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頭痛頭眩各二道

頭痛頭眩。亦皆有陰陽之別。而頭痛則專於太陽。而厥陰與焉。頭眩則專於少陽。而少陰與焉。何謂頭痛則專於太陽。而厥陰與焉。例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豈非專於太陽乎。論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豈非厥陰與焉乎。頭痛之於陰陽也若此矣。陰陽也者。惟是寒熱之別也。何謂頭眩則專於少陽。而少陰與焉。

白話文:

頭痛和頭暈這些症狀,都涉及陰陽兩方面的區別。其中,頭痛主要與太陽經有關,而厥陰經也會有所影響;頭暈則主要與少陽經相關,少陰經同樣會參與其中。什麼是頭痛專屬於太陽經,而厥陰經也有所參與呢?比如說,太陽經的病徵表現為脈象浮動,頭部和頸部僵硬且疼痛,伴有畏寒。理論上提到,若患太陽病,症見頭痛、發熱、出汗、怕風,則以[桂枝湯]為主要治療方劑。又說,若患太陽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及骨節疼痛,且怕風、無汗、喘息,則應使用[麻黃湯]治療。這些不都是說明頭痛主要與太陽經有關嗎?另一方面,理論上還提到,如果發熱伴隨頭痛,但脈象反而沉緩,且症狀未見好轉,身體各處疼痛,這時就需調理內裡,適宜使用[四逆湯]。另外,對於口乾噁心、吐涎沫並伴有頭痛的情況,則以[吳茱萸湯]作為主方。這些不正是表明厥陰經在頭痛中的作用嗎?頭痛在陰陽上的關係就是如此。至於陰陽,實際上就是寒熱差異的反映。那麼,什麼是頭暈主要與少陽經相關,而少陰經也有所涉入呢?

例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論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此豈非專於少陽乎。論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例曰。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

時時自冒者死。此豈非少陰與焉乎。頭眩之於陰陽也若此矣。陰陽也者。亦惟寒熱之別也。又霍亂之於頭痛也。論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發於陽也。又曰。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發於陰也。霍亂之有陰陽。亦不出乎寒熱之外也。

白話文:

例如說,當少陽經發生病變時,常見的症狀包括口苦、咽喉乾燥以及視物模糊。再者,根據經典論述,倘若在患了傷寒後出現嘔吐或瀉下,之後感到胸口滿悶、氣向上沖至胸部,起身時感到頭暈,且脈象沉緊,這時應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這難道不正是針對少陽經的療法嗎?

另外,經典上還提到,對於太陽病患者,在發汗治療後,如果出汗而病症仍未解除,病人持續發燒、心下悸動、頭暈、全身顫抖甚至想要倒地的情況,真武湯是適用的處方。而少陰病的情況是,當腹瀉停止但頭暈持續存在,並時常感到昏厥,這樣的情況是危重的,可能預示著死亡。這些難道不正是少陰病影響的表現嗎?可見,頭暈在陰陽兩種情況下的表現便是如此。

所謂陰陽,基本上就是區分寒熱的不同。至於霍亂對頭痛的影響,根據經典,當霍亂伴隨頭痛、發熱、全身疼痛,且病人因體內熱多而想多喝水時,適合使用五苓散來治療,這是屬於陽性的表現。相反地,如果以寒為主,病人不願喝水,則應用理中丸來治療,這屬於陰性的表現。因此,霍亂無論是屬於陰性還是陽性,其本質都不脫離寒熱的範疇。

頭痛之專於太陽也。又有延及於陽明少陽者。論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此其於不大便。雖既為陽明。而其於頭痛。猶未離太陽。於是又因其小便之清濁。而益審其病位者也。故不標其病位。

而曰傷寒。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陽明乎。論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其於脈弦細。雖既為少陽。而其於頭痛發熱。猶未離太陽者也。故亦不標其病位。而曰傷寒。曰屬。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少陽乎。論又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白話文:

