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三 (1)
卷三 (1)
1. 疼痛二道
疼痛之有陰陽也。其凡二道焉。而治法。則其綱五矣。何謂其凡二道也。乃其於陽也。必乎熱。是桂枝麻黃之所之也。其於陰也。必乎寒。是附子之所之也。必乎熱者。主其發之也。必乎寒者。主其溫之也。此為疼痛之別矣。而治法則其綱五者何謂也。一者剬在於陽位也。二者在於陽位。
而始及於陰位也。三者陰陽相雜也。四者剬在於陰位也。五者剬在於陰位。而波及於陽位也。此五綱者。有次有序。審其條目。以臨其病。以處其方。則千變萬轉。一而萬。萬而一。會其有極。歸其有極也。而其條目分為十有八。其剬在於陽位者。凡三焉。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
白話文:
疼痛有陰陽之分,可分為兩種。治療方法則有五種綱要。什麼是兩種呢?陽性疼痛必屬熱症,需用桂枝、麻黃來治療;陰性疼痛必屬寒症,需用附子來治療。熱症主要針對疼痛的發作,寒症主要針對疼痛的溫暖。這就是疼痛的區別。那麼五種綱要是什麼呢?第一種,疼痛位於陽位;第二種,疼痛位於陽位,並開始影響到陰位;第三種,陰陽混合;第四種,疼痛位於陰位;第五種,疼痛位於陰位,並波及陽位。這五種綱要是有順序的,仔細審視條目,針對病症,選擇藥方,就能千變萬化,一而萬,萬而一,最終達到治癒。而這十八條目中,位於陽位的疼痛共有三種。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主之。此其剬在於陽位者之治法也,。其在於陽位。而始及於陰位者。
凡二焉。論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曰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此其在於陽位。面始及於陰位者之治法也。其陰陽相雜者。凡四焉。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
白話文:
身體感到疼痛,腰部酸痛,骨頭和關節處也有疼痛感,且怕風、無汗並伴有喘息的症狀,這時可以使用麻黃作為主要治療藥物。這種情況被稱為太陽病,其特徵是脈象浮且緊,體溫上升伴有強烈的畏寒感,全身疼痛,不出汗且感到焦躁不安,對此,大青龍湯是適用的治療方案。另外,若患傷寒約六七天後,出現輕度發熱伴隨著些許畏寒,四肢關節感到煩悶疼痛,略微嘔吐,胸口下方有脹滿感,且外表的風寒症狀尚未消退,則建議使用柴胡加上桂枝作為治療方劑。這些都是针对病症位於體表陽位的治療方法。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病症起初在陽位,但逐漸影響到陰位。比如,患太陽病後,因發汗過度導致出汗不止,病人畏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痙攣不易彎曲伸展,這時可選用桂枝加附子湯進行治療。又如,發汗治療後,身體仍然疼痛,且脈搏沉緩,則應考慮使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及人參的新加湯,這是針對病症開始從陽位影響到陰位的治療策略。至於陰陽兩方面症狀交錯出現的情況,共有四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在患傷寒八九日之際,風濕交結導致全身疼痛不適,
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難。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曰霍亂頭痛。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此其陰陽相雜者之治法也。其剬在於陰位者。凡五焉。論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曰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湯主之。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冷而惡寒者。
白話文:
病人無法自己翻身側躺,沒有嘔吐也不感到口渴,脈象浮弱且細澀的情況下,主要治療方劑為[桂枝附子湯]。如果這個人排便困難,但小便順暢,則應去除桂枝,改用[白朮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假使症狀表現為風濕交結,導致骨節疼痛不已,抽痛以致無法正常彎曲伸展,靠近患處則痛感加劇,伴有出汗、氣短、小便不暢、畏風不願脫衣,或者身體稍微水腫,則應以[甘草附子湯]作為主方來治療。如果出現霍亂症狀,如頭痛、全身疼痛、熱多且想喝水,
