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4)
卷五 (4)
1. 卷五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又方用蓮子七枚,黑棗七枚,浮麥七錢,馬料豆七錢,水煎,治同。
當歸(二錢),熟地(二錢),生地,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黃耆(生,三錢),防風(一錢),麻黃根(一錢),浮麥(一錢)。
水煎溫服。
黃耆湯,治陽虛自汗。
黃耆,五味子(各三錢,撻碎核),當歸,白朮(土炒),甘草(各一錢)
水煎溫服。汗多不止,加麻黃根一錢,防風一錢,或加麻黃根一錢,牡蠣粉一錢,浮麥一錢。
《經疏》曰: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當用酸棗仁炒黑,三錢,白芍、生地、麥冬、五味子、元肉各二錢,竹葉二十片,煎服多效,以汗為心液故也。
柴胡桂枝幹薑湯,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三陽脈起於頭,陽邪甚於上,陰精衰於下,故汗出也。)往來寒熱,心煩者,表未解也,此方主之。
柴胡(四錢),花粉(二錢),黃芩,桂枝,牡蠣粉(各一錢半),乾薑,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初服微煩,後服汗出愈。
按:柴胡除少陽之寒熱,桂枝解太陽之餘邪,花粉徹陽明之渴熱,乾薑去胸脅之煩滿,甘草調汗下之誤傷,此少陽陽明兩解之治法也。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陽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毛足濈然汗出者,此欲作痼瘕,大便必初硬後溏,此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痼瘕者,寒氣結而積也,此方主之。並治汗解後腹脹滿,此非裡實,蓋脾胃為津液之主,汗多則津液不足,氣虛不能敷布,諸氣壅滯,停飲而為脹滿。與此湯以和脾胃而降氣也。(一云瘕泄也。蓋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久而不止,則曰痼瘕也,亦通。)
厚朴(姜炒),生薑,半夏(薑汁炒,各四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
水煎溫服。
脹非苦不泄,氣非溫不行,飲非辛不散,胃非甘不和,虛非補不復,五味之功用大矣。
大陷胸湯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遂末(五分)
水煎大黃五六沸去渣,再入芒硝煎一二沸,調甘遂末服。
加葶藶子、杏仁,(去皮,炒黑。)與大黃、芒硝四味等份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取一丸入甘遂末三五分,蜜三匙,水煎並渣服之,此名大陷胸丸。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矣,此方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或心悸目眩,此方主之。去茯苓即小半夏生薑湯。
半夏(姜炒,五錢),茯苓(五錢),生薑(五錢)
水煎溫服。(健脾滲濕,火因水下,則痞渴消而悸眩止。)
小陷胸湯,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此方主之。(邪氣深入,尚在半表半裡,為熱、為痰、為飲,病有淺深,方有大小,除熱下痰。)
白話文:
[卷五]
當歸六黃湯,治療陰虛盜汗。另一個方劑用蓮子七枚、黑棗七枚、浮麥七錢、馬料豆七錢水煎,功效相同。
當歸二錢,熟地二錢,生地一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黃耆(生)三錢,防風一錢,麻黃根一錢,浮麥一錢。水煎溫服。
黃耆湯,治療陽虛自汗。
黃耆三錢,五味子(去核,搗碎)三錢,當歸一錢,白朮(土炒)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溫服。汗出不止時,可加麻黃根一錢、防風一錢,或加麻黃根一錢、牡蠣粉一錢、浮麥一錢。
《經疏》說:服用固表藥物而汗出不止者,可用酸棗仁炒黑三錢,白芍藥二錢,生地二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二錢,肉蓯蓉二錢,竹葉二十片水煎服,療效甚佳,因為汗液是心液,所以要這樣處理。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又服用瀉下藥物,胸脅部滿悶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三陽經脈起於頭部,陽邪在上盛,陰精在下衰,所以出汗),往來寒熱,心煩者,表示表證未解,此方主治。
柴胡四錢,花粉二錢,黃芩一錢半,桂枝一錢半,牡蠣粉一錢半,乾薑一錢,甘草(炙)一錢。水煎,初服微感煩躁,之後服藥汗出則病癒。
按:柴胡除少陽經的寒熱,桂枝解太陽經的餘邪,花粉瀉陽明經的渴熱,乾薑去胸脅的煩悶,甘草調和因汗下而造成的損傷,這是少陽、陽明兩經同治的方法。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陽明病,因中寒而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發涼且出汗者,此症將發展成痼疾,大便必先硬後溏,這是胃中虛寒,水穀不分所致。痼疾是指寒氣凝結而積聚,此方主治。也治療汗解後腹脹滿,這並非裡實,因為脾胃主司津液,汗多則津液不足,氣虛不能佈散,諸氣壅滯,停飲而致脹滿。用此湯和解脾胃而降氣。(也有人說這是瘕泄。大便先硬後溏,導致瘕泄。瘕泄就是溏泄,久治不愈,則稱為痼疾,此說亦通。)
厚朴(薑炒),生薑,半夏(薑汁炒),各四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水煎溫服。
脹滿非苦味不泄,氣機非溫熱不行,飲邪非辛味不散,胃氣非甘味不和,虛證非補藥不復,五味之功效甚大。
大陷胸湯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遂末五分。水煎大黃至五六沸後去渣,再入芒硝煎一二沸,調入甘遂末服用。
加葶藶子、杏仁(去皮,炒黑),與大黃、芒硝四味等份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小,取一丸,加甘遂末三至五分,蜂蜜三匙,水煎服,此名大陷胸丸。治療結胸,項部亦強直,如痙攣狀,瀉下則和緩,此方主治。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心下滿悶,頭部出汗,水飲停積於胸,或心悸、眩暈,此方主治。去除茯苓即為小半夏生薑湯。
半夏(薑炒)五錢,茯苓五錢,生薑五錢。水煎溫服。(健脾滲濕,水飲下降,則痞滿、口渴消除,心悸、眩暈停止。)
小陷胸湯,治療小結胸病,病位在心下,按之則痛,脈象浮滑者,此方主治。(邪氣深入,尚在半表半裡,為熱邪、痰飲,病情有輕重,方劑有大小,旨在除熱、下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