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吳茱萸湯,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少陽犯真寒,吐利,手足厥,煩躁欲死,及寒邪入陽明,食谷欲嘔者,並此方主之。
吳茱萸(揀淨,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人參(一錢)
水煎溫服。
厥陰肝也,寒邪內格,故嘔而吐沫。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頭痛。少陰腎也,腎贓中寒,則上格乎陽而為嘔吐。經云:腎主二便,腎寒則不便大禁而為利下。手足得陽氣而溫,內有真寒,故令手足厥冷。煩躁者,陰盛格陽,故令陽煩陰躁,其證多危,故曰欲死。吳茱萸辛熱而氣厚,專司開豁胸中逆氣。
經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故能走下焦而溫厥陰少陰也。臣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參、棗補中虛也。
小建中湯,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及少陰惡寒,腹中急痛,此方主之。加黃耆蜜炙,三錢,名黃耆建中湯。
白芍(酒炒,四錢),桂,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飴糖(三錢)
水煎去渣,入飴糖溶化服。
《醫方考》曰:小建中湯宜用肉桂,枝則味薄,故用之以解肌;桂則味厚,故用之以建中也。(愚按:開後人補中益氣無窮之法門,此方是也。)
《纘論》曰:桂枝湯中白芍、桂枝等份,用白芍佐桂枝以治衛氣;小建中湯中白芍四錢,桂枝二錢,用桂枝佐白芍以治榮氣。更加飴糖以緩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則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寒,(陽邪陷內,四肢逆冷。)脈細欲絕,(陰盛陽衰。)此方主之。
當歸,白芍,桂枝(各二錢),細辛,通草,甘草(各一錢四分),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加吳茱萸二錢,生薑二錢,酒煎,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前證內有久寒者。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似乎陰證之極,蓋緣陽邪傳入厥陰榮分,以本虛不能作熱,故厥而脈細欲絕也。此為陰(陰是指厥陰經也。)郁陽邪,故用桂枝、細辛以解表,白芍、甘草以瀉熱,當歸以和厥陰之榮血,通草以通太陽之本府,使陽邪得從外解,原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故藥宜歸、芍以濟陰,不宜薑、附以劫其陰也。
是證也,自表入里,雖曰傳至厥陰,始終只是陽證,與陰寒直中三陰不同,故不用四逆湯,而用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耳,明者自知之。
按:昔人云,人有陰血虧於陽分,不能勝辛熱者,更宜此湯主之。殊不知此唯有陽邪者宜之。若無陽邪而見此證,則是陰血大虧矣,投之禍不旋踵。蓋細辛為少陰中表藥,隨桂枝湯以解肌,加當歸以和榮血。至於通草甘淡微寒,能瀉丙丁,能通水道,為虛寒者禁用。此湯治法,本是和榮血以緩脈,使陽邪得從肌表而散,或從膀胱而泄也。
若循其名,以治陰虧寒中之四逆,則謬甚矣。觀於《傷寒論》曰:若其人素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主之。正如四逆散,本以散傳經之熱邪,腹中痛者方加附子,則當歸四逆湯,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明矣。更有一等固守王道之醫,辨證不明,遇有厥逆脈細之證,不敢用四逆湯,但曰用當歸四逆湯極為穩當,不知此湯乃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耳。
白話文:
吳茱萸湯
這種藥方主要治療厥陰經(指肝經)引起的頭痛,症狀是會想吐、吐出泡沫,也有可能是少陽經(指膽經)受到寒邪侵襲,導致吐、拉肚子、手腳冰冷、煩躁到快死,或是寒邪侵入陽明經(指胃經),吃東西就想吐的狀況,都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
