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四 (10)
卷四 (10)
1. 加減法
欲兼盡數證也,幸遇自愈者,謂實由於加減之力也。於是每證配藥而不足,必將加減以不遺也。此其所專,不在於本方,而在於加減也。加減之果能兼盡而不遺,則百證接踵而起,固不足以為憂矣。古人之制數百之方劑者,迂闊之已甚,又何使人迷惑也?擇其緊要者,則不過二三方,而無所不足。又奚煩數百之方劑之為?
仲景氏既有所稽於古,能辨其所以然者,因其方法,或加或去,為各半,為二一,極其變化,致其妙用,建之規則,使人有依而據,則莫不適其宜焉,莫有所未盡焉。此豈後人淺膚之識之所能窺測也哉?夫既建之規則,使人有依而據,則其非概而論者諦矣。
規則之具於脈證也,厝脈證而將何之由?處方之從於轉機也,厝脈證而將何之由?然後處方在於我,而加減不在於我也。豈可徒取之於概,隨意而加減也哉?夫既處方在於我,而加減不在於我,故術之為治也,不在於每證加減,而在於察機處方也。或不必兼治,而分治各證。或因一二異同,而懸殊其所之。或一方而二三其脈證。或證相類而方不相類。或藥多而證少。或證多而藥少。此乃仲景氏之所以能極其變化,能致其妙用也。
如腳攣急而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與甘草乾薑湯。厥愈足溫者,更與芍藥甘草湯。若胃氣不和讝語者,與調胃承氣湯。若四支厥逆者,與四逆湯。又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不與小柴胡湯,而先與五苓散。又與瀉心湯。痞不解,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與五苓散。又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者,與生薑瀉心湯。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代赭石湯。又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與真武湯。而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與桃花湯。又服桂枝湯後,大煩渴不解,及服柴胡湯已渴者,皆與白虎加人參湯。則不必兼治而分治各證者也。如桂枝湯,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及其氣上衝者,又加之桂二兩,足前成五兩,名桂枝加桂湯,治奔豚。又加芍藥三兩,足前成六兩,並膠飴,名小建中湯,治腹中急痛者,及心中悸而煩者。又去其膠飴,名桂枝加芍藥湯,治腹中滿時痛者。又加之大黃一兩,名桂枝加大黃湯,治其實痛者。
又桂枝湯方中,去芍藥,名桂枝去芍藥湯,治脈促胸滿者。又加之附子一枚,名芍藥加附子湯,治其微惡寒者。又加之附子二枚,足前成三枚,名桂枝附子湯,治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脈浮虛而澀者。又去桂加朮四兩,名去桂枝加白朮湯,治其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又桂枝附子湯方中,減附子一枚,去生薑大棗,加朮二兩,名甘草附子湯,治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又桂枝湯方中,加附子一枚,名桂枝加附子湯,治發汗遂漏不已,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四逆湯:治吐利煩躁,四支厥逆,無脈者,及下利清穀者。又去其甘草,名乾薑附子湯,治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
白話文:
加減法
中醫治療講求辨證論治,要能全面考慮病症。即使遇到自癒的病人,也是因為加減藥物發揮了作用。因此,配藥時若藥方不足以涵蓋所有症狀,就必須加減藥物,力求不遺漏任何症狀。這才是中醫治療的精髓,不在於單純套用古方,而在於根據病情靈活加減藥物。如果加減藥物能做到兼顧所有症狀,不遺漏任何細節,那麼即使面對各種不同的病症,也不必擔心。古人留下數百種方劑,顯得過於繁雜,反而讓人困惑。其實,最關鍵的方劑不過二三種,就能滿足各種治療需求,何必需要那麼多方劑呢?
張仲景繼承前人的經驗,能夠辨別藥物的療效原理,並根據這個方法,或加或減藥物,例如藥物比例調整為各半、二比一等,變化多端,發揮出藥物的最大療效。他建立了規範化的治療方法,讓人們有依據可循,都能得到適當的治療,不會遺漏任何細節。這可不是後世淺薄之人所能理解的。既然有規範可循,那麼這種治療方法就不會是籠統的。
治療方法的依據是脈症。根據脈症來判斷病情發展趨勢,處方則根據病情的變化而調整。這樣,處方由醫生決定,而加減藥物則不是憑空臆斷,不能單純根據經驗隨意加減。既然處方由醫生決定,加減藥物也不應隨意,所以治療的關鍵不在於每種病症都加減藥物,而在於根據病情變化制定處方。
有時不需要同時治療所有症狀,可以分別治療不同的症狀;有時因為一兩個症狀的差異,就導致治療方法迥然不同;有時一個方劑可以治療二三個脈症;有時症狀相似,但方劑卻不同;有時藥物多而症狀少,有時症狀多而藥物少。這就是張仲景能夠靈活運用藥物,發揮藥物最大療效的原因。例如,腳抽筋伴有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的病人,可以用甘草乾薑湯;厥冷症狀好轉,腳變溫暖的,再用芍藥甘草湯;胃氣不和,言語不清的,用調胃承氣湯;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湯。
還有表裡同病的,口渴想喝水,喝水就吐的,不用小柴胡湯,而先用五苓散,再用瀉心湯;胸悶不舒服,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心下痞塊,乾嘔,食物有臭味,腹中雷鳴腹瀉,用生薑瀉心湯;如果呃逆不止,用旋覆代赭石湯;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用真武湯;如果下痢不止,大便帶膿血,用桃花湯;服用桂枝湯後,大渴不止,或者服用柴胡湯後仍然口渴,都用白虎加人參湯。這些例子都說明,有時不需要兼治所有症狀,可以分別治療不同的症狀。
例如,桂枝湯治療頭痛發熱、出汗惡風的,如果氣上衝,可以加桂枝二兩,總共五兩,稱為桂枝加桂湯,治療奔豚;如果加芍藥三兩,總共六兩,再加飴糖,稱為小建中湯,治療腹痛;如果去掉飴糖,稱為桂枝加芍藥湯,治療腹中脹滿時痛;如果再加一兩大黃,稱為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實證腹痛;如果桂枝湯方中去掉芍藥,稱為桂枝去芍藥湯,治療脈促胸滿;如果再加附子一枚,稱為芍藥加附子湯,治療輕微惡寒;如果加附子二枚,共三枚,稱為桂枝附子湯,治療身體疼痛煩躁,不能翻身,脈浮虛而澀的;如果去掉桂枝,加白朮四兩,稱為去桂枝加白朮湯,治療大便乾燥,小便自利;如果桂枝附子湯方中減去附子一枚,去掉生薑大棗,加白朮二兩,稱為甘草附子湯,治療骨節疼痛,牽拉疼痛不能屈伸,靠近時疼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惡風不想脫衣,或身體輕微浮腫的;如果桂枝湯方中加附子一枚,稱為桂枝加附子湯,治療發汗過多不止,惡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拘急,難以屈伸的;四逆湯治療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厥冷,無脈的,或下利清穀的;如果去掉甘草,稱為乾薑附子湯,治療白天煩躁睡不着,晚上卻能安靜睡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