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陽明病脈證 (7)
辯陽明病脈證 (7)
1. 辯陽明病脈證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老,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老豬苓湯主之。
此條當與風溫證及三陽合病參看,皆無形之燥熱為病,而胃無宿食也。故未經誤治之時,本是白虎湯主治。不惡寒者,豬苓證;惡寒者,五苓散。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條內無方,須擬方治。論中咳病凡五,惟真武頭眩、柴胡目眩,但云能食,則所中陽邪也。真武陽藥非宜,而柴胡證又不能食,因思頭眩亦聚水之據,擬豬苓主治,爰次豬苓之後。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衄。
陽明中風,脈強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餘日,脈續「宜作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太陽「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與陽明「胃家實」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主之。陽明「胃實」,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合病,必下利。箕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論中論脈止以開前後分陰陽,從不以左右分藏府。今云互相剋賊名曰負,則不得不以左右分配也。蓋少陽脈本強細,而反見於右關陽明部位;陽明脈本緩大,而反見於左關少陽部位,所謂互相剋賊也。部位本出素難,仲景自敘云:「撰論用素難」,自揣此說不大背謬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上關上,寸脈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汗出,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
陽明病的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喘息,發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沈重。如果誤用發汗法,會使心神煩躁、昏亂,甚至出現胡言亂語;若誤用燒針治療,必定會驚恐不安、煩躁難眠;若誤用瀉下法,則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胸膈,導致心中煩悶不安,舌苔厚膩,此時應以梔子豉湯為主方治療。若病患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則適用白虎加入參湯。若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應以豬苓湯為主方。
這條內容應與風溫證及三陽合病相互參照,均屬無形的燥熱致病,而胃中並無宿食。因此在未誤治之前,本應以白虎湯為主方。不惡寒者屬豬苓湯證;惡寒者則適用五苓散。
陽明病若汗出過多而口渴,不可用豬苓湯,因汗多已使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利小便而加重病情。
陽明病若僅有頭暈,不怕冷,胃口尚可卻咳嗽,患者必定會咽喉痛。若不咳嗽,咽喉就不痛。條文中未提供藥方,但需擬定方劑治療。論及咳嗽的病症共有五種,唯獨真武湯證的頭暈與柴胡湯證的目眩提到能進食,屬陽邪所致。真武湯性質偏陽,不太適用,而柴胡湯證又不能進食,因考慮頭暈也可能是水濕積聚所致,故擬以豬苓湯為主方治療,排列於豬苓湯條文之後。
陽明病口乾,只想漱口卻不想吞水者,必定會鼻衄(流鼻血)。若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進食者,也會鼻衄。
陽明中風,脈象強浮大而呼吸短促,整個腹部脹滿,脅下及心口疼痛,按壓許久仍覺氣悶不通,鼻腔乾燥無汗,嗜睡,全身及面色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並時常呃逆,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症狀稍減但其他問題未解。若病程超過十餘日,脈象仍浮弦者,可用小柴胡湯;若僅有脈浮而無其他症狀,則用麻黃湯。若小便不通,腹部脹滿加劇並持續呃逆者,屬不治之症。
太陽病(脈浮、頭頸僵痛、惡寒)與陽明病(胃家實)合病時,必定會腹瀉,以葛根湯為主方。太陽與陽明合病,若不下利但嘔吐者,用葛根加半夏湯。太陽與陽明合病,喘息且胸悶者,不可用瀉下法,宜用麻黃湯。陽明病(胃實)與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合病時,必定下利。脈象若不相互衝突為順,反之則為失調,此即「負」,意指脈象相互剋制。脈滑而數者,表示有宿食,應以瀉下法治療,適用大承氣湯。
論中討論脈象僅以「前後」區分陰陽,從不以「左右」區分臟腑。此處提到「互相剋賊名曰負」,故需以左右分配脈位。少陽脈本應弦細,卻出現在右關陽明部位;陽明脈本應緩大,卻出現在左關少陽部位,此即「互相剋賊」。這些脈位概念源於《素問》《難經》,而張仲景自述其理論參考《素》《難》,故推測此說法並無大誤。
三陽合病,脈象浮大而顯於關上,患者嗜睡,閉目時容易出汗。「上關上」指的是寸脈部位。
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面色晦暗、胡言亂語且小便失禁。若誤發汗會加重譫語;誤用瀉下法則額頭出汗、四肢冰冷;若自發性出汗,則以白虎湯為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