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少陰病脈證 (1)
辨少陰病脈證 (1)
1. 辨少陰病脈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微薄也屬陽虛,細小也屬陰虛,但欲寐者,衛氣行於陰而不能行於陽也。此是少陰病之提綱,凡稱少陰病,必見但欲寐之證據,而其脈或微或細,見一即是不必並見。少陰腎脈也,真陰真陽寓焉。陽虛則易受寒,陰虛則易中熱,第陽既虛矣,而復受寒,即微陽有立亡之勢;陰既虛矣,而復傷熱,則微陰有立竭之虞。故辨證既明,治不宜緩。微字作薄字解,熟讀全論自明,不必泥於儒家訓詁。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者,但欲寐也。此條雖屬陽虛受寒,而始得之時,脈尚沉而未微也,故可發汗。若脈既微,則不可發汗矣。少陰病不發熱者居多,故曰反發熱。腎中真陽光虧,失於捍禦,故邪得以犯之。然寒邪雖能犯少陰,終屬天氣,必由外而入,故少陰病始得之,未入於裡者,尚可護其陽而散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里證見於病者,吐利煩躁是也;見於脈者,沉細數是也。二三日較始得之時,日期已深,故雖發熱,無里證者,亦當去細辛之辛烈,加甘草以保中。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裹,不可發汗。
脈細屬陰虛,沉為在裡,數則為熱,此陰虛而熱邪入里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上節有脈而無證,沽此詳言證治。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此言誤汗而成難治之證。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讀此見前條之可發汗者,脈但沉而不微也。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凡陽邪所病,俱稱中風。三陰經病,惟感陽邪者可自愈。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太谿脈也在足內踝之下,跌陽,陽明脈也在足而上,少陰病則太谿脈自當小於跌腸為順也。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手足寒者,手指寒至腕,足指寒至踝,不遍四體也。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使然。蓋手三陰脈終於手指,手三陽脈起於手指;足三陽脈終於足指,足三陰脈起於足指,可見手足乃陰陽交接之所。苟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手足便為寒冷。然有陽結陰結之異。少陽論云: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脈細者,此為陽微結,是陽不與陰順接也。病在陽頭有汗出可據,本條陰不與陽順接,病在陰頭無汗出可據。其病由陽氣虛而微感寒濕,其感寒之證據在身體痛,感濕之證據在骨節疼,所以主治方中用參附芍以補陽退寒,用苓朮以除濕。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承上文,言附子湯不可妄用。如背為陽,陽部惡寒,陽虛明矣。然人參白虎亦有背惡寒證,惟口中燥渴為異耳。故必口中和者,乃可用附子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非真少陰也,以其證見但欲寐,故不得不稱少陰,亦不得不合辨言。但欲寐證,有極寒極熱之邪在裡為患,倘未形諸外者,當於口中和與燥辨之,尤為易見。此條熱邪內熾,津液有立竭之勢,下之宜急,與上節針鋒相對。
白話文:
少陰病的主要特徵是脈搏微弱細小,而且總是想睡覺。
脈搏微弱代表陽氣虛弱,細小代表陰液不足,總是想睡覺是因為衛氣運行到陰分而無法運行到陽分。這些是少陰病的重點,凡是少陰病都一定會有想睡覺的現象,而脈搏可能微弱或細小,只要出現其中一個就符合少陰病的特徵,不一定要兩個都出現。少陰病對應的是腎脈,裡面包含了真陰真陽。陽氣虛弱的人容易受寒,陰液不足的人容易發熱。如果陽虛又受寒,微弱的陽氣就可能立刻消亡;如果陰虛又受熱,微弱的陰液也可能立刻枯竭。所以辨證明確後,治療不能延遲。「微」字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薄弱」,熟讀整篇論述自然明白,不必拘泥於儒家的訓詁。
