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2)

1. 醫方辨引

熟地(八兩),山萸肉(微炒,三兩),杜仲(薑湯炒斷),枸杞子(微炒),菟絲子(酒蒸),鹿膠(各四兩),當歸(三兩),肉桂(去粗),附子(制,各二兩)

為末,煉蜜丸,任下。如陽虛氣衰,必加人參以為之主,隨人虛實增損。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陽虛精滑,或滯濁便溏,加故紙酒炒,三兩;飧泄腎泄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麵煨去油,三兩;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加乾薑炒黃,三兩;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陽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黃狗外腎二副,酒煮搗入之。

蜜煎導法,陽明病自汗,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便雖硬不可攻。此仲景心法,後人罕知。當自欲大便時,以此法導之,乃承氣之變法也。

蜂蜜

入銅勺內微火煎,稍凝,勿令焦,入皂角末五分,食鹽五分,並手作挺子,長寸許,令頭銳,欲大便時,入穀道中,自下。

參歸養榮湯,邪留心下,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稟賦嬌怯,或素病虧損,如失血崩帶等證,因下益虛,失其健運,愈令痞滿,再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病矣。

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生薑(炮,三錢),甘草(炙,一錢),白芍(酒炒,一錢半),當歸(二錢),生地(二錢),熟地(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果如前證,一服痞若失。若下後仍潮熱口渴,脈洪大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此有虛實之分,須詳辨之。

犀角地黃湯,傷寒溫病,胃火熱盛,衄血吐血,咳咯血,(衄行清道,吐行濁道,以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也。循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氣急迫,故隨經直犯清道,上腦而出於鼻為衄;其從肺而出於咽者,則為咳咯;其存胃中者,為守榮之血,守而不走,胃虛不能攝,或為火逼,故嘔吐從咽而出也。衄血之熱在經,吐血之熱存腑。傷寒衄血為表熱,溫病衄血為裡熱。《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則咳嗽出血也,當詳細辨而治之。)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傷寒便血,為傳經熱邪;溫病便血,為裡熱蓄血。在上則喜忘,在下則如狂。漱水不欲咽,熱在經,里無熱也。蓄血發燥而內不渴,故雖漱水而不欲咽。海藏云:大凡血證多不飲水,惟氣證則飲水。經云:陽明病,口燥漱水不欲咽者,必衄。傷寒當發汗而不發汗,邪熱妄行,逼血外出,故見此證。)及陽毒發斑,(熱甚傷血,發於皮膚見紅點者為疹,如錦紋者為斑。傷寒不當下而下,熱毒乘虛入胃則發斑疹,溫病當下而不下,熱留胃中亦發斑疹。或誤服熱藥太過亦發斑疹。)並婦人血崩赤淋,(以火勝故治之。)此方並治之。

白話文:

醫方辨引

熟地八兩、山萸肉(微炒)三兩、杜仲(薑湯炒斷)四兩、枸杞子(微炒)四兩、菟絲子(酒蒸)四兩、鹿膠四兩、當歸三兩、肉桂(去粗)二兩、附子(制)二兩。研磨成粉,煉蜜製成丸藥,服用劑量隨意。如果患者陽虛氣衰,必須加入人參作為主藥,根據患者虛實情況增減藥量。因為人參的功效,可以隨著陽性藥物進入陽分,隨著陰性藥物進入陰分,想要補益命門之陽,非加入人參不可迅速奏效。若陽虛精滑,或大便溏瀉,則加故紙(酒炒)三兩;若飲食減少,或難以消化,或嘔吐噁心,則加乾薑(炒黃)三兩;若腹痛不止,則加吳茱萸二兩;若腰膝痠痛,則加胡桃肉(連皮)四兩;若陽虛陽痿,則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黃狗腎(二副,酒煮搗碎後加入)。若因飧泄(腹瀉)而腎氣不固,則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麵煨去油)三兩。

蜜煎導法:陽明病患者自汗,如果同時發汗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的表現,即使大便乾燥也不可攻下。這是仲景醫學心法,後人很少了解。應在大便欲解時,用此方法導引大便,是承氣湯的變通方法。

用蜂蜜放入銅勺,微火慢煎,稍微凝固即可,勿煎焦,加入皂角末五分、食鹽五分,用手捏成筷子狀,長約一寸,前端削尖,在大便欲解時,插入肛門。

參歸養榮湯:邪氣停留在心下,導致患者腹部痞滿,如果瀉下後痞滿症狀消失,則表示病情好轉;但如果瀉下後痞滿症狀反而加重,則表示患者虛弱。這可能是因為患者體質嬌弱,或素體虛損,例如失血、崩漏帶下等症狀,瀉下後更加虛弱,影響腸胃正常運作,導致痞滿加重。再服用行氣破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

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生薑(炮製)三錢、甘草(炙甘草)一錢、白芍(酒炒)一錢半、當歸二錢、生地二錢、熟地三錢、大棗二枚。水煎服,溫服。

如果符合上述證狀,服用一劑藥後,痞滿症狀就會消失。但如果瀉下後仍出現潮熱口渴,脈洪大且痞滿,則服用此方會適得其反。這需要區分虛實,仔細辨證。

犀角地黃湯:治療傷寒溫病,胃火熱盛,鼻出血、吐血、咳血、便血、蓄血如狂,漱口水不想咽下,以及陽毒引起的發斑,以及婦女血崩、赤淋等症狀。此方可治療上述所有症狀。(鼻出血走清道,吐血走濁道,因喉嚨通於天氣,咽喉通於地氣。循經的血氣失常,隨著氣機運行,火氣急迫,所以循經直犯清道,上衝腦部從鼻孔流出為鼻出血;從肺部從咽喉流出為咳血;停留在胃中的血,是守榮之血,守而不走,胃虛不能攝血,或被火氣逼迫,所以嘔吐從咽喉流出。鼻出血的熱在經絡,吐血的熱在臟腑。傷寒鼻出血為表熱,溫病鼻出血為裡熱。《內經》說:心火移熱於肺,則咳嗽出血,應仔細辨證施治。便血,傷寒便血是經絡熱邪傳播,溫病便血是裡熱蓄血。熱在上則喜忘,熱在下則如狂。漱口水不想咽下,是熱在經絡,裡頭沒有熱。蓄血燥熱,內不渴,所以雖然漱口水也不想咽下。海藏說:一般血證多不喝水,只有氣證才喝水。經書說:陽明病,口乾漱口水不想咽下,一定會鼻出血。傷寒應當發汗而不發汗,邪熱妄行,逼迫血液外洩,所以出現這個症狀。陽毒發斑,熱盛傷血,發於皮膚出現紅點的是疹,像錦紋的是斑。傷寒不當瀉下而瀉下,熱毒乘虛入侵胃部則發斑疹;溫病應當瀉下而不瀉下,熱邪停留在胃中也發斑疹;或誤服溫熱藥過度也發斑疹。婦女血崩赤淋,是因火盛,所以用此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