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汗二道(附發汗之辨)

凡汗之別。其本為二道也。一為陽。一為陰。陽主熱。陰主寒。而其治法之綱七。而其目則三十有八也。汗本是一身之津液也。而其所委源。全在於胃焉。故胃焉者。津液之原也。乃其漏乎外也。名以為汗。夫汗之發於外一也。而或熱或寒。各殊其候。既各殊其候。而一於津液焉。

雖熱之可畏。不若寒之太甚。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三陽之主熱而有汗也。在太陽。則發熱惡寒。漐漐汗出。此其邪之在肌表。而其最淺者也。在陽明。則不惡寒。反惡熱。濈然汗出。此其邪之既入於胃。而其最深者也。在少陽。則往來寒熱。非頭汗則盜汗出。此其邪之在胸脅。

白話文:

【汗的種類。總共有兩種。一種是陽性的,一種是陰性的。陽性主熱,陰性主寒。而治療的方法原則有七,具體細節則有三十八項。汗原本是人身的津液,其來源全在於胃。所以胃是津液的本源。其外流的名稱被叫做汗。汗從外發出,有時熱、有時寒,各有不同的徵象。既然各有不同的徵象,但都源自於津液。

雖然熱性出汗令人感到可怕,但比起寒性過度出汗,更讓人擔心。這是因為陽性和陰性之間的區別。三陽主熱且有出汗的特徵,在太陽部位,會出現發熱和怕冷、微汗的情況,這表示邪氣在皮膚和肌肉表面,是最輕微的狀態。在陽明部位,不會感到怕冷,反而怕熱,大量出汗,這代表邪氣已經進入胃部,是最深的狀態。在少陽部位,會出現來回間歇的寒熱感,不是頭部出汗就是盜汗,這表示邪氣在胸脅部位。】

而深於太陽。淺於陽明者也。三陰之主寒而有汗也。專於厥陰。其於太陰與少陰也。治法則不與焉。於太陰。則不在身。而但在頭。但在頭者。必發黃。由瘀熱也。治法則猶屬於陽明也。於少陰。則雖曰屬。治法則視於厥陰也。故於太陰與少陰也。治法則不與焉。於厥陰。則雖或發熱。

脈不來。四支厥冷。大汗出。此其篤革之極。將外馳內竭者也。豈非寒熱之殊其候。而一於津液。雖熱之可畏。不若寒之太甚乎。此其陰陽之辨也。於是其於太陽也。發之以桂枝。以葛根。此以其在肌表也。其於陽明也。或挫之以白虎。或下之以承氣。此以其在於胃也。其於少陽也。

白話文:

深陷太陽,淺於陽明。三陰主寒且出汗。專注厥陰,對於太陰和少陰,治療方法並不相同。在太陰,則不在身體而位於頭部,頭部發黃是因為瘀熱,治療方法仍然屬於陽明。在少陰,雖然屬於少陰,但治療方法卻要參考厥陰。因此,在太陰和少陰,治療方法並不相同。在厥陰,即使發熱,脈搏也摸不到,四肢冰冷,大量出汗,這是病情嚴重到了極點,將要外散內虛的徵兆。難道不是寒熱的表現不同,而都影響津液嗎?雖然熱症可怕,但也不如寒症嚴重。這就是陰陽的辨證。因此,在太陽,用桂枝、葛根治療,因為它在肌表。在陽明,可以用白虎湯去熱,或用承氣湯瀉下,因為它在胃部。在少陽,

制之以柴胡。此以其在胸脅也。於太陰。則治法在陽明。於少陰。則治法在厥陰。其於厥陰也。固非可汗。亦非可下。掇收之。牢固之。使其不外馳內竭者。惟四逆之力也。而其力之尚不能衡其勢。於是乎有通脈及加豬膽汁之略也。此豈非特篤革之極乎。是其治法之概也。乃立之綱。

而其目附之。何謂七綱三十有八目乎。其一為純於表之綱。而其目凡七焉。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曰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曰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不愈者。

白話文:

用柴胡來治療它。這是因為柴胡作用於胸脅,而它屬於太陰,則治療方法應在陽明;屬於少陰,則治療方法應在厥陰。它在厥陰,既不能發汗也不能下瀉,需要牢牢地抓住它,使它不外散也不內竭,只有四逆湯的力量才能做到。但四逆湯的力量還不足以完全控制它的勢力,於是才有了通脈湯和加豬膽汁的方案。這難道不是對病症嚴重程度的極度重視嗎?這就是治療方法的大概,是治療的綱要。

