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厥陰病脈證 (3)

回本書目錄

辨厥陰病脈證 (3)

1. 辨厥陰病脈證

此總論下利之脈,喻嘉言執此發熱不死句,以為與內經下利身熱則死相反,因謂此之下利非內經之下利,創制逆流挽舟偽法,夭枉後人。不思仲景何嘗不言下利發熱者死?上文已兩言之矣。獨是見此微弱數之脈,雖發熱不死耳,跟定上文發熱者死來,雖字故有著落。若照喻嘉言講,雖字全無著落。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指出便膿血之病根,以便施治,其治熱利之方,即白頭翁湯也。便膿血不同少陰病,便膿血桃花湯主治。此之便膿血白頭翁湯主治,認證處全在欲寐不欲寐上辨。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水冷水也,欲飲水較渴更甚。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者,或便膿血,或未便膿血而已,見脈數、渴、欲飲水等證也。下重,少陰四逆散證亦泄利下重,然既稱陰,必有但欲寐可認。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他。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過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

這段內容討論下痢脈象的總論。喻嘉言根據「發熱不死」的說法,認為與《內經》「下痢發熱則死」相矛盾,因而提出「此下痢非《內經》下痢」的觀點,並創造「逆流輓舟」的錯誤治法,誤導後人。然而張仲景何曾沒說過下痢發熱會致死?前文已兩次提及。但此處見到微弱而數的脈象,即使發熱也不會致死,這是承接前文「發熱者死」的論述,「雖」字在此有明確依據。若按喻嘉言的解釋,「雖」字就毫無根據了。

  1. 下痢,有輕微發熱且口渴,脈象弱者,會自行痊癒。

  2. 下痢,脈數、有輕微發熱且汗出,會自行痊癒;若脈轉緊,則表示未解。

  3. 下痢,脈數且口渴者會自癒;若未痊癒,可能會排膿血,因體內有熱所致。此處指出便膿血的病因,以便對症治療,治療熱痢的方劑是白頭翁湯。
    便膿血不同於少陰病的便膿血(少陰病用桃花湯治療),此處的便膿血用白頭翁湯治療,辨證關鍵在於患者是否昏沈嗜睡。

  4. 下痢,寸脈反而浮數,尺脈澀者,必會排膿血。

  5. 下痢想喝水,是因體內有熱,用白頭翁湯治療。「水」指冷水,想喝水比口渴更嚴重。

  6. 熱痢且肛門下墜感者,用白頭翁湯治療。
    熱痢可能已排膿血,或尚未排膿血但已見脈數、口渴、想喝水等症狀。
    肛門下墜感亦見於少陰病四逆散證(伴隨腹瀉下墜),但少陰病必有昏沈嗜睡可辨。

  7. 下痢且胡言亂語者,是腸道有燥屎,宜用小承氣湯。

  8. 下痢,脈沈而遲,面色微紅,身有輕微發熱,腹瀉未消化食物者,可能因鬱悶昏冒後出汗而解,但患者會輕微四肢冰冷,原因是臉部戴陽(虛陽上浮)、下焦虛弱所致。

  9. 下痢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若一天內脈搏恢復、手腳轉溫則生;脈不復則死。

  10. 下痢手腳冰冷且無脈者,可灸治;若脈不恢復且輕微喘息者死。

  11. 傷寒下痢日十餘次,脈象反而實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