頭痛之專於太陽也。又有延及於陽明少陽者。

頭痛,主要的病位在太陽經。但也可能蔓延至陽明經和少陽經。

論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此其於不大便。雖既為陽明。而其於頭痛。猶未離太陽。於是又因其小便之清濁。而益審其病位者也。故不標其病位。

書中說:傷寒病症,若六七日未解大便,伴隨著發熱頭痛,且頭痛時伴有熱感,就應該服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表示病症還停留在表層,尚未深入內裡。若頭痛時必定流鼻血,則應該服用桂枝湯。雖然患者便秘,看似是陽明經病變,但頭痛症狀仍然停留在太陽經。因此,書中根據小便清濁的情況,進一步判斷病位的深淺。故此,書中沒有直接標明病位。

而曰傷寒。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陽明乎。

書中說「傷寒」,難道不是指頭痛蔓延至陽明經嗎?

論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其於脈弦細。雖既為少陽。而其於頭痛發熱。猶未離太陽者也。故亦不標其病位。而曰傷寒。曰屬。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少陽乎。

書中又說:傷寒病症,脈象弦細,伴隨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經病變。雖然脈象弦細是少陽經的典型特徵,但頭痛發熱仍未脫離太陽經的病症。因此,書中沒有直接標明病位,僅用「傷寒」和「屬」來描述病症,難道不是指頭痛蔓延至少陽經嗎?

論又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書中又說:太陽經中風,伴隨腹瀉、嘔吐,若表症已解,就可以用攻邪的方法治療。患者可能會大量出汗。

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其於病位。當為少陽。此而若惡寒。則宜先與小柴胡湯而已。論又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惡寒者。表未解也。此其於病位。亦當為少陽。此二者。

皆雖標以太陽。而其於頭痛。亦惟延及於少陽者也。

白話文:

有時會突然發作頭疼,胸口鬱悶飽脹,連帶著肋骨下方疼痛,還會乾嘔、呼吸急促、出汗但不覺得冷,這是表症已經解開,但裡症還沒調和的表現。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根據病症來看,這屬於少陽病。如果伴隨惡寒,則應該先服用小柴胡湯。另外,太陽病如果脈象浮動而快,頭疼發熱,微微盜汗並且怕冷,說明表症還沒有解開。這種情況也屬於少陽病。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以太陽病命名,但頭疼的病因,都是因為病邪延及少陽經所致。

2. 嘔吐各二道(附噦)

嘔吐之有陰陽也。亦惟熱之與寒。凡各二道焉。而治法則三十有六也。熱之為嘔吐也。以其或及於胃。或逼於胃。或素心下有水氣。為彼所激也。此為自外使之也。故取之於陽。寒之為嘔吐也。亦以其或及於胃。或逼於胃。或素心下有水氣。為彼所激也。此為自內使之也。故取之於陰。

惟熱則脈必浮。若或不浮。固不得為沉。惟寒則脈必沉。縱至微細。固不能為浮。一寒一熱。是為陰陽之別。凡之所以各為二道也。若夫二者之為嘔吐也。固有輕重焉。於是或嘔。或吐。或欲嘔。或欲吐。或嘔逆。或吐逆。或嘔吐。或欲嘔吐。或乾嘔。差其所名。以分其輕重。

白話文:

嘔吐分為陰陽兩種,分別由熱和寒引起,每種都有兩種途徑,因此治療方法共有三十六種。熱引起的嘔吐,可能是熱氣直接到達胃部,或逼迫胃部,或是原本胃中就積有水氣,被熱氣刺激而引起。這屬於外來因素導致的嘔吐,因此應從陽氣入手治療。寒引起的嘔吐,也可能是寒氣直接到達胃部,或逼迫胃部,或是原本胃中就積有水氣,被寒氣刺激而引起。這屬於內在因素導致的嘔吐,因此應從陰氣入手治療。

