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五 (3)
卷五 (3)
1. 虛實
虛實之名,必起於人之失其常也;而強弱之稱,必因其體之常質也。故虛者精氣之奪,實者邪氣之盛。邪氣之實,攻之以草木蟲石;精氣之虛,養之以穀肉果菜。乃今以草木蟲石,謂為補精氣,抑亦醫法末路之失也。
何以言之?張仲景氏之論虛也,必於精氣。如曰:「陰陽俱虛」;曰:「惡寒者虛故也」;曰:「胃中空虛」;曰:「胃中虛冷」;曰:「虛煩」;曰:「虛則鄭聲是也」。其論實也,必於邪氣。如曰:「胃實」;曰:「內實」;曰:「寒實」;曰:「熱實」;曰:「熱者實也」;曰:「潮熱者實也」;曰:「實則讝語是也」。
夫精氣之於人也,重孰大焉!能護四體也。邪氣之於人也,害孰甚焉!能賊五內也。精氣者生之所憑,故不可不養焉;養以穀肉果菜,此之為法矣。邪氣者死之所創,故不可不祛焉;祛以草木蟲石,此亦為法矣。
蓋胃之為府也,收夫穀肉果菜,而精氣委源於茲,所以最為重也。邪氣之盛也,精氣為之奪,所以最為害也。故虛實皆主胃而言之。邪氣之實於胃,仲景氏之所深懼焉。故於府惟言胃也。故其所謂實者,皆以胃實言之,不獨大便難鞕也。
凡人之於常,無有虛實;失常而後有虛實,於是乎論焉。《素問》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攻邪以毒藥,養精以穀肉果菜。」此蓋古語之最純粹者也。
邪以無為常,故曰實、曰盛、曰攻;精以有為常,故曰虛、曰奪、曰養。皆主胃而言之者,彰然而明哉!
夫人之於胃也,譬如水缸乎?胃也者,收穀肉果菜之府也;缸也者,貯水之器也。收而充之,此其常也;貯而滿之,亦其常也。於是投缸中以一拳石,則如之何?邪之於胃,其猶缸之於石乎?石本非缸之所貯也,邪本非胃之所收也。既投之以一拳石,則水必湧溢乎外也。邪之害乎精氣,亦猶如此乎?故謀去夫石,此即鉤匕杈䉗之道也;謀祛夫邪,此即草木蟲石之術也。
以此之道,既去夫石,則水必減矣;以此之術,既祛夫邪,則精必虛矣。水之減,非鉤匕杈䉗之所能加也;精之虛,非草木蟲石之所能補也。然則如何而可乎?亦惟加之以水,養之以穀肉果菜而已矣。
夫缸貯水以備用,胃收精以保生。貯之有分,分不可強,懼石之投也;收之有節,節不可逾,懼邪之實也。石愈大,則水益減;邪愈盛,則精益虛。石之不可不去也,水何不加?邪之不可不祛也,精何不養?
是故仲景氏之論虛也,必於精氣;精氣者,生之所憑也。其論實也,必於邪氣;邪氣者,死之所創也。虛實之分,可以辨而已矣。後世不辨此等之分,於人之常而論其虛實,以混之於強弱,是以精氣必論,邪氣亦必論,抑亦醫法末路之失也。
凡人之於常,無有虛實;失常而後有虛實,於是乎論焉。豈可以常而論焉哉?虛實、強弱,本不同道。虛實自虛實,強弱自強弱,固已不可混而已矣。然則精氣之虛,果不可補乎?曰:精氣之生於穀肉果菜也,氣為之化;邪氣湊於胃也,精氣不得不奪,猶投石於缸中,其水必減,此所以邪曰實,精曰虛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學中的「虛實」概念,主要闡述了虛和實兩種狀態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應對方法。
虛實的名詞,源於人體脫離正常狀態。強弱的描述,則基於個體的基本體質。虛,指的是精氣被奪取;實,則是邪氣旺盛。對於邪氣的實,應使用草藥、礦物或動物藥材來治療;精氣的虛,則應通過飲食,如穀物、肉類、水果和蔬菜來滋養。但現在有人認為草藥、礦物或動物藥材也能補充精氣,這是醫學上的一種誤解。
張仲景討論虛時,總是著重在精氣,例如他提到陰陽都虛、怕冷是因為虛、胃中空虛、胃中虛冷、虛煩、虛則產生鄭聲等。討論實時,他則專注於邪氣,如胃實、內實、寒實、熱實、熱就是實、潮熱就是實、實則產生譫語等。精氣對於人體至關重要,它保護身體;邪氣則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能損害內臟。精氣是生命賴以維持的基礎,因此必須通過飲食來滋養。邪氣是死亡的起因,必須通過藥材來驅除。
胃作為人體的器官,負責吸收食物,精氣由此產生,因此特別重要。邪氣旺盛時,精氣會被奪取,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因此,虛實兩者都以胃為中心來討論。邪氣在胃中過盛,張仲景非常擔心,因此他的理論中,只提及胃。他所謂的實,都是指胃實,不僅僅是大便困難。
人體在正常狀態下,並沒有虛實之分,只有當脫離常態纔出現虛實。因此,討論虛實時,要從脫離常態的情況出發。《黃帝內經》指出:邪氣旺盛則為實,精氣被奪則為虛;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必定虛弱;用毒藥來驅邪,用食物來滋養精氣。這些是古人的純粹觀點。邪氣以無常為特徵,所以被稱為實、盛,需攻治;精氣以有常為特徵,所以被稱為虛、奪,需滋養。
人體的胃就像一個水缸,負責吸收食物。當向缸中投入一塊石頭,水就會溢出。邪氣對胃的作用,就類似石頭對缸的作用。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移除石頭,這就像是用藥材來驅邪。移除石頭後,水量會減少;驅除邪氣後,精氣會虛弱。水量的減少,不是移除工具能增加的;精氣的虛弱,也不是藥材能補充的。解決方法是,再加入水,通過飲食來滋養精氣。
人體儲存食物以備用,胃吸收精氣以保持生命。儲存要有度,不能勉強;吸收也要有節制,不能過度,以免邪氣過盛。邪氣越盛,精氣越虛;邪氣必須驅除,精氣必須滋養。張仲景討論虛時,總著重在精氣,精氣是生命的基礎;討論實時,則專注於邪氣,邪氣是死亡的起因。虛實的區別,可以清楚地辨識。
後世的人們沒有清楚區分虛實,將它們混淆在強弱之中,將精氣和邪氣一同討論,這是一種醫學上的誤解。人體在正常狀態下,並沒有虛實之分,只有當脫離常態纔出現虛實。虛實和強弱本不相同,虛實自虛實,強弱自強弱,不可混為一談。
那麼,精氣的虛弱真的無法補充嗎?精氣由食物轉化而來,邪氣聚集在胃中,精氣不得不被奪取,就像向缸中投入石頭,水量必然減少。因此,邪氣被稱為實,精氣被稱為虛。邪氣需要草藥、礦物或動物藥材來對抗,精氣需要食物來滋養。所以,試圖用草藥、礦物或動物藥材來補充精氣,是不符合規範的。草藥、礦物或動物藥材,就像移除工具,只能用來移除石頭,而不是增加水量。它們能幫助驅除邪氣,但不能補充虛弱。工具能增加水量嗎?毒藥能補充虛弱嗎?補虛的說法,在這裡顯得無力。因此,精氣的虛弱,只能通過飲食來滋養,哪有通過草藥、礦物或動物藥材來補充的道理呢?
因此,對於虛實的區別,我們必須善於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