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9)

1. 卷五

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處此方。本方去麻黃、桂枝名麥冬飲子。

麻黃(去外寒),白芍(安太陰),甘草(炙,補三焦元氣而去外寒),黃耆(生,各一錢,實表益衛),桂枝(補表),當歸(酒蒸,各五分,和血養血),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蒸,去心,各三分,保肺清心),五味子(十五粒,蜜蒸,撻碎核,收肺氣而安五臟)

水二盅半,先煮麻黃去沫,入群藥同煎一盅,去渣,乘熱臨臥一服愈。觀此方足為萬世模範也,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麥冬飲子各半服之。但凡虛人合用仲景方者,皆當以此為則也。

四逆散,少陰病,四逆,(陽邪傳入少陰,手足厥冷。)或咳,(少陰脈絡肺。)或悸,(少陰脈絡心。)或小便不利,(少陰脈絡膀胱。)或腹中痛,(少陰脈入小腹。)或瀉利下重者,此方加減主之。

柴胡,白芍,枳實(麩炒),甘草(炙,各等份)

為末,白飲調下三錢,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並主下利,(肺與大腸相表裡,上咳下利,治則相同。)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腹中痛者加熟附子,泄利下重者先以水煎薤白,取汁二盅,入此散一兩煎服。

此陽邪傳至少陰,里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逆而不溫。柴胡所以升內陷之陽邪,枳實所以破內滯之結熱,白芍收失位之陰,甘草和不調之氣。是證也,雖曰陽邪在裡,慎不可下。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若復用苦寒之藥下之,則陽亦虧矣,是在所忌。

《傷寒論》曰:諸四逆不可下,此之謂也。然此原為冬月正傷寒言之。若溫病四逆不在此例。

按:此散本為邪熱自陽經傳入陰經而發厥。《傷寒論》曰:腹中痛者加附子。清滌中又加溫補,人未有不致疑者。竊詳四逆散腹痛加附子,與附子瀉心湯義同。蓋傷寒以陽為主,熱證固當用盪滌之法,而熱證但兼虛寒,又不可不急作救療。如附子瀉心湯,心下痞滿,自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導除其熱。

若惡寒汗出,則加附子以回陽,又何可緩也?故四逆散,邪熱傳至陰經而四逆,自宜柴胡、枳實以清解其熱。若兼虛寒遇邪而腹痛,則加附子之溫經益陽,又何可緩也?寒熱各行其性,此仲景制方之妙。

況傷寒始病熱中,未傳寒中者極多,四逆雖屬陽證,已有陰進之象,兼以腹痛,則其加附子也,不亦宜乎?若溫病陽邪亢閉,隔陰於外以致四逆,非急下之不為功,若執治傷寒之法,則誤人矣。

桂苓甘術湯,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此飲中留結外邪之證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卷五]

張仲景治療傷寒,遇到脈象浮緊的病人,通常會用麻黃湯發汗,但有些病人因此而流鼻血。然而,繼續使用麻黃湯,卻能治癒。這與下方的處方非常相似,因此採用了這個方法。這個處方去除了麻黃和桂枝,叫做麥冬飲子。

處方組成:麻黃(去外層寒性部分)、白芍、炙甘草(炙甘草,能補益三焦元氣並去除外寒)、生黃耆(各一錢,能堅固表層,增強衛氣)、桂枝(溫補表陽)、酒蒸當歸(各五分,能調和氣血,滋養血液)、人參(益氣補元,堅固表層)、蒸麥冬(去心,各三分,能滋陰潤肺,清心安神)、蜜蒸五味子(十五粒,去核研碎,能斂肺氣,安五臟)。

用法:用兩盅半的水,先煮麻黃去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成一盅,去渣,趁熱在睡前服用即可痊癒。這個處方足為後世效仿的典範,它相當於是將仲景的麻黃湯和麥冬飲子各半量合用。凡是虛弱的人服用仲景的處方,都應該以此為原則。

四逆散,用於治療少陰病,表現為四肢厥逆(陽邪侵入少陰,手足冰冷)。症狀可能包括咳嗽(少陰經脈循行於肺)、心悸(少陰經脈循行於心)、小便不利(少陰經脈循行於膀胱)、腹痛(少陰經脈入小腹)、瀉痢下墜等,這個處方加減使用便可主治。

處方組成:柴胡、白芍、麩炒枳實、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三錢,每日三次。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腹瀉者也加五味子、乾薑(肺和大腸相表裡,上咳下瀉,治療原則相同);心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腹痛者加熟附子;瀉痢下墜者先用薤白水煎取汁二盅,再加入此散一兩同煎服用。

這是陽邪從陽經傳入陰經,裡邊有結熱,導致陽氣不能通達四肢,所以出現四肢厥逆不溫的現象。方中柴胡能升提內陷的陽邪,枳實能破除內部停滯的結熱,白芍能收斂散亂的陰氣,甘草能調和不協調的氣機。這種情況,雖然說是陽邪在裡,但要謹慎,不可下瀉。因為傷寒以陽氣為主,四逆有陰氣內侵的象徵,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瀉下,則陽氣也會受損,這是必須避免的。

《傷寒論》說:「諸四逆不可下」,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原本是針對冬月正傷寒而言的。如果是溫病引起的四逆,則不在此例。

說明:這個四逆散原本是針對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而導致厥逆的病症。《傷寒論》說:「腹中痛者加附子」。既要清熱,又要溫補,很多人會感到疑惑。仔細研究,四逆散腹痛加附子,與附子瀉心湯的用意相同。因為傷寒以陽氣為主,熱證固然應該用盪滌的方法,但是熱證如果兼有虛寒,又不能不緊急救治。就像附子瀉心湯一樣,心下痞滿,就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除熱。

如果出現惡寒汗出的症狀,就應該加附子回陽,又怎麼能遲疑呢?所以,對於四逆散來說,邪熱傳到陰經而導致四肢厥逆,就應該用柴胡、枳實來清解熱邪。如果兼有虛寒,遇到邪氣而腹痛,就應該加附子溫經益陽,又怎麼能遲疑呢?寒熱各行其性,這就是仲景制方的高明之處。

況且,傷寒初期,熱在裡邊,還沒有傳到裡邊的病人很多,四逆雖然屬於陽證,但已有陰氣內侵的象徵,再加上腹痛,那麼加附子,也是很適合的。如果是溫病,陽邪亢盛閉阻,隔陰在表而導致四肢厥逆,不迅速瀉下就不能見效,如果執著於治療傷寒的方法,就會誤治病人。

桂苓甘術湯,用於治療傷寒,在吐瀉之後,心下痞滿,氣往上衝到胸部,起來的時候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經脈活動,身體搖搖晃晃的,這是飲邪留滯於體內,外邪未解的表現,這個處方可以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