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卷五

白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朮(土炒),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

按:人身經脈賴津液以滋養,吐下津液一傷,更汗津液再傷,坐令經脈失養,身為振搖。此湯滌飲散邪,補中益氣,則津液四布,而經脈得以滋榮矣。至久而成痿,較此更甚。仲景於此湯,豈非早已用力乎?

甘草桔梗湯,主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此陰陽通用之藥也。若風痰挾邪,上壅咽痛,半夏散及湯;若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聲不出者,苦酒湯;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獵膚湯。三湯補後。

甘草(三錢),桔梗(三錢)

水煎溫服。

此二味,一借土氣以逐水,一借金母以瀉水,而少陰之邪自散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嘔,及膽腑發咳,嘔苦水如膽汁,(胃氣逆則嘔苦;膽液溢則口苦。)此方主之。

黃芩(三錢),白芍,半夏,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傷寒論》曰:傷寒本自寒(下)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此方主之。

乾薑,人參,黃連,黃芩(原文各三兩)

水六升,煎三升,去渣,分溫連服。

按:《傷寒論》並無寒下之病,亦並無寒下之文。玩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句,可知上文本自寒下句之下字,當是格字,文義始屬。注家皆釋胃寒下利,不但文義不屬,亦與芩、連之藥不合,當改之。成氏曰:仲景之意以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治之為逆,故用乾薑以溫里,人參以補正氣,芩、連反佐以通寒格。與四逆湯、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義同。

原文四味各三兩,恐傳寫之訛也。此成氏之遵經註解也,姑存以俟高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病汗後喘,表邪未解也,此方主之。

麻黃(四錢),杏仁(去皮),甘草(炙,各二錢),石膏(八錢)

水煎麻黃去沫,次入群藥煎服。

按:太陽寒邪雖從汗解,然肺邪未盡,所以喘仍不止,故用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即以治足太陽之藥,通治手太陰也。倘誤行桂枝湯,以致壅塞肺氣而吐癰膿,則桔梗杏仁煎可用也。(太陽傷寒,誤下作喘,亦用此方。)

葛根黃連黃芩湯,太陽病誤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脈數而止曰促。用葛根者,專主陽明之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葛根(四錢),黃連(三錢),黃芩,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

喘而汗出者,因喘而汗出也,即裡熱氣逆所致。與此湯以葛根散表邪,以芩、連清裡熱,則喘息汗停而利亦止矣。

五味子湯,治喘而脈伏,及寒熱而厥,昏聵無脈者。

五味子(十五粒,撻碎核),麥冬(去心),陳皮(各二錢),人參,杏仁(去皮尖,各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劈)

白話文:

[卷五]

白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朮(土炒)、炙甘草各二錢,水煎溫服。此方滋養經脈,補益氣血,治療因津液損傷導致的身體虛弱。久病成痿,情況更甚,張仲景早已重視此方。

甘草桔梗湯,主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屬陰陽通用之藥。若因風痰邪氣上壅導致咽痛,則用半夏散或半夏湯;若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音嘶啞,則用苦酒湯;若下痢伴咽痛,胸悶心煩,則用獵膚湯。以上三方均在其他療法之後使用。甘草三錢,桔梗三錢,水煎溫服。此二味藥,一借土氣以利水,一借金氣以瀉水,使少陰之邪氣自然消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太陽少陽合病,下痢嘔吐,以及膽腑咳嗽,嘔吐苦水如膽汁(胃氣逆則嘔吐苦水,膽汁溢出則口苦)。

黃芩三錢,白芍、半夏、炙甘草各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傷寒論》記載:傷寒本自寒邪入侵(下利),醫師又用吐下法治療,寒邪加重,再次嘔吐下痢,若進食即吐,則用此方。乾薑、人參、黃連、黃芩(原文各三兩),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渣,分次溫服。原文「寒下」應為「寒格」,意指寒邪阻滯。方中用乾薑溫中,人參補氣,黃連黃芩清熱解毒,與四逆湯、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的功效相似。原文劑量恐有誤,此為成氏遵經註解,姑且保留待後人考證。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太陽病汗後喘息,表邪未解。麻黃四錢,杏仁(去皮)、炙甘草各二錢,石膏八錢,水煎麻黃取沫,再入其他藥煎服。此方用麻黃發散肺邪,杏仁下氣,甘草緩急,石膏清熱,以治療足太陽之病,兼治手太陰。若誤用桂枝湯導致肺氣壅塞而吐膿,則可用桔梗杏仁煎。太陽傷寒誤下致喘,亦用此方。

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太陽病誤下,下痢不止,脈促者,表邪未解(脈數而止曰促,用葛根專主陽明之表)。喘息而汗出者,亦用此方。葛根四錢,黃連三錢,黃芩、炙甘草各二錢,水煎溫服。喘息汗出,是裡熱氣逆所致。此方用葛根散表邪,黃連黃芩清裡熱,則喘息汗出及下痢均可止。

五味子湯,治療喘息而脈沉,寒熱交作而厥逆,神志不清,無脈症狀。五味子十五粒(去核,研碎),麥冬(去心)、陳皮各二錢,人參、杏仁(去皮尖)各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