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二 (5)
卷二 (5)
1. 惡寒三道
惡寒之於別。凡三道焉。有發於陽者。有發於陰者。有因精氣虛者。此三道者。為惡寒之別也。而其發於陽者。必脈浮。而有熱。是即桂枝麻黃之所之也。例曰。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其發於陰者。必脈沉而無熱。是即附子之所之也。例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其因精氣虛者。
必在於表裡已解之後也。例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又曰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此既非病之所使也。固無有藥之可以治矣。故例曰。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然則何以乎。惟飲食之養而已。古語曰。養精以穀肉果菜。此即其法也。夫藥也者。制變焉者也。故病已愈之後。
白話文:
惡寒分為三種:一種是陽氣虛寒,表現為脈浮有熱,可以用桂枝、麻黃治療;一種是陰氣虛寒,表現為脈沉無熱,可以用附子治療;還有一種是精氣虛寒,通常發生在表裡症狀已解之後,表現為脈微惡寒,屬於陰陽俱虛,需要用飲食調理,不可再用藥物治療。
猶且因循服藥而不罷者。固非法也。況乎無故而常服藥乎。惡風惡寒。亦惟輕重之別已。雖然。考仲景氏之所論。傷寒言惡風。中風言惡寒。互而不拘也。然試辨其輕重。才風於身。則忽灑淅毛穴聳起。不風則否。是為惡風也。不在其風於身之與否。寒既自內而發。不但毛聳。
雖襲衣被之數枚乎。嗇嗇如身將縮狀。是為惡寒也。此其輕重之辨也。雖然。觀乎仲景氏既互言而不拘。則欲以此而強辨傷寒中風者。太拘且泥矣。
惡寒之於陰陽。其治法分為二十有四焉。其發於陽者。凡十有七。論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鼻鳴乾嘔者。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皆桂枝主之。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曰太陽病。
白話文:
而且,如果人們僅依舊習持續服藥而不停止,這固然不恰當。何況無緣由地經常服用藥物呢?對於不喜風、不耐寒的症狀,實際上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罷了。即便如此,根據張仲景的論述,他在談到傷寒時會說到不喜風,而在描述中風時則提到不耐寒,這兩者表述有所交錯並非固定不變。然而,我們可以試著區分它們的輕重程度:當風輕拂身體,立即感到陣陣寒顫、毛孔收縮站立,而無風吹拂時則不會這樣,這就是所謂的不喜風。至於不耐寒,則不論風是否吹拂在身上,寒意自體內發出,不僅僅是毛孔收縮,
就算穿著多層衣物也感到全身緊縮,彷彿身體要縮成一團,這就是所謂的不耐寒。以上便是它們之間輕重的區分方法。即便如此,既然張仲景的論述並不拘泥於此,那麼想單純依此來嚴格區分傷寒和中風,未免過於死板且拘泥不化了。
對於不耐寒在陰陽辨證中的治療方法,總共分為二十四種情況。其中,屬於陽性的發病情況共有十七種。張仲景說到:當太陽經受風邪侵襲,體內陽氣浮盛而陰氣衰弱,表現為緊縮不適、極度不耐寒,以及陣陣風寒感,鼻塞、乾呕的,稱之為太陽病。若伴有頭痛、發燒、出汗、不耐風的症狀,通常以桂枝湯為主方治療。而如果太陽病表現為頭痛、發燒、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不耐風、無汗且伴有喘息的,則使用麻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接下來,關於太陽病的其他描述...
