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數量

藥有銖兩。水有升斗。而其煎煮之法。亦不一焉。古昔之所用。何太密也。舉其一二而言之。以厚朴枳實大黃之三品。名曰小承氣湯。又曰厚朴三物湯。又曰厚朴大黃湯。惟此三品。一無所更。而異其名。亦異其所之者。以其兩數之與升斗。與其煎煮之法也。有苓桂甘棗。有苓桂術甘。

有苓桂甘姜。惟此三湯。代棗以術。代術以生薑。而異其所之者。亦以其兩數之與升斗。與其煎煮之法也。其他如此類。不遑枚舉矣。柴胡瀉心之於再煎。大黃黃連之於麻沸。誰知其所以然之故也。惟度其所受之如何而已。古人既稽其宜。建以為法。豈可以己之私。而溷古人之正法哉。

是故銖兩升斗。及煎煮之法。不可不稽焉。雖然。年逝世換。量衡亦沿革不一。是以推之於史。遷之於世。觸乎類。索乎物。儳足以辨其概耳。於是諸家有所互發焉。近聞京師某生有所述。某生亦有所錄。於彼乎。於此乎。如沸如激。自非昇平之化。文運之融。稽古之道。六通四辟。

何以見斯盛哉。雖然。余未嘗一寓目。是以不知其是非也。曩歲肥後人村井生。持其所撰藥量考來。示之於余。余倉卒讀過。雖未能盡以其言乎。猶記其義。大抵如可據矣。屬又我友備中人淺野生。著秤量考。寄謀之於余。余亦往有所考。既而失其稿。欲更起稿未果。得此著為幸。

乃閱其所考證。與余之所推。為不大相背矣。故姑從其說。而不論於此也。村井生之所撰。先行於世。繼之以淺野生之所著。而又復諸家之所發。接踵而起。則彼以讎對乎此。得銖兩升斗之平正。可企以望矣。豈不愉快哉。雖然。醫之臨術也。莫先乎審脈證焉。藥品次之。數量又次之矣。

仲景氏既論脈證。為之規則。不循其規則。處方將何之據。故莫先乎審脈證焉。藥有種品。因其土之厚薄。氣味自不同。氣味各愜仲景氏之所用。而後疾可得而治矣。若不愜仲景氏之所用。雖得其脈證。疾何以治。故藥品次之矣。銖兩升斗。各有其分備。然而量衡世有沿革。

不可得而一也。縱有其所考。不能無毫釐撮勺之差。惟在其概耳。若能致其平正。而無毫釐撮勺之差。不得其脈證。則疾必不除。惟其脈證之與藥品。能得其所而不失。則銖兩升斗之不致其平正。而有毫釐撮勺之差。疾何不瘳。故數量又次之矣。由是而觀之。銖兩升斗之於醫事。

抑亦末也。故醫之於務。當以脈證為先。而藥品為次。然後及數量。未為後矣。數量之於醫事。抑亦末也。雖然。古昔之所用太密。則及其煎煮之法。亦皆一規則也。豈容忽諸哉。且夫銖兩之於考。必徵之於錢。以其無他可以徵者也。於是非半兩則五銖。或貨泉。又或開元錢等。

據以為徵矣。以余謂之。年逝世換之久。輪郭銷燬。則姑舍㫋。雖未審古昔鑄錢之法如何乎。視諸本邦今時所鑄之法。作千萬模範。𩰾溶銅鐵。流入之於模範。則千萬一舉而成矣。未嘗一一修之形。亦未嘗一一較其輕重。是以不得少無大小厚薄之參差。豈暇一一修之。一一較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在古代的中醫學裡,藥材的用量和煎煮方法十分講究,例如,厚朴、枳實、大黃這三種藥材組合在一起,根據不同的用量和煎煮方式,可以成為小承氣湯、厚朴三物湯、厚朴大黃湯等不同藥方。同樣的,苓桂甘棗湯、苓桂術甘湯、苓桂甘薑湯等藥方,也是因為藥材的替代和用量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確立了這些精確的用量和煎煮方法,我們不應該輕易改變。銖兩升斗的用量和煎煮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度量衡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這使得我們在理解和應用古人的經驗時,需要進行適當的轉換和調整。

近來,有學者開始研究藥材的用量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我個人還沒有深入研究,但這種學術氛圍的興旺,確實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其中,肥後人村井生撰寫的《藥量考》和備中人淺野生的《秤量考》,都對藥材的用量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們的觀點和結論,值得我們關注和參考。

然而,對於醫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診斷技巧,其次纔是藥材的選擇和用量的確定。如果醫生不能準確地診斷病情,即使藥材的用量再精確,也無法達到治療的效果。因此,醫生應該把重點放在診斷上,而不是過於糾結於藥材的用量問題。

然而,古人對於藥材用量的講究,以及煎煮方法的細緻,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根據當時的度量衡標準,對古人的經驗進行適當的轉換和調整。此外,對於銖兩升斗的用量問題,我們不能忽視其重要性,因為它們對於藥效的發揮至關重要。然而,由於度量衡的標準不斷變化,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只能做到大致相當,而無法達到毫無差異的精確度。然而,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大致相當,就能夠確保藥效的正常發揮。因此,對於銖兩升斗的用量問題,我們不能忽視,但也不必過於強調,只需做到大致相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