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卷五

水煎溫服。

蘇陳九寶湯,治暴感風寒,脈浮無汗而喘,並老幼素有喘急,遇寒暄不節,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能臥者。

桑白皮(蜜炙),大腹皮(制淨),陳皮,蘇葉,薄荷,麻黃,杏仁(泡,去皮尖),桂枝(去粗皮),甘草(生,各一錢),烏梅(一枚),生薑(二錢)

水煎溫服。

十棗湯,太陽中風,(有頭痛發熱等證。)(下)不利(大便小便皆不利也。)嘔逆,(水飲停蓄於內。)表解者,乃可攻之。(先用桂枝解表,而後攻裡。)其人漐漐汗出,(邪從汗出,表解一驗。)發(作)熱有時,(此邪熱外溢也。)頭痛,(胃氣上逆,此里未和者一。)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留飲在膈,溢於兩脅,此里未和者二。)乾嘔短氣,(伏飲上逆,射於肺中,此里未和者三。)汗出不惡寒者,(表解二驗。)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方主之。(此表邪已散,而種種里證未平,彰明較著如此,然後用此湯以逐飲攻水也。)

按:雖有發熱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痛,乾嘔短氣諸證,乃內邪所結之本證,里未和也,不得以表證名之。傷寒中亦有有表證無表邪者,何況溫病。

甘遂(麵包煨,去心),紫大戟(出洪山者佳,醋炒),芫花(醋炒)

三味等份,為末聽用,大棗十枚,劈,水二盅,煎取湯一盅,調上三味藥末,強人一錢,弱人五分,溫服。如未下,明日加五分,再調服。利後糜粥自養。

按:下利嘔逆句之下字,當是不字。若是下字,豈有上嘔下利,而用十棗湯峻劑攻之之理乎?惟大便不利,痞硬滿痛,始屬裡病;小便不利,嘔逆短氣,始屬飲病,乃可峻攻。發作有時句之作字,當是熱字,始與太陽陽邪熱飲相合,若無熱汗出,乃少陰陰邪寒飲,真武湯證也,皆當改之。此湯與大陷胸湯相仿。

傷寒種種下法,咸為胃實而設,今證在胸脅而不在胃,則盪滌腸胃之藥無所取矣。故用芫花之辛以逐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並賴大棗之甘以運脾而助諸藥,祛水飲於膈脅之間,乃下劑中之變法也。(愚按:開後人濕熱生痰無窮之法門,此方是也。)

去芫花加白芥子,等份為末,薑汁煮棗肉為丸,名控涎丹。

李時珍日: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咳喘背冷,入肝則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隱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火與氣則結為痰。

甘遂能泄經絡水濕,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飲,生薑、大棗利氣通經,健運脾土以固本,惟善用者乃能收奇功也。

茯苓甘草湯,水氣乘心,振寒,厥而心下悸者,(火畏水故心下動也。)先治其水,卻治其厥,及太陽傷寒表虛汗出而不渴者,並此方主之。此乃利水解表,而兼和中之藥也。如太陽傷寒汗出而渴者,又宜五苓散。

白話文:

[卷五]

蘇陳九寶湯用於治療因風寒感冒引起的脈象浮弱、無汗且喘息的症狀,以及老年人和兒童體質虛弱,容易因氣候變化而誘發持續咳嗽、哮鳴,甚至夜不能寐的疾病。

藥方組成:桑白皮(蜜炙)、大腹皮(制淨)、陳皮、蘇葉、薄荷、麻黃、杏仁(泡,去皮尖)、桂枝(去粗皮)、甘草(生,各一錢)、烏梅(一枚)、生薑(二錢),水煎服,溫服。

十棗湯用於治療太陽中風(伴有頭痛發熱等症狀),大便秘結(大便和小便皆不通),嘔逆(體內積聚水飲),且表證已解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此方攻治裡證(先用桂枝湯解表,再用十棗湯攻裡)。如果患者大量出汗,發熱時有時無,頭痛,心下痞硬脹滿,並牽扯到脅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但不惡寒,說明表證已解但裡證未解,此時可以使用十棗湯。

需注意,即使有發熱、頭痛、心下痞硬脹滿、脅肋疼痛、乾嘔氣短等症狀,但這些都是內邪阻塞所致的本證(裡未和),不能單純以表證論治。傷寒病中也可能出現有表證而無表邪的情況,溫病更是如此。

藥方組成:甘遂(麵包煨,去心)、紫大戟(洪山產的最好,醋炒)、芫花(醋炒),三味等份研末備用。大棗十枚掰開,加水二盅,煎成一盅藥汁,調入藥末。成人用一錢,體弱者用五分,溫服。如果服藥後未見效,次日可加服五分,再調服。通便後,應服用稀粥調養身體。

需注意,「下利嘔逆」中的「下」字應為「不」字;「發作有時」中的「作」字應為「熱」字。此方與大陷胸湯類似。

傷寒病的各種下利方法,都是針對胃實而設的,但本方所治的病症在胸脅,不在胃,所以不需要使用盪滌腸胃的藥物。因此,本方使用芫花辛辣之性以逐除水飲,甘遂、大戟苦寒之性以泄瀉水液,並藉助大棗的甘味以運脾,輔助其他藥物,祛除膈脅之間的水飲,是下劑中的變法。(按:此方開創了後世治療濕熱生痰無窮之法的先河。)

將芫花去掉,加入等量白芥子研末,用薑汁煮棗肉製成藥丸,名為控涎丹。

李時珍說:痰涎這種物質,隨著氣機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導致癲癇,入肺則阻塞氣道引起咳嗽、喘息、背部寒冷,入肝則導致脅肋疼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導致麻痹疼痛,入筋骨則導致牽引隱痛,入皮肉則導致瘰癧、癰腫。陳無擇也用控涎丹治療,療效顯著。這就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痰的根本是水和濕,遇到火和氣則凝結成痰。

甘遂能泄瀉經絡中的水濕,大戟能泄瀉臟腑中的水濕,白芥子能散除皮裡膜外的痰飲,生薑、大棗能行氣通經,健運脾土以固本。只有善於使用此方,才能收到奇效。

茯苓甘草湯用於治療水氣乘犯心臟,出現畏寒,厥逆(肢體厥冷),心下悸動(火畏水,故心下不安)的症狀。先治療水腫,再治療厥逆。以及太陽傷寒表虛汗出而不渴者,也可用此方。此方具有利水、解表和和中的作用。如果太陽傷寒汗出而渴,則宜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