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厥陰病脈證 (3)
辨厥陰病脈證 (3)
1. 辨厥陰病脈證
此總論下利之脈,喻嘉言執此發熱不死句,以為與內經下利身熱則死相反,因謂此之下利非內經之下利,創制逆流挽舟偽法,夭枉後人。不思仲景何嘗不言下利發熱者死?上文已兩言之矣。獨是見此微弱數之脈,雖發熱不死耳,跟定上文發熱者死來,雖字故有著落。若照喻嘉言講,雖字全無著落。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指出便膿血之病根,以便施治,其治熱利之方,即白頭翁湯也。便膿血不同少陰病,便膿血桃花湯主治。此之便膿血白頭翁湯主治,認證處全在欲寐不欲寐上辨。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水冷水也,欲飲水較渴更甚。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者,或便膿血,或未便膿血而已,見脈數、渴、欲飲水等證也。下重,少陰四逆散證亦泄利下重,然既稱陰,必有但欲寐可認。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他。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過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辨別厥陰病中下痢的脈象和證候。
有人曲解仲景《傷寒論》中關於下痢發熱的論述,認為下痢伴發熱不一定致死,並因此創立錯誤的治療方法,害了不少人。其實仲景書中已經明確指出下痢發熱者會死亡,只是文中也提到,若脈象微弱,即使發熱,也未必會死。 因此「雖發熱不死」這句話並非與原意相悖,而是針對脈象微弱的情況而言。 若單純依據後人的曲解,則原文的含義就完全沒有著落了。
如果下痢伴有微熱和口渴,脈象微弱,可讓其自愈。
如果下痢脈象數,伴有微熱和汗出,可讓其自愈。如果脈象緊,則表示病症尚未解除。
如果下痢脈象數且口渴,可讓其自愈。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必須清除膿血,因為這是由於體內有熱引起的。 這段說明了膿血下痢的病因,並指出治療方法,白頭翁湯適用於此類熱痢。 膿血下痢與少陰病的膿血下痢不同,少陰病的膿血下痢應該用桃花湯治療。 判斷是否使用白頭翁湯,關鍵在於病人是否想睡覺。
如果下痢時寸脈反浮數,尺脈中段澀滯,就必須清除膿血。
如果下痢病人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應用白頭翁湯治療。 想喝水比口渴更嚴重。
熱痢伴有下墜感,應用白頭翁湯治療。
熱痢可能伴有膿血,也可能沒有,但都會出現脈象數、口渴、想喝水等症狀。下墜感也是一種症狀,少陰病中的四逆散也能治療下痢下墜,但少陰病的病人通常只想睡覺。
下痢伴有神志不清,是腸道乾燥引起的,應使用小承氣湯治療。
下痢時脈象沉而遲,病人面色略少紅潤,身體微熱,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則會經過出汗而痊癒,病人會出現輕微的厥逆。這是因為病人面色蒼白,說明陽氣不足,下焦虛弱所致。
下痢後,脈象消失,手足厥冷,如果一段時間後脈象恢復,手足回溫,就能活;脈象沒有恢復則會死亡。
下痢伴有手足厥冷,沒有脈象,應進行灸療法。但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則會死亡。
傷寒導致下痢,一天十多次,而脈象反而有力,則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