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火逆病脈證

回本書目錄

辯火逆病脈證

1. 辯火逆病脈證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為火逆也。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膽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集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心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偽火逆。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得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溜故也。

太陽中風,以火卻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膽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卻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椒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興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三兩。

白話文:

辯火逆病脈證

脈浮,應以發汗解表。若用火灸治療,邪氣無法排出,反而因火勢助長,導致腰部以下沈重麻痺,稱為「火逆」。

症狀類似傷寒,但脈不弦緊而微弱,脈弱者常口渴,誤用火法會譫語;若脈弱伴隨發熱、脈浮,應發汗解表,汗出即愈。

脈象微數者不可灸,火邪會引發心煩氣逆,耗損虛弱之氣、助長實邪,使血氣散亂。火氣雖輕,內傷嚴重,傷害筋骨,血氣難恢復。

脈浮且熱盛,反用灸法治療,屬實證誤作虛證治,火邪引動內熱,會導致咽喉乾燥、吐血。

太陽病用火熏法發汗,若無汗出,患者煩躁,病邪未解,可能便血,稱為「火逆」。

太陽病發病兩日,煩躁不安,誤用熱熨背部致大汗,熱邪入胃,胃中津液耗竭,譫語煩躁;若十餘日後發冷顫慄、腹瀉,為病情好轉跡象。若汗出僅限腰部以上,小便不利、嘔吐、足底怕風、便硬但尿量少,解便後突然頭痛,足心發熱,是穀氣下行的緣故。

太陽中風誤用火法發汗,風邪受火熱迫,氣血失常,兩陽相灼,身發黃疸;陽盛則流鼻血,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則身體枯瘦、僅頭部出汗、腹滿喘咳、口乾咽爛,甚則譫語、呃逆、手足躁動、神志昏亂;若小便通利,尚可救治。

傷寒脈浮,醫生強行用火法逼汗,導致陽氣外亡、驚狂不安,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椒牡蠣龍骨救逆湯」。

太陽傷寒誤用溫針,必引發驚悸。

火逆誤用攻下法,或因燒針導致煩躁,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燒針發汗後針孔受寒起紅腫,可能引發奔豚(氣從下腹衝心),可於腫處灸一壯,並服「桂枝加桂湯」(原方再加桂枝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