而與其相配合的還有治療的細節,什麼叫七綱三十八目呢?其中一種是純粹針對外表的綱領,而其細節有七條。論述如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用桂枝湯主治。太陽病,項背強直疼痛,反覆汗出,惡風者,用桂枝加葛根湯主治。服用桂枝湯,大量汗出,脈象洪大者,與桂枝湯一樣的方法。病人沒有其他疾病,時常發熱,自汗不止者,……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此皆純於表者也。其二為自里達表之綱。而其目凡十焉。論曰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躁。大便必鞕。

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須下之。曰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

白話文:

如果病患在發病初期就開始流汗,就能痊癒。可以服用桂枝湯。如果傷寒患者出汗卻感到口渴,可用五苓散治療;如果不渴,則可用茯苓甘草湯治療。陽明病患者脈象遲緩、出汗多、輕微怕冷,說明表證尚未解除,可以發汗,服用桂枝湯治療。這些都是純粹表證。另外一種情況,是從裡到外,共有十種表現。陽明病患者經常出汗,導致津液流失,胃部乾燥,大便必定乾燥。大便乾燥就會出現神志不清,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陽明病患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畏寒,身體必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伴有潮熱,這種情況如果想要解除病症,就可以攻裡。手腳突然出汗,說明大便已經乾燥。傷寒病患發病四五天,脈象沉細、呼吸困難、腹部脹滿、出汗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胃裡有乾燥的糞便,需要服用瀉藥。二陽病同時發病,太陽病症消退,只出現潮熱。

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皆大承氣湯主之。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按此蓋白虎加人參湯之所之也)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曰陽明病。

白話文:

手和脚不断地出汗。如果伴有大便困难且说胡话的情况,使用[大承氣湯]治療會康復。這些都屬於[大承氣湯]主要適用的症狀。另外提到了三陽經同時受病的情況,病人腹部脹滿,身體沉重,翻身困難,口唇麻木且面部髒汙,說胡話、小便失禁。如果伴有自發性出汗,就應以[白虎湯]來治療。再談到陽明病的特徵,脈象浮且緊,咽喉乾燥,口中有苦味,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發燒出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假如感到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就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如果脈象浮動且有發熱現象,口渴想喝水,但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適合用[豬苓湯]來治療。然而,如果陽明病的病人出汗很多且感到口渴,就不應給予[豬苓湯](這裡實際上是指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此外,對於陽明病患者,如果自然出汗,或者發汗後小便能夠自行排出,這表明體內的津液已經減少,即便腹脹坚硬,也不宜強行攻下,而應該等待病人自然有大便意願時,可以使用蜜煎導條或是[土瓜根]、大[豬膽]汁作為肛門導劑來幫助通便。至於陽明病的其他處理方式,

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按此二條。皆陽明之變證也。)此皆自里達表者也。

其三為自表裡間而達表之綱。而其目凡六焉。論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曰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曰傷寒十餘日。

白話文:

如果身體外側發熱,手腳溫熱,沒有胸悶,心裡煩躁,想吃卻吃不下,只有頭上流汗,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這屬於陽明病,發熱出汗,這是熱氣外散,不會發黃。但如果只有頭上流汗,身體沒有汗,汗液流到脖子就回去了,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熱氣鬱積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是陽明病的變證,都是由裡向外發病的。

第三種情況是從裡到表之間再到表面的病症,總共有六種。書中說,傷寒病五六天,已經發汗,又服用瀉藥,胸脅滿悶,稍微有點胸悶,小便不順暢,口渴不嘔吐,只有頭上流汗,反覆發冷發熱,心裡煩躁,這表示病症還沒有完全解除,可以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又說傷寒病發熱,出汗卻不退燒,心下痞塞,嘔吐腹瀉,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還說傷寒病十幾天,……

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頭微汗出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按此蓋小柴胡湯之所之也)曰三陽合病。脈浮大。但欲睡眠。目合則汗。(按此蓋柴胡證之脫簡者也)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

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皆自表裡間而達表者也。其四為仍在陽位。而稍已轉之綱。而其目凡三焉。論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白話文:

熱邪深藏於內,時常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應使用大柴胡湯。如果只有頭部微微出汗,則表示水液積聚在胸部或脹部。太陽病的特徵是脈搏浮動且數,伴有頭痛、發熱以及輕微的盜汗,但卻反常地畏寒,這表示表症尚未解除。這類情況通常適合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三陽合病的症狀是脈搏浮大,只想睡覺,閉眼時會流汗。這些都是柴胡湯療法的缺漏症狀。太陽中風的情況下,如果出現下利、嘔吐等症狀,需先確認表症是否已經解除。如果該患者出現頻繁的汗出,伴有頭痛、心下脹滿、脹部疼痛、乾嘔和短氣的症狀,並且不再畏寒,這表示表症已解除,但內部尚未恢復平和,此時可用十棗湯進行治療。以上所述,都屬於從表到裡的治療方式。對於第四種情況,則是在陽性的位置上,病情稍微轉向,總共有三個主要方向。論述指出,若太陽病符合桂枝湯的適用條件,但醫生誤用下藥,導致利尿持續不止,脈搏緊張,這表示表症仍未解除。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此皆仍在陽位而稍已轉者也。其五為陰陽相錯之綱。而其目凡三焉。

