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平脈法 (6)
平脈法 (6)
1. 平脈法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夫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入傳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入傳解)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入太陽)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不治。(入陽明)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貫形損故也。
程郊倩稱二脈法為法祖,百千法皆從此辨定。余獨以為不盡然,是論六經篇首必題辨某經病脈證,是教人病脈參看,方得真據,不然則一面之詞矣。
況論中脈同而病異者,不一而足。即如同一陰陽俱緊,無汗者當發汗,汗出者為亡陽。同一脈數,能食者實熱,吐食者胃冷。
夫當汗與亡陽,實熱與胃冷,證如冰炭,而脈則毫無異處。是知辨脈而不合參病證,貽害尚可問哉?
白話文:
《平脈法》:
脈象的陰陽兩側都呈現緊象,若出現嘔吐腹瀉後,緊脈依然存在但患者感覺舒適,這是病情將要緩解的跡象。如果脈象遲滯持續六七天且食慾減退,這是體內水濕滯留延遲發作所致,表示病未消退;若食慾自然恢復則預示病情將好轉。
患病六七日時,若手足三部的脈象都表現為洪大、患者煩躁不安、牙關緊閉不能言語但躁動明顯,這是病邪即將解散的徵兆。若脈象調和,患者雖極度煩躁但眼瞼內側呈現黃色,也預示病情將緩解。
脈浮而數:浮脈主風邪,數脈主虛損。風邪化熱,虛損生寒。風邪與虛損相爭,就會表現為怕冷打寒戰。
脈浮而滑:浮脈屬陽,滑脈屬實。陽氣與實邪相爭,脈象急數快速,導致衛氣運行失常。若浮滑脈伴急速發熱汗出,則病症危重。
傷寒患者出現咳喘氣逆,若脈象散亂無規律則屬危症,這是氣機渙散、形體耗損的表現。
程郊倩認為這兩種脈診法是脈學根本,後世千萬診斷方法皆由此衍生。但我認為不盡如此——六經篇首均標注"辨某經病脈證",正是教導醫者必須病症與脈象互參,才能獲得準確診斷依據,否則就成片面之辭。
何況醫論中脈象相同但病症相異的情況比比皆是:如同為陰陽俱緊脈,無汗者應當發汗,汗出者卻屬陽氣外脫;同為數脈,能進食者屬實熱,嘔吐反胃者卻是胃腑虛寒。
該發汗與陽氣外脫、實熱與胃寒,這些證候性質截然相反,脈象卻毫無差別。可見若只辨脈象而不結合病症參詳,所造成的危害豈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