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加減法

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又去其附子,名乾薑甘草湯,治咽中干,煩躁吐逆而厥者。 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又加附子,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 又四逆湯方中,去甘草,代蔥白,名白通湯,治下利脈微者。 又四逆湯方中,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而複利者。 又去附子,代術,名理中湯,治霍亂寒多不用水者。 又加之桂四兩,名桂枝人參湯,治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 附子湯,治少陰病,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及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又去人參代生薑,名真武湯,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及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欲作奔豚者。 又以術代大棗,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 又以生薑代術,名茯苓甘草湯,治傷寒汗出者,及厥而心下悸者。 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 又加之桂枝芍藥,名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鞕;又加之生薑四兩,名生薑瀉心湯,治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者。 又加之甘草一兩,足前成四兩,名甘草瀉心湯,治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者。 又半夏瀉心湯方中,去黃芩代桂枝,加黃連二兩,足前成三兩,名黃連湯,治腹中痛,欲嘔吐者。 梔子甘草豉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少氣者。 又去香豉代蘗皮,名梔子蘗皮湯,治身黃髮熱者。 又梔子豉湯方中,如枳實,名枳實梔子湯,治大病差後勞復者。 又去香豉,代厚朴,名梔子厚朴湯,治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調胃承氣湯,治胃氣不和,讝語者。 又去甘草,代甘遂,名大陷胸湯,治實熱結胸,心下痛,按之石鞕者。 則因一二異同,而懸殊其所之者也。 如桂枝湯,行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者;而又行之其氣上衝者;及前證既愈,身痛不休者也。 麻黃湯,行之頭痛發熱,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而又行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及不發汗,因致衄者也。 葛根湯,行之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而又行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者也。 小建中湯,行之腹中急痛者;而又行之心中悸而煩者也。 大青龍湯,行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而又行之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也。 五苓散,行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而又行之水逆及霍亂也。 豬苓湯,行之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而又行之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也。 茯苓甘草湯,行之傷寒汗出者;而又行之厥而心下悸者也。 小柴胡湯,行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白話文:

加減法

脈象沉細微弱,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則去掉附子,改為乾薑甘草湯,治療咽喉乾燥、煩躁、嘔吐,並且出現厥逆的症狀。芍藥甘草湯治療腿部攣縮,如果加上附子,則稱為芍藥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發汗後疾病未癒,反而惡寒的症狀。四逆湯中去掉甘草,用蔥白代替,稱為白通湯,治療下痢、脈象微弱的症狀。四逆湯中加人參,稱為四逆加人參湯,治療惡寒、脈象微弱,並且伴有下痢的症狀。

去掉附子,用白朮代替,稱為理中湯,治療霍亂,以寒證為主,不欲飲水的症狀。如果加上桂枝四兩,則稱為桂枝人參湯,治療發熱伴有下痢,下痢不止,心下痞滿,表裡證候未解的症狀。附子湯治療少陰病,口中感覺平和,但背部惡寒,以及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的症狀。去掉人參,用生薑代替,則稱為真武湯,治療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症狀。

從下痢開始,以及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震顫,想要抓地,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臍下悸動,想要奔走跳躍的症狀。用白朮代替大棗,則稱為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心下逆氣上衝,站起來頭暈,脈象沉緊的症狀。用生薑代替白朮,則稱為茯苓甘草湯。治療傷寒,汗出不止,並且出現厥逆,心下悸動的症狀。小柴胡湯治療往來寒熱、胸脅部苦滿、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嘔吐的症狀。如果加上桂枝和芍藥,則稱為柴胡桂枝湯。

治療傷寒六七天,發熱,輕微惡寒,關節煩痛,輕微嘔吐,心下痞結,外在症狀未消失的症狀,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滿的症狀。如果加上生薑四兩,則稱為生薑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滿、乾嘔、食物腐臭、腹部雷鳴、下痢的症狀。如果加上甘草一兩,則稱為甘草瀉心湯,治療下痢每天數十次,穀物不消化,腹部雷鳴,心下痞滿,乾嘔,心煩不安的症狀。半夏瀉心湯中去掉黃芩,用桂枝代替,加黃連二兩,則稱為黃連湯,治療腹部疼痛,想嘔吐的症狀。梔子甘草豉湯治療發汗、下痢後,虛煩失眠、少氣的症狀。去掉香豉,用黃柏代替,則稱為梔子蘗皮湯,治療全身發黃、發熱的症狀。梔子豉湯中如果用枳實代替香豉,則稱為枳實梔子湯,治療大病初癒後,勞累復發的症狀。去掉香豉,用厚朴代替,則稱為梔子厚朴湯,治療下痢後心煩、腹部脹滿、臥起不安的症狀。調胃承氣湯治療胃氣不和,言語不清的症狀。去掉甘草,用甘遂代替,則稱為大陷胸湯,治療實熱結胸,心下疼痛,按壓有痞塊的症狀。

這些方劑的加減,根據病情略有不同,其治療效果也會有所差異。例如,桂枝湯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塞、乾嘔的症狀;也用於治療氣上衝的症狀,以及前述症狀痊癒後,身體疼痛不止的症狀。麻黃湯治療頭痛、發熱、關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的症狀;也用於治療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喘息、胸悶的症狀,以及不發汗而導致鼻出血的症狀。葛根湯治療項背部強硬疼痛、無汗惡風的症狀;也用於治療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從下痢開始的症狀。小建中湯治療腹部急痛的症狀;也用於治療心悸煩躁的症狀。大青龍湯治療脈象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的症狀;也用於治療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沉重,時而感覺輕鬆,沒有少陰病證候的症狀。

五苓散治療脈象浮,小便不利,輕微發熱,口渴多飲的症狀;也用於治療水腫逆流和霍亂的症狀。豬苓湯治療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症狀;也用於治療少陰病,下痢,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的症狀。茯苓甘草湯治療傷寒汗出的症狀;也用於治療厥逆和心下悸動的症狀。小柴胡湯治療往來寒熱,胸脅部苦滿,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