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平脈法 (5)
平脈法 (5)
1. 平脈法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入太陽)
趺陽脈浮而滴,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言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跌陽脈浮而滴,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但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編入太陽)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鞭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仿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鞭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肌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肌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脈浮而大,心下反鞭,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數溲則大便鞭;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雞。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又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先絕也。唇口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睥絕也。泄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為此腎絕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先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溫心下熱也。
身色或青或赤,禾死之前必以漸而來,非死後突見也。醫有望色一法,真防微杜漸之意,不可廢也。因思藍斑一證,即色青之漸,實為陽絕之徵。世反謂熱極胃爛,重投寒藥,是乃速絕其陽,宜乎旦發夕死,百無一生矣。曾見一老醫大用參附奏效,讀此始悟治法之有本,益深欽服。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入誤下)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逼,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入太陽)脈浮而遲而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入傳解)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痠。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痠,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藏氣相熏,口爛蝕斷也。中焦不洽,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螢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遍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溫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合,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脈陰陽俱腎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白話文:
平脈法
寸口脈浮於表面,沉於內部;脈搏頻數則病在臟腑,脈搏遲緩則病在臟器。例如脈搏遲緩,則病在臟器(屬於太陽經)。
趺陽脈浮而脈象滴落,少陰脈如經脈般規律,病情在脾,應當瀉下通便。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脈象浮大,表示氣盛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脈象滴落,可知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而浮,這才算是正常的脈象,所以說像經脈一樣。如果脈象反而是滑數的,就知道會有膿血排出。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邪,緊則為寒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營衛氣皆病,導致骨節疼痛,應當發汗治療。(屬於太陽經)
趺陽脈遲緩,胃氣如經脈般規律。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及胃,數則動及脾。這不是本來的疾病,是醫生治療後產生的現象。營衛之氣內陷,脈搏頻數先減弱,脈象卻反而浮大,病人必然會排出臭氣並打嗝。為什麼這樣說呢?本來是因脈搏動及脾,脈搏頻數先減弱,所以知道脾氣未治好,才會排出臭氣並打嗝。現在脈象反而浮大,頻數又減弱,邪氣獨留心中,則邪熱不能消化食物,出現潮熱口渴。脈搏頻數應當遲緩,脈搏前後次數如法,病人則身體發熱。脈象不正常,則會生惡瘡。
老師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滯,這是醫生治療失當造成的。大量發汗,又多次瀉下,病人失血,病情會先惡寒,之後發熱不止。夏天酷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天嚴寒卻想脫掉衣服。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則惡寒,陰氣虛弱則發熱。醫生大量發汗,使陽氣更虛弱;又多次瀉下,使陰氣更虛弱。五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寒,因為陽氣內虛,不能禦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在體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氣內虛,不能禦熱,所以想脫衣服。又陰脈遲澀,所以知道病人失血了。脈象浮大,心下腹痛,有熱邪在臟器者,應當攻邪,不要發汗。若熱邪在腑臟,不要利尿太多。利尿太多則會排出臭氣;汗出太多則熱邪更甚;汗出太少則會排出稀便。脈象遲緩,還不能攻邪。
脈象浮大而洪,汗出如油,呼吸急促不止,水液不攝入,肢體麻木,時而安靜時而躁動。這是將死的徵兆。還不知道哪個臟器先受其害。如果汗出濕潤,呼吸急促不止,這是肺先衰竭。陽氣獨留,身體像被煙燻一樣,直視搖頭,這是心先衰竭。嘴唇發青,四肢冰冷,這是肝先衰竭。嘴唇發黑,汗出泛黃,這是脾先衰竭。大便失禁,言語狂亂,直視,這是腎先衰竭。還不知道哪個臟器的陰陽先衰竭。如果陽氣先衰竭,陰氣後衰竭,人死後身體顏色必青。陰氣先衰竭,陽氣後衰竭,人死後身體顏色必赤。腋下溫熱,心下也熱。
身體顏色或青或赤,臨死之前必有漸進的變化,不是死後突然出現的。醫生有望診的方法,正是預防於未然的意思,不可廢棄。像藍斑這種症狀,就是顏色變青的漸進過程,實際上是陽氣衰竭的徵兆。世人反而認為是熱極傷胃,又用寒涼藥物治療,這是加速陽氣衰竭,所以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了,很少有人能活下來。曾經見到一位老醫生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而奏效,讀到這段文字才明白治療方法是有根據的,更加欽佩。
寸口脈浮大而醫生反而瀉下,這是大錯特錯。脈象浮大,表示血虛,大則為寒。寒邪相搏,則會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讓病人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水遇到寒邪,寒邪一定會相搏,病人就會腹瀉。(屬於錯誤治療)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所以導致氣虛腹瀉,說明胃氣虛竭。脈象滑利則為霍亂,這是醫生的過失。虛證用實證的方法治療,守住虛弱的狀態,逼迫氣血,導致脈象浮大。鼻子乾燥者必然會流鼻血。
各種脈象都浮數,將會發熱,伴隨灑淅惡寒。如果有疼痛,飲食正常,則是積聚有膿。(屬於太陽經)脈象浮而遲而熱,皮膚發紅而戰慄,六七天後會出汗而痊癒。反而發熱,則病情延遲。遲緩表示無陽氣,不能出汗,身體必然發癢。(屬於傳經解表)
寸口脈陰陽俱緊,應當是清邪在 上焦,濁邪在下焦。清邪在上焦,稱為清邪;濁邪在下焦,稱為濁邪。陰邪入體,必然內寒。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所以邪氣侵入陰分。陽邪入體,必然發熱、頭痛、項強、頸僵、腰痛、小腿酸痛。所謂陽邪是霧露之氣,所以說清邪在上焦,濁邪在下焦。陰邪導致酸痛,足膝逆冷,大小便失禁。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混亂,內外不通。上焦鬱悶,臟腑之氣互相熏蒸,嘴巴潰爛脫落。中焦失調,胃氣上逆,脾氣不能運轉,胃中濁邪,營衛不通,血液凝滯不流。如果衛氣先通,小便赤黃,與熱邪相搏,熱邪作祟,遊走於經絡,出入臟腑,熱邪所過之處,則形成癰疽膿腫。如果陰氣先遍,陽氣厥逆,陰氣無所依附,客邪內入,打噴嚏而排出。聲音嘶啞咽塞,寒邪和厥逆相隨。因熱邪阻塞,血液凝滯在下焦,狀如豬肝。陰陽都厥逆,脾氣孤弱,五液下注。下焦失調,小便下墜,導致小便頻數困難,臍周疼痛,性命難保。脈象陰陽俱緊,口中氣息短促,嘴唇乾燥,蜷臥足冷,鼻涕,舌苔滑膩,不要妄加治療。到了七天之後,病人微發熱,手足溫暖,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或者到八天以上,反而大量發熱,這是難以治療的。如果惡寒,必然想嘔吐;腹部疼痛,必然想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