藥方組成:吳茱萸(選用乾淨的,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人參(一錢)。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解釋:厥陰經指的是肝經,寒邪侵入體內,造成氣機阻塞,所以會想吐、吐出泡沫。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所以會頭痛。少陰經指的是腎經,腎臟中寒,寒氣往上衝,也會造成嘔吐。經典裡說,腎臟主管大小便,腎臟虛寒,會導致大便不通而拉肚子。手腳需要陽氣溫暖,體內有虛寒,所以手腳會冰冷。煩躁是因為陰氣太盛,把陽氣逼到外面,導致陽氣虛浮,陰氣躁動,這種情況很危險,所以說感覺快要死了。吳茱萸性味辛辣溫熱,藥力強勁,專門用來開通胸腔裡的逆氣。
經典裡說:「氣屬陽,氣味濃厚是陽中之陽」,所以吳茱萸可以直達下焦,溫暖厥陰經和少陰經。加上生薑來驅散寒氣,再搭配人參、大棗來補養中氣的虛弱。
小建中湯
這種藥方主要治療傷寒病三四天後,出現心悸、煩躁,或是少陰經(指腎經)惡寒怕冷、肚子劇烈疼痛的狀況。如果加炙黃耆三錢,並用蜂蜜煉製,就叫做黃耆建中湯。
藥方組成:白芍(用酒炒過,四錢)、桂枝(二錢)、甘草(用火烤過,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飴糖(三錢)。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加入飴糖融化後服用。
醫書《醫方考》說:小建中湯應該用肉桂,因為桂枝的藥效比較薄弱,用來解表面的邪氣;而肉桂藥效比較濃厚,用來建補中氣。(我認為:這個藥方開啟了後人補中益氣的無限方法,這個方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醫書《纘論》說:桂枝湯中白芍和桂枝的用量相等,用白芍來輔助桂枝,是為了調理衛氣;小建中湯中白芍用四錢,桂枝用二錢,用桂枝來輔助白芍,是為了調理營氣。再加上飴糖來緩和脾胃的功能,所以稱為建中湯,這兩種藥方功效大不相同。
當歸四逆湯
這種藥方主要治療手腳冰冷(陽邪陷在體內,導致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陰氣太盛,陽氣衰弱)的狀況。
藥方組成:當歸(二錢)、白芍(二錢)、桂枝(二錢)、細辛(一錢四分)、通草(一錢四分)、甘草(一錢四分)、大棗(二枚)。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如果再加上吳茱萸二錢、生薑二錢,用酒煎煮,就叫做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用來治療上述症狀,體內又有長久寒氣的病人。
解釋: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看起來好像是陰證到了極點,其實是因為陽邪傳入厥陰經的營分,因為身體虛弱無法產生熱能,所以才會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這是陰氣鬱積,阻礙了陽氣的運行,所以要用桂枝、細辛來解表,用白芍、甘草來瀉熱,用當歸來調和厥陰經的營血,用通草來疏通太陽經(指膀胱經)的根本,讓陽邪可以從外散去,這個藥方並不是用來治療陰寒四逆的。所以這個藥方的重點在於用當歸、白芍來滋養陰血,不應該用生薑、附子這種會耗損陰血的藥。
這個病症是從表面傳入體內,雖然說傳到了厥陰經,但始終是陽證,和陰寒直接侵入三陰經的狀況不同,所以不用四逆湯,而用桂枝湯加上當歸、細辛、通草。明白的人自然知道。
補充說明:以前有人說,如果有人陰血不足,無法承受辛辣溫熱的藥物,更應該用這個藥方。但其實只有體內有陽邪的人才適合用這個藥方。如果沒有陽邪而出現這些症狀,那就是陰血嚴重虧虛了,用這個藥方可能會馬上出問題。細辛是少陰經的表面藥,跟著桂枝湯一起解表,加上當歸來調和營血。至於通草,味甘淡性微寒,能瀉丙火、丁火(代表心火、小腸火),能疏通水道,虛寒的人禁用。這個藥方的治療方法,是調和營血來緩解脈象,讓陽邪可以從皮膚表面散去,或是從膀胱排出。
如果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用這個藥方來治療陰虛寒冷的四肢冰冷,那就大錯特錯了。看看《傷寒論》說:如果病人本身就有長久的寒氣,應該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生薑來治療。就像四逆散本來是用來散傳入經絡的熱邪,肚子痛才加上附子一樣,當歸四逆湯並不是治療陰寒四逆的藥,這是很清楚的。還有一種固守傳統的醫生,辨證不明,遇到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症狀,不敢用四逆湯,只說用當歸四逆湯最穩當,卻不知道這個藥方其實是桂枝湯加上當歸、細辛、通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