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永逆病脈證
辯永逆病脈證
1. 辯永逆病脈證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郤,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白話文:
辨別順逆病脈證
病在陽分,應以發汗方式治療。若反而用冷水噴灑或澆灌,熱氣被阻遏無法散出,會更加煩躁不安。皮膚出現雞皮疙瘩,想喝水卻又不覺得口渴,可服用文蛤散;若仍未好轉,則改用五苓散。
傷寒患者經歷劇烈嘔吐與腹瀉後,身體極度虛弱,此時又大量出汗,是因為體表的鬱熱未散,此時若再給予飲水試圖發汗,反而會引發呃逆(打嗝)。這是因為胃中寒氣過重所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