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日二三度發。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曰若形如瘧。日再發。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曰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曰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皆小柴胡湯主之。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
白話文:
脖子和後背僵硬疼痛,不流汗且怕風,可以用葛根湯治療。這屬於太陽病。脖子和後背僵硬疼痛,反而流汗且怕風,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這也屬於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流汗卻焦躁不安,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這屬於太陽病。發病八九天,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燒怕冷,熱多寒少,沒有嘔吐,大便想上卻排不出來,一天發作兩三次,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太陽病發燒怕冷,熱多寒少,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傷寒中風五六天,反覆寒熱,胸脇感到悶脹,不想吃東西,心裡煩躁想吐,或者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脇下滿脹,手腳溫暖卻口渴,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六七天,發燒微微怕冷,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曰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出汗。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曰傷寒若吐若下後。
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曰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皆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其發於陽者。而其治法。或專於表。或制之於中位者也。其遂之於陰位者凡二。論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
白話文:
如果身體關節疼痛、輕微嘔吐、胸部悶脹、外在症狀尚未消失,可以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如果傷寒十多天,熱邪積聚在內,持續反覆發熱,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如果傷寒五六天,已經發汗,但又開始腹瀉,胸肋部脹滿、輕微結實,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反覆發熱,心煩,這是因為熱邪未解,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如果傷寒經過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症狀未解,熱邪積聚在內,表裡都熱,經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而煩躁,想喝很多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如果傷寒沒有明顯發熱,口乾渴,心煩,背部輕微怕冷,也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這些都是熱邪在陽位發作,治療方法要麼專注於表證,要麼抑制中焦。而熱邪深入陰位的情況有兩種。經書說,太陽病發汗後汗液持續不止,患者怕風,...
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此其遂之於陰位者。而其治法。猶主陽而及陰者也。其陰陽相錯者一。論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其陰陽相錯者。而其治法。陰陽並治者也。其發於陰者凡五。論曰。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曰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白話文:
小便不顺畅。四肢略微感到紧张,难以自如地弯曲或伸展。这种情况适合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如果是太阳病,在使用下法之后,发现脉搏急促,胸部满闷,并且有轻微的怕冷感,那么就应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主治疗。这是病邪向阴位深入,但治疗方法依然侧重于恢复阳气同时兼顾阴分的情况。这里体现了阴阳交错的一种情况。
古籍中提到,当风和湿气相互纠结,导致关节疼痛不适,拉扯般的疼痛让肢体无法自如屈伸,接近患处则疼痛加剧,伴随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畅,以及怕风而不愿脱去衣物,有时身体还可能有轻微肿胀,这时应以甘草附子汤为主治疗。这是另一种阴阳交错的情形,其治疗策略是阴阳并重。
另外,关于从阴性体质发病的几种情况,古籍记载有:心中闷堵不适,且再次出现怕冷、出汗的症状,可以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在少阴病的初期一两天内,如果口中感觉舒适,但背部却感到怕冷,适合使用附子汤;若是大汗淋漓后体温仍然不降,体内拘紧不适,四肢疼痛,伴随腹泻、手足冰冷和怕冷的症状,这些情况也需要相应的治疗方法。
