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平脈法 (1)
平脈法 (1)
1. 平脈法
脈法一篇,方喻二家以為非仲景舊制,而程郊倩獨尊信不疑,抑何識見之迥異耶?良以是篇原非出自一手故也。嘗讀仲景原敘,知是論引用有平脈辨證一書,想撰論時所引用者,採布六經;其所不引用者,不忍棄置,附於論末,仍名平脈法。後被俗醫附會,所以間雜鄙俚;而叔和較訂時,又將太陽中無六經字面及無方治數條併入,所以愈增錯亂。
今將太陽中所不可缺者補入太陽,其二脈法仍全錄不遣,以備查考。至若併入處、附會處,非敢臆斷,謹於各條下注明證據,與同志商之。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營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是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詆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
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含,消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後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談及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其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按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此用四逆湯之重證,豈可妄言愈乎?此以下陽節,定屬醜工附會。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太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百處。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三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上工望而知之者,望其明堂、闕庭、蕃蔽等部位,現何色則知何邪、何藏之病,以便施治。如本論之臉內際黃者,知為欲解是也。若第云知病,而究不知所以病,將何以施治?豈得謂之上工也哉?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喉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行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人不飲,其脈何狀?師曰:脈自澀,唇乾燥也。
人愧者,其脈何類?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白話文:
[平脈法]
關於脈法這一篇,方喻兩位學者認為它並非出自張仲景的原著,但程郊倩卻獨自深信不疑,這實在是見解差異極大啊!其實,這是因為這一篇並非一人所寫。我曾經讀過張仲景的原序,知道這篇理論引用了一本名為《平脈辨證》的書。據推測,張仲景在撰寫《傷寒論》時,採用了《平脈辨證》中關於六經的部分,而沒有用到的部分,又不忍心丟棄,便附在《傷寒論》的末尾,仍舊命名為《平脈法》。後來,被一些庸醫附會,所以其中混雜了一些粗俗的內容;而王叔和校訂時,又將太陽篇中原本沒有六經字眼以及沒有方劑治療的條文也加了進去,所以更加混亂。
現在我將太陽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補回太陽篇,而將兩篇脈法完整保留,以方便查閱。至於那些被併入的地方、被附會的地方,我不敢妄自判斷,只是在各條下面註明證據,與同道一起探討。
有人問:脈有寸、關、尺三部,陰陽相互作用,營衛之氣在人體內運行,隨著呼吸進出,上下流通,隨著氣息在全身遊走,津液也隨之循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表現出不同的形態。春天脈像如琴弦,秋天脈像浮淺,冬天脈像沉伏,夏天脈像洪大。觀察氣色、診察脈搏,脈的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化沒有規律,寸、關、尺三部的脈搏長短不一,上下錯亂,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病情也隨時改變,忽好忽壞,讓人心意迷惑,難以掌握。希望您能詳細說明,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醫生回答說:你問的這個問題,是醫理的根本啊。脈有寸、關、尺三部,營衛之氣在其中運行,不會失去平衡。腎脈沉,心脈洪,肺脈浮,肝脈弦,這是一般的規律,不會有絲毫差錯。氣息的出入升降,就像時鐘一樣周而復始,每兩刻鐘,血氣循環一周。回到寸口時,就可以看到脈的虛實變化了。各種變化相互作用,陰陽相互影響。感受風邪,脈就浮而虛,感受寒邪,脈就沉而實。脈沉而緩,表示體內有水液停滯,脈緊而弦,表示有支飲之症。脈搏急促則表示疼痛,脈搏頻數則表示發熱煩躁。如果有與這些不相應的情況,就要知道病情的變化所在。
寸、關、尺三部的脈象不同,表示的疾病也各不相同。脈搏過度或不足,都是不正常的。邪氣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其中一定有問題。要仔細觀察表裡,辨別上中下三焦,了解病邪所包含的意義,仔細診察。預測五臟六腑的情況,就能像神一樣的準確判斷。我為你一一記錄下來,傳給後人。
醫生說:呼吸是脈搏的起點。
剛開始把脈時,脈搏來得快而去得慢,這表示氣血外實內虛。剛開始把脈時,脈搏來得慢而去得快,這表示氣血外虛內實。
有人問:高明的醫生看一眼就能知道病情,中等的醫生問一問就能知道病情,下等的醫生把把脈才能知道病情,希望您能說說其中的道理。醫生回答說:病人的家屬來請我,說病人發燒、全身疼痛,病人自己躺在床上。我到之後,談到脈象沉而遲緩的,就知道病人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表證的病,脈象應該浮而大,現在脈象反而沉而遲緩,所以知道病人要好了。
假設病人說肚子突然疼痛,病人自己坐著。我到之後,脈象浮而大的,就知道病人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裡證的病,脈象應該沉而細,現在脈象浮而大,所以知道病人要好了。
按理說,太陽病發燒頭痛,脈象反而沉,這是應該用四逆湯的重症,怎麼能隨便說是快好了呢?這裡以下的內容,我認為是那些庸醫附會的。
醫生說:病人的家屬來請我,說病人發燒煩躁得很厲害。第二天我到時,病人卻背對牆壁躺著,表示熱已經退了。假設脈象不平和,卻說病人快好了。
假設病人背對牆壁躺著,聽到醫生來了,不驚醒也不看人,說話時斷時續,還吞口水,這都是裝病。假設脈象正常,卻說你病情太重了,需要服用吐、下藥,還要針灸很多處。
醫生把脈,病人打哈欠,表示沒有病。脈象呻吟,表示有病。說話慢吞吞的,表示有風邪。搖頭說話的,表示肚子痛。走路遲緩的,表示表證強盛。坐著趴下的,表示氣短。坐著把一條腿伸開的,表示腰痛。肚子很硬,像懷著東西的,表示心痛。
高明的醫生看一眼就知道病情,是通過觀察病人的印堂、鼻梁等部位的氣色,來判斷病邪的性質以及五臟六腑的病變,以便進行治療。比如《傷寒論》中說的“臉色內際發黃”,就知道這是病要好的徵兆。如果只是說知道生病,卻不知道為什麼生病,又怎麼進行治療呢?這樣怎麼能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呢?
醫生說:潛伏的病邪,要用心去觀察。這個月之內,可能會出現潛伏的病邪。假設之前就有潛伏的病邪,要仔細把脈。如果脈象微弱,可能會出現咽喉疼痛,類似受傷而不是咽喉腫痛。病人說確實是咽喉疼痛,即使如此,現在又想拉肚子。
有人問:人感到恐懼時,脈象是什麼樣的?醫生回答說:脈象像在摸絲線一樣,細長而連綿不斷,臉色蒼白。
人沒有喝水時,脈象是什麼樣的?醫生回答說:脈象會變得澀滯,嘴唇也會乾燥。
人感到慚愧時,脈象是什麼樣的?脈象會浮在表面,臉色會忽紅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