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會發燒,脈搏沉在深處,這時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少陰病的主要症狀就是想睡覺。雖然這條講的是陽虛受寒,但剛開始發病時,脈搏還只是沉,還沒有到微弱的程度,所以可以發汗。如果脈搏已經微弱,就不能發汗了。少陰病不發燒的情況居多,所以說「反而發熱」。腎中的真陽光輝不足,失去了防禦能力,所以邪氣才能侵入。然而寒邪雖然能侵犯少陰,終究屬於外來的邪氣,一定是由外而內侵入,因此少陰病剛開始發病,還沒深入到體內時,還是可以保護陽氣並驅散寒邪。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治療。因為發病兩三天,沒有出現裡證,所以只能微微發汗。
所謂的裡證,如果出現在病人身上,指的是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如果出現在脈搏上,指的是沉細而脈搏跳動快速。發病兩三天,比剛開始發病的時間已經比較久了,所以即使發燒,如果沒有出現裡證,也應該去掉細辛的辛辣之性,加入甘草來保護脾胃。
少陰病,如果脈搏細弱、沉在深處又跳動快速,代表病邪在體內,不可以發汗。
脈搏細弱代表陰液不足,沉代表病邪在體內,快速跳動則代表有熱,這是因為陰液不足且熱邪侵入體內。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如果心中煩躁,無法入睡,可以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上面提到脈搏的變化而沒有詳細說明證狀與治療,這裡詳細說明證狀與治療方式。
少陰病,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沒有汗,如果強行發汗,一定會導致出血。出血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這種情況稱為「下厥上竭」,難以治療。
這句話說明了如果誤用發汗,會形成難治的病症。
少陰病,脈搏微弱,不能發汗,因為這樣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如果陽氣已經虛弱,脈搏在尺部又虛弱且不流暢,就更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讀到這裡就能明白前面提到的可以發汗的情況,指的是脈搏只是沉在深處,但還沒有到微弱的程度。
少陰病,如果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脈搏陽部微弱,陰部浮起,代表病情正在好轉。
凡是由陽邪引起的疾病,都稱為中風。三陰經的疾病,只有感染陽邪的,才可能自行痊癒。
少陰脈搏比陽明脈搏弱,是正常的現象。
少陰脈位於腳內踝下方,陽明脈位於腳踝上方,少陰病的脈搏應該比陽明脈搏弱,這才是正常的。
少陰病的病情,通常會在子時到寅時之間好轉。
少陰病,如果出現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搏沉在深處,可以用附子湯治療。
這裡說的手腳冰冷,指的是手指冷到手腕,腳趾冷到腳踝,並不是整個四肢都冰冷。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無法順暢地銜接。手三陰經脈終於手指,手三陽經脈起於手指;足三陽經脈終於足趾,足三陰經脈起於足趾,可見手腳是陰陽交會的地方。如果陰陽之氣無法順暢銜接,手腳就會冰冷。但這種情況又分為陽氣結聚和陰氣結聚兩種。少陽篇提到:「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脈搏細弱,這是陽氣微弱結聚,是陽氣無法與陰氣順利銜接。」此時的疾病表現在陽部,有頭汗可以作為佐證。而這條講的是陰氣無法與陽氣順利銜接,疾病表現在陰部,沒有汗可以作為佐證。這種病是因為陽氣虛弱又稍微感受寒濕,身體疼痛是感受寒邪的證據,關節疼痛則是感受濕邪的證據,所以治療上用人參、附子、芍藥來補陽退寒,用茯苓、白朮來祛除濕氣。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如果口中不覺得乾燥,但背部怕冷,應該用艾灸治療,並服用附子湯。
這句話承接上文,說明附子湯不能隨便使用。如果背部這個屬於陽的地方也怕冷,明顯是陽氣虛弱。但人參白虎湯也有背部怕冷的症狀,只是口中會有乾燥的感覺。所以一定要口中不覺得乾燥,才能使用附子湯。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如果口乾舌燥,應該立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用大承氣湯。這並不是真正的少陰病,因為它出現了少陰病的想睡覺的症狀,所以不得不稱為少陰病,但也必須加以辨別。想睡覺的症狀,有可能是極寒或極熱的邪氣在體內作怪,如果沒有表現在外,應該從口中是否乾燥來辨別,這樣會比較容易判斷。這條講的是體內熱邪熾盛,津液有立刻枯竭的危險,所以瀉下宜快,和上一段說法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