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少陰病脈證 (1)
辨少陰病脈證 (1)
1. 辨少陰病脈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微薄也屬陽虛,細小也屬陰虛,但欲寐者,衛氣行於陰而不能行於陽也。此是少陰病之提綱,凡稱少陰病,必見但欲寐之證據,而其脈或微或細,見一即是不必並見。少陰腎脈也,真陰真陽寓焉。陽虛則易受寒,陰虛則易中熱,第陽既虛矣,而復受寒,即微陽有立亡之勢;陰既虛矣,而復傷熱,則微陰有立竭之虞。故辨證既明,治不宜緩。微字作薄字解,熟讀全論自明,不必泥於儒家訓詁。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者,但欲寐也。此條雖屬陽虛受寒,而始得之時,脈尚沉而未微也,故可發汗。若脈既微,則不可發汗矣。少陰病不發熱者居多,故曰反發熱。腎中真陽光虧,失於捍禦,故邪得以犯之。然寒邪雖能犯少陰,終屬天氣,必由外而入,故少陰病始得之,未入於裡者,尚可護其陽而散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里證見於病者,吐利煩躁是也;見於脈者,沉細數是也。二三日較始得之時,日期已深,故雖發熱,無里證者,亦當去細辛之辛烈,加甘草以保中。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裹,不可發汗。
脈細屬陰虛,沉為在裡,數則為熱,此陰虛而熱邪入里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上節有脈而無證,沽此詳言證治。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此言誤汗而成難治之證。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讀此見前條之可發汗者,脈但沉而不微也。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凡陽邪所病,俱稱中風。三陰經病,惟感陽邪者可自愈。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太谿脈也在足內踝之下,跌陽,陽明脈也在足而上,少陰病則太谿脈自當小於跌腸為順也。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手足寒者,手指寒至腕,足指寒至踝,不遍四體也。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使然。蓋手三陰脈終於手指,手三陽脈起於手指;足三陽脈終於足指,足三陰脈起於足指,可見手足乃陰陽交接之所。苟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手足便為寒冷。然有陽結陰結之異。少陽論云: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脈細者,此為陽微結,是陽不與陰順接也。病在陽頭有汗出可據,本條陰不與陽順接,病在陰頭無汗出可據。其病由陽氣虛而微感寒濕,其感寒之證據在身體痛,感濕之證據在骨節疼,所以主治方中用參附芍以補陽退寒,用苓朮以除濕。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承上文,言附子湯不可妄用。如背為陽,陽部惡寒,陽虛明矣。然人參白虎亦有背惡寒證,惟口中燥渴為異耳。故必口中和者,乃可用附子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非真少陰也,以其證見但欲寐,故不得不稱少陰,亦不得不合辨言。但欲寐證,有極寒極熱之邪在裡為患,倘未形諸外者,當於口中和與燥辨之,尤為易見。此條熱邪內熾,津液有立竭之勢,下之宜急,與上節針鋒相對。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
少陰病的典型症狀是脈象微弱細小,且患者總是昏昏欲睡。
脈微弱代表陽氣虛弱,脈細小代表陰血不足。老是嗜睡,是因為衛氣行於陰分而不能行於陽分。這是少陰病的總綱,凡稱為少陰病者,必定會有嗜睡現象,脈象則或微或細,出現其中一種即可,不必同時具備。
少陰為腎經,內藏真陰真陽。陽虛者容易受寒邪侵襲,陰虛者容易感受熱邪。若陽氣已虛又受寒邪,微弱的陽氣恐有驟然消亡的危險;陰氣已虛又受熱邪傷害,微弱的陰氣恐有迅速耗竭的憂慮。因此,一旦辨明證型,治療便不可拖延。
「微」字在此解作「薄」,通讀全文自能理解,無需拘泥於儒家的訓詁學說。
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脈沈的
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少陰病的特徵是嗜睡,此條雖屬陽虛受寒,但剛發病時脈沈而尚未微弱,故仍可發汗散寒。
若脈已微弱,則不可發汗。少陰病通常不發熱,因此稱為「反發熱」。腎中真陽虧損,防禦力不足,寒邪得以入侵。
但寒邪雖能侵犯少陰,終究屬外來邪氣,由外而入,故在初期尚未深入裡證時,仍可護助陽氣並驅散寒邪。
少陰病發病兩三日後
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尚未出現裡證。
裡證的表現包括嘔吐、下利、煩躁,或脈象沈細數。
兩三日較初始時期病勢稍深,即便發熱,若無裡證,則應減少辛烈的細辛,改用甘草保護中焦。
少陰病脈細沈數
此為熱邪入裡的表現,不可發汗。
脈細為陰虛,沈為病在裡,數為熱象,屬陰虛熱邪內蘊。
少陰病發病兩三日以上,心煩失眠
宜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前條僅述脈象,此條則詳述證治。
少陰病四肢冰冷無汗,若強行發汗
易導致出血,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稱為「下厥上竭」,屬難治之證。
此為誤汗所致的危重情況。
少陰病脈微弱者不可發汗
因陽氣已虛;若尺脈弱澀者,亦不可攻下。
由此可知,前述可發汗的條文,脈僅沈而未微弱。
少陰中風,脈陽部微陰部浮
表示將要痊癒。
凡感受陽邪致病皆稱「中風」,三陰經病中,僅受陽邪感染者可自愈。
少陰脈(太谿脈)弱於趺陽脈
為順證。
太谿脈位於足內踝下方,趺陽脈位於足背上方,少陰病時太谿脈理應弱於趺陽脈,此為正常。
少陰病好轉時段
為子時至寅時(深夜至凌晨)。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足寒冷、骨節痠痛、脈沈
宜用附子湯治療。
「手足寒」指手指至腕部、足趾至踝部發冷,非全身性寒冷,乃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
手足為陰陽經脈交接處,若氣機不暢則手足冰冷,但需鑑別陽結與陰結。
《少陽論》提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脈細者,屬「陽微結」,是陽不與陰相順接。此條則屬陰不與陽相順接,病位在陰,且無頭汗表現。
病因是陽氣虛兼感寒濕,身體痛為寒邪證據,骨節疼為濕邪證據,故方中用參、附、芍補陽散寒,苓、朮祛濕。
少陰病發病一二日,口不燥渴而背部惡寒
宜灸治並服用附子湯。
承上文,附子湯不可濫用。背為陽位,惡寒即是陽虛之象,但需與人參白虎湯證(背惡寒伴口乾渴)區別。必須口中和潤無燥渴者,才適用附子湯。
少陰病二三後口燥咽乾
應急用大承氣湯攻下。
此非典型少陰病,因見嗜睡才歸入少陰範疇。
嗜睡證可能由極寒或極熱之邪內擾所致,若症狀未顯露於外,需從口中和潤與否判斷。
此條熱邪熾盛,津液恐將枯竭,須急速攻下,與前條治療方向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