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藏府三焦
五藏六府者。仲景氏之所不論也。惟於藏論心。於府論胃膀胱。時又論三焦也。然皆與後世之所說。大不同也。何者心胃膀胱。及三焦之悉具於內。不可得而窺也。不直索之於內。而各索之於外也。乃索之於外也。設其部位。而為三焉。大抵膈間為心位。為上焦。從心下至臍上。
為胃位。為中焦。少腹為膀胱位。為下焦。各具其外候。而與其相符。則為能盡而不遺也。猶直索之於內也。夫在膈間。則其人之所自知。而外候之所不及也。如曰心中痞。曰心中窒。曰心中懊憹。曰心中疼熱。曰心煩。曰心悸。曰心中悸而煩。曰心中滿而煩。曰心中溫溫欲吐。
曰心中結痛。曰結胸。曰胸中塞。曰胸中煩。曰胸滿。曰胸脅滿。曰胸脅苦滿。曰胸脅煩滿。曰胸滿脅痛。曰胸滿煩驚。曰胸脅滿而嘔。曰胸中滿而煩。曰胸中實。曰胸中有熱。曰氣上衝心。曰氣上撞心。曰氣上衝胸。曰氣上衝咽喉。曰其氣上衝。曰氣從少腹上衝心。曰氣痞。
曰氣逆。曰膈內拒痛。曰膈上有寒飲之類是也。至心以下。則不惟其人之自知。而外候以符之也。如曰心下痞。曰心下鞕。曰心下滿微痛。曰心下痞鞕。曰心下鞕滿。曰心下痞鞕而滿。曰心下滿而鞕痛。曰心下因鞕。曰心下痛。按之石鞕。曰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曰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曰心下痞。按之濡。曰心下鞕滿而不痛。曰心下必痛。曰心下急。曰心下悸。曰心下結。曰心下支結。曰微結。曰脅下滿。曰胸脅下滿。曰脅下滿痛。曰脅下鞕滿。曰脅下痞鞕。曰胸下結鞕。曰脅下痛。曰引脅下痛之類是也。若夫胃膀胱。則專據外候以符之也。如不大便。
或難或鞕。為胃實。潮熱讝語煩躁。或腹滿痛。或繞臍痛。或喘冒不能臥。或下利讝語。為胃中有燥屎。惡熱讝語。為胃氣不和。乾噫食臭。為胃中不和。大汗出煩渴。為胃中乾燥。腹中痛。為胃中有邪氣。自下利。為胃中虛冷。下之後。為胃中空虛。少腹鞕滿。或急結。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或發狂。或一身手足盡熱。為熱結膀胱。亦為熱在下焦。少腹滿。按之痛。手足厥冷。為冷結在膀胱。下利不止。小便不利。為利在下焦。當吐者。為屬上焦。吐與下。為犯胃氣及上二焦之類是也。因是而觀之。心胃膀胱。及三焦之為上中下之部位。各具其外候。
而與其相符。則能盡而不遺也。豈可與後世之直索五藏六府及三焦於內。纏繞為之說。不得其實者。同類而語也矣哉。且夫人之所以生者。惟氣之與血也。氣之與血。無不在於飲食。故飲食者。氣血之原也。其入於胃。而化為氣血。充盈四體。潤養一身。此乃人之所以生也。
如其糟粕余液。則出為前後也。乃飲食之各有分。而前後之自從之。此之為得常也。若其飲食之太多太少。而前後之或清或濁。或數或澀。非難則鞕。或秘或溏。此之為失常也。雖藏府及三焦之悉具於內。不可得而窺乎。稽之飲食之與前後。則惟胃中之可以度也。乃具其外候。
白話文:
所謂的五臟六腑,張仲景先生的醫學著作中並沒有詳細論述。他只在討論臟的時候提到心,在討論腑的時候提到胃和膀胱,有時也提到三焦。然而,他所說的心、胃、膀胱和三焦,和後世醫家所說的有很大不同。原因在於心、胃、膀胱以及三焦,這些都位於體內深處,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他並不直接探求這些器官的內部情況,而是從它們在體外的表現來推測。他將身體劃分為三個部位,分別對應心、胃和膀胱。大致來說,橫膈膜以上的部位為心所在的位置,也稱為上焦;從心下到肚臍以上的部位為胃所在的位置,也稱為中焦;少腹部位為膀胱所在的位置,也稱為下焦。每個部位都有其體外的表現,只要這些表現與該部位的病症相符,就能完整了解病情,不會有所遺漏,這就如同直接觀察其內部情況一樣。
