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方 (2)
方 (2)
1. 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白芍(一兩六銖),生薑(一兩六銖)甘草(炙二兩二銖),麻黃(十六銑去節),杏仁(十六個去衣尖),大棗(五個劈),煎如前法分二服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十八銖去皮),芍藥(十八銖),甘草(炙十八銖),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里),生薑(一兩三錢),大棗(四枚劈)煎如前法分二服
麻黃杏仁甘草石會湯,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碎綿里)煎如前法分二服
麻黃連軺亦小豆湯,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大棗(十二劈),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甘草(炙一兩),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一兩切),水一斗先煎麻黃再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半日服盡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煎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甘草(二兩炙)煎如前法分三服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甘草(六銖炙),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碎綿里),白朮(六銖),天門冬(六銖),乾薑(六銖),白芍(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右十四味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去筋),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甘草(三兩炙),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細辛(三兩),右八味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於大熬令赤色,渴者去半夏加枯蔞根三兩,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小柴胡湯,柴胡(半斤),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七味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括婁實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腹痛去黃芩加白芍三兩脅下痞鞭去大棗加牡蠣四兩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四兩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似汗愈咳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四逆散,柴胡,白芍,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各十分等分搗篩白飲和服
方寸匕日三服咳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腹中痛加附子一枚炮令折,池利下重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七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白話文:
[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 用桂枝(1兩7銖,去皮)、白芍(1兩6銖)、生薑(1兩6銖)、炙甘草(2兩2銖)、麻黃(16銖,去節)、杏仁(16個,去衣尖)、大棗(5個,劈開)煎煮,按照之前的藥方方法煎好後分兩次服用。
桂枝二越婢一湯: 用桂枝(18銖,去皮)、芍藥(18銖)、炙甘草(18銖)、麻黃(18銖,去節)、石膏(24銖,碎成綿絮狀)、生薑(1兩3錢)、大棗(4個,劈開)煎煮,按照之前的藥方方法煎好後分兩次服用。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用麻黃(4兩,去節)、杏仁(50個,去皮尖)、炙甘草(2兩)、石膏(半斤,碎成綿絮狀)煎煮,按照之前的藥方方法煎好後服用。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用麻黃(2兩,去節)、連翹(2兩)、大棗(12個,劈開)、赤小豆(1升)、杏仁(40個,去皮尖)、炙甘草(1兩)、生梓白皮(1升)、生薑(1兩,切片),加水1斗,先煎煮麻黃,煮沸後去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3升,分三次服用,半天服完。
麻黃附子細辛湯: 用麻黃(2兩,去節)、炮附子(1枚)、細辛(2兩),加水1斗,先煎煮麻黃,減少2升,去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3升,去渣,溫服1升,每日三次。
麻黃附子甘草湯: 用麻黃(2兩,去節)、炮附子(1枚)、炙甘草(2兩)煎煮,按照之前的藥方方法煎好後分三次服用。
麻黃升麻湯: 用麻黃(2兩半,去節)、升麻(1兩1分)、當歸(1兩1分)、炙甘草(6銖)、知母(18銖)、黃芩(18銖)、萎蕤(18銖)、石膏(6銖,碎成綿絮狀)、白朮(6銖)、天門冬(6銖)、乾薑(6銖)、白芍(6銖)、桂枝(6銖)、茯苓(6銖),共十四味藥材,加水1斗,先煎煮麻黃1兩,煮沸後去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3升,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時間間隔如同煮三斗米所需時間,直至汗出而癒。
小青龍湯: 用麻黃(3兩,去筋)、芍藥(3兩)、五味子(半升)、乾薑(2兩)、炙甘草(3兩)、桂枝(3兩,去皮)、半夏(半升,洗淨)、細辛(3兩),共八味藥材,加水1斗,先煎煮麻黃,減少2升,去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3升,去渣,溫服1升。若大便溏瀉,去除麻黃,加入蕘花,如同雞蛋大小,猛火煎煮至紅色;若口渴,去除半夏,加入枯蔞根3兩;若呃逆,去除麻黃,加入炮附子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茯苓4兩;若喘息,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去皮尖)。
小柴胡湯: 用柴胡(半斤)、半夏(半升,洗淨)、黃芩(3兩)、人參(3兩)、炙甘草(3兩)、生薑(2兩,切片)、大棗(12個,劈開),共七味藥材,加水1斗2升,煎煮至6升,去渣,再煎煮至3升,溫服1升,每日三次。若胸中煩悶而不嘔吐,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括蔞實1枚;若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人參,與之前的人參合共4兩半,再加括蔞根4兩;若腹痛,去除黃芩,加入白芍3兩;若脅肋下痞塊,去除大棗,加入牡蠣4兩;若心悸,小便不利,去除黃芩,加入茯苓4兩;若不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去除人參,加入桂枝3兩,溫覆取汗,汗出即癒;若咳嗽,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2兩)。
四逆散: 柴胡、白芍、炙甘草、枳實(破開水漬,炙烤)各等分,共研磨成粉末,過篩,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若咳嗽,加入五味子、乾薑各5分;若下痢、心悸,加入桂枝5分;若小便不利,加入茯苓5分;若腹痛,加入炮附子1枚,掰成兩半;若腹瀉,大便下墜感,先用5升水煎煮3升薤白,煎煮至3升,去渣,用此藥汁3方寸7分,再與四逆散混合煎煮至1升半,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