則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以上是針對陰陽失調混雜症狀的治療方法。其中,專門針對陰性病位的治療方案總共有五種。理論上說,少陰病時,如果身體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且脈象沉緩,應以[附子湯]為主治療方。再者,少陰病若持續兩三天未見好轉,到了第四、五天時,如果伴隨著腹痛、小便不暢、四肢沉重疼痛以及自發性腹瀉,就應該使用[真武湯]來治療。另外,如果出現大量出汗後體熱不退,身體內部緊張,四肢疼痛,同時伴有腹瀉、肢體冰冷及畏寒等症狀,
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皆四逆湯主之。曰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此其在於陰位者之治法也。其剬在於陰位。而波及於陽位者。凡四焉。論曰。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
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曰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出汗、發燒、畏寒、四肢僵硬、手腳冰冷的情況,應該服用四逆湯。如果嘔吐停止、出汗卻昏厥、四肢僵硬不舒展、脈搏微弱快要斷氣,則應該服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這些都是針對病症位於陰位時的治療方法。
而病症位於陰位,卻影響到陽位的,可以歸納為四種情況:
- 傷寒服藥後持續腹瀉,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應該立即救治裡證,服用四逆湯。
- 後背疼痛,大便自行恢復正常,應該立即救治表證,服用桂枝湯。
- 病發熱頭痛,脈搏反而沉細,如果沒有改善,身體疼痛,應該救治裡證,服用四逆湯。
- 腹瀉腹脹,身體疼痛,應該先溫暖裡證,再治療表證,溫裡使用四逆湯,攻表使用桂枝湯。
另外,如果出現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寒性較重、不喜歡喝水的情況,應該服用理中丸。嘔吐腹瀉停止後,就應該停止服用。
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此其剬在於陰位。而波及於陽位者之治法也。疼痛之於陰陽。亦惟寒熱之分。而其治法之所由歧如此矣。不可不審焉。且桂枝麻黃之所之也。雖均之在於陽位。而各有其分存焉。則亦不可無辨矣。乃其熱之熾且重者。此為麻黃之所之也。
其熱之不甚且輕者。此為桂枝之所之也。故惟於桂枝乎。曰為解肌。曰消息和解其外。然則桂枝之所之也。在其尤輕者也。故桂枝而伍之於附子。雖之於陰陽相雜者。而其證尤甚於陰位。而附子之為主。於是乎其用附子。或至二枚三枚。又或因大便鞕。去桂枝而加朮。此以其不甚於陽位故也。
白話文:
身體長期疼痛不止的情況,應採取調理外在病徵的方法,適合使用桂枝湯。這類情況的治療原則在於陰位,但會影響到陽位。疼痛對於陰陽而言,只存在寒熱之別,因此治療方式有所不同。這點必須謹慎考慮。
桂枝湯與麻黃湯雖然都適用於陽位,但各自有特定的治療範疇,不能混淆。對於熱度高且嚴重的病症,應使用麻黃湯;對於熱度不高且較輕的病症,則應使用桂枝湯。所以,桂枝湯主要用於解開皮膚的緊繃,調和並緩解外在的症狀。由此可知,桂枝湯適用於病情較輕的狀態。
如果病情在陰陽兩位都有,但更嚴重於陰位,可以加上附子來作為主要藥物。若患者大便乾結,則可能去除桂枝,增加術藥(甘草),這是因為病情不太嚴重在陽位的緣故。
又先四逆湯理中丸。而後桂枝湯者。亦惟剬於陰位。而微於陽位者也。桂枝麻黃之於辨。輕重之分。大抵為然。亦不可不審焉。又如瘡家之身疼痛。不在於此數也。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用簡易的方式來表達就是:
首先使用四逆湯和理中丸治療,然後再使用桂枝湯。這些都是適用於身體較寒冷、虛弱的人羣。桂枝與麻黃在使用的份量上有所區別,必須仔細斟酌。對於患有皮膚病且有全身痠痛症狀的人來說,這幾種藥方可能不太適合他們。
(以上是直譯的意思,並非完全準確)
2. 煩躁四道
煩躁之歧以陰陽也。亦猶疼痛之別矣。而又有因大汗出。或下利者。有因火逆者。凡四道焉。乃其於陽也。必以熱。是即大青龍湯。白虎湯。承氣湯。陷胸湯等之所之也。其於陰也。必以寒。是即乾薑甘草湯。乾薑附子湯。四逆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吳茱萸湯等之所之也。
白話文:
煩躁的原因,可以從陰陽的角度來區分。這就如同疼痛的種類一樣,也有不同的原因。其中又可以細分為四種:
