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頭痛頭眩各二道

頭痛頭眩。亦皆有陰陽之別。而頭痛則專於太陽。而厥陰與焉。頭眩則專於少陽。而少陰與焉。何謂頭痛則專於太陽。而厥陰與焉。例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豈非專於太陽乎。論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豈非厥陰與焉乎。頭痛之於陰陽也若此矣。陰陽也者。惟是寒熱之別也。何謂頭眩則專於少陽。而少陰與焉。

例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論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此豈非專於少陽乎。論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例曰。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

時時自冒者死。此豈非少陰與焉乎。頭眩之於陰陽也若此矣。陰陽也者。亦惟寒熱之別也。又霍亂之於頭痛也。論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發於陽也。又曰。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發於陰也。霍亂之有陰陽。亦不出乎寒熱之外也。

頭痛之專於太陽也。又有延及於陽明少陽者。論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此其於不大便。雖既為陽明。而其於頭痛。猶未離太陽。於是又因其小便之清濁。而益審其病位者也。故不標其病位。

而曰傷寒。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陽明乎。論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其於脈弦細。雖既為少陽。而其於頭痛發熱。猶未離太陽者也。故亦不標其病位。而曰傷寒。曰屬。此豈非頭痛之延及於少陽乎。論又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其於病位。當為少陽。此而若惡寒。則宜先與小柴胡湯而已。論又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惡寒者。表未解也。此其於病位。亦當為少陽。此二者。

皆雖標以太陽。而其於頭痛。亦惟延及於少陽者也。

2. 嘔吐各二道(附噦)

嘔吐之有陰陽也。亦惟熱之與寒。凡各二道焉。而治法則三十有六也。熱之為嘔吐也。以其或及於胃。或逼於胃。或素心下有水氣。為彼所激也。此為自外使之也。故取之於陽。寒之為嘔吐也。亦以其或及於胃。或逼於胃。或素心下有水氣。為彼所激也。此為自內使之也。故取之於陰。

惟熱則脈必浮。若或不浮。固不得為沉。惟寒則脈必沉。縱至微細。固不能為浮。一寒一熱。是為陰陽之別。凡之所以各為二道也。若夫二者之為嘔吐也。固有輕重焉。於是或嘔。或吐。或欲嘔。或欲吐。或嘔逆。或吐逆。或嘔吐。或欲嘔吐。或乾嘔。差其所名。以分其輕重。

名分不可不辨矣。蓋嘔者。有欲吐之意而作聲也。吐者。有物即出也。欲嘔者。胸中憒憒。殆將作聲者也。欲吐者。有物將出而未出者也。嘔逆吐逆者。欲嘔欲吐。而其氣衝於上者也。嘔吐者。有聲而物出也。欲嘔吐者。聲物將兼出者也。乾嘔者。無物而徒作聲也。此為其名分矣。

名分彰。而輕重可較。輕重較。而處方惟的。名分豈可不辨乎。嘔吐之於證也。又有主客焉。專乎此而兼乎彼。是為之主也。專乎彼而兼乎此。是為之客也。惟是在其勢而已。故勢在於此。則必於此。勢在於彼。則必於彼。此其於處方。隨其勢而制之者也。主客何外乎輕重。

輕重何離乎寒熱。寒熱也者。陰陽之謂也。故凡察證之務。始於寒熱。中於輕重。終於主客。轉機之本也。處方之要也。不可不審焉。亦不可不慎焉。嘔吐之於陰陽也。治法則三十有六者何謂也。其在陽位而嘔者。凡九焉。論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曰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小柴胡湯主之。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曰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可與小柴胡湯。曰嘔不止。鬱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曰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主之。曰太陽與少陽合病。

自下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其在陰位而嘔者。凡五焉。論曰。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按溫其上。蓋與四逆湯以溫之也。)曰令病者靜而復時煩。須臾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此嘔之別於二道。而治法之以寒熱異者也。其在陽位而吐者。凡二焉。論曰。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曰霍亂頭痛發熱。熱多欲飲水者。皆五苓散主之。其在陰位而吐者。凡五焉。論曰。少陰病。

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按此蓋瓜蒂散之所之也)曰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泠者。四逆湯主之。曰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吐之別於二道。而治法之以寒熱異者也。其在陽位而欲嘔欲吐者。各一焉。論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此欲嘔欲吐者之偏於陽位。而治法各亦以其輕重異者也。其在陽位而嘔吐。欲嘔吐者。各一焉。論曰。傷寒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此嘔吐及欲嘔吐者之偏於陽位。而治法各亦以其輕重異者也。其在陽位而嘔逆者。凡二焉。論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浮緊者。(此雖為名傷寒之例。於法必是麻黃湯之所之也。)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其之陰位而吐逆者一焉。論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此嘔逆吐逆之別於二道。而嘔逆之暴急在陽。吐逆之深劇在陰。是陰陽之分也。而其於治法。亦以寒熱異者也。其在陽位而乾嘔者。凡四焉。論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者。

小青龍湯主之。曰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者。甘草瀉心湯主之。曰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其在陰位而乾嘔者。凡四焉。論曰。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或乾嘔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曰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此乾嘔之別於二道。而治法亦以寒熱異者也。嘔吐之於陰陽也。輕重之差。主客之勢。治法之分為三十有六者如此。轉機之本也。處方之要也。察證之務。豈可不審焉哉。亦豈可不慎焉哉。

噦者噦逆也。後之所謂呃逆也解為乾嘔者非也。論中有噦。有乾嘔。噦果乾嘔。當但曰噦。何更曰乾嘔也。噦乾嘔。自異其證。義亦自不同。豈可混乎。然其嘔噦並言。即乾嘔之義。字書云。有聲無物曰噦。因解為乾嘔耳。蓋噦逆者。氣逆上衝。吃吃作聲也。素問曰。胃為氣逆為噦。

仲景氏以胃中虛冷言之也。論曰。食谷者噦。曰與水則噦。曰飲水則噦。曰下之早則噦。曰攻其熱必噦。曰時時噦。曰加噦者不治。曰噦而腹滿之類。此皆後之所謂呃逆。而非乾嘔也。故噦者。噦逆也。然不載其治法矣。又以咳逆為呃逆者。是後世之所創。而非其正名也。曰噦。

曰呃。曰咳。一證而二三其名。則來者之不眩惑者幾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