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加減法

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自汗出者。宜白虎湯。曰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宜桂枝附子湯。曰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水逆。宜五苓散。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胸中實者。宜瓜蒂散。曰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者。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曰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曰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湯。曰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宜十棗湯。曰胸中痞。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宜瓜蒂散。

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者。宜葛根湯。曰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宜黃芩湯。曰少陰病。咽痛。宜桔梗湯。曰咽中痛。宜半夏散。曰吐利厥逆。脈微欲絕者。宜四逆湯。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宜吳茱萸湯。曰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

宜白通加豬膽汁湯。曰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宜豬苓湯。曰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五苓散。則證相類而方不相類者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之於臍下悸也。茯苓甘草湯之於傷寒汗出也。半夏瀉心湯之於心下痞鞕也。

小建中湯之於腹中急痛也。黃連湯之於腹中痛欲嘔吐也。桂枝加芍藥湯之於腹滿時痛也。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之於腹脹滿也。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之於身疼痛也。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之於火邪也。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之於火逆也。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之於發黃也。

黃連阿膠湯之於煩不得臥也。小柴胡湯之於嘔而發熱也。白頭翁湯之於熱利下重也。附子湯之於口中和背惡寒也。牡蠣澤瀉散之於腰以下有水氣也。則藥多而證少者也。如甘草乾薑湯。以治厥而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乾薑附子湯。以治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脈沉無大熱者。

甘草附子湯。以治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寒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十棗湯。以治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大陷胸湯。以治膈內拒痛。胃中空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心下因鞕者。及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豬膚湯。以治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瓜蒂散。以治胸中痞。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及手足厥冷。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邪結胸中者。吳茱萸湯。以治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四逆湯。以治下利清穀。

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則證多而藥少者也。凡是皆雖或加或去。或異一二。或以此代彼乎。非若極夫一味之能。欲兼盡而不遺也。何則。其加者。不必加證。其去者。不必去證其異一二者。不必異一二。其以此代彼者。不必以此代彼也。既加既去。既異一二。

白話文:

加減法

口臭面色晦暗,說話不清,遺尿,自汗,宜用白虎湯。身體疼痛煩躁,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宜用桂枝附子湯。發汗後,服用水藥後卻無法入口(水逆),宜用五苓散。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熱想吐,但又吐不出來,胸中感覺飽滿,宜用瓜蒂散。本就寒冷腹瀉,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導致寒邪加重,出現嘔吐腹瀉,宜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食物入口即吐,宜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氣往上衝擊胸部,起身時頭暈,脈象沉緊,宜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心下悸動,頭暈,身體震顫,想抓地,宜用真武湯。心下痞滿,脅下疼痛,氣往上衝擊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宜用十棗湯。胸中痞滿,氣往上衝擊咽喉,呼吸困難,宜用瓜蒂散。

太陽與陽明經合病,腹瀉,宜用葛根湯。太陽與少陽經合病,腹瀉,宜用黃芩湯。少陰病,咽喉疼痛,宜用桔梗湯。咽喉疼痛,宜用半夏散。嘔吐腹瀉,脈象微弱,快要死亡,宜用四逆湯。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將要死亡,宜用吳茱萸湯。腹瀉,脈象微弱,宜用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出現厥逆,脈象消失,乾嘔煩躁,宜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宜用白虎加人參湯。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宜用豬苓湯。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宜用五苓散。

有些症狀相似,但用藥卻不同,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用於治療臍下悸動;茯苓甘草湯用於治療傷寒汗出;半夏瀉心湯用於治療心下痞滿;小建中湯用於治療腹部絞痛;黃連湯用於治療腹部疼痛想嘔吐;桂枝加芍藥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疼痛;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用於治療全身疼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用於治療火邪;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用於治療火逆;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於治療黃疸;

黃連阿膠湯用於治療煩躁不安,不能睡覺;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嘔吐發熱;白頭翁湯用於治療熱性腹瀉,大便下墜;附子湯用於治療口中溫熱,背部惡寒;牡蠣澤瀉散用於治療腰部以下水腫。有些情況是藥物種類多,而症狀卻少,例如:甘草乾薑湯用於治療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吐;乾薑附子湯用於治療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覺,晚上安靜,脈象沉,沒有明顯發熱;

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骨節疼痛,抽搐疼痛,不能屈伸,靠近時疼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惡寒不想脫衣,或身體輕微腫脹;十棗湯用於治療大量出汗,發作有規律,頭痛,心下痞滿,牽引脅下疼痛,乾嘔氣短;大陷胸湯用於治療膈肌內部拒按疼痛,胃中空虛,氣短煩躁,心中懊惱,心下痞滿,以及不大便五六天;

舌苔乾燥口渴,午后略有潮熱,從心下到小腹部痞滿疼痛,不能觸碰;豬膚湯用於治療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瓜蒂散用於治療胸中痞滿,氣往上衝擊咽喉,呼吸困難,以及手足厥冷,心中飽滿煩躁,飢餓但不能進食,邪氣結聚胸中;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將要死亡;四逆湯用於治療腹瀉排出食物殘渣,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將要死亡。有些情況是症狀多,而藥物種類少。

總之,加減法中,或加或減,或改變一兩個藥物,或用其他藥物代替,都不一定完全符合症狀。不像單味藥那樣,想要完全治好所有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加藥不一定要完全符合症狀,減藥也不一定要完全去除症狀,改變一兩個藥物也不一定要完全改變一兩個症狀,用其他藥物代替也不一定要完全用其他藥物代替。既加藥又減藥,既改變一兩個藥物,又用其他藥物代替,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