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咳喘各二道

咳喘之岐以陰陽也。凡各二道焉。亦必以熱以寒。猶嘔吐耳。此二者之為咳為喘者。或自外。或自內。雖均為咳為喘乎。寒熱之分。不可不辨矣。咳之為證。雖云有陰有陽。而輕重隨之。亦唯可以為一證耳。唯喘也有所異。喘之為證。獨多乎熱。而少乎寒也。熱之聚會乎為喘。

寒之奔騰乎為喘。熱之極也。寒之極也。惟其於極。寒之為甚。故寒之於喘。為極之極也。危殆之至也。既是為極之極。所以獨多乎熱。而少乎寒也。於熱乎猶可救。於寒乎不可救也。是故三陽有治法。而三陰無治法也。喘之為證。不可不畏矣。咳之於陰陽也。治法凡五焉。

而其於陽也。凡二焉。論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者。小青龍湯主之。曰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其於陰也。凡三焉。論曰。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者。

真武湯主之。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五者。皆咳之治法。而陰陽之別也。不可不審矣。喘之於陰陽也。熱可救。而寒不可救。故治法之關於此者。

惟在陽位。凡十有二焉。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者。小青龍湯主之。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

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曰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曰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須下之。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皆宜大承氣湯。此十有二者。皆關於喘之治法。而惟在陽位者也。喘之為證。熱之極也。寒之極也。而在太陽則熱之所延及。

猶專於表。而未及於極也。故發汗以治之也。至陽明。則熱之所聚會。已專於裡。而殊極於此。故下之以救之也。既下之。尚恐其不及。不及則斃。故例曰。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模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眩者生。澀者死。又曰。直視讝語。喘滿者死。惟熱之極為然。

豈可不畏乎。至厥陰。則寒之所奔騰。已甚於內。而最極於此。所以為極之極也。危殆莫甚焉。其能可救乎。故例曰。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惟寒之極為然。豈亦可不畏乎。如喘家。則不在此數也。論曰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此惟在一時之處。而非通治喘之謂也。言其人若當其有表證也。處之以此為佳耳。故如喘家。則不在此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