邪解矣。
玉泉散,治陽明內熱煩渴,頭痛牙痛,二便閉結,斑疹發黃,熱痰喘嗽等證。
生石膏(六兩),粉甘草(一兩)
為末,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下三錢,加硃砂三錢亦妙。
六一散,治溫病及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者。
桂府滑石(研末,水飛曬乾,六兩),粉甘草(為末,一兩)
白話文:
[卷五]
將藥磨成粉末,用醋浸泡去核的烏梅,放在米飯上蒸熟,與藥粉混合,加入煉好的蜂蜜揉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程郊倩說:這個方子名叫安蛔,實際上是安胃。所以張仲景說它也主治久痢。痢疾本是濕熱,遇到苦味藥物則能收斂,遇到酸味藥物則能固澀,所以也能通治。如果是陽氣虛衰導致的吐蛔,藥物入口即死,又怎麼能用溫病的治療方法呢?
麻黃升麻湯,治療傷寒病發六七天後大便溏瀉不止(邪氣侵犯厥陰導致誤下),出現手足厥逆(陽氣內陷),寸脈沉遲(遲脈是寒證),尺脈摸不到(尺脈位置的脈象消失,是陰氣虛脫),咽喉不舒服,吐膿血(肝經循行於咽喉,餘邪上壅;又影響肺金,熱盛則生癰腫),泄瀉不止,病情危重(陰氣將要脫落而不能恢復,所以說病情危重)。這個方子可以主治。(這個方子能散表寒,清裡熱,也是治療寒熱夾雜病症的變方。)
麻黃(去節,三錢),升麻(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萎蕤(一錢),白朮(五分),茯苓(五分),白芍(五分),天冬(五分),桂枝(五分),乾薑(五分),甘草(五分)
水煎麻黃,水沸後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煎服,連續服用二三劑,如果能發汗,則邪氣就能散去,咽喉清爽,瀉痢也能停止。
赤石脂禹餘糧湯,論述說:自利不止,下墜脫肛,這是下焦濕熱導致的泄瀉,這個方子可以主治。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兩)
水煎溫服。如果服藥後泄瀉仍然不止,應該促進小便的排出,服用豬苓湯。這是因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只要小便通利,泄瀉就能自止。
《傷寒論》說:服用瀉心湯後,又用其他藥物攻下,泄瀉不止,就用理中湯給他服用,療效很好。因為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而這種泄瀉是在下焦,所以赤石脂禹餘糧湯可以主治。長沙的制方,審察上下,如此精準,取得療效自然容易。薛氏說:一個人因為命門火衰而下痢,讓他服用桂枝、附子、五味子、吳茱萸、肉豆蔻、燒焦的紙之類的藥物,他都不相信,服用了補中益氣湯反而死了。這正是因為泄瀉在下焦,卻用補中焦的藥物,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唉!後世許許多多的方劑和論述,哪個不是出自長沙的呢?
桂枝去(桂)芍加茯苓白朮湯,治療太陽經風寒感冒,服用桂枝湯(只治療了表證風寒,裡寒仍然存在),卻又出現大便溏瀉(表證未除而誤攻裡),仍然頭項強痛(表邪未去),忽冷忽熱(風寒盛則發熱),沒有汗出(寒盛則乾燥),心下痞滿微痛(邪氣乘虛而入裡,夾雜痰飲導致痞滿疼痛),小便不利(水液不能正常運化)。這個方子可以主治。(按:去桂應是去芍藥,如果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就沒有辛溫的藥物來疏通經絡,怎麼能治療頭痛發熱,心下痞滿的表證呢?應該修改。)
桂枝,白茯苓,白朮(土炒,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白芍(三兩)
用長流水煎煮,連續服用,就能使裡氣充實,小便通利,外邪也能解除。
玉泉散,治療陽明經內熱引起的煩渴,頭痛牙痛,大小便不通,斑疹發黃,熱痰喘嗽等症狀。
生石膏(六兩),粉甘草(一兩)
研磨成粉末,用新汲取的冷水或熱水,或者人參湯調服三錢,加入硃砂三錢效果更好。
六一散,治療溫病及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
滑石(研磨成粉末,水飛法提煉後曬乾,六兩),粉甘草(研磨成粉末,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