論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按此蓋桂枝加附子湯之所之也)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白話文:

呼吸急促且出汗的人,應以葛根配合黃連、黃芩湯為主治療。如果已經發過汗,就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若是出汗並且伴有呼吸困難,但沒有高燒的情況,可以給予麻黃、杏仁加上甘草和石膏的湯劑。對於太陽病,在發汗之後,如果大量出汗導致胃部乾燥,感到焦躁難以入睡,且脈象浮動、小便不暢,有輕微的發熱及消渴感,這時應以五苓散為主進行治療。這些情況都還停留在身體的陽性部位,但已有稍微的變化。這裡所說的「五」,是指陰陽交錯的總綱,而具體表現形式共有三種。

論述中提到,患太陽病後,發汗導致汗液不斷外泄,病人畏風,小便困難,四肢略顯僵硬,彎曲伸展不自如,這種情況下,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作為主方。另外,若患傷寒,脈象浮動,自然出汗,頻繁小便,心情煩躁並有輕微畏寒感,腳部抽筋緊繃,這也是桂枝加附子湯適用的對象。再者,當風濕交結,造成骨節間疼痛不已,活動時疼痛加劇,甚至影響到彎曲伸直,伴隨著出汗、氣短、小便不順,以及雖怕風卻不想脫去衣服的狀況,這表明風濕在體內作祟。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皆陰陽相錯者也。其六為遂之於陰位之綱。而其目凡二焉。論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曰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皆遂之於陰位者也。其七為純於陰之綱。

而其目凡八焉。論曰。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此屬少陰。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喘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曰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按此三條。蓋皆四逆湯之所之也。)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白話文:

如果身體稍微浮腫的情況,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這些都是陰陽失調的情況,其中第六類屬於陰性位置的總綱,其下包含兩項具體表現。經典說法是這樣:患了太陽病後,進行發汗治療,即便出汗也未能緩解病情,病人依然發燒、心下感到悸動不安、頭暈,身體顫抖、搖晃,甚至想要倒地的情況,這時應該使用【真武湯】來治療。另外提到,如果心下感到痞塞不舒,並且再次畏寒、出汗,則應以【附子瀉心湯】為主治方劑。這些都屬於在陰性位置上病狀的表現。

第七類則專指完全屬於陰性的病態總綱,其下細分為八種狀況。經典文獻記載:如果病人的脈象顯示陰陽兩脈都緊縮,但反而出汗,這屬於少陰病的特徵。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出現腹瀉、脈象微弱且澀、伴有喘息和出汗,且頻繁更換衣服卻排泄量減少,就應該溫暖其上部並施以艾灸。再者,若是得了傷寒六七天後,依舊沒有通便,反而開始發熱並伴有腹瀉,而且病人出汗不止,這種情況預後不良。(這裡提的三種狀況,大概都是需要使用【四逆湯】來處理的病例。)還有一種情形是,大量出汗之後,體熱仍未消退,伴隨著腹部收縮感、四肢疼痛,同時又有腹瀉、手腳冰冷及畏寒,這也是屬於此類病態範疇。

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皆四逆湯主之。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曰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此皆純於陰者也。是之為七綱三十有八目也。汗之有陰陽也。其於寒與熱。治法之備如此。不可不辨焉。大抵發汗之法。在二三日。而日分一劑三服。其輕者。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其重者。半日許令三服盡。晝夜服至二三劑。此為其大法矣。

白話文:

患者出現大量出汗,伴隨腹瀉、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甚至將要斷氣等症狀,或是出現嘔吐、腹瀉、大量出汗、排泄清澈稀薄的糞便,以及內寒外熱、脈搏微弱等症狀,都屬於四逆湯的適用範圍。若患者出現腹瀉排泄清澈稀薄的糞便,內寒外熱,出汗並且昏厥,則應服用通脈四逆湯。若患者嘔吐後腹瀉停止,出汗並且昏厥,四肢僵硬不舒展,脈搏微弱將要斷氣,則應服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這些都是純粹陰寒證候。這就是七綱三十八目的內容。出汗也分陰陽,在治療寒熱方面,應根據不同的證候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不可混淆。總體而言,發汗療法一般持續兩到三天,每天分三劑服用。症狀輕微者,服用一劑即可出汗,病症緩解,可以停服後續藥劑,不必全部服完。症狀嚴重者,半日之內服用三劑,一日服用兩到三劑。這就是發汗療法的主要原則。

