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陽明病脈證 (3)

回本書目錄

辯陽明病脈證 (3)

1. 辯陽明病脈證

此為二字是遙應少陽陽明綱中語,前云煩實大便難是也。上節專應煩字,此應實與大便難字,稱傷寒而不稱陽明者,以按胃中不覺實也,故曰無表裡證。少陽病本目眩,誤汗後變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少陽病木在半表半裡,故誤汗後亦無表裡證。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肌;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無表證,不惡寒也。無里證,以手按胃不實也。承上文言無表裡證,更有不同。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此瘀血之證據。

傷寒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此以上三陽明之證治,業已論盡。此以下論不經誤治而轉屬陽明者,即名並病。此節是並病之提筆,其未並之前,本是風寒兩傷營衛之麻黃證,而裡有宿食者也。其後發熱變為潮熱,無汗變為自汗,嘔變為不嘔,不能食變為能食。是寒邪解散,風氣獨存,內合宿食,則轉屬陽明,是並病也。

較之正陽陽明而轉屬差遲,較之太陽陽明又不經誤治,然當其方轉屬之際,未必證證盡變,但認汗出濈濈,即轉屬之機也。前三陽明證,或竟自入者,或因誤治而入者,其來也速,故治宜急。而此之並病,以漸故病,有一分未離太陽者,即不可攻下,故辨證宜細,攻下宜緩。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推原所以轉屬之故。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不可發汗,若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承上論發汗不徹與陽氣怫鬱,似同實異。並提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以起下文。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承上言面赤不可攻,並指出病證,令人知來路去路。此是寒邪外束之濕溫證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其主方。除卻惡寒,即是梔子檗皮證;再加腹微滿,即是茵陳蒿證。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利胃氣,勿令大泄下。

此承上文太陽證不罷來言,汗出不惡寒,未必就是外解,必須兼有潮熱,方是外解,以起下六節。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言潮熱之狀,又言汗出潮熱證具,猶未盡是可攻證,更當參之於脈。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鞭,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飲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鞭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辯陽明病脈證

這段文字闡述的是少陽與陽明病證的相互影響及辨證論治。之前提到煩躁、便秘等症狀,這裡進一步說明「實」與「大便難」的含義。之所以不直接稱作陽明病,是因為按壓胃部沒有實滿的感覺,因此沒有表裡證候。少陽病本來是頭暈目眩,但誤用汗法後,眼睛會出現模糊不清、眼球不適等症狀。少陽病在半表半裡,因此誤汗後也沒有明確的表裡證候。

若病人沒有明顯的表裡證候,發熱七、八天,脈象浮數,可以服用攻下之劑。如果已經服用攻下藥物,但脈數仍然沒有改善,且伴有發熱、食慾好、肌肉有力等症狀;但六七天沒有大便,則可能是瘀血阻滯,需要服用抵當湯。如果脈數仍然不減,且持續腹瀉膿血,則表示病情加重。

沒有表證,則不惡寒;沒有裡證,則按壓胃部不覺實滿。與之前提到的「無表裡證」有所不同。陽明病患者容易健忘,則必然有瘀血積聚。這是因為長期瘀血阻滯,導致記憶力減退。即使大便乾燥,但排便反而容易,且大便顏色發黑,則需服用抵當湯攻下,這是瘀血的證據。

傷寒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但卻感覺到胃脘部空虛不適,這是轉屬陽明病的表現。

以上是三陽明病證的診治,已經闡述完畢。以下論述的是非經誤治而轉屬陽明者,也就是所謂的「並病」。本節是並病的開端,並病之前,主要是風寒兩邪侵犯營衛,屬於麻黃湯證,且有宿食積滯。之後發熱轉為潮熱,無汗轉為自汗,嘔吐轉為不嘔吐,不能進食轉為能進食。這是寒邪已解,風邪獨存,內合宿食,轉屬陽明,屬於並病。

與典型的陽明病相比,這種轉屬的病程較為緩慢,與太陽陽明病的轉屬又不同,並非經由誤治而來。但當其轉屬之際,未必所有症狀都完全改變,只要出現汗出不暢,便是轉屬陽明病的徵兆。之前的三陽明證,有的直接發病,有的因誤治而轉化,病程發展迅速,故治療宜果斷。而這種並病,病程發展緩慢,如果尚有一部分病邪未脫離太陽經,就不能使用攻下之法,所以辨證要仔細,攻下要謹慎。

太陽病初期,發汗治療,汗出不透,就會轉屬陽明。這是轉屬的原因。

太陽與陽明並病,太陽病初期,發汗治療,汗出不透,就轉屬陽明。之後持續微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症狀未除,就不能攻下,攻下則屬逆治。如果不能發汗,但面色紅潤,則是陽氣鬱滯於表,應該解表散寒,可以用熏蒸的方法。如果發汗不透,不能說陽氣鬱滯,不能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病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部位,時而位於腹部,時而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確切的疼痛點,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這是因為汗出不透的緣故。再次發汗則會痊癒。如何知道汗出不透呢?通過脈象澀滯就可以知道。

上面論述了汗出不透與陽氣鬱滯,看似相同,實則不同。再次強調太陽病症狀未除,不能攻下,為下文做鋪墊。

陽明病,面色紅赤,不能攻下。發熱、面色黃染、小便不利。

承接上文提到面色紅赤不能攻下,並指出病證,讓人了解病情的來龍去脈。這是寒邪外束的濕溫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主方。如果沒有惡寒,就是梔子柏皮證;如果再加腹部微脹,就是茵陳蒿證。

陽明病,脈象遲緩,即使汗出也不惡寒,身體一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有潮熱,此外想要通便,可以攻下。手足溫熱,並且汗出,這是大便已經乾燥,大承氣湯主治。如果汗多,微發熱惡寒,則表邪未解,熱象不呈潮熱狀態,還不能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略微通利胃氣,不要使其過度瀉下。

承接上文太陽證未除的論述,汗出不惡寒,並不一定代表表邪已解,必須同時伴有潮熱,才是表邪已解,為下六節做鋪墊。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像瘧疾一樣,午後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實大者宜攻下,用大承氣湯;脈象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湯。

這段描述了潮熱的症狀,又說汗出潮熱的證候俱全,但還未必是可以攻下的證候,還需要結合脈象來判斷。

陽明病,潮熱,大便略乾燥,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大便不乾燥,則不予使用。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恐怕是乾燥的糞便堵塞。處理的方法是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藥物入腹後,如果能排出臭氣,則表示有乾燥糞便,可以攻下。如果不能排出臭氣,則只是最初的通便效果,之後必然會腹瀉,不能攻下。攻下必然會導致腹脹滿,不能進食。如果想喝水,喝水就會呃逆,之後發熱,必然是大便又乾燥而量少,用小承氣湯調和。如果不能排出臭氣,則需謹慎,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