- 因大汗出或下利者: 由於大量出汗或腹瀉導致的煩躁。
- 因火逆者: 由於內火上逆導致的煩躁。
針對上述四種情況,根據陰陽屬性,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陽性煩躁: 這種煩躁多由熱邪所致,可以用以下幾種湯劑來治療:
- 大青龍湯: 主要針對外感風寒,兼有表實證的煩躁。
- 白虎湯: 主要針對熱病,兼有表證的煩躁。
- 承氣湯: 主要針對熱結腸胃,兼有便秘的煩躁。
- 陷胸湯: 主要針對胸膈滿悶,兼有喘咳的煩躁。
陰性煩躁: 這種煩躁多由寒邪所致,可以用以下幾種湯劑來治療:
- 乾薑甘草湯: 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兼有腹痛的煩躁。
- 乾薑附子湯: 主要針對陽虛寒盛,兼有四肢厥冷的煩躁。
- 四逆湯: 主要針對陽氣虛衰,兼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的煩躁。
- 茯苓四逆湯: 主要針對脾腎陽虛,兼有水腫的煩躁。
- 通脈四逆湯: 主要針對陽虛血瘀,兼有肢體麻木的煩躁。
- 吳茱萸湯: 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兼有腹痛、嘔吐的煩躁。
以上僅為常見的煩躁類型及常用方劑,實際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辨證論治。
此二道之別。煩躁之最重者也。其因大汗出。或下利者。必以渴之與小便不利。是即五苓散。豬苓湯等之所之也。而一則在陽位。一則在陰位者也。其因火逆者。或驚狂。或清血。或腰以下重而痹。是即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之所之也。而尚在陽位者也。
此四道者。煩躁之別也。不可不審矣。如梔子豉湯之於反覆轉倒。則煩躁之太甚者也。如梔子厚朴湯。救逆湯之於起臥不安。則煩躁之稍輕者也。如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梔子乾薑湯之於微煩。則但煩而不躁者也。而其於證。非無輕重。亦皆在陽位者也。亦不可不審矣。不曰少而曰微。
白話文:
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在於病人的極度煩躁不安。如果伴有大量出汗或腹瀉,並且出現口渴及小便不暢的情況,這就屬於使用五苓散或豬苓湯等方劑的適應症,它們分別針對的是身體機能的陽性和陰性失調。而如果是由於火氣逆行所導致的,可能表現為驚厥、狂躁、出血,或是腰部以下沉重且麻痹,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考慮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方劑,這些都是治療陽性病位的方子。
總結來說,這四種狀況代表了煩躁的不同層次。必須仔細區分:比如使用梔子豉湯治療的是那種反覆不安、極端煩躁的狀態;而梔子厚朴湯、救逆湯適用於雖有起臥不安,但相對較輕微的煩躁情形;至於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梔子乾薑湯則是針對僅有輕微煩惱而不伴隨躁動的症狀。這些不同方劑針對的病症雖有輕重之分,但都屬於陽性病位的範疇,這也是需要仔細辨識的地方。這裡所說的「微」,指的是症狀程度較輕,而非簡單的「少」。
微如幽微之微。隱邃而不大顯之義。與少小異。如微熱亦然。故屬之身熱也。煩但訓熱者。未盡其義也。蓋不可情狀。而困悶擾撓。謂之煩也。躁也者。擾動展轉四支也。故雖煩躁連言。而義之自別如此矣。論中有不煩而躁者。可以見已。他如曰反煩不解。曰更煩。曰心煩。
曰胸煩。曰心中滿而煩。曰心中懊憹而煩。曰虛煩。曰鬱郁微煩。曰煩熱。曰煩渴。曰煩疼。曰煩滿。曰煩驚。曰煩悸。曰發煩之類。亦皆取義於此而名焉。豈可但訓熱之為盡也矣哉。
白話文:
「微」指的是一種極其微小的狀態,如同幽暗深邃難以顯露的道理,與「少」和「小」相似,就如同輕微的發熱一樣。因此,將「微」歸屬於身體的熱症。然而,單純將「煩」解釋為熱,則未盡其意。因為「煩」是一種難以形容的,令人感到困擾、折磨、糾纏的狀態,如同內心充滿了憂慮和不安。而「躁」則是指身體的躁動不安,四肢不停地翻滾。雖然「煩」和「躁」經常連用,但它們的意義卻截然不同。文章中也提到了不煩而躁的情況,這就說明了兩者之間的差異。其他如「反煩不解」、「更煩」、「心煩」、「胸煩」、「心中滿而煩」、「心中懊憹而煩」、「虛煩」、「鬱郁微煩」、「煩熱」、「煩渴」、「煩疼」、「煩滿」、「煩驚」、「煩悸」、「發煩」等詞語,也都是根據這個意思而命名的。因此,不能單純地將「煩」解釋為熱,才能真正理解其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