在橫膈膜以上的部位,病人的感受比較主觀,外在表現不一定明顯。例如,病人會說「心中痞悶」、「心中堵塞」、「心中煩躁不安」、「心中疼痛發熱」、「心煩」、「心悸」、「心中既悸動又煩躁」、「心中脹滿又煩躁」、「心中溫熱想吐」、「心中結痛」、「胸部結痛」、「胸中堵塞」、「胸中煩悶」、「胸部脹滿」、「胸脅脹滿」、「胸脅苦悶脹滿」、「胸脅煩躁脹滿」、「胸部脹滿且胸脅疼痛」、「胸部脹滿且煩躁驚恐」、「胸脅脹滿且想嘔吐」、「胸中脹滿且煩躁」、「胸中感覺充實」、「胸中有熱」、「氣往上衝到心臟」、「氣往上撞擊心臟」、「氣往上衝到胸部」、「氣往上衝到咽喉」、「氣往上衝」、「氣從少腹往上衝到心臟」、「氣滯不通」、「氣逆上行」、「橫膈膜內有拒按的疼痛」、「橫膈膜上有寒飲」等等。
至於心下以下的部位,不僅病人自己能感覺到,外在表現也更加明顯。例如,病人會說「心下痞悶」、「心下硬結」、「心下脹滿微微疼痛」、「心下痞悶硬結」、「心下硬結脹滿」、「心下痞悶硬結又脹滿」、「心下脹滿且硬痛」、「心下因硬結而疼痛」、「心下疼痛,按壓如石頭般堅硬」、「從心下到少腹,硬滿且疼痛」、「正好在心下,按壓則疼痛」、「心下痞悶,按壓柔軟」、「心下硬滿但不痛」、「心下一定會痛」、「心下急迫」、「心下悸動」、「心下結塊」、「心下支撐結塊」、「微有結塊」、「脅下脹滿」、「胸脅下脹滿」、「脅下脹滿疼痛」、「脅下硬結脹滿」、「脅下痞悶硬結」、「胸下結塊硬結」、「脅下疼痛」、「牽引脅下疼痛」等等。
至於胃和膀胱,則主要根據外在表現來判斷。例如,大便不通、難以排出或堅硬,表示胃實;發熱潮熱、胡言亂語、煩躁不安,或是腹部脹滿疼痛、繞肚臍疼痛,或是喘氣冒汗不能躺臥,或是下利且胡言亂語,表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怕熱且胡言亂語,表示胃氣不和;打嗝且有食物腐臭味,表示胃中不和;大汗淋漓且煩渴,表示胃中乾燥;腹痛,表示胃中有邪氣;腹瀉不止,表示胃中虛冷;腹瀉之後,表示胃中空虛;少腹硬滿,或有急結的感覺,小便順暢,病人卻像發狂一般,或真的發狂,或全身手腳發熱,表示熱邪結於膀胱,也表示熱在下焦;少腹脹滿,按壓疼痛,手腳冰冷,表示寒邪結於膀胱;腹瀉不止,小便不暢,表示腹瀉在下焦;應該嘔吐的,表示病屬上焦;嘔吐與腹瀉並見,表示侵犯了胃氣和上焦。
從以上可以看出,心、胃、膀胱以及三焦作為上、中、下三個部位,各有其體外表現,只要這些表現與其病症相符,就能完整了解病情,不會有所遺漏。這與後世醫家直接探求五臟六腑和三焦的內部情況,並以此為基礎做出繁瑣的理論,反而不得其實的說法,是完全不同的。
人之所以能夠生存,依靠的是氣和血。氣和血的來源,都離不開飲食。因此,飲食是氣血的根源。食物進入胃,被消化轉化為氣血,充盈全身,滋養身體,這就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食物的殘渣和剩餘液體則排出體外成為大小便,飲食和排泄各有其規律,這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飲食過多或過少,排泄物時而清時而濁,時而次數頻繁時而排泄困難,不是排泄困難就是大便堅硬,或是便秘或是腹瀉,這就是不正常的生理現象。雖然臟腑和三焦都位於體內深處,無法直接觀察,但是考察飲食和排泄的情況,就能判斷胃的功能,因此觀察胃的體外表現,就能夠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