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平脈法 (6)

回本書目錄

平脈法 (6)

1. 平脈法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夫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入傳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入傳解)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入太陽)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不治。(入陽明)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貫形損故也。

程郊倩稱二脈法為法祖,百千法皆從此辨定。余獨以為不盡然,是論六經篇首必題辨某經病脈證,是教人病脈參看,方得真據,不然則一面之詞矣。

況論中脈同而病異者,不一而足。即如同一陰陽俱緊,無汗者當發汗,汗出者為亡陽。同一脈數,能食者實熱,吐食者胃冷。

夫當汗與亡陽,實熱與胃冷,證如冰炭,而脈則毫無異處。是知辨脈而不合參病證,貽害尚可問哉?

白話文:

平脈法

脈象陰陽都緊,並且出現嘔吐腹瀉,但脈象卻沒有鬆緩,病人精神尚可,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如果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水腫後期才發病的緣故。如果病情尚未好轉,但病人自己想吃東西,則預示病情將要好轉。(屬於傳經解表階段)

病人發病六七天,手足三部脈象都很大且煩亂,並且張口結舌不能說話,病人煩躁不安,這也預示病情將要好轉。(屬於傳經解表階段)

脈象浮而數,浮代表風邪,數代表氣虛,風邪屬熱,氣虛屬寒。風邪和氣虛互相搏結,就會出現惡寒怕冷、發熱等症狀。(屬於太陽經病症)

脈象浮而滑,浮代表陽氣,滑代表實證。陽氣實證互相搏結,脈象數而急促,衛氣失調。脈象浮滑,脈搏數而急促,伴隨發熱出汗的,則難以治療。(屬於陽明經病症)

傷寒病症出現咳嗽、氣逆上衝,脈象散亂的,會死亡,這是因為臟腑功能受損的緣故。

程郊倩稱這兩種脈法為脈法之祖,其他脈法都由此而來,我個人認為並非完全如此。這篇論述六經篇章開頭必先辨別某經的病脈證候,這是教導人們結合病症和脈象來參看,才能得到真實的依據,否則只是一面之詞。

況且脈象相同而病症不同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同樣是陰陽俱緊,沒有出汗的應該發汗治療,已經出汗的則是陽氣衰竭。同樣是脈象數,能吃東西的屬於實熱證,嘔吐腹瀉的屬於胃寒證。

發汗治療和陽氣衰竭,實熱證和胃寒證,這些證候如同冰炭般截然相反,但脈象卻毫無區別。因此可知,單純辨別脈象而不結合病症來參看,其危害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