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方從表裡

系而不滿。莫不隨其所在。而備其方法焉。則千品萬端。又何所眩惑乎。夫雖言百病之根柢於腹乎。外內感之邪。其謂之何。此不必言根柢於腹也。何則。人皆稟天地之氣。雖不知其所以然。而有風寒暑濕。行於其間焉。於是不拘於體之強壯羸弱。而時或感之矣。其既感之也。

總名為邪。邪之自外焉。則能為熱。脈必浮。是之為陽。其自內焉。則能為寒。脈必沉。是之為陰。陰陽各三矣。乃其於三陽也。惡寒發熱。是為太陽為表。於是與桂枝麻黃之劑。而發其汗。則其邪從去矣。汗本是一身之津液也。而今發之。能得不耗損乎。雖然。非此則無有夫邪之可解。

是以一旦發之耳。然夫邪之必有淺深也。或一旦而不解。漸為往來寒熱。是為少陽。為表裡。於是與柴胡之劑。而馳逐之。則其邪從去矣。此以其在於中間。發汗吐下。皆非其宜。是以馳逐之耳。及其最深也。遂為身熱惡熱潮熱。是為陽明。為里。於是與承氣之劑。而下之。

則其邪從去矣。胃本是津液之原也。而今下之。能得不涸竭乎。雖然。非此則無有夫邪之可除。是以一旦下之耳。此為三陽之概矣。其於三陰也。自利腹滿而時痛。是為太陰。而有理中桂枝加芍藥之方也。但欲寐。自利而渴。是為少陰。而有附子真武之方也。吐利厥逆。是為厥陰。

而有四逆吳茱萸之方也。此為三陰之略矣。而三陽三陰。又各有其變脈證。而方劑之從之也。奚暇枚舉焉。凡是皆外內感之邪。而不拘於體之強壯羸弱。豈可必言根柢於腹乎。雖言百病之根柢於腹乎。皆有外證具焉。是故非並外證。而推之。必有所不盡矣。姑舉一而言之。假令少腹之急結鞕滿一也。

或手足煩熱。或四支厥冷。此為寒熱之分也。乃其所推之在外證。而處方之大不同也。均是在少腹。而候之於皮上。則未足以盡其分也。問其四肢。並之於此。儳足以盡之矣。於是其手足煩熱。為熱結膀胱。其四支厥冷。為冷結膀胱也。熱結。則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冷結。

則四逆湯也。急結鞕滿之雖一乎。惟是寒熱之分。盡之於四肢。豈非其所推之在外證。而處方之大不同耶。是故但按其腹。而不並外證。何以能盡矣也哉。夫仲景氏之誘人也。統以陰陽。系以脈證。千品萬端。莫所不盡焉。然則欲修仲景氏之術者。不可不盡其所盡。又何求之於他乎。

然今此之不務。而取之於臆。必於脈。必於腹。或補氣。或鬱滯。泥一而遺一。厝物而言理。此皆未盡其所盡。所謂買櫝而還珠者也。豈足與議仲景氏之術矣也哉。

白話文:

方從表裡

疾病的病理不一定都源於腹部。人體都吸收天地之氣,因此會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的侵襲。不論體質強弱,都有可能被外邪侵犯。 被侵犯後,統稱為「邪」。

外邪入侵則表現為熱證,脈象浮,屬陽;內邪入侵則表現為寒證,脈象沉,屬陰。陰陽各有表裡三層。

三陽的表現:

  • 太陽(表):惡寒發熱,用桂枝麻黃等發汗解表藥,使邪氣隨汗排出。雖然發汗會損耗津液,但這是解除外邪的必要方法。
  • 少陽(表裡):寒熱往來,用柴胡等藥疏通表裡,使邪氣排出。因邪氣在表裡之間,發汗或瀉下都不合適,所以採用疏通的方法。
  • 陽明(裡):身熱惡熱,高燒,用承氣湯等瀉下藥,使邪氣排出。雖然瀉下會耗損津液,但這是清除邪氣的必要方法。

三陰的表現:

  • 太陰:腹瀉、腹脹、時痛,可用理中湯、桂枝加芍藥湯等。
  • 少陰:想睡覺,腹瀉、口渴,用附子、真武湯等。
  • 厥陰:嘔吐、腹瀉、四肢厥冷,用四逆湯、吳茱萸湯等。

三陽三陰各有不同的脈象和症狀,其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無法一一列舉。所有這些都是外邪入侵所致,與體質強弱無關,不能簡單地說都源於腹部。雖然說百病根源在於腹部,但都伴有外在的表現。所以,不觀察外在表現就推斷病情,肯定會有所遺漏。

例如:少腹脹滿疼痛,可能伴隨手足煩熱或四肢厥冷,這是寒熱不同的表現。僅僅觀察腹部症狀,開方治療會有很大差異。手足煩熱,是熱邪結聚膀胱,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四肢厥冷,是寒邪結聚膀胱,用四逆湯。少腹脹滿雖症狀相同,但因寒熱不同,四肢表現也各有差異,處方自然迥然不同。所以,只看腹部症狀,不結合外在表現,就無法全面了解病情。

張仲景的醫術,以陰陽為綱領,以脈象和症狀為線索,治療方法多樣,幾乎涵蓋所有疾病。學習張仲景的醫術,必須全面掌握他的方法,而不是只學皮毛。

現在很多人不認真學習仲景的醫術,憑空臆斷,只注重脈象或腹部症狀,或只補氣,或只疏通鬱滯,顧此失彼,以偏概全,這都未能做到全面深入。這就好比買了盒子,卻丟了裡面的珍珠,怎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張仲景的醫術呢?