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卷五

人參(補心,隨宜用),熟地(補腎,三錢至一兩),當歸(補肝,二錢至七錢),白朮(補肺,泔浸,土炒,二錢),甘草(補脾,蜜炙,一錢)

水煎溫服。或加生薑。

凡治氣血兩虛等證,以此為主。或宜散者加升、柴、荊、防,宜溫者加薑、桂、附子,宜清者加梔子、青蒿、地骨皮之類,左右逢源,無不可也。七福飲即五福飲加酸棗仁(炒研)。二錢,遠志(甘草湯浸,去心,微炒。)一錢。治氣血兩虛,而心脾為甚者。

四君子湯,(一方去人參,加蜜炙黃耆,亦名四君子湯。)

白朮(土炒,二錢),白茯苓(二錢),人參,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溫服。加半夏(姜炒。)一錢,陳皮一錢,木香三分,磨汁,砂仁一錢,名香砂六君子湯,補脾養胃之要藥也。

四物湯

當歸(酒蒸,三錢),熟地(三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川芎(一錢)

水煎溫服。合四君子湯名八珍湯,再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補氣養血之要藥也。

二陳湯

半夏(薑汁製,二錢),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半),甘草(一錢),生薑(一錢)

水煎溫服。順氣化痰之總方也。

犀角大青湯,治斑出心煩大熱,錯語呻吟不眠,或咽喉不利者。

犀角鎊(二錢,為末,或磨汁對湯服),大青(或以青黛代之),元參(各三錢),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去渣,入犀角汁、童便,冷服。一方加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全。)更妙。大便秘加大黃。

大建中湯,中氣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不食,陰縮多汗,腹中寒痛,唇乾精出,寒熱煩冤,四肢痠痛,嘔吐下利,及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為斑點,並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炙,各五分),黃耆(蜜炙),當歸,白芍(酒炒),桂心(各一錢),附子(炮),半夏(薑汁製,各一錢二分五釐)

水煎溫服。

按:此乃汗、吐、下後,中氣虛乏,則餘邪無所歸附,隱隱見於肌表,其色淡紅而不甚顯為辨也。參、耆所以補中,夏、草所以調中,此皆脾胃藥也;復有歸、芍之和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又有桂、附之溫中,則失守之火引而歸原。此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

是方也,以參、耆、桂、附而治斑,猶兵法之變者也。語云:治病如殺賊。孫臏減灶滅龐涓,虞詡增灶平朝歌,臨機應敵,豈有一定之法哉?

麻黃芍藥人參湯,李東垣曰:予治一寒士,病脾胃弱,與補劑愈。繼而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予謂此久虛弱,外有寒形,內有火熱,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里之虛熱。蓋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

白話文:

[卷五]

人參(補心,用量視情況而定),熟地(補腎,3-10克),當歸(補肝,2-7克),白朮(補肺,用淘米水浸泡,土炒,2克),甘草(補脾,蜜炙,1克)。

水煎服,溫熱服用。可加生薑。

凡治療氣血兩虛等症狀,以此方為主。若需散寒的,可加入升麻、柴胡、荊芥、防風;需溫補的,可加入生薑、桂枝、附子;需清熱的,可加入梔子、青蒿、地骨皮等,靈活運用,皆可。七福飲即五福飲再加酸棗仁(炒研)2克,遠志(甘草湯浸泡,去心,微炒)1克,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尤其心脾虛弱者。

四君子湯:(有一種方子去人參,加蜜炙黃耆,也稱四君子湯。)

白朮(土炒,2克),白茯苓(2克),人參,甘草(炙,各1克)

水煎服,溫熱服用。加半夏(薑炒)1克,陳皮1克,木香0.3克(磨汁),砂仁1克,名香砂六君子湯,是補脾養胃的重要藥方。

四物湯

當歸(酒蒸,3克),熟地(3克),白芍(酒炒,1.5克),川芎(1克)

水煎服,溫熱服用。與四君子湯合用名為八珍湯,再加黃耆、肉桂名為十全大補湯,是補氣養血的重要藥方。

二陳湯

半夏(薑汁製,2克),陳皮(1克),白茯苓(1.5克),甘草(1克),生薑(1克)

水煎服,溫熱服用。是治療順氣化痰的常用方劑。

犀角大青湯,治療斑疹出現伴隨心煩大熱,說話錯亂,呻吟,失眠,或咽喉腫痛者。

犀角(2克,磨粉,或磨汁沖服),大青葉(或用青黛代替),元參(各3克),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1克),甘草(0.5克)

水煎去渣,加入犀角汁、童便,冷服。一方加白殭蠶(酒炒,3克),蟬蛻(10個,全用),療效更好。大便祕結者加大黃。

大建中湯,治療中氣不足,手腳厥冷,小腹拘急,或腹脹不食,陰莖縮小多汗,腹部冷痛,嘴唇乾燥精液流出,寒熱煩躁,四肢酸痛,嘔吐腹瀉,以及陽氣不足導致斑點出現在肌膚表面者。

人參,甘草(炙,各0.5克),黃耆(蜜炙),當歸,白芍(酒炒),桂枝(各1克),附子(炮製),半夏(薑汁製,各1.25克)

水煎服,溫熱服用。

說明:這是汗、吐、瀉後,中氣虛弱,邪氣無處歸宿,隱隱表現在肌膚表面,顏色淡紅而不明顯的辨證方法。人參、黃耆用於補中,半夏、甘草用於調和脾胃,這些都是脾胃藥;再用當歸、白芍來養血,則外溢的斑疹流動而不停滯;又有桂枝、附子溫中,則不足的陽氣引回原位。這是中營之氣的一種情況,而錯位的組織各就其位。

這個方子,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來治療斑疹,就像兵法中的變化一樣。俗話說:治病如作戰。孫臏減灶迷惑龐涓,虞詡增灶平定朝歌,臨機應變,哪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方法呢?

麻黃芍藥人參湯,李東垣說:我治療一位貧寒的病人,脾胃虛弱,用補藥治癒。後來他住進空曠的房間,睡在熱炕上,咳嗽並吐血,我認為這是久病體虛,外感寒邪,內有陰火,上氣不足,陽氣虛弱,應該補益表層的陽氣,瀉去裡面的虛火。蓋因冬天住進空曠的房間,衣著單薄,導致陽氣更加虛弱;表面有寒邪,阻遏裡面的熱邪,火邪不能舒展,所以血液從口中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