熱性嘔吐時,脈象通常浮起,即使不浮,也不會沉下去;寒性嘔吐時,脈象一定沉下去,即使細微,也不會浮起。一寒一熱,這是陰陽的區別,也是嘔吐的兩種途徑的根本原因。此外,嘔吐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可能只是想吐,或吐出來,或嘔逆,或吐逆,或嘔吐,或想吐又吐,或乾嘔等等,根據不同的名稱,可以區分嘔吐的輕重程度。

名分不可不辨矣。蓋嘔者。有欲吐之意而作聲也。吐者。有物即出也。欲嘔者。胸中憒憒。殆將作聲者也。欲吐者。有物將出而未出者也。嘔逆吐逆者。欲嘔欲吐。而其氣衝於上者也。嘔吐者。有聲而物出也。欲嘔吐者。聲物將兼出者也。乾嘔者。無物而徒作聲也。此為其名分矣。

名分彰。而輕重可較。輕重較。而處方惟的。名分豈可不辨乎。嘔吐之於證也。又有主客焉。專乎此而兼乎彼。是為之主也。專乎彼而兼乎此。是為之客也。惟是在其勢而已。故勢在於此。則必於此。勢在於彼。則必於彼。此其於處方。隨其勢而制之者也。主客何外乎輕重。

白話文:

名詞的定義不能不清晰。嘔吐的症狀有兩種,一種是想吐但還沒有聲音,另一種是有東西從口中吐出。如果感覺胸部脹滿,似乎要發出聲音,那可能是想嘔吐。如果感覺有東西快要吐出來,但還沒有吐出,那就是欲嘔。嘔逆和吐逆指的是想嘔吐又伴有氣往上沖的情況。嘔吐則是一有聲音就伴有東西吐出。如果想嘔吐的同時聲音和東西都準備好要一起出現,那就是欲嘔吐。乾嘔是指沒有東西只是發出聲音。以上就是嘔吐的不同形式。

瞭解了各種嘔吐的名稱和定義後,我們就能判斷病情的輕重,並且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開藥。因此,對於嘔吐的名稱和定義,我們不能不加以區分。

在診治嘔吐時,還需分辨主症與次症。專注於嘔吐症狀,同時可能伴隨著其他症狀,這就是主症。專注於其他症狀,同時伴隨著嘔吐,這就是次症。主要取決於症狀的表現形式。所以,根據症狀的表現形式來調整治療方案。無論是主症還是次症,都不應忽略病情的輕重。

輕重何離乎寒熱。寒熱也者。陰陽之謂也。故凡察證之務。始於寒熱。中於輕重。終於主客。轉機之本也。處方之要也。不可不審焉。亦不可不慎焉。嘔吐之於陰陽也。治法則三十有六者何謂也。其在陽位而嘔者。凡九焉。論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曰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小柴胡湯主之。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曰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白話文:

病症的表現中,寒與熱的分別至關重要。寒與熱實際上反映了人體內陰陽失衡的狀態。因此,在診斷病情時,首先要從分辨寒熱開始,接著評估症狀的輕重程度,最後確定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客關係),這是掌握病情變化關鍵,也是開立處方的首要步驟,必須仔細審查且慎重對待。

至於調理陰陽失衡導致的嘔吐,有三十六種治療方法。其中,屬於陽性病位而產生嘔吐的情況共有九種。例如說: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受邪而致病,若無腹瀉僅有嘔吐的,可以使用【葛根加半夏湯】進行治療。

又如,患傷寒或中風後約五六日,出現寒熱交替、胸肋苦悶、心情抑鬱不思飲食、心煩喜嘔的,可選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再者,若傷寒五六日,伴隨著嘔吐及發熱,已確診為柴胡證卻誤用其他藥物下瀉,即使如此,如果柴胡證的特徵依然存在,應再次給予【柴胡湯】。這種情況下,即便已經誤用了瀉下藥,只要之後病人能夠全身發熱、顫抖出汗,隨後熱退病解,就不算是危重的逆證。

另外,谈及陽明病時,若患者胁下堅硬、便秘且伴有嘔吐,舌尖上見有白苔,這表明

可與小柴胡湯。曰嘔不止。鬱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曰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主之。曰太陽與少陽合病。

