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三陽三陰

乃三陽中論三陰之方證,三陰中載三陽之方證,交往交來,而能變能化,是乃張仲景氏之術之機活也,亦不可不審矣。

由是而觀之,雖於三陰不言表裡,而在其淺深緩急之次:太陰則里之初也,少陰則里之本也,厥陰則里之末也。本末,猶表裡也。若以三陽三陰合而言之:二陽則始,而二陰則終也;而二陽為表裡,二陰為本末;惟少陽太陰為之間,而少陽間於二陽,太陰間於陰陽。此其所以篇少陽於後,媲之於太陰也。凡是皆統之於陰陽,各歧而為三,次其淺深緩急,以示之轉機,使人易辨別者也。夫三陽三陰者,表裡之統名也,外內之分也。

而表裡之外,非更有陰陽也。如曰發於陽,曰發於陰,曰陰陽俱虛,曰陰陽自和,皆以三陽三陰言之,豈在表裡之外乎?夫疾病之於變,雖千狀萬態,不可得而窮極乎,靡不惟陰陽之統焉。體之於大,而為陰陽;體之於小,而為表裡;大以創之,小以成之矣。故陰陽者,表裡之統名也。

表裡豈非外內之分乎?後世陰陽之說,紛紛紜紜,加之以五行,欲以中仲景氏之論,豈其不益迂也矣哉!

六經之名,出於素問,本是經絡之義,各有其部位存焉,蓋自古有之矣。仲景氏乃假此以分表裡之部位,配其脈證,而為之統名也。惟是假之於經絡,是以視以為經絡,則莫之非經絡也。雖然,尋仲景氏之所論,專在外內之分,而非取之於經絡,則其於本旨,宜喚為三陽三陰爾。

又奚以六經稱之之為?或曰或稱六經,或喚三陽三陰,本是一也,則稱六經,宜如無害然,奚更喚三陽三陰之為?曰不然,六經本以經絡名焉,而仲景氏假之表裡之統名,則雖其所指之不異,而其所推之不同也。故取之經絡焉,則遠推之於理也;取之表裡焉,則邇推之於事也。

推於事之與推於理也,固非無徑庭矣。與其趨理於遠,寧從事於邇。是故不稱六經,而喚為三陽三陰者,此蓋仲景氏之本旨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張仲景醫學理論中「三陽三陰」的概念。它解釋了三陽經證如何包含三陰的病理表現,反之亦然,彼此相互影響、轉化。這就是張仲景醫學精妙之處,值得仔細推敲。

從淺深緩急的層次來看,太陰屬於裡證的初始階段,少陰是裡證的根本,厥陰則是裡證的末期。本末的關係,如同表裡一般。如果把三陽三陰合起來看,二陽代表疾病的開始,二陰代表疾病的終結;二陽是表裡關係,二陰是本末關係,而少陽、太陰居於中間,少陽介於二陽之間,太陰介於二陰陽之間。因此,少陽篇放在後面,與太陰相對應。所有這些都歸於陰陽的統攝,再分為三陰三陽,根據淺深緩急的次序來闡明其轉變規律,使人更容易理解。

「三陽三陰」是表裡關係的統稱,也是內外的區分。表裡之外,仍然存在陰陽的變化,例如「發於陽」、「發於陰」、「陰陽俱虛」、「陰陽自和」等等,這些都仍然是在三陽三陰的範疇內討論。疾病變化多端,無法窮盡,但都遵循陰陽的規律。陰陽是大的框架,表裡是小的細節,陰陽是大的綱領,表裡是具體的體現。所以,陰陽是表裡的統稱,表裡是內外的區分。後世對陰陽的闡述繁雜紛亂,又加入五行,試圖以此來解釋張仲景的理論,反而更加迂迴曲折。

六經的命名來自《素問》,原本是經絡的意義,各有其部位。張仲景借用六經來區分表裡的部位,配合脈證,作為一個統稱。雖然借用經絡的概念,但仔細研讀張仲景的論述,可以發現他更注重內外之分,而非經絡本身。因此,從本義上來說,應該稱之為三陽三陰。

為什麼有時稱之為六經,有時稱之為三陽三陰呢?有人認為本質上是一樣的,稱之為六經也沒有什麼問題,為什麼還要用三陽三陰呢?實際上不然。六經的命名本來自經絡,而張仲景借用它來統稱表裡,雖然所指相同,但推演的思路卻不同。從經絡的角度來推演,是從理論上進行推廣;從表裡角度來推演,則是從實際情況入手。

從實際情況出發與從理論上推廣,其間存在差異。與其遠求理論,不如就事論事。所以,張仲景不用六經,而用三陽三陰,這就是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