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汗二道(附發汗之辨)

凡汗之別。其本為二道也。一為陽。一為陰。陽主熱。陰主寒。而其治法之綱七。而其目則三十有八也。汗本是一身之津液也。而其所委源。全在於胃焉。故胃焉者。津液之原也。乃其漏乎外也。名以為汗。夫汗之發於外一也。而或熱或寒。各殊其候。既各殊其候。而一於津液焉。

雖熱之可畏。不若寒之太甚。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三陽之主熱而有汗也。在太陽。則發熱惡寒。漐漐汗出。此其邪之在肌表。而其最淺者也。在陽明。則不惡寒。反惡熱。濈然汗出。此其邪之既入於胃。而其最深者也。在少陽。則往來寒熱。非頭汗則盜汗出。此其邪之在胸脅。

而深於太陽。淺於陽明者也。三陰之主寒而有汗也。專於厥陰。其於太陰與少陰也。治法則不與焉。於太陰。則不在身。而但在頭。但在頭者。必發黃。由瘀熱也。治法則猶屬於陽明也。於少陰。則雖曰屬。治法則視於厥陰也。故於太陰與少陰也。治法則不與焉。於厥陰。則雖或發熱。

脈不來。四支厥冷。大汗出。此其篤革之極。將外馳內竭者也。豈非寒熱之殊其候。而一於津液。雖熱之可畏。不若寒之太甚乎。此其陰陽之辨也。於是其於太陽也。發之以桂枝。以葛根。此以其在肌表也。其於陽明也。或挫之以白虎。或下之以承氣。此以其在於胃也。其於少陽也。

制之以柴胡。此以其在胸脅也。於太陰。則治法在陽明。於少陰。則治法在厥陰。其於厥陰也。固非可汗。亦非可下。掇收之。牢固之。使其不外馳內竭者。惟四逆之力也。而其力之尚不能衡其勢。於是乎有通脈及加豬膽汁之略也。此豈非特篤革之極乎。是其治法之概也。乃立之綱。

而其目附之。何謂七綱三十有八目乎。其一為純於表之綱。而其目凡七焉。論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曰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曰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不愈者。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此皆純於表者也。其二為自里達表之綱。而其目凡十焉。論曰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躁。大便必鞕。

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須下之。曰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

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皆大承氣湯主之。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按此蓋白虎加人參湯之所之也)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曰陽明病。

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按此二條。皆陽明之變證也。)此皆自里達表者也。

其三為自表裡間而達表之綱。而其目凡六焉。論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曰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曰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頭微汗出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按此蓋小柴胡湯之所之也)曰三陽合病。脈浮大。但欲睡眠。目合則汗。(按此蓋柴胡證之脫簡者也)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

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皆自表裡間而達表者也。其四為仍在陽位。而稍已轉之綱。而其目凡三焉。論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此皆仍在陽位而稍已轉者也。其五為陰陽相錯之綱。而其目凡三焉。

論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按此蓋桂枝加附子湯之所之也)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皆陰陽相錯者也。其六為遂之於陰位之綱。而其目凡二焉。論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曰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皆遂之於陰位者也。其七為純於陰之綱。

而其目凡八焉。論曰。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此屬少陰。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喘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曰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按此三條。蓋皆四逆湯之所之也。)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皆四逆湯主之。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曰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此皆純於陰者也。是之為七綱三十有八目也。汗之有陰陽也。其於寒與熱。治法之備如此。不可不辨焉。大抵發汗之法。在二三日。而日分一劑三服。其輕者。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其重者。半日許令三服盡。晝夜服至二三劑。此為其大法矣。

至其不解者。不止二三日。雖八九日十日以上。尚可發汗也。若其在二三日。而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與小建中湯。又其在二三日。已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當與調胃承氣湯。若雖既及陽明。仍發熱惡寒。則亦尚可發汗。至其不惡寒惡熱。當下之。此為其變法矣。脈證之轉機。

固不可以幾。豈惟汗下哉。不可不審察焉。夫太陽之發之於汗也。陽明之祛之於下也。汗下皆耗津液之道也。此何以行之乎。以其不得止也。何以不得止乎。以其非此則無可除之道也。是故其行之在一旦。而不敢強也。因戒其發汗曰。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又曰。若一服。

汗出病瘥。停後服。又曰脈微弱者。不可發汗。戒其下之。曰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又曰。若更衣者。勿服之。又曰。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又曰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惟治法為爾。此豈非其行之在一旦。而不敢強乎。若果強之。則鮮不之於陰位焉。於是乎舉或發汗遂漏不止。

或發汗過多。或發汗若下之。或大汗出後。或大下之後等之變脈證。而各具其變治法矣。少陽之制之於中位也。此何以不行汗下乎。以其不在表。亦不在裡故。汗下皆非其所宜也。因戒之曰。少陽不可發汗。又曰。慎勿下之。亦惟治法為爾。雖爾。能得其肯綮。則或發熱汗出而解。

故例曰。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夫行發汗之藥。而汗出。固其所也。柴胡本是非發汗之藥。而反發汗。則於法得無背馳乎。此殊不然。以其非發汗之藥故。雖汗出乎。於法無有背馳矣。若果行之發汗之藥。則雖汗出乎。病必不除矣。故雖均汗出乎。

在得其肯綮與否。而有除與否之差也。不啻汗出而解為然。其於得屎而解。亦無不皆然矣。脈證之轉機。固不可以幾。豈惟汗下哉。不可不審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