自下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其在陰位而嘔者。凡五焉。論曰。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嘔吐不止的情況,且伴隨鬱悶微煩,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症狀較重,鬱悶煩躁明顯,則可用大柴胡湯,瀉下即可痊癒。如果傷寒發病十三日未解,胸脅脹滿且嘔吐,下午發熱,這種潮熱屬於實熱證,先用小柴胡湯解外寒,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如果傷寒發病六七日,發熱伴隨輕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脹滿,外症未消退,可用柴胡加桂枝治療。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伴隨腹瀉、嘔吐,則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如果發汗吐下後,虛煩失眠且嘔吐,則可以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凡是嘔吐且屬於陰證的,共有五種情況。醫書中記載,少陰病患者,腹部疼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這些都屬於水氣過多的表現。這種病人可能腹瀉,也可能嘔吐,可以用真武湯治療。少陰病患者,腹瀉六七日,咳嗽並嘔吐,口渴,也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按溫其上。蓋與四逆湯以溫之也。)曰令病者靜而復時煩。須臾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此嘔之別於二道。而治法之以寒熱異者也。其在陽位而吐者。凡二焉。論曰。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曰霍亂頭痛發熱。熱多欲飲水者。皆五苓散主之。其在陰位而吐者。凡五焉。論曰。少陰病。

白話文:

心煩無法安睡的人,主要用[豬苓湯]來治療。提到少陰病的症狀,包括腹瀉、脈象微細且遲滯,伴有嘔吐和出汗,如果病人頻繁更換衣服,但每次換下的衣物都較少汗濕,應該要溫暖他的上半身並進行艾灸。(這裡所谓的溫暖上半身,大概是使用[四逆湯]來溫補的意思。)再說,如果病人原本安靜但又時常感到煩躁,這種狀況很快會停止,並且在進食後又會嘔吐,然後再次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而活動,病人可能會自己吐出蛔蟲。如果出現蛔蟲引起的昏厥,就以[烏梅丸]為主要治療方劑。另外,如果嘔吐伴有脈象虛弱,小便頻繁且身體有輕微發熱,

並且出現手足逆冷的現象,治療起來較困難,這時也應使用四逆湯。以上是關於嘔吐的不同類型及其對應的寒熱治療方法的區分。在屬於「陽」的病理位置出現嘔吐的情況,大致上有兩種:根據經典理論,受到風邪侵襲而發熱,六七日仍不退熱且感到煩躁,同時存在表證和裡證,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又立即吐出,這種情況稱為「水逆」。還有,如果出現霍亂,特徵是頭痛、發熱,且熱勢較重而想喝水,這些都適合使用[五苓散]來治療。至於在屬於「陰」的病理位置而出現嘔吐的情況,則總共有五種,根據經典記載:少陰病...(後面的內容似乎被截斷了,未能完整呈現少陰病相關的全部描述。)

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按此蓋瓜蒂散之所之也)曰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泠者。四逆湯主之。曰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吐之別於二道。而治法之以寒熱異者也。其在陽位而欲嘔欲吐者。各一焉。論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

白話文:

若出现剧烈呕吐、腹泻伴有手脚冰凉,且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濒死的情况,应当使用吳茱萸湯来治疗。这种情况被称为少陰病,特点是在进食后立即呕吐,心里感觉温热想吐却又难以吐出,病初时手脚发冷,脉象呈现弦迟,这是由于胸中实邪所致,此时不宜使用下法治疗,而应考虑催吐方法。(按:这里暗示可能需采用瓜蒂散进行治疗)

如果原本就患有伤寒且体质偏寒,医生错误地再次使用了催吐或泻下的治疗方法,导致寒邪格拒而加剧呕吐、腹泻,严重到食物一入口即吐的地步,这时应该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来治疗。

当出现呕吐、腹泻伴随出汗、发热、怕冷,四肢僵硬,手脚冰凉时,应以四逆汤为主治疗。而针对霍乱病症中寒邪较重且不适合饮水的病人,适宜使用理中丸来调理。以上是关于呕吐与腹泻两种不同病理表现及其各自对应的治疗方法的区分,其中涉及寒热辨证的不同处理。

