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少陽病脈證 (2)
辨少陽病脈證 (2)
1. 辨少陽病脈證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鞭,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前、肝俞,慎勿下之。肺前在大椎下第三節,肝俞第五節,去中行一寸半,足太陽經穴。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戒結胸。心下鞭,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煩心。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利,宜大陷胸丸。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前、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刺期門。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胸口有鞭打般的疼痛,頸項僵硬且頭暈目眩的,應該針刺大椎、肺俞、肝俞穴位,絕對不能瀉下。肺俞穴在大椎穴往下數三個椎骨的下方,肝俞穴在第五個椎骨下方,偏向身體中線一寸半的地方,位於足太陽膀胱經。
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容易導致結胸。如果胸口有鞭打般的疼痛,下痢不止,喝水也喝不下,患者煩躁不安,這是結胸的症狀。結胸的患者,頸項僵硬像痙攣一樣,瀉下後雖然大便通暢,但應該服用大陷胸丸治療。
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頭頸部疼痛僵硬,或頭暈目眩,胸口有像結胸一樣的痞塊感和鞭打般的疼痛的,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個椎間隙)、肺俞穴、肝俞穴,絕對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脈象弦細。如果神志不清持續五六天,則應該針刺期門穴。
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下痢不止的,服用黃芩湯;如果伴有嘔吐,則服用黃芩加半夏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