至其不解者。不止二三日。雖八九日十日以上。尚可發汗也。若其在二三日。而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與小建中湯。又其在二三日。已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當與調胃承氣湯。若雖既及陽明。仍發熱惡寒。則亦尚可發汗。至其不惡寒惡熱。當下之。此為其變法矣。脈證之轉機。

固不可以幾。豈惟汗下哉。不可不審察焉。夫太陽之發之於汗也。陽明之祛之於下也。汗下皆耗津液之道也。此何以行之乎。以其不得止也。何以不得止乎。以其非此則無可除之道也。是故其行之在一旦。而不敢強也。因戒其發汗曰。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又曰。若一服。

白話文:

如果患者發燒,持續兩三天以上,即使八九天、十天甚至更久,仍然可以發汗。但如果患者發燒兩三天,卻出現心悸,就不可發汗,應該服用小建中湯。如果患者發燒兩三天,已經發汗卻沒有退燒,且持續發熱,則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即使患者已經發展到陽明經階段,仍然發熱惡寒,也可以發汗。但如果患者不惡寒也不惡熱,則應該下瀉,這是治療方法的變化。脈證的變化,不能一概而論。

除了發汗、下瀉之外,不可不審慎觀察。太陽經的病症,可以用發汗來治療;陽明經的病症,可以用下瀉來治療。發汗和下瀉都會消耗津液,為何要使用這些方法呢?因為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去除病邪。因此,即使在一天之內就採取行動,也不要強迫。所以要告誡患者發汗時,不可讓汗水像水一樣流淌不止,否則病情一定不會好轉。還要告誡患者,如果服用一劑藥物,...

汗出病瘥。停後服。又曰脈微弱者。不可發汗。戒其下之。曰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又曰。若更衣者。勿服之。又曰。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又曰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惟治法為爾。此豈非其行之在一旦。而不敢強乎。若果強之。則鮮不之於陰位焉。於是乎舉或發汗遂漏不止。

或發汗過多。或發汗若下之。或大汗出後。或大下之後等之變脈證。而各具其變治法矣。少陽之制之於中位也。此何以不行汗下乎。以其不在表。亦不在裡故。汗下皆非其所宜也。因戒之曰。少陽不可發汗。又曰。慎勿下之。亦惟治法為爾。雖爾。能得其肯綮。則或發熱汗出而解。

白話文:

出汗後病情減輕,停藥休息。但脈搏微弱的人,不能發汗,也要避免瀉下,要溫和調理胃氣,不要過度排泄。另外,換衣服的時候不要服用藥物。如果服用藥物後出現胡言亂語,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病症沒有轉變,氣力衰退,就要謹慎,不要強行攻治。只有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效。這不是因為治療時間短暫,就不敢強行施治,而是如果強行施治,很容易導致病情轉入陰位,出現發汗過多,或發汗如同瀉下,或大汗淋漓之後,或大便瀉下之後等各種脈象變化,需要根據不同的變化,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少陽病症的病位在中焦,不在表也不在裡,因此發汗瀉下都不適合。所以要謹慎,不要發汗,也不要瀉下,只有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效。雖然如此,但如果能抓住病症的关键,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出汗,病情自然解除了。

故例曰。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夫行發汗之藥。而汗出。固其所也。柴胡本是非發汗之藥。而反發汗。則於法得無背馳乎。此殊不然。以其非發汗之藥故。雖汗出乎。於法無有背馳矣。若果行之發汗之藥。則雖汗出乎。病必不除矣。故雖均汗出乎。

在得其肯綮與否。而有除與否之差也。不啻汗出而解為然。其於得屎而解。亦無不皆然矣。脈證之轉機。固不可以幾。豈惟汗下哉。不可不審察焉。

白話文:

所以古書記載,如果柴胡症狀沒有消失,再次服用柴胡湯,必定會出現蒸蒸發熱、身體振顫,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一般來說,服用發汗藥物,出汗是正常的。但柴胡本不屬於發汗藥,反而能發汗,是否違背醫理呢?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柴胡本不屬於發汗藥,即使出汗,也不違背醫理。但如果服用的是真正的發汗藥,即使出汗,病症也一定不會消除。所以,雖然都出汗了,但能否真正治癒,關鍵在於是否抓住了病症的關鍵,這才是消除病症的關鍵所在。不只是出汗而痊癒,就像拉肚子而痊癒一樣,都是如此。脈證的變化,不可輕忽,不只是汗下,都需要仔細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