另外,根据理论记载,如果在进食后想要呕吐,这通常关联于陽明經的病变,可采用茱萸湯治疗。而对于太陽病,如果病程已超过十几天,患者感到胸口温热想吐并伴有胸痛,

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此欲嘔欲吐者之偏於陽位。而治法各亦以其輕重異者也。其在陽位而嘔吐。欲嘔吐者。各一焉。論曰。傷寒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此嘔吐及欲嘔吐者之偏於陽位。而治法各亦以其輕重異者也。其在陽位而嘔逆者。凡二焉。論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浮緊者。(此雖為名傷寒之例。於法必是麻黃湯之所之也。)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白話文:

大便反而變得稀薄不成形,腹部稍微脹滿,心情抑鬱且有輕微煩躁感。在此之前,如果病人已經極度嘔吐或瀉下,可以給予《調胃承氣湯》。這裡所說的是針對那些想嘔吐或正在嘔吐,且病情傾向於身體「陽」部位的情況,治療方法也根據病情的輕重有所不同。在「陽」的位置上出現嘔吐或想嘔吐的,各自有一種對應的處理。

古籍中提到:得了傷寒後,即使出汗仍未見好轉,並且感到心下痞塞、堅硬,同時伴有嘔吐和腹瀉的情況,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另外,如果傷寒導致胸部有熱感,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並且想嘔吐,則應以《黃連湯》為主來治療。這些都是關於嘔吐及想嘔吐,且病情傾向於「陽」部位的治療方法,其治療也根據具體情況的輕重而有所差別。在「陽」的部位出現嘔吐不止的,共有兩種情況。

再者,根據經典記載:對於太陽病,無論是否已經開始發燒,一定會有畏寒、全身酸痛、嘔吐以及脈象浮緊的症狀。(雖然這屬於典型傷寒的描述,但按照治療原則,通常會使用《麻黃湯》來處理。)而如果是太陽中風的情況,伴隨著腹瀉和嘔吐,當外表的症狀已經緩解時,才能進一步治療內裡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如果病人出汗漸漸增多,

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其之陰位而吐逆者一焉。論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此嘔逆吐逆之別於二道。而嘔逆之暴急在陽。吐逆之深劇在陰。是陰陽之分也。而其於治法。亦以寒熱異者也。其在陽位而乾嘔者。凡四焉。論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者。

白話文:

有時會突然發作頭痛,胸口感到悶脹,痛到兩側肋骨下方,還伴隨乾嘔、呼吸短促,流汗但不覺得冷,這是表症已解,但裡症未和。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如果病人是陰虛體質,且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這就屬於陰虛發作。古書說,傷寒患者脈搏浮弱,容易出汗,小便次數頻繁,心煩意亂,略微畏寒,腳部抽筋,卻用桂枝湯想要攻表,這是錯誤的。如果患者因為這種錯誤治療而突然昏厥,咽喉乾燥,焦躁不安並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就要用甘草乾薑湯治療。

嘔吐和反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嘔吐屬於陽氣亢盛,突然發作,而反胃屬於陰氣不足,症狀較為嚴重。這兩種症狀是陰陽失衡造成的,因此治療方法也要根據寒熱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果病人是陽虛體質,出現乾嘔的症狀,共有四種情況。古書說,太陽中風導致陽氣浮散,陰氣虛弱,患者畏寒怕風,發熱時感到呼吸急促,鼻塞且出現乾嘔,可以用桂枝湯治療。另外,傷寒患者表症未解,胸口有水氣,伴隨乾嘔,發熱並咳嗽,也可用桂枝湯治療。

小青龍湯主之。曰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者。甘草瀉心湯主之。曰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其在陰位而乾嘔者。凡四焉。論曰。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或乾嘔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曰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白話文:

