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陽明病脈證 (6)
辯陽明病脈證 (6)
1. 辯陽明病脈證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此證非由胃中虛寒,即屬少陽。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治胃中虛寒方也,上文久虛條無方,疑即此方主治。得湯反劇,但云屬上焦,而亦無方治,即是下文小柴胡湯,蓋小柴胡通上焦方也。
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燃而汗出解也。
以上論嘔,亦是不能食之證。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其並,脈緊叫愈。
翕翕如有熱狀,則身不大熱也。濈然汗出而解,則前此之時無汗也。外證全不似陽明,而得稱陽明病者,以胃家按之實也。然無汗,小便不利,水無出路,胃中全是水濕,並非燥實。但胃中既有水濕,自應作利,而大便自調者,以無寒邪故耳。無寒故飲食欲食,則穀氣勝,可濈然解矣。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無汗小便不利,濕鬱也。心中懊憹,熱瘀也。此以下論濕熱二氣併入中州。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申明上文出方主治。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飲,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疽,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老是為系在太陰太隊,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鞭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太陰,俱屬土,同主中州,而陰陽不同,陽道實,陰道虛之各異耳。故陰陽五氣之偏犯著中州地面,陽邪病陽,陰邪病陰,各從其類。蓋風燥熱三氣,天之陽也,入中州必犯陽明;寒濕二氣,天之陰也,入中州必犯太陰。然人之專感一氣,老少而數氣並感者多,如濕熱二氣並感,熱為陽邪,入中州則犯陽明,濕為陰邪,入中州則犯太陰。條內稱陽明病系在太陰者,即濕熱並感證也。其人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濕熱內郁,所以發黃,茵陳湯主治。若發熱汗出,謂之熱越,不能發黃,或汗雖不出而小便自利者,亦不能發黃。總之濕熱有出路也。其小便自利證,至七八日或暴煩下利,謂之脾家實腐穢當去,必自愈,倘腐穢不去,小便日利,則大便漸鞭,即為陽明病矣。但系在太陰者,轉系陽明,非僅小便利,汗亦當濈然出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也。
此言陽明病潮熱汗出,雖似可下,而脈浮,究非可下證也。蓋脈浮緊者,必潮熱;脈但浮者,必盜汗。此類頗多,不可執定一端,遽認作可下證,以起下文諸節。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口苦咽乾,少陽證也。發熱悉寒,脈浮而緊,太陽證也。雖稱陽明,實未離乎太少,故列之合病之前。此陽邪內伏,風寒外朿,大青龍之類也。
白話文:
辯陽明病脈證
傷寒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證候,也不可攻治。
這種症狀不是胃中虛寒引起,就屬於少陽病。
想吃東西卻嘔吐的,屬於陽明病,可用吳茱萸湯治療。服藥後症狀加重的,屬於上焦病。
吳茱萸湯治療胃中虛寒,上文久虛條目沒有列出方劑,推測就是用這個方劑治療。服藥後症狀加重,只說屬於上焦病,卻沒有治療方法,也就是下文的小柴胡湯,因為小柴胡湯能通暢上焦。
陽明病,脅下脹滿,不大便而嘔吐,舌苔白色者,可用小柴胡湯。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調和,身體微微出汗而痊癒。
以上論述嘔吐,也是不能進食的症狀。
陽明病,想吃東西但小便不利,大便卻正常,患者骨節疼痛,似有發熱症狀,突然發狂,微微出汗而痊癒,這是水液不能勝過穀氣,汗液同時排出,脈象緊而後緩解。
似有發熱症狀,是指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微微出汗而痊癒,是指之前沒有出汗。外在症狀完全不像陽明病,卻稱為陽明病,是因為按壓胃部感覺實滿。但不出汗,小便不利,水液無處排出,胃中全是水濕,並不是燥熱實證。但胃中既有水濕,應該利水,而大便卻正常,是因為沒有寒邪的緣故。沒有寒邪所以想吃東西,穀氣旺盛,就能微微出汗而痊癒。
陽明病將要痊癒時,從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到戌時(下午七點到九點)。
陽明病,不出汗小便不利,心中煩躁不安,身體必定發黃。
不出汗小便不利,是濕邪鬱結;心中煩躁不安,是熱邪鬱滯。以下論述濕熱二邪同時侵犯中焦。陽明病,發熱出汗,這是熱邪外洩,不會發黃。但是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汗液流到頸部就回去了,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熱邪鬱結在裡,身體必定發黃,茵陳蒿湯主治。
說明上文所列方劑的治療範圍。
陽明病,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利,必定發黃。
陽明病,脈象遲緩,飲食困難,喝水也困難,吃飽了就微微煩躁頭暈,必定小便困難,這是將要形成穀疽,即使瀉下,腹部脹滿依舊如故,原因是脈象遲緩。
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足溫暖,這是病邪停留在太陰或太少陰經,將要發黃,如果小便自利,則不會發黃。到七八天,大便不通,就是陽明病。
傷寒轉入陽明經,患者會微微出汗。
陽明經和太陰經,都屬於土,都主宰中焦,但陰陽不同,陽明經實,太陰經虛,各有不同。所以陰陽五氣偏邪侵犯中焦,陽邪犯陽,陰邪犯陰,各從其類。風、燥、熱三氣是天的陽氣,進入中焦必定犯陽明經;寒、濕二氣是天的陰氣,進入中焦必定犯太陰經。但人體專感一種邪氣的情況較少,多是幾種邪氣同時感染,例如濕熱二邪同時感染,熱邪是陽邪,進入中焦則犯陽明經,濕邪是陰邪,進入中焦則犯太陰經。條文中提到陽明病停留在太陰經,就是濕熱同時感染的證候。患者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濕熱內鬱,所以發黃,茵陳湯主治。如果發熱出汗,稱為熱邪外洩,不會發黃,或者雖然不出汗但小便自利,也不會發黃。總之,濕熱有排出通道。小便自利的情況,到七八天或者突然煩躁洩瀉,稱為脾胃積聚腐敗之物應該去除,必定自愈,如果腐敗之物不去除,小便一直自利,則大便逐漸不通,就是陽明病了。但停留在太陰經的,轉入陽明經,不僅小便自利,汗液也應該微微排出。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必定潮熱發作有規律;脈象只是浮,必定盜汗。
這說明陽明病潮熱出汗,雖然好像可以瀉下,但脈象浮,終究不是可以瀉下的證候。因為脈象浮緊,必定潮熱;脈象只是浮,必定盜汗。這種情況很多,不能執著於一點,立刻認為可以瀉下,以引出下文的各個條目。
傷寒腹部脹滿神志不清,寸口脈象浮而緊,這是肝氣犯脾,稱為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惡寒,口渴想喝水,腹部必定脹滿,自己出汗,小便自利,病情將要痊癒,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刺期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部脹滿微微喘息,發熱惡寒,脈象浮而緊,如果瀉下,則腹部脹滿小便困難。
口苦咽乾,是少陽證。發熱惡寒,脈象浮而緊,是太陽證。雖然稱為陽明病,實際上沒有離開太陰少陽,所以列在合病之前。這是陽邪內伏,風寒外束,大青龍湯類的方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