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皆四逆湯主之。曰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此其發於陰者。而其治法。皆專於陰者也。惡寒之於陰陽。其治法之分若此。不可不審矣。
夫三陽之自外也。其所主在於熱。而其所候專在於惡寒。故以惡寒為外候之標準也。是故於太陽之篇首。姑措發熱。而獨舉惡寒以示其為標準也。惡寒既為外候之標準也。莫論其為太陽。於少陽則為往來。於陽明則獨無有矣。少陽之為往來也。以其在胸脅也。陽明之獨無有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吐利、出汗、發燒怕冷、四肢僵硬、手腳冰冷的情況,就應該服用四逆湯。如果出現怕冷、脈搏微弱而且腹瀉不止,腹瀉停止後又出現出血,就應該服用四逆加人參湯。這些都是屬於陽氣虛衰,病症發作於陰的表現,因此治療方法也都是針對陰氣不足進行調理。對於怕冷這種症狀,在辨別是屬於陽虛還是陰虛時,治療方法需要區分開來,這一點非常重要。
三陽經氣從體外向內運行,主治熱症,觀察病情時主要觀察怕冷的表現,因此用怕冷來作為判斷外感病症的標準。所以,在太陽病篇章的開頭,只提到發熱,而單獨列舉怕冷來作為判斷標準。因為怕冷是判斷外感病症的標準,所以不論是太陽病、少陽病,還是陽明病,都會出現怕冷的症狀。少陽病會出現往來寒熱,是因為少陽經氣運行於胸脅,陽明病則沒有往來寒熱,因為陽明經氣運行於胃腸。
以其入於胃也。若其有之也。猶取之於表。必先發其汗。惟俟惡寒止。為專於陽明之候。而後攻其里。此為法也。故例曰。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又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又曰。陽明病。
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又大陷胸湯曰。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大黃黃連瀉心湯曰。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十棗湯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惡寒果為外候之標準也。所以於太陽之篇首。
白話文:
當病邪進入到胃裡時,如果確實存在這種情況,就應該先從身體表面開始處理,必定要先讓患者發汗,直到畏寒的症狀停止,這時才表示病邪已經專注於陽明經之內,然後才能針對體內進行治療。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因此,古籍中有這樣的規範說:如果出汗較多,並且還有輕微的發燒和畏寒,這表示外邪尚未完全解除。假如發燒並未呈現潮熱的特點,就不適合使用承氣湯。另外提到,患陽明病時,如果脈象緩慢,出汗多且有輕微畏寒,這也顯示表邪還未解除,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適合給予桂枝湯。再者,陽明病如果脈象浮起,沒有出汗且伴有喘息,通過發汗就能痊癒,這種情況宜使用麻黃湯。大陷胸湯的應用條件指出,如果脈象浮動且快速,伴隨著頭痛、發燒、微微盜汗卻反而畏寒,也說明表邪未解。大黃黃連瀉心湯的情況是,當心下感到痞滿且畏寒,也代表表邪未解,此時不應直接治療痞滿,而是要先解除表邪。十棗湯的使用原則是,如果出汗而不畏寒,這意味著表邪已解但體內機能尚未和調。由此可見,畏寒確實是判斷外感病邪是否解除的重要標誌,也因此在《傷寒論》中對太陽病篇章的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強調。
姑措發熱。而獨舉惡寒也。是故凡曰表證。曰外證。曰表不解。曰外已解者。皆指太陽之發熱惡寒言之也。於脈則必浮。故例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曰。脈浮數者。可發汗。又曰。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又曰。脈浮宜以汗解。脈之於例。亦惟為然矣。三陰之自內也。
其所主在於寒。而其所候之法。在於析其有熱否。以發熱為外候之標準也。是故論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又曰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發熱之果為外候之標準也。其論其為少陰。姑以發熱。取之於表。曰無里證。以明其以發熱為外候之標準也。於是微發其汗。
白話文:
病人發燒,卻只感到寒冷,這就是太陽病的症狀。所以,凡是提到表證、外證、表不解、外已解等,都是指太陽病的發熱惡寒而言。在脈象上,一定會浮。因此醫書上說:「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說:「脈浮數者,可發汗。」還說:「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又說:「脈浮宜以汗解。」脈象符合這些規律,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三陰病是由內而發,主要表現為寒證,但要判斷病情,必須看是否有發熱,發熱就是外候的標準。所以醫書上說:「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脈沉。」又說:「因為兩三天沒有裡證,所以輕微發汗。」由此可見,發熱的確是外候的標準。醫書上說它是少陰病,是因為以發熱作為外候的標準,說沒有裡證,也是為了說明以發熱作為外候的標準,因此才採取輕微發汗的治療方法。
此為法也。又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亦取之於表者也。由是觀之。發熱果為外候之標準也。惟厥陰則寒之極也。熱之極也。故雖或發熱惡寒乎。頗異於太陽也。何以見其異乎。太陽則脈浮。手足自溫。厥陰而脈微欲絕。四支厥逆。所以為異也。惡寒之於別。或發於陽。
或發於陰。或因精氣虛。而治法各以其類。分惡寒之別。豈可不審矣哉。
白話文:
這是法則。又說,太陰病脈浮的,可以發汗,也是從表證取治。由此可見,發熱確實是外感疾病的標準。唯獨厥陰寒熱並至,熱極寒極,所以雖然可能發熱惡寒,卻與太陽病不同。為什麼說它們不同呢?太陽病脈浮,手足溫熱,而厥陰病脈微欲絕,四肢厥逆,這就是它們的差別。惡寒的病因也有不同,有的來自陽,有的來自陰,有的因精氣虛弱而致,所以治療方法也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區分惡寒的不同病因,怎麼可以不仔細審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