小青龍湯主要治療以下症狀:當患了風寒感冒,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治療,導致病人每天腹瀉十多次,糞便中含未消化的食物,腹部響如雷鳴,胸口下方感到脹滿不適,乾嘔,心緒煩躁無法安宁時,就應使用甘草瀉心湯進行治療。如果原本是太陽病但未見好轉,繼而轉為少陽病,伴隨著胁部硬滿、乾嘔不能進食、體溫時冷時熱,且在未曾嘔吐或瀉下的情況下,脈象沉緊的,則應該給予小柴胡湯。在屬於陰性病位且出現乾嘔的情況共有四種。

論述中提到,對於少陰病的患者,如果出現腹瀉如水、糞中帶有未消化食物(下利清穀)、內臟寒涼而外表似有熱象、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接近消失、身體反而不怕冷,有時還會乾嘔的,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如果胸膈部位有寒痰引致乾嘔,應迅速溫暖身體,適用四逆湯。碰到乾嘔且伴有唾液泡沫、頭痛的症狀,則以吳茱萸湯為主方。至於少陰病中,如果腹瀉且脈搏微弱,建議使用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手腳冰冷、脈搏摸不到,並且有乾嘔、心煩的症狀,就應該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

此乾嘔之別於二道。而治法亦以寒熱異者也。嘔吐之於陰陽也。輕重之差。主客之勢。治法之分為三十有六者如此。轉機之本也。處方之要也。察證之務。豈可不審焉哉。亦豈可不慎焉哉。

噦者噦逆也。後之所謂呃逆也解為乾嘔者非也。論中有噦。有乾嘔。噦果乾嘔。當但曰噦。何更曰乾嘔也。噦乾嘔。自異其證。義亦自不同。豈可混乎。然其嘔噦並言。即乾嘔之義。字書云。有聲無物曰噦。因解為乾嘔耳。蓋噦逆者。氣逆上衝。吃吃作聲也。素問曰。胃為氣逆為噦。

仲景氏以胃中虛冷言之也。論曰。食谷者噦。曰與水則噦。曰飲水則噦。曰下之早則噦。曰攻其熱必噦。曰時時噦。曰加噦者不治。曰噦而腹滿之類。此皆後之所謂呃逆。而非乾嘔也。故噦者。噦逆也。然不載其治法矣。又以咳逆為呃逆者。是後世之所創。而非其正名也。曰噦。

曰呃。曰咳。一證而二三其名。則來者之不眩惑者幾希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中醫對乾嘔與其他相關病症的區分及其治療原則

乾嘔與其他類型的嘔吐有所區別,並且根據疾病屬寒屬熱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在陰陽學說中,嘔吐的表現從輕微到嚴重,以及主導與被動的病機狀態,治療方法可分為三十六種之多,這些都是扭轉病情關鍵所在,開方的要點,以及辨證的重任,怎能不仔細審查,又怎能不小心謹慎呢?

所謂的「噦」,就是噦逆,後來被誤解為乾嘔,實際上並非如此。論述中明確區分了「噦」與「乾嘔」,如果噦就是乾嘔,何必再額外稱之為乾嘔呢?兩者症狀本就不同,含義也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然而,當「嘔」和「噦」一同提及時,其實指的是乾嘔的意思。字典中解釋說,發出聲音而沒有實質內容的嘔吐稱為「噦」,因此被解讀為乾嘔。噦逆是指氣向上逆衝,發出咯咯的聲音。《素問》中提到,胃氣上逆就會產生噦的現象。

張仲景在討論中將其歸因於胃中虛寒的狀況,他說過,進食後噦、喝水後噦、飲水後噦、治療過早會噦、攻伐體內熱邪時也會噦,以及頻繁噦逆或噦逆伴有腹部脹滿等情況,這些都被後世理解為呃逆,而非乾嘔。因此,「噦」實際上是指噦逆。然而,對於其具體的治療方法這裡並未記載。另外,將咳逆誤認為呃逆,這是後世的一些創見,並非該病症的正確定名。總之,這裡所說的「噦」,是指噦逆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