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陰病脈證
辨太陰病脈證
1. 辨太陰病脈證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太陰、陽明俱屬土,同主中州,病則先形諸腹。陽明為陽土,陽道實,故病則胃家實而非滿也;太陰為陰土,道虛,故病則腹滿而不能實也。凡風燥熱三陽邪犯陽明,寒與濕二陰邪犯太陰。陽邪犯陽則能食而不嘔,陰邪犯陰則不能食而吐;陽邪犯陽則不大便,陰邪犯陰則自利。證俱相反,可認。若誤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在陽邪則懊憹而煩,在陰邪則胸下結鞭,倘再誤攻,必到利不止而死。此太陰病之提綱也,後稱太陰病,俱指腹滿言。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津液下注,外證多渴,其不渴者,屬太陰之寒病也。上節無方,此出方治,以不渴兩字認太陰,此是辨寒熱利之金針,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有為欲愈。
凡陰邪病,陰或四肢煩疼,或身體疼痛,俱為有表證,即風邪也。既稱太陰病,無有不傷寒濕者,略兼風邪,即名太陰中風。若止感風而無寒濕,未有不發熱者,並不入太陰也。其欲愈之徵,全在脈長上見,以長則氣治也。至若陽微陰澀,仍是太陰病脈耳。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土。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脈浮,表邪不少也,雖見腹滿,仍宜汗解。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表裹不解,有先里後表法。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此但腹滿時痛而無吐利證,且本非太陰病,從誤下太陽得來,故可加芍藥加大黃,否則溫之猶恐未效,而可寒之乎。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言人平素本有太陰病,雖感熱邪,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用,恐動脾氣。太陰為病,若何其脈,則弱;其病則續自便利也,即此可以見太陰病之本脈。
白話文:
【辨太陰病脈證】
太陰病的典型症狀是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嚴重,時常伴隨腹痛。若誤用瀉下治療,會導致胸腹以下區域硬結。太陰與陽明同屬土,主掌中焦,發病時症狀首先顯現於腹部。陽明屬陽土,病理傾向於實證(胃腸壅塞);太陰屬陰土,病理傾向於虛證(腹脹但不堅硬)。風、燥、熱等陽邪侵犯陽明,寒、濕等陰邪侵犯太陰。陽邪犯陽明會導致能進食但便祕,陰邪犯太陰則無法進食且嘔吐腹瀉;兩者證候相反,需仔細辨別。誤用瀉下會使胃氣虛弱,外邪擾動膈肌:陽邪致心煩躁悶,陰邪則胸下硬結,再誤治恐腹瀉不止而亡。此為太陰病綱領,後文提及太陰病皆指腹脹症狀。
腹瀉不渴屬太陰寒證
腹瀉且口不渴者,屬太陰寒證(臟腑虛寒),應溫補,可用四逆湯類方劑。「自利」指非瀉下導致的腹瀉。一般而言,腹瀉會耗損津液而口渴,若不渴則為太陰寒證。此處以「不渴」為關鍵,區分寒熱性質的腹瀉,須謹記避免誤治。
太陰中風癒後脈象
太陰中風表現為四肢劇痛,脈象浮取微弱、沈取澀而長,此為將愈之徵。陰邪致病若出現肢體疼痛,多為兼風邪表證。純粹太陰病必傷於寒濕,稍夾風邪即稱太陰中風。若僅受風邪而無寒濕,多會發熱且不屬太陰範疇。脈長表示正氣恢復,陽微陰澀仍屬太陰病脈。
太陰病解於夜半
太陰病緩解時段為亥時至醜時(夜間9點至凌晨3點)。
表證明顯宜發汗
太陰病脈浮者(表邪未解),即使腹脹仍宜用桂枝湯發汗。
表裏同病先溫裏
若兼腹瀉腹脹與身痛,應先溫裏(四逆湯),再解表(桂枝湯),此為表裏同病時的治療順序。
誤下太陽轉太陰的治法
原為太陽病誤用瀉下,導致腹脹時痛(未嘔吐腹瀉),屬太陰輕證用桂枝加芍藥湯;若痛感劇烈(大實痛),用桂枝加大黃湯。此因本非太陰原發病,故可用芍藥、大黃;若本屬太陰虛寒,則忌用寒涼藥。
太陰體質用藥宜慎
太陰病患者脈弱且持續腹瀉,即使需用大黃、芍藥,也應減量,因脾胃虛弱易受影響。此強調太陰病本質為脈弱、自利,用峻藥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