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少陽病脈證 (1)

回本書目錄

辨少陽病脈證 (1)

1. 辨少陽病脈證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此是少陽提綱。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茈胡湯主之。

少陽屬火,純寒純濕,陰邪不能侵犯,惟兼陽邪乃能犯之,故傷寒必待五六日後,寒邪微解,方見此證。若中風,則雜陰邪,故可直中,不待五六日也。是證內挾水氣,與小青龍同,惟邪在太小之各異耳。

傷寒中風,有茈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但見一證,便是指或字以上諸證言。

血弱氣盡,腠埋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止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此言病因,藏府相連,其痛必下,明指肝膽言。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與小柴胡湯主之。提綱中不言脈,此曰陽脈澀,陰脈弦,後曰脈弦細,又曰脈沉細,脈沉緊,合數條,體認少陽之脈自得。先與小建中湯者,恐邪未盡傳少陽也。

本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鞭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依法治之。

脈沉緊不細,從太陽轉入少陽,未經吐下,故得此脈。既見柴胡證,自然用柴胡湯和解。然脈沉緊不細,非少陽本脈,既可轉入少陽,即可轉入陽明。若服柴胡湯已渴者,又屬陽明,不可泥於柴胡之治。二節本是一條,不可拆開。若止云服柴胡湯而渴者,未必即是陽明。不見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倍人參一方,亦治渴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有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脈弦細,極似少陰,然考內經,少陰之脈不上頭,故以頭痛認少陽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此二節論少陽之禁。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依沃治之。 此為壞病句,已遞入洽誤條。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復與柴胡湯,下文柴胡桂薑湯,柴胡龍牡湯,皆是不必小柴胡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末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胸滿微結,大似結胸,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大似五苓,全不見柴胡證,惟頭汗心煩往來寒熱,為柴胡證之未罷者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茈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此誤下少陽,傷其樞機者,惟胸滿煩三字,見少陽證未罷。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看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此濕熱證,系在太陰而貌似少陽者,其系在太陰,證據未下時於脈遲上見,既下後於身黃上見,其貌似少陽處在脅下滿痛一證,恐人誤認少陽,故辨之。

白話文:

【辨別少陽病症狀與脈象】
少陽病的主要表現: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這是辨識少陽病的關鍵要點。

若患傷寒五六日後,或中風出現忽冷忽熱、胸脅脹悶不適、情緒低落不欲飲食、心煩易嘔吐;或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脅下硬塊;或心悸、小便不暢;或口不渴卻身體微熱;或咳嗽——這些症狀皆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少陽屬火性,單純寒邪或濕邪難以侵犯,唯有夾雜陽邪才會致病。因此傷寒須至五六日後,寒邪稍減才會顯現上述症狀;而中風因夾雜陰邪,可能直接侵襲少陽,無需等待多日。此類病症常伴水氣停滯,與小青龍湯證相似,但邪氣位置不同(少陽與太陽之別)。

無論傷寒或中風,只要出現任一「柴胡湯證」特徵(指上述「或」字前的症狀),即可使用小柴胡湯,無需所有症狀俱全。

當氣血虛弱、腠理疏鬆時,邪氣趁虛入侵,與正氣相爭於脅下,導致寒熱交替、間歇發作、食慾不振。因肝膽相連,邪氣上逆而痛感下引,故引發嘔吐,此時主用小柴胡湯。此段特別點明病因與肝膽相關。

若傷寒患者陽脈澀、陰脈弦,理應腹中絞痛,可先服「小建中湯」;未癒則改服小柴胡湯。少陽提綱未言脈象,但綜合後文脈弦細、沈緊等記載,可歸納少陽脈特徵。先投小建中湯是因邪氣未必全傳至少陽。

原太陽病未癒轉至少陽時,見脅下硬滿、乾嘔、拒食、寒熱往來,若未經誤吐、誤下且脈沈緊,仍用小柴胡湯。服後若轉為口渴,則邪已傳陽明,需按陽明法治療。

脈沈緊不細者,屬太陽轉少陽階段,未經誤治,故現此脈。雖用小柴胡和解,但此脈非少陽本脈,可能進一步轉為陽明病。若服柴胡湯後口渴,即屬陽明,不可拘泥柴胡湯治法。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禁用發汗。誤汗易致譫語,影響胃功能;胃氣調和則癒,不和則心煩心悸。脈弦細雖似少陰,但少陰脈不上頭,故頭痛為少陽特徵。

少陽中風見耳聾、目赤、胸悶煩躁者,禁用吐、下法,誤治會引發心悸驚慌。以上兩段強調少陽病治療禁忌。

若誤用吐、下、發汗或溫針導致譫語,且柴胡證消失,屬「壞病」,需依誤治後情況調整療法。

原適用柴胡湯的病症若誤下,但柴胡證仍在,可再予柴胡湯,服後可能出現顫抖後發熱汗出而解。後文「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方,皆屬柴胡湯類變通應用。

少陽病好轉時段為凌晨三至七時(寅至辰)。

傷寒五六日,先發汗又誤下,出現胸脅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不嘔、頭汗、寒熱往來、心煩者,屬病未解,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此證胸悶微結類似結胸,小便不利似五苓散證,僅頭汗與寒熱往來屬少陽未解。

傷寒八九日誤下後,見胸悶、煩躁驚慌、小便不利、譫語、全身沈重難以翻身者,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此因誤下傷少陽樞機,僅「胸滿煩」三字為少陽未解證據。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腳溫,卻遭多次誤下後,出現不能食、脅下滿痛、身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此屬太陰濕熱證,貌似少陽(脅下滿痛)。若誤用柴胡湯會加重下墜感;本有口渴但喝水即嘔,或進食後呃逆者,均不可用柴胡湯。此例強調需辨別太陰濕熱與少陽證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