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陽明病脈證 (2)
辯陽明病脈證 (2)
1. 辯陽明病脈證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言陽明證具,不發汗而汗自多者,此溫熱內入正陽陽明也。燥熱熾盛,津液有立竭之虞,故下之宜急。言急者,以見緩即無及也。因思下不嫌遲之說,貽誤良多矣。
陽明病,脈遲,汗出,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言陽明病汗出多者,非盡當急下也。如果急下之證,必不惡寒,反惡熱矣。今脈遲微惡寒者,此風傷衛之多汗,實由外邪未解,非燥熱內熾之多汗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言胃家雖實,偏脈浮無汗而喘,仍是風寒兩傷營衛,假胃實證也。蓋由上焦不通,故喘;不通則津液不下,胃因不和而似乎實矣。發汗則表寒一散,胃亦得和,故曰發汗則愈。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頂上桂枝麻黃兩證來。發汗不解,腹滿痛,當作一句讀。腹滿痛若因表邪未解得來,一經發散,則上焦得通,津液得降,腹滿痛立解矣。倘汗後不能解腹滿痛,或雖減而不大減,是燥熱內盛,不急下之,津液有立竭之虞,故宜大承氣。未發汗時,先有腹滿痛證,所以編入陽明論中。若是汗後增出,又屬厚朴生薑半夏人參證,非陽明承氣證矣。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HF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人豬膽汁,皆可為導。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趺陽脈在足面上,診此以上三節,論誤汗亡津液後,不可輕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腸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此總提下後懊憹,有可攻不可攻之別。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以上三節,論有燥屎之據,應上可攻句。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而可攻者,此是變局,宜識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此應上文下後懊憹之不可攻者。前太陽入陽明,因誤汗下利小便三條,今汗下俱已詳論,而獨不及利小便者,豈以誤利小便之亡津液與誤汗同。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此與下節論少陽陽明不吐不下心煩者,言不因吐而內煩,不因下而虛煩也。此即誤汗少陽屬胃證。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
脈象浮而芤,浮屬陽氣盛,芤屬陰血虛,浮芤並見時,胃中化生邪熱,陽氣將被阻隔。陽明病出現發熱汗多症狀時,應急用瀉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所謂陽明證已具備,未發汗卻自汗多者,是溫熱邪氣直犯陽明。因燥熱極盛恐致津液速枯,故需急下。"急"字強調稍有遲疑便難救治。前人"瀉下不嫌遲"的說法,貽誤病機甚多。
陽明病見脈遲、汗出、微惡寒,屬表證未解,可發汗解表,宜用桂枝湯。
陽明病汗多並非全需急下。若屬急下證必不惡寒反惡熱。現脈遲微惡寒者,是風邪傷衛所致多汗,實因外邪未解,非燥熱內盛之汗。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可愈,宜麻黃湯。
雖胃腸結滯,但見脈浮無汗而喘,仍屬風寒束表證候,僅是假性胃實證。由於上焦氣機閉塞致喘;氣滯則津液不下,胃失和降似有實證。發汗使表寒散,胃氣得和,故曰汗出則愈。
發汗後病未解反現腹滿痛者,應急下,宜大承氣湯。
腹滿持續不減輕或減輕有限者,當用大承氣湯攻下。
承接前文桂枝、麻黃二證而言。若腹滿痛因表邪未解所致,發散表邪後上焦通暢、津液下行,腹滿痛立消。若汗後腹滿痛未解或僅稍減,表明燥熱內盛,不急下恐津液速枯。此處特指未發汗前已有腹滿痛者方屬陽明證;若汗後新出現此症,則屬虛脹證範疇。
陽明病本有自汗,醫者再發汗,病雖減輕但仍微煩不舒者,此因大便乾硬所致。津液耗傷胃燥致便硬,應詢問小便次數:若原每日三四次現減為兩次,可知津液將返胃腸,大便不久自通。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後小便通利者,屬津液枯竭。即便便硬也不可強攻,待自然便意時用蜜煎導法通便,或選用土瓜根、豬膽汁等外導法。
趺陽脈浮澀,浮主胃氣亢盛,澀主小便頻數。浮澀並見則大便困難,屬脾約證,宜麻仁丸。此三節論述誤汗傷津後不可輕用攻下。
陽明病攻下後,心中煩悶不安者,若腸有燥屎可再攻。腹微滿、大便初硬後溏者不可攻。確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此條總述攻下後煩悶需鑒別是否可再攻。
大瀉後六七日不便、煩悶不除、腹滿痛者,此因宿食未淨形成燥屎,仍宜大承氣湯。
病人五六日不便、繞臍痛、陣發煩躁者,乃燥屎阻滯致便秘。若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微熱喘悶不得臥者,亦屬燥屎證,均宜大承氣湯。此三節列舉燥屎辯證要點。小便不利而大便不恆定仍可攻下者屬特殊情形。
陽明病攻下後,體表發熱、手足溫、未成結胸、心中懊惱、飢不欲食、僅頭部汗出者,用梔子豉湯。此對應前文"不可攻"的懊惱證。太陽轉陽明有三途徑:誤汗、誤下、利小便,前二者已詳述,誤利小便傷津與誤汗同理。
陽明病未經吐下而心煩者,可用調胃承氣湯。此二節論少陽陽明證:非因吐致實煩、非因下致虛煩者。此即誤汗致少陽邪傳胃腑之證。
傷寒六七日,視物模糊、眼球轉動滯澀、無明顯表裡證、大便難解、身微熱